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善财离开大塔庙,不分日日夜夜,走了若干平地,翻过无数高山,来到胜乐国界。
胜乐国,若顾名思义,应是乐中之乐。其实不然,那山,如利剑高插云霄;那水,哗啦啦奔腾咆哮;那人,一个个丹眉杏眼;那地,赤灼灼如火焚烧。看不见绿油油的田野,听不见莺歌燕语,嗅不到稻麦禾香。善财走着走着,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十分难受。想起那柳暗花明人流拥挤的福城故乡,不免掉下几滴热泪。但是想到文殊师利童子的教诲:“按德云比丘说的去办,就能解脱众生苦难。”又想到那石碑上刻的“尊重吾师向南去,百城烟雨渺无穷”。他们对我那么尊重,寄托那么大的期望。我已发菩提心,虽然前去的路途还远,遇事还多。但是为了净化世间,利乐有情,应该精进勇猛地向南行。这才开始,怎能退缩呢?于是打起精神,鼓足勇气,问过好多好多的人,走过好多好多坎坷不平的路,忍受了好多腰酸腿疼的苦,才来到了妙峰山下。看到那巍峨雄伟的山,峰插云霄,悬岩绝壁,要想攀登,谈何容易?比上青天还难。
善财并非等闲之辈,他已发菩提心,要加入文殊师利的行列,有舍己为人,净化人间的雄心。一步步往上爬,到处寻找,哪里有德云比丘的踪迹呢?连房子也没有,更没有一个人。可是他并不灰心,爬悬岩,过涧溪,竟找了七日七夜。最后在一个石壁上发现一首墨迹未干的诗。曰:
德云常在妙高峰,行绕山头无定踪。
七日既云寻不见,一朝何故却相逢。
发心住处师缘合,普见门中佛境容。
回首夕阳坡下望,白云青帐万千重。
善财读罢,心生欢喜,德云比丘定在眼前。他四处张望,不见人影。又穿石洞,爬悬岩,东走西串,还是没有人影。他想:“这诗墨迹未干,他又藏在哪里呢?”但他还是不灰心,不休息,继续寻找。凡是可以容人的地方都看过,还是没有人。善财累了,想在石上歇一会。可是看看日落西山,天色已晚。又想到诗上说的“德云常在妙高峰,行绕山头无定踪”,但没有踪迹,怎能找到呢?善财埋头寻思,不得其解。抬头一望,对面山顶上却站着一个人。善财急忙跨过小溪,爬上山头,上前虔诚顶礼说道:“善知识,我已发菩提心,决心作造福人间的事,首先解除众生苦难,文殊师利教导我前来请教,愿慈悲怜悯开示于我。”
德云比丘并不看他,两眼平视前方,话音祥和地答道:“善哉!来者。我在这山顶住了四百万年,听说哪里有佛出世我就去礼拜。哪里有善知识我就去参拜请教。不管路有多远,我都去参拜请教。若得到半句对人有益的话,我都牢记在心里。参拜的善知识多,得到不同常人的快乐。善知识是我们的依止,是照亮的明灯,是航海的灯塔。没有善知识的指导,如黑暗中赛跑,不掉进深渊,就落入苦海。因此我不知疲倦的到处参访,几百万年如一日。我只有知道这些了。你已发菩提心,加入文殊师利行列,免除众生苦难,还要从此南行到海门国,那里有一个海云比丘,他可以告诉你。”
德云比丘说完不见了。善财想:“他几百万年如一日,都是参拜善知识。我才寻七日七夜,这算得了什么呢?一定要像他那样,只要有善知识,就不知疲倦去参访。哪怕只有半句对人有益的话,也要铭记心中。”
眼看暮色已降,大地一片黑暗,善财就在石岩脚下过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善财起来,看见南方一片绿色,大地变得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不象前几日憔悴、沉寂。善财心情舒畅,急往南方海门国进发。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