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刘禹锡的佛缘(图文)

发布时间:2019-10-11 09:37:39作者:楞严经读诵网

  刘禹锡的佛缘

2011109225537640.jpg

  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歌,特别是他的《竹枝词》以语言通俗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而深受读者的喜爱。刘禹锡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不仅经常与禅僧往来论道,而且自己参禅打坐,钻研经典,坚持清修。他还经常以诗歌作为弘扬佛法的手段,来阐释佛理禅意,表达自己对修证的体验。下面对他的生平与佛缘作简略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该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 贞元十一年(796)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贞元二十一年(806) 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 司马。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在漫长的贬谪生活中,逐渐对佛教产生了认识和感情。刘禹锡被贬朗州(即今常德市)司马期间,所担任的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被贬谪的日子里,刘禹锡不仅无事可做,也深感内心十分苦闷,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排遣内心忧愁烦恼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他开始与僧人往来,研读佛典,寻求解决人生痛苦烦恼的方法。随着对佛教理解的日益深入,他从当初的好奇,已经变为深深了解个中三昧,以至达到了“事佛而佞”的地步。他自述自己案席上放的多是“旁行四句之书” (佛教典籍),来往者也皆是“赤髦白足之侣” (佛教僧侣)见(送僧元皓南游),《刘禹锡集》卷二十九)。与一般的好佛者不同,刘禹锡对佛教的尊崇是他一生苦苦求索的结果。他说自己做官二十年,一直在思索寻求一种人生之道,结果发现世上所谓的诸道,如科举进仕、经商产业等,都难以行通,非为正途,只有佛教”出世间法”,才值得尽心。

  唐代佛教正逢鼎盛时期,刘禹锡被贬地朗州也是佛教圣地。

  刘禹锡与佛教结缘的另一件事就是一婆罗门僧治好了他的眼疾。他的《赠眼医婆罗门僧》写道 :

  三秋伤望远,终日泣途穷。

  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渐成碧,羞日不见风。

  师有金蓖术,如何为发蒙?

  诗中说他中年时就患了白内障,给他治疗眼疾的婆罗门僧人即印度医僧。这位眼医用的是“金篦术”即是“金针拨内障术”。佛教传入中国后,许多印度僧人纷纷来华,他们即传教又行医,既是佛理精通的高僧,亦是精通医术的医僧。

\

  佛教思想对刘禹锡的思想和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刘禹锡虽屡屡贬谪,但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宠辱不惊的平和心态。

  作为一个诗人,刘禹锡写有许多阐释佛理,表达自己对佛教前途和未来关注的诗歌。刘禹锡写有赞颂高僧说法的精深圆融的诗歌。如《赠别君素上人》: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

  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浪生,珠非尘可昏。

  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

  在一般人看来,离别是人间最令人神伤的事情。古往今来的诗人都在诗歌中表达对离别的伤感之情。

  刘禹锡患还有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佛教兴衰的关注。如《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座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这首诗是对金陵的一处古刹凄凉景象的感叹。

  刘禹锡作为唐代著名的大文学家,他在宦海浮沉中接触并信奉佛教。佛教思想对他的为人和创作产生了多方面的有益影响。在创作方面,佛教思想丰富了其诗歌的表现题材和思想内涵,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可以这样说,佛教思想改变了刘禹锡的人生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