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某居士去年去世,彼先妄发大心,要在此世间度人。九年至山被光呵斥,似乎转念。故后,其子讣来,言睡三日,不食不语遂逝。看此光景,殆非往生之相。
是以欲求往生,当放下此世间。并放下过分之狂妄心。(如同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此须自己是菩萨始得。若自己尚是凡夫,便欲担任此事,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世间多少善知识,皆受此病,尚谓之为有大菩提心。须知此心先求往生则有益,以此不求往生,须是菩萨则可,否则为害不浅。)过分之狂妄心,为真修行者之一大障碍,不可不知。
再者某居士之为人,过于好名。故其所作之书,全仿佛经之口气。其以凡滥圣之过,殊非浅鲜。故致宏法之功,不得实益。百年身世,瞬息即逝。但祈专心致志于念佛求生,则某居士即为一大警策也。
文钞之《复潘对凫居士书二》
译文:
某居士去年已经去世了,他先是狂妄地发大心,要在这个世间度人,不肯求生西方。民国九年来山上,被印光呵斥,似乎转变了念头。他死后,他儿子讣信来,说某居士昏睡了三天,不吃不言就死了。看这个情形,恐怕不是往生的兆头。所以说想要求往生西方,必须要放下这个世间,并且放下过分的狂妄心。(比如菩萨在生死中度脱众生,必须自己是已经解脱生死的菩萨才行。如果自己还是凡夫,就想要承当广度众生的大任,那么不但不能度人,连自己也不能度脱。世间多少善知识,都受到了这种想法的祸害。还以为自己有大菩提心。要知道先求往生则有利益,不求往生只想要在这个世间度人,必须是证果的菩萨才行,否则为害不浅。)
过份的狂妄心,是修行人的一大障碍,这一点不能不知道。 再者某居士的为人,过于好名。因此他所写的书,全部仿照佛经的格式和语气。这种以凡夫滥充得道圣人的罪过,实在是非同小可。所以致使空有弘法的功用,不能获得实际的功德利益。人生在世一辈子,瞬息之间就过去了。请专心致志念佛求生极乐世界,某居士未能往生的教训就是一大警策啊。
凡夫欲;度人,不但不能度人,且不能自度
印光大师开示两则:
1、学佛之人,古今亦有,初则知见甚高,极力自利利他,后则知见僻谬,且引一班人学己邪知谬见,为可悲可痛。究其受病之源,皆因好戴高帽子,致无知之人各以高帽子为彼戴,戴之已久,则正知正见已失,完全成邪知邪见。纵欲救援,反成按剑,只好任他去。凡好心学佛者,皆当令其立志自省,庶不至成此结果也。
2、利人一事,唯大菩萨方能担荷,降此谁敢说此大话。中下之人,随分随力以行利人之事,乃方可合于修行自利之道。以修行法门,有六度万行故。自未度脱,利人仍属自利。但不可专在外边事迹上做,其于对治自心之烦恼习气,置之不讲,则由有外行,内功全荒。反因之生我慢,自以功利为德,则所损多矣。
智顗《净土十疑论》: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生?捨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答: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学佛人如何度人学佛
学佛之道,在于实行。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上自父母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为劝。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已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复李尔清居士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