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楞严经第三卷说的什么

发布时间:2019-06-28 16:41:29作者:楞严经读诵网


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触有合触。有离触。然无合不能显离。必因冷热相涉时。觉其为合。然后两不相涉时。知其为离。故曰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合离二觉。皆因涉显。然涉势因何而成。只因两手相摩之劳相而已。

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逾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入根惟一。眼但名见。耳但名闻。尘皆分二。色分明暗。声分动静。则意当名知。法当分生灭。今寤寐忆忘。生住异灭。参互成文。实惟生灭二义。眠寤亦假设以例忆忘。忆之则生。忘之则灭。所谓二种妄尘也。住异。即生灭中细相。颠倒。首尾循环之意。吸习此相。中归意根。前灭后起。刹那不停。次第相续。曰不相逾越。五根流逸奔尘。意乃旋其见闻。逆流而缘五尘。所谓吸撮内尘也。流至于此。虽有见闻之相。然此见闻。乃所谓集知居中。却非见闻用力所及。故名觉知性。不名见闻也。

复次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根六尘。名十二处。处者。方所也。又定在也。眼对色。耳对声。一内一外。似有方所定在。下反覆显其无方所定在。融归一性。

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阿难。若复眼根生色相者。见空非色。色性应销。销则显发一切都无。色相既无。谁明空质。空亦如是。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汝说一切法。仗因缘而生。即今开眼见祇陀林。还是因祇陀林。生汝眼中之见。见祇陀林乎。抑亦因汝眼中之见。生祇陀林。而汝得见之乎。若谓汝眼根生祇陀林。而汝得见者。则汝眼根见空之时。不见祇林。而祇林便应销灭。若所生之色性既销。则能生之见性亦灭。更有何物显其空质。若谓祇陀林生汝眼见。而令汝见祇陀林者。则汝眼观空时。非是观色。既无所生之色。自无能生之见。见既销亡。而见空见色者。更是何物。眼不生色。色无处所也。色不生眼。见无处所也。虚妄。无体也。无处则无体。无体而以真如为体。

阿难。汝更听此祇陀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于意云何。此等为是声来耳边。耳往声处。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若无来往。亦复无闻。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鼻闻香。当是香气入鼻。方可称闻。岂有鼻中出香。而说为闻香耶。若谓此香生于空者。空常在。香亦常存。何藉炉中爇而后有。若生于木。则此香气。因爇成烟。而鼻得闻。合当蒙其烟气。其烟未远。四十里内。未及蒙烟。云何已闻。则知香性本来周遍。何待合知哉。

阿难。汝常二时众中持钵。其间或遇酥酪醍醐。名为上味。于意云何。此味为复生于空中。生于舌中。为生食中。阿难。若复此味生于汝舌。在汝口中。只有一舌。其舌尔时已成酥味。遇黑石蜜。应不推移。若不变移。不名知味。若变移者。舌非多体。云何多味。一舌之知。若生于食。食非有识。云何自知。又食自知。即同他食。何预于汝。名味之知。若生于空。汝啖虚空。当作何味。必其虚空若作咸味。既咸汝舌。亦咸汝面。则此界人。同于海鱼。既常受咸。了不知淡。若不识淡。亦不觉醎。必无所知。云何名味。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谓此味生于汝舌。则汝一舌。应知一味。不应变前我字喻声。城喻阿难耳。祇园喻目连迦叶耳。一声岂能遍至多耳。破声来耳边。后我字喻耳。祇园喻击鼓处。城喻击钟处。一耳岂能遍往多声。破耳往声边。若谓声来阿难耳边。则应余人耳边悉皆无声。不合诸人齐听。若谓耳往鼓处。则钟处无耳。不合更闻钟声。故知声尘生灭动静皆空。声不至于耳根。根不往于声处。既无往来。则心境俱虚。能闻与所闻。毕竟从何出乎。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谓此香是鼻所生。则此香气。当从鼻出。鼻非栴移。更知别味。若不变移而独知一味。则不名知味。若变移而知别味。云何一舌而知多味。是则不生于舌明矣。若谓此味生于食中。食非有识。云何自知为甜为苦。纵使食能自知甜苦。此食即同他人。无与于汝。何故称汝名知味者。是则不生于食明矣。若谓此味生于空中。汝啖虚空。作何滋味。若作咸味。则此界人。受其咸味。皆同海鱼。既常受咸。必不识淡。若不识淡。必不识咸。既两不相识。不可名知味之人。是则不生于空明矣。

首页1234567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