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追求完美的时候,总是不断地暴露着更多的自身缺憾;在弥补这些缺憾的同时,却又发现离完美愈来愈远了。
这不是什么至理名言,也并非什么经典对白,而是一个人在历经了无数次对完美的追求又无数次发现新缺憾的过程中,一种深邃的感受。
完美是不存在的,因而完美是什么,什么样的情形才算做完美,恐怕世上是无人能说得清的。然则人还是会用尽了毕生的精力和时间,要固执地追求这想象中的存在,便由此生出了诸多烦恼。内向的,就因此不做声息,愈发地沉默,吞咽了莫名的烦恼钻入一条死胡同;外向的,便因此长了脾气、多了暴躁,将烦恼泼洒出去惹出一桩桩事端。悲观的,也因此更加悲观,认定了世事的无奈与消极,只将一切都看作是颓废的模样;乐观的,会因此更加明白完美难求,就要愈加不遗余力地一点点耗费了生命做一个虚无境界的攀岩者。
而缺憾却是与生具有的,所以缺憾是什么似乎世上每个人都能够罗列出一箩筐。当万事万物存在时,便被赋予了两种对立关系相结合的体征,譬如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有优点也同时就存在了缺点;譬如事,有正面的作用也会产生负面的反作用;譬如物,有其可用之处同时也就有其无用之处。事物莫不如是,无一例外。缺憾也是有其对立面的,然则却不应该是完美。缺憾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人们能够亲自感受到;完美却是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虚无的精神世界,是无法捉摸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与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又如何能放在一个层面作对比呢?但人们却习惯了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评论客观的存在,也习惯了简单地将缺憾直接理解为缺点,理解为一种、或者几种令人不安的习性。因而尽管完美是不存在的,但人们仍要努力地去弥补自身的缺憾,以为将所有的漏洞填补好了便能达到顶峰,达到所谓的完美境界。然而一路走来,人们却发现在弥补的同时,新的、而且是越来越多的漏洞又不断涌现出来。及至困惑地抬头仰望,方知顶峰根本就是云遮雾罩、虚无缥缈,根本就是人们一厢情愿的一种幻象。而为了这无法抵达的幻境,人们却只顾气喘吁吁地低头攀爬,竟因此无暇欣赏身旁的绝色美景了。
这里绝没有要人们放弃追求完美的意思。但倘若不能调整追求的动机与目的,这种追求仍是徒劳伤神的。刻意的、为了追求完美而追求完美,其实只是一种低级的、没有目标的盲动,是一种耗费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却不能奏效的行为。人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就会将虚无的境界当作了自己奋斗的目标,目不斜视地盯紧了那时隐时现的幻象,因而忘却了客观现实的存在,于是尽管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着,终因漠视了周围的事实而遭遇更多的缺憾。于是还要去弥补,补过了接着努力,便如此一路走一路补,累!但假如换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将目光从完美那里移开,移至缺憾上,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是宝贵的,何不放弃了徒劳的追求而将宝贵的和有限的用在专心剖析缺憾上呢?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啊。人们可以将不断感知到的缺憾一一统计起来,再细细归纳分类,属于缺点的方面就积极改正,属于缺陷的方面便积极弥补修复,属于遗憾的方面就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永存心底,因为遗憾也是美,一种凄美。当一个人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如此做了之后,就会发现原来追求完美竟是如此简单,在不断的改正缺点、修补缺陷、保存遗憾的过程中,自身也日臻完善起来,竟不知不觉地向着完美的方向前进了。而人一旦学会了主动寻找缺憾并加以处理,这个过程便可以更快,效果也更显著。
说到底,人们主观想象出来的完美意识,其实正是因为缺憾的存在才产生的,没有了缺憾,又何从谈及完美呢?缺憾之所以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对于完美的追求,应该是建立在克服缺憾的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客观基础,追求就成了一种漫无目的的无聊和空洞行为了。
作者:佚名
笑忘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