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古诗欣赏札记(三)

发布时间:2022-11-01 09:09:57作者:楞严经读诵网
古诗欣赏札记(三) 古诗欣赏札记(三)

  陈庭平

  饮酒其五

  晋·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入宋后改名潜,字渊明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中国最著名的隐逸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南朝梁萧统曾把他所见到陶渊明的作品编订成《陶渊明集》,有诗120多首,辞赋述赞散文10数篇。他的诗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两大类,最为人传诵的是田园诗。陶诗具有平淡和豪放、质癯和绮腴、表和里互相矛盾的特殊现象,只有陶诗才具有备这个特点。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教授评论陶诗的风格:“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陶诗“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大诗人苏东坡也最爱陶诗。

  《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53岁时饮酒后写的杂感诗。其中第五首主要写他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俗之境而能感受到超尘绝俗的真趣。处在自然环境中一种美好的享受。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借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开头的几句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明,告诉大家作者为什么没有受到什么喧闹和干扰呢?主要是他的心远离尘俗,又无牵挂,心态平静。古今中外真正有学问的人大多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他们不论在何种环境下,不会为世俗之事而烦恼。而现代人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一心想钱,免不了尔虞我诈,即使你住在豪华的别墅里,你的心仍不能平静。所以要做到“心远地自偏”必须抛去功名,克服浮躁的情绪以静修身,以俭养德,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非常有名写景经典名句。苏东坡曾经评论这两句:“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素然矣。”(《东坡题跋》卷二)其意就是在采菊过程中无意中见到南山,南山的胜景正好与悠然自得的心情,与作者隐居生活的感受相合。如果将“见”字改为“望”字,就失去了自然之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是诗人感到的真意之所在。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忘言’二字用意十分巧妙,实际的意思,既然真意已经得到就不必追求如何表达了。

  陶渊明的这首诗表面上看很浅显,写的是自然景色,内涵却极为丰富。诗的意境使人感到天人合一环境非常的美,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但作者的真正的意图是在表明“心远地自偏”。【这种“远”与“静”的境界是“本我”战胜“超我”后才可能出现的。“心远”并不仅仅是因为“地偏”,最关键的恐怕还是陶氏在心灵上的真正忘世,倘若心为物役,尘根未了,则即使身处“无车马喧”的偏地,也仍然会为凡事俗情所羁绊。】陶渊明的避世主要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又不愿与世人争斗,宁可弃官,愿意回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种和谐环境中去,可以说是是一种“自然哲学”观。也是对权势和名利的否定。今天重读这首诗,就是要人们忘掉“私欲”,忘掉功利,做到心静修身养德,来实现人的最美好的愿望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