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 人说“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南怀瑾的楞伽大意中也说学佛不一定要出世,我觉得只要心中有佛才是最重要的,但在世俗中做起真的很难,容忍别人自己会有很多痛苦,尽管用欢喜心去面对,但当别人把你的善良宽容当成无知时,又该如何呢? 成军: 首先,我们应该明了,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无常、轮回中无处不苦的基础上面的,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出离轮回,离苦得乐。通常我们也把这个修学佛法的根本心念叫作出离心。如果学佛不具备出离心,那么心怀善念或持戒修善,都还只是种人天乘的善因,并不能带来根本解脱。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佛是必须出世的。这个世,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世俗,而是三界一切处(包括拥有相当福乐和清净的天道)。 我们学佛修行,是在于时时刻刻(实修时就是包括座上和座下)调整自己的心念、觉照并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习气,直到逐渐突破能所对立,最终实证众生本具的般若智慧。因此,学佛又并不是要另外去找一个什么能够让我们心清净的特殊地方,更不可能就能一下子逃避得了种种人事间的因缘纠葛。所谓菩提,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觉性。六祖大师的偈子“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意在教导我们,学佛修行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当下。我们出离世间的方法,就是要在这因缘相续、本性空幻的世间逐步证悟“诸法无我”,而不是逃避到一个世间以外的地方。就好比佛法的空不是去追求空无,而是要认识到诸法都是因缘所成,并无恒常不变的自性,当体即空。 这里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很多人以为学佛学禅就是当下“心中有佛”、“心怀善念”就可以了,还有人把“活在当下”误解成不必修学佛法,只管当下活好。事实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重,因为无明的障蔽,心念中善法少而恶法多,只是平常心念不够细而往往不自知罢了。因此,时时刻刻对治习气烦恼、在生活中修行绝不是说不必皈依、不用亲近善知识、不要学教理也不需要打坐。因为没有这些作为助缘,我们是根本没有力量认知和对治自己的习气的。所以说,“活在当下”的生活禅,应该是让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刻努力培养心灵的敏锐与觉醒,尽可能对治习气,并和座上专心修持相辅相成,而不是象许多人误解的那样随着当下这一念被业力习气牵着鼻子走了,还反过来在佛法里面寻找心理平衡! 具体做起来,因为我们的智慧毅力不足而业障习气却很重,因此会觉得很难。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怕难而畏缩不前。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已经经受了无数轮回的痛苦,解脱的道路今生不走将来吃够了苦头也还得走。那么该怎么办呢?后学个人体会是学佛首先必须依止善知识,也就是说要经常向那些学修有成的过来人学习,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发现你的毛病、问题,指出你前面该走的道路。另外一点,就是明了修行的次第。初入门时应该深信因果不虚,经常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经常观察世间的无常与轮回的痛苦,并且要对佛法具足真实信心──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救度我们,从而发起真正的皈依心。这样才算是真正入了佛门。把这些心念归并到一起,就是发舍离世间的出离心。再进一步,思维一切众生都在轮回中间受苦也都希望离苦得乐,而在无始轮回里面,众生又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于我有无量的恩德。从而由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开始逐渐引发利益一切如母有情的菩提心。由此方是修学大乘佛法之始。学佛修行中,正见是实修的明灯,诸法因缘假有而自性本空的正知见是我们修行不走错路的保证。以正见为基础,在善知识的教导下,我们应该实践止观,以禅定和智慧觉照的力量打破我们生死的根本──无始无明。故此宗喀巴大师把佛法的精要归结为三主要道: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慧。 我们初学佛时,在生活中最主要的是受持五戒,先做到不损恼他人。面对人事的种种不圆满,我们必须明白这些是我们自己过去种下的因成熟的果报,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达摩祖师有句话:“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就是很圆满的概括。至于其他人因为我慢和我执,不能理解您的善良宽容,您也不必痛苦。要相信因果,如果您始终实践善法、利益他人,自然会渐渐为众人所理解接受,而自身的福报也会慢慢好起来,并且逐渐具备修学佛法的顺缘。从更深的层次看,担心别人的不理解,起因还是来源于对自我的执着,通过修学佛法,破除我执,这样的担心也就变得没有必要。 今生能够信受佛法,是我们多生以来善根成熟的福德因缘。真心祝愿您珍惜这比如意宝珠还要珍贵的人身,归依三宝、亲近善知识,精进地学佛修行。
编辑:小勇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