此约性结。承前虚空,体非群相,现观诸大之性,元是一真,本无诸相,惟一妙觉圆明真心,此心即如来藏心。先非水火者:本非地、水、火、风空诸大;诸大尚无,说谁陵灭不相容乎?妙觉明心,本非诸大,能现诸大,犹如明镜,能现众像,本非众像也。寅初牒定五大以释疑竟。
寅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 分三 卯初 极显圆融 二 普责思议 三 结喻推失 卯初分二 辰初 依迷悟心对辨缘起 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辰初分二 巳初 依染缘起执成有碍 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今初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满慈因闻佛说,诸大圆融无碍,放前疑我等,何以现见有碍?此佛示以成碍之由,以销执相之问。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随染缘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晦昧真性而成空,复因见分,结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倾夺者因妄见,见有色处,则倾夺于空;见有空处,则倾夺于色。而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则起成粗境,周遍法界,众生不了是妄,执为实有,执则成碍。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此承上,是执则成碍之故,于如来藏,本无诸相,一真法界之中,妄见风之动摇,空之澄寂,则动寂互异。日之光明,云之昏暗,则明暗交倾;略举此四,以该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尘劳满目。 众生迷闷下,重结成碍之由。迷闷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曰迷;起成三细四粗之相,曰闷,不通达诸相皆妄故。此二字属惑。背觉合尘者:于本有觉性,非背而背,于虚妄尘相,无合而合,造作诸业,此句属业。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者:则属苦果。以依惑造业之故,所以发现尘劳染法,有为世间诸相,此即藏性随染,循业发现也。
巳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此因当机,前疑如来,何以独得无碍,此佛示以无碍之由,故得自在之用,由真如随净缘之故。我是佛自称,以用也,乃用真觉妙明,不生灭之根性,为本修因,背尘劳妄法,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尘旋根,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智光圆照,照见万相皆空,一真独露。而如来藏性,不为妄相所隐,竟能融彼妄相,全相皆性,全妄即真,惟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复还清净本然之心,得其全体矣!下则发其大用。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此下明大用。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体之故,便能于一真法界之中,称体起二无碍用:一、理事无碍,二、事事无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此二义理事无碍也;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二义事事无碍也。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者:一即一真法界之理,无量即十界差别之事;又一即一心,无量即万法,一心能生万法,是一为无量;万法惟是一心,是无量为一。儒云:始为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其义与此相同。一为无量,则依理成事,理不碍事;亦一不碍多也。无量为一,则即事显理,事不碍理,亦多不碍一也,而成理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一多相容门。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者:小即小相,大即大相,如一尺之镜,能现千里之境,镜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缩小,以镜望境,小中能现大相;以境望镜,大中作处字解仍现小相;镜之与境,皆事相也,镜含境而有余,境在镜而如故,彼此不相妨碍,成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广陕自在门。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囧琺錀。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