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广约所诠法相辨者。
初小教中说有七十五法。
△唯明人空不明法空纵说法空少不明显。
△但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故阿舍云贪恚愚痴是世间根本等。
△未尽法源故多诤论。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略举十门法义差别。
说唯六识义分为心意识。
△除佛一人有菩提性余诸众生无佛种性。
△方便资加见修证中修至忍位得不退转。
△声闻下根极疾三生得罗汉果最极迟者经六十劫独觉中根极疾四生迟经百劫如来上根定满三祇。
△但分段身至究竟位。
△断烦恼障证我空理。
△既趣寂后皆无回心。
△佛果相好唯是无常。
△娑婆阎浮为佛报土三千百亿即摄化境。
△此释迦身乃是实报非法非化或立为二即有生身化身佛别。
如是等义广如小乘经论中说。
二始教中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
△说有百法决择分明故少诤论。
△又说诸法一切皆空。
△不说不空中道妙理。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开为二门。
△先且对他教辨异于中分二。
初相宗法义略举十门。
说有八识唯是生灭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
△法尔种子有无永别是故五性三乘决定不同。
△既所立识唯业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恒不变不许随缘。
△依他起性似有不无非即无性真空圆成经说空义但约所执。
△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说一分众生决不成佛名生界不减。
△真俗二谛迢然不同非断非常果生因灭。
△同时四相灭表后无。
△根本后得缘境断惑义说双观决定别照以有为智证无为理义说不异而实非一。
△既出世智依生灭识种故四智心品为相所迁佛果报身有为无漏。
如是义类广有众多具如深密等经瑜伽杂集等论。
次空宗法义略有五门。
说一切法皆无自性即是真如以此无性而为其名凡愚不了著于法相故但标名而遮其非。
△能了此者即名真智。
△所诠法义不出二谛差别法相乃名为俗无为义性即名为真。
△有谓依计空谓圆成。
△虽说佛身五求不得得即虚妄无得乃真离一切相名佛功德故以有我为妄无我为真。
如是义类亦有众多具如诸部般若等经中观百门等论。
次正约当法广明复有十门。
说赖耶识为诸法依从业种生唯是生灭。
△就有为中立五种性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无永别。
△资等五位干等十地修至加行性地位中得不退堕。
△成菩提道定满三祇。
△亦是分段至究竟果。
△声闻缘觉断烦恼种分断所知菩萨俱断。
△决定性者趣寂不回不定性者并回向大。
△三十二相是化身好八万四千是报身德但此修生及佛法身俱常无常。
△以释迦身随他受用实报净土在首罗天化身充满百亿阎浮。
△如来法身唯真境界释迦佛身化非法报或分生身法身二佛或开三身或立四佛。
如是等义详如佛地阿毗达磨大品等经显扬智度摄论中说。
二终教中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
△尽大乘说故无诤论。
△由明不空真如中道。
△不但说空以为至极。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开二门。
△先且对他教辩异于中亦二。
初对相宗拣显法义亦有十门。
所说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非一非异。
△一切众生平等一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
△但是真如随缘成立。
△依他无性即是圆成。
△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佛界不增不减。
△第一义空该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虽空不断虽有不常。
△四相同时体性即灭。
△缘境断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断二而不二说为内证照惑无本即是智体照体无自即是证如非智外如为智所证非如外智能证于如。
△既世出世智依如来藏始本不二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故佛化身即当即法不堕诸数况于报体即体之智非相所迁。
次对空宗拣显法义亦有五门。
但明自性清净本然常住真心方为实理此真如体唯是一心即以此心为其名目权乘不了住平等空非诸法性故令认体而表其是。
△一心真实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彻于染净。
△所诠法义具足三谛色等即空是为真谛空即色等乃为俗谛一真心性非色非空能色能空名为中道第一义谛就二谛中一真法性目之为真种种义相称之为俗。
△遍计执性情有理无依他起性相有性无圆成实性情无理有相无性有。
△一切诸佛自体皆具常乐我净真实功德身智通光一一无尽性自本有不待机缘故以无我为妄有我为真。
后正约当法广明亦有十门。
说梨耶识乃是真如随缘合成是故八识通如来藏非唯生灭。
△就真如中立种性故遍诸众生皆有佛性。
△信等五十二位之中修至初住即得不退。
△行成佛果不定三祗亦无百劫修相好业。
△地前留惑受分段身初地断种受变易身。
△于二障中正使习气三贤伏现见道除种地上侵习佛位究净。
△一切二乘无不回心。
△报身相好八万四千修生法身亦常无常。
△所住依果在三界外数世界种无量恒沙为一佛界所摄化境。
△如来法身唯以妙智或以境智释迦佛身亦法报化或开二佛三身或立四佛五身。
如是等义详如胜鬘本业仁王璎珞等经佛性宝性起信论等中说。
四顿教中总不说法相唯辩真性。
△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及二无我尽遣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
△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有十门法义差别。
说一切法唯一真如。
△离言说相名为种性。
△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有何行位渐次差别。
△既唯一念无时可说。
△所依身分亦不可说。
△一切烦恼本来自离。
△二乘声闻非回不回。
△一切佛身唯一法身相尽离念平等平等不可说有功德差别亦不可说常与无常。
△依真而住非有国土。
△如来法身非智非境释迦佛身法非报化是故唯立一实性佛。
如是等义广如净名圆觉楞伽宝积等经般若涅槃论等中说。
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
△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纲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
△十十法门各摄法界。
总相如是若别明者亦有十门法义差别。
说一法界性起为心或开十心以彰无量。
△菩萨种性即因即果尽三世间一切诸法甚深广大与法界等。
△摄前诸教所明行位始从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位得一切位。
△一切时分悉皆不定念劫圆融自在无碍。
△但分段身至于十地。
△断除惑障一即一切。
△一切二乘并已回竟悉无所回。
△佛实相好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彼一一相皆遍法界业用亦尔然德用体通常无常。
△灵山净土华藏世界无量杂类诸国土海皆是十佛摄化境界。
△如来法身境智存泯或具或绝释迦佛身非但三身亦即十身故立十佛以显无尽。
如是等义广如法华涅槃华严等经十地不思议等论说。
以上诸教所指经论然取多分略出一二实非局判以一经一论中容有多教故下俱仿此。
若别出断证分齐者。
初小教中先明声闻依四谛教断烦恼障。
△言四谛者一苦谛别明二十五有总则六道生死二十五有者谓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那含也六道者谓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及人天也虽然苦乐不同毕竟生死相续。
△二集谛即见思惑亦云见修又云四住染污无知界内惑等。
△三灭谛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非真谛。
△四道谛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品一四念处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二四正勤谓未生恶者令恶不生已生恶者令恶消灭未生善者令善发生已生善者令善增长三四如意足谓欲念进慧四五根谓信进念定慧。
五五力同上信等根名六七觉支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谓正见思惟语业进定念命。
△然四谛中前二为世间因果谓苦果集因后二为出世因果谓灭果道因声闻根钝知苦断集慕果修因故世出世皆前果后因也。
△言烦恼者即见思惑见是分别思是俱生。
△见有八十八使谓贪瞋痴慢疑五钝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五利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下十使具足集灭下各七使除身边戒道下八使除身边见共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各除瞋使余皆如欲界共为二十八。
二界合成五十六并前欲界三十二共有八十八也。
△思有八十一品。
谓三界分为九地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空为八。
欲界地中有九品贪瞋痴慢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上一品独润二生上中上下二品共润二生中上一品独润一生中中中下二品共润一生下上一品独润半生下中下下二品共润半生具不善性及有覆性故润七生上八地中各有九品唯除瞋使以为定力所摄伏故唯有覆性不多润生三界共有八十一也。
△前分别惑名之为粗强思计度而生起故亦名发业烦恼能发业故后俱生惑名之为细与身俱生任运起故亦名润生烦恼能润生故。
△其间行位略开为五。
△一资粮位修三观行。
初五停心观一多贪众生不净观二多瞋众生慈悲观三多散众生数息观四多痴众生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念佛观二别相念观即上四念处是。
三总相念观谓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但此位中惟观苦谛伏烦恼惑。
△二加行位有四一暖位创观四谛修十六行二顶位用观同前转更明朗。
三忍位有三下忍遍观八谛修三十二行中忍缩观渐减缘行乃至一行二刹那在名中忍满即入上忍上忍惟观欲界苦谛但有一行二刹那在前一刹那尽名上忍满即入世第一。
四世第一位亦惟观欲界苦即上忍位二刹那中后一刹那尽名世第一满引入无漏见道此之四位渐能伏除烦恼分别。
△三通达位即初果位从世第一后心生苦忍真明次于八谛下发八忍八智总十六心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无间道时名预流向至十六心解脱道时名预流果此位断三界八十八使分别见惑见真谛故又名见道。
△四修习位谓于欲界九品俱生思烦恼中若断前六品断至第五品解脱道时名一来向断至第六品解脱道时名一来果若断后三品断至第二品解脱道时名不还向断至第三品解脱道时名不还果若断上八地七十二品俱生思烦恼中断至第七十一品解脱道时名罗汉向自从预流正住果后进断修惑已来齐此解脱皆修道摄。
△五无学位谓断至第七十二品解脱道时证五分法身名罗汉果此位断分别俱生烦恼并尽子缚已断果缚犹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