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忏悔和忏悔原理简介
截取自日常法师广论第二次讲解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
对于已造的恶业,特别的要以四力来净化它。虽然我们很努力,希望不造恶,但是由于放逸--这个是无始以来的习惯,一个不小心就来了,所以修行一定要精进地念念增上,稍微不小心,毛病就来了。由于放逸以及强盛的烦恼等这些力量,万一犯了,怎么办呢?犯了以后,绝对不可以马马虎虎就算了,一定要照世尊告诉我们忏悔的方便,使自己能够重新从犯罪当中透脱出来,回复戒体的清净。
受戒后如果犯了戒(所谓堕罪就是犯了戒),每一种戒律中都有说明应该要怎么忏。三种律仪就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怎么受、怎么忏,各有不同的仪轨,应该照着这个仪轨去忏悔。
四力忏悔
破现行力(追悔力)
对治力
遮止力
依止力
【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
若是犯戒,则照仪轨来忏悔,除了这个以外,其它的恶统统都应由四力忏悔来还净。世尊对慈氏菩萨提示说:如果菩萨摩诃萨修行做到了这四法,就能够把以前所造已作增长的恶遮止掉。已作增长是定受的业,这样都能遮止,何况其它呢?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真正能够照着四力去忏悔的话,以往的业全部都可以遮止。四力就是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依止力,下面分别来说明。
【此中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时,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
第一个破现行,这个最重要,这个现行就是我们眼前造恶的内心相续。对没有修行的人来说,整天都在烦恼恶业的等流当中。如果受了戒,真正得了戒体以后,戒体有一个作用力量,它会把随顺世间的现行挡住,但如果力量不够的话,这个又会冒出来。所以我们第一步要观察的就是平常自己是什么现行,了解了道理以后,真的要去修习,不是只有讲说。平常我们就欢喜讲说,这就是跟烦恼恶业相应的现行,由于这个现行,无始以来相续地造作种种杂染的不善业,了解了这个对我们的伤害、过患,就会懊悔自己怎么这样无明呢!前面说过在十种不增长业中第九种是追悔,造了以后你生起追悔的心,那么这个业不会增长。实际上真正对治过程当中,第一就是要针对着自己所做的恶业生起追悔心,以前欢喜做,现在不欢喜,恰恰相反。
忏悔必须是针对着自己的问题去追悔。我们现代的人常常有个错误的概念,「我已经做很多好事了,造一点点恶业没关系。」这不是正对治。造很多善业,譬如供养三宝,这的确有功德,可是如果不能从内心上正对着所造的罪去忏悔的话,将来这个功德还是会感果的,下一生你会很有钱,而有钱人却最容易造罪。如果你不是财敬供养,而是做很多事情很能干,这也有功德的,但是这个功德抵不掉平常所犯的罪,下一世再来脑筋也很灵活,但脑筋灵活的人又容易造罪,这是我们必须了解的。眼前新种的因是这样,反过来看看眼前的状态,也就是以前的因所感得的,所以正对着恶业去追悔非常重要,不经过仔细的观察,我们不大容易认识这一点。
要生起追悔心,必须多思惟观察造业感果的道理。虽然讲三种果:异熟、等流、增上,实际上这三种果是同时的,造业的时候也是同时的。譬如我们用身、口、意去造业,这是分不开的;造业的时候,我帮你或我伤你,我跟你也是分不开的;我做这件事情时是什么心情、在什么情况之下做的,这都是同时的,所以感果的时候也是同时的。但是为了方便讲解,分成三种来说明。
异熟先不谈,先谈其它二种果。譬如就我们现在的状态来说,假定我想修行,可是身体、精神都不好,乃至于多病、短寿、根残缺、脑筋胡涂,这样要修行就不灵光,这是领受等流果;或者我们内心跟佛法不相应,做坏事却很起劲,这是造作等流果。外面的环境处处逼得我们简直透不过气来,这是增上果。所以我们可以从因或果仔细去观察,不断地去思惟、修习,对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道理就会获得决定胜解,如果能这样,就一定会起追悔:「啊,我怎么这么差!」所以前面说在果现起的时候,我们要依法去检查因在哪里,从眼前新种的因(起心动念)去注意。
对业果认清楚了以后,忏悔的时候有专门的忏法,可以拜三十五佛或读诵《金光明经》,这是第一追悔力。
【第二力中分六:依止甚深经1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密多》等契经文句。胜解空性2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
第二就是对治力,追悔是把现行抑制住,可是它潜在的力量还在,对治是把那潜在的力量也净化掉。这有六种方法:第一要读诵甚深契经。第二要能够胜解空性。平常我们接触的都是世间那些染污的东西,内心就跟着它转,乃至于平常我们所讲的很多道理,未检查时,觉得它好像很合理,仔细检查,会发现根本没有什么道理,真正有道理的只有佛菩萨。所以对治力第一个是受持读诵契经,那就是佛告诉我们的真正的道理。第二个是照着这个道理认真去实践,能证得空性。这两个是针对我们世间这种错误的见解去对治,这是让我们造罪的根本原因。有很多人并不一定去做坏事,可是他喜欢跟人家讲世间的道理。佛法并不是否定世间,它还是承认世间的,因此有正、倒两种世俗。第一步先以世间的标准衡量,错的拿掉,进一步才来谈这个世间标准的真象是什么,这些我们都要了解。
【依念诵3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闇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闇,以念诵灯能速除。」】
这是一种特别的方法,就是照着仪轨念诵百字明等殊胜陀罗尼,百字明咒是最殊胜的专门忏悔罪业的方法。《妙臂请问经》举了好几个比喻来说明念诵的功效。首先说像春天树林里边有猛火在烧一样。树木过了冬天,树叶全都枯掉了,到春天嫩叶刚刚要生长的时候,也就是最干枯的时候,如果有大火来烧的话,一下就全部烧光了。这个比喻假定我们以持戒为根本,然后如法地去念诵百字明咒等,以很大的精进,能够把所有的恶业全部去除。第二以日光照雪山来比喻。炽热的太阳光照在雪山上面,雪很快就溶掉了。同样地,持戒、念诵像太阳的光明一样,照向所积累的恶业,恶业就如雪消溶一般都清净了。第三个以灯光照黑暗来比喻。黑暗不管积了多久,哪怕一千年,灯一亮都驱除掉了。
这里提到三样东西,第一个是火,第二个是日光,第三是灯光。经论上说有一种最细微的生物叫做贪木虫,它到哪里都可以生存,碰到火就不行了,就像我们的烦恼非常厉害,哪怕在很小的地方它都会生长,只有一样东西可以对治它│-智慧,智慧火一来,它一定被烧掉,这是其中一种比喻。还有,光明可以驱除黑暗,不管灯光或太阳光,只要光明出现,任何黑暗都可以驱除,我们由于被无明黑暗覆盖而造的种种恶业,透由持戒、念诵可以忏净。
【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相者,《准提陀罗尼》说:「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苾刍僧苾刍尼僧,见出乳树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不是念一下就可以喔!通常一个仪轨要念很多遍,这不是以数量为准,要念到见到净罪相才可以。净罪相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你修到相应的时候,连续出现相应的梦,不是偶然做一个无关紧要的好梦,就是净罪相了。它有一定的准则,这个我们要清楚。而且经论上特别告诉我们,单单作梦不可靠,因为有时候大力鬼、恶魔也有本事让你作梦,你信了他,那就非常严重。所以除了梦以外,最主要会增长跟法相应的善根,你会感觉到自己智慧渐渐增长,烦恼渐渐减轻,对事理的认识渐渐清楚,内外相应,这个才是安全的。
现在有很多外道,他有本事让你闭上眼睛观想,然后他就来加持你、让你作梦,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以为是做了净罪的梦,那你真是做无明大梦了。就算做梦,也有它一定的准则,要在什么情况之下、要到什么状态,经论上都有清楚地说明,如果自己有智慧可以看经论,否则都要善知识来决择才可以。至于净罪相的梦,《准提陀罗尼经》提到很多种,这些都是好的迹象。
【依形象4者,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依供养5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养。依名号6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
对三宝起很大的恭敬,造立佛像或供养佛、佛像,这些就是营福。「受持诸佛名号」,譬如药师如来、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诸大佛子」就是诸大菩萨的名号。实际上造罪通常都是伤害别人,要对治就是要反过来做,可是要有正确的方法,所以要依经论上的方法去做。此处大师举出这六点,是依照《集学论》上面说的,实际上其它凡是为净罪而做的善行,都是对治力。
【第三力者,谓正静息十种不善。《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毘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于此密意问云:「后防护否?」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能生此心,复赖初力。】
第三个是遮止力,发愿遮止恶业,正对着十恶业,遮止它不要再作。经典告诉我们,由于这样去做,就能摧毁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的杀生等三门业障,乃至烦恼障以及种种跟法不相应的业障,都能够遮止。《毘奈耶广释》说:要防护将来不可以再作,假定没有防护之心,这个忏悔就只是空话。所以律典中会问:「你以后会防护不再做吗?」因此防护以后不再作,这是非常重要的。
遮止是遮止它不再现行,能够生起这样的防护心,要靠第一个破现行的力量。所以以追悔力挡住现行;然后以对治拿掉它,而发愿不让它再犯,这个就叫遮止。
【第四力者,谓修归依及菩提心。第四个是依止力,要修归依跟菩提心。我们平常造业就是因为内心当中依止着烦恼,虽不是刻意的,但无始以来的串习,自然而然起来的就是烦恼。世间的人可能认为自己平常并没有粗猛的烦恼,若以佛法的标准来看的话,世间整个都在烦恼当中。以世间的标准来说,所谓粗猛的烦恼一定要大发脾气才算,其它一般的都不算;佛法的标准不是这样,这个我们要了解。同样地;世间人讲的道理,就佛法来说,都是有问题的。】
做一个以世间的标准来衡量的好人,容或不一定堕落恶道,但是终究还在轮回当中,既然在轮回当中,你怎么能保证永远不堕落呢?何况现在这个世界迅速地下堕,中国的传统虽以儒家为主,注重忍让、仁爱等等,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现在世间的标准都向西方看齐,认为如果他打你一下,你至少还他两下,下次他才不来伤害你,以此保护自己,完全不知道这是苦因。所以我们真正要依止的是三宝,佛才是真正究竟的觉悟者,若能更深一层发菩提心,要跟佛一样,那更好。
【此中总之,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一切对治。】
总之,虽然佛对我们刚刚开始修行的人,说了很多净除罪障的方法,然而只要能依照这四力去忏悔,所有的罪障都可以对治。以我们汉地来说,天台、贤首都有它的忏悔方法,如果我们仔细去看的话,四力忏悔就可以将它全部含摄了。
忏悔的原理
【恶净之理者。谓诸能感于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变为感微苦困,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
为什么忏悔能把罪障清净呢?像前面说的,造了很多非常严重的恶因,会感得到恶趣中受极大的痛苦,经过忏悔以后,只要受很轻微的苦恼,问题就解决了;或者虽然生到恶趣当中,但是不领受恶趣的痛苦。譬如饿鬼是极端痛苦,可是有很多鬼道的众生,他是到了恶趣,可是却有很大的福报。乃至于,有一种情况叫拍球地狱,阿阇世王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虽然还是掉到阿鼻地狱去了,但是像拍球一样,一下去就弹出来,地狱里什么苦他都没感受到,只是去了一下就出来了,这就是他忏悔的结果。或者本来要下地狱,现在头痛一下就解决了。总之,本来应该长时受苦的,或者变得很短,或者全不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猛不猛,及时相续恒促等门,故无定准。】
这要看修的人修时力量的大小,四力对治圆满不圆满,势力猛不猛利,以及时间长不长,没有一定的准则。这一点我们要注意,懂得了道理以后,接着应该努力去忏悔。有一些脑筋好的同学欢喜讲道理,讲完道理觉得懂了,但是不去修,这种人下一世都是世间聪明伶俐的人,但造恶的本事也一等,修行他就是没兴趣。眼前在这么好的环境当中,尚且如此,来生因为他很伶俐、很聪明,但不欢喜修行,所以一定会远离修行的团体。我们自己想一想,就算出了家,了解了这么多,但是如果换一个环境,比如你回家去住几天,你心里会不会受环境的影响?这是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所以千万不要被自己这种习惯所限,这是非常重要的。
【诸契经中及毘奈耶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意谓未修四力对治;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修,虽顺定受,亦说能净。《八千颂大疏》中云:「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说法,由此正理,则妄执心,所作堕处可无余尽。诸经说云『诸业虽百劫』等者,应知是说,若不修习能对治品;若不尔者,则违正理及违多经。说顺定受,应知亦是如此所说。说不定者,虽不修习能对治品,然亦应知不定感果。」】
前面说业造了一定不会消失,诸经及律典都说「诸业纵百劫不亡」,即使经过无量劫都不会消失。这个不亡是指没有修对治,如果修对治一定可以清净。就算顺定受(一定要受的)也能清净,何况是不定受。
八千颂就是《般若》。近对治品是指我们现在的四力忏法。正对治是要修证空性智慧,四力忏悔并不是烦恼的正对治,但是跟它靠近,跟它相似,而且也是正对治之前的准备,没有这个近对治的话,正对治也修不起来。《般若八千颂大疏》说:修近对治法可以减少,或者整个去掉恶业,如果能够成就这样强而有力的对治,就能像去除金子上面的脏垢一样,全部都可以去掉。我们所造的种种障碍当中,最严重的是正法障,而所有这些重障都可以去掉。由于这样的道理,由妄执心(就是错误颠倒的邪执,这是所有的罪障当中最可怕的)所造的种种会堕落的恶业,都可以彻底净除。经上说「诸业纵百劫不亡」,要了解这个是指不修对治,如果修了对治一定可以清净的。所以反过来说,假定修对治却不能清净的话,那就与其它经论相违背了。说顺定受(一定要感果受报的业)也是指没有修对治而言。而不定受的业,是指不修对治它也不一定感果。
以上是大师先说明,然后引《八千颂大疏》来证成,处处告诉我们,修了忏悔,罪障一定能够净除。正因为前面说造了业一定不消失,请问这个「忏悔」的业消不消失?不消失。既然忏悔的业不消失,就像将木头拿在手上,本来我手一放木头会掉下来,现在我用手去托住它,如果一直托着,这块木头就不会掉下来。用手托就是比喻忏悔,用手托住则木头就不掉下来,就像忏悔的力量在就不会堕落一般,这完全是同一个道理。
【如是由悔及防护等,伤损能感异熟功能者,虽遇余缘,亦定不能感发异熟。如是由生邪见瞋恚,摧坏善根,亦复同尔。】
就像前面说的,由于修四力忏悔,就能够把已经造的,能感得果报的业的功能拿掉,这个功能拿掉以后,将来虽然还会遇到缘,但不会感果,这个是对恶业来说。反过来,假定你有善根,可是又生起邪见、瞋恚,那善根也会坏掉的。也就是说所造的业不管善恶,恶业透由忏悔可以忏掉,善业由于生邪见、起瞋心也会毁掉,这个我们要注意。
【《分别炽然论》云:「若时善法,由生邪见、瞋恚亏损;或诸不善,若由厌诃、防护悔除,是等对治,伤损其力。彼等虽得众缘会合,然由伤损若善不善种子功能,岂能有果从彼感发。由无缘合,时亦迁谢,岂非从其根本拔除。如经说云:『受持正法,虽其所有顺定受恶,亦当变为于现法受。』又如说云:『复次诸往恶趣业,此唯能感头痛许。』设作是云:『若尚有果,唯头痛者,岂是从其根本拔耶?』诸恶业果,无余圆满,谓当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诸轻微苦,岂非即从根本拔除。于此略起头痛等故,岂是本来原无果报。」】
《分别炽然论》说:善法由于起了邪见、瞋恚而亏损,或不善法由于后来追悔,真实去对治,而损伤它感果的功能,在这种状态当中,所造的业已经损伤了,虽然其它的因缘还会现起,可是它不会感果。举个比喻来说,就像一颗种子如果放在泥土里,到了春天,有太阳光的照射、雨水的滋润,它一定会发芽。如果把那颗种子放在火里烧焦,然后丢在土里,即使到了春天,阳光来了,水也来了,这颗种子仍然不会发芽!由邪见、瞋恚亏损善根,或由忏悔损恶业也是这样。因为这个业感果的力量已经消失了,时间也过去了,所以这样一来,等于从根本拔除一样,这也是鼓励我们造了业一定要忏悔。
经典告诉我们,造了恶业以后,能够依照正法去做,那么这个恶业虽然是将来要受的,因为忏悔了就变为现法受。可能本来要到恶趣的,现在只要感得小小的头痛就解决了。我们总觉得修行人修行了,应该很好才对,有些人为什么反而不好呢?这可能是重罪轻报,本来要到地狱里去的,现在稍微受一点苦就好了。所以不要以为修行了就应该没事;反过来说,有时稍微感觉一点苦受,就说我重罪轻报了,这不一定喔!可能是你造了恶业以后先现法受,下一世是更麻烦。所以不是从行相上判断的,就像前面说忏悔了以后,不只是做几个梦就算清净,还要内善根有明显地增长才行,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地了解正理以后,依照经教去观察内心,拿法来校对它。以这个为主,其它的为辅,才能了解眼前到底是造恶业的现法受,将来还要堕地狱,还是真的重罪轻报。
有人说:既然还要受头痛的果报,怎么说是从根本拔除呢?要晓得本来要堕落地狱的,现在完全不受地狱之苦,只是一点头痛而已,所以这个地狱的果报可以说完全拔除掉了;反过来说,你还是有一点头痛,所以不能说没有果报,这跟原来不造业还是不一样的。
【虽未获得真能对治坏烦恼种,然由违缘令伤损故,纵遇众缘亦不感果,内外因果多是如是。故虽勤修众多善法,若不防护瞋恚心等坏善之因,则如前说。故须励力防护瞋等,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大师再特别说,四力对治不是真能对治,真对治要智慧现起,把烦恼的种子彻底破坏掉。所以前面引的经论上面说是近对治。我们刚开始能修的就是近对治品,也就是修忏悔法。这个虽然不是真的对治,但是由于它令能感果的种子损伤了,所以虽然遇缘也不感果。不管内外因果都是这样的,外因果就如一颗种子本来好好的,到时候一定会发芽,如果把种子烧焦或打碎,功能破坏了,它就不发芽了,这个是外因果;内因果就是我们造的业及其果。
所以我们虽然努力修很多的善法,如果不防护瞋心等的话,所修的善法会坏掉的,因此应该很努力地防护瞋等一切烦恼。特别说瞋是因为「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心一起什么障碍都来了,而且瞋的果报是非常严重的,前面一再说,如果我们发瞋心,乃至于起了「这家伙真讨厌,不愿看他!」这样一个念头,而对方是位菩萨的话,那就非常严重了。我们没智慧,怎么晓得他是不是菩萨,这是很实在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去防护,精勤修习不善还出。
《大智度论》曾经引一个故事:有两位菩萨一起修行,其中一位根很利,他知道很多方便,也了解空性,所以表面上好像行为不太严谨;另外一位持戒持得很严,他拿戒的标准去衡量对方,看对方总觉得不对劲,却不晓得这个人是已经证得空性的菩萨,最后他因为瞋这位菩萨就堕落了。诸位!他是以佛法、戒的标准来衡量别人尚且堕落,我们现在拿世间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这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所以但愿大家一步一步地精益求精,不要停在这里,这是我们学了这个应该注意的地方。
【若能尽净有力之业,云何经说唯除先业所有异熟?谓感盲等异熟之时,现在对治难以净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则易遮止。密意于此,故如上说,无有过失。】
既然像上面所说的,经过了四力忏悔一定能够忏除干净,为什么经上又说先前造的业所感得的异熟是例外呢?大师解释说,业如果已经感果了,比如眼睛瞎了,这时再去对治的话,那就不可能净除了。忏悔对治必须在因位还没有感果的时候,就容易遮止,经中所说是指这一点而言,所以并没有错。
这里我们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无始以来造了多少罪,现在若不忏悔,等到感果就来不及了,比如我们眼睛瞎了,要看是不可能的,耳朵聋了要听闻也不可能,这还是生在人中,或者虽然生于人道却遇不到佛法,那也是感得的果了。所以不要等到堕落三恶道,这一点我们要特别警愓,了解了以后随分随力从净罪集资两方面去下手。
【《分别炽然论》云:「设作是云:若诸恶罪至极永尽,云何说除先业异熟耶?意谓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颠跛及哑聋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说。何以故?以诸业果,若已转成异熟位体,非有功能,令其遍尽。若因位思,正造作者,获得所余思差别力,能令永尽。犹如开示指鬘,未生怨,娑迦,杀父及无忧等。」】
大师再引《分别炽然论》来说明,论中说:比如眼睛瞎了,或者只有一只眼睛,或者脚有问题,行动不方便,乃至于哑了、聋了,因果的本质就是业感缘起,一旦感了果,就是这样了。造了异熟的因一定会感异熟的果,除非你忏悔,否则感了果以后就这样,所以一定要在没有感果之前忏悔。「异熟」就是果的另外一个名词,以前旧的翻译叫果报,新的翻译就叫异熟。已经感果了的就没办法改变;假定还在因位当中,或者正在造作中,由于了解了正法,「获得所余思差别力」,生起与造作此恶完全相反的想法,正好能够对治它的,那就能够完全净除。就像指鬘、未生怨等人一样。这里提到的几个都是典型的例子,我只说其中的二个。
指鬘就是鸯掘摩罗,他是舍卫国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力士,脑筋又好,后来受了恶师的教唆:「你去杀一千个人,把他们的指头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将来就可生梵天。」由于这个因缘,所以称为「指鬘」。他见人就杀,杀了九百九十九人,还差一个人,有一天他看见他的母亲,他想:既然找不到别人,没办法只好把母亲杀掉。正当他准备杀他母亲的时候,因为他宿生的善根,感得佛来摄受他、为他说法,后来他就跟佛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虽然证了圣果,但因为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人,所以还是要受那个果报。平时大家一听见鸯掘摩罗就害怕,哪怕是国王也不例外,有一次舍卫国波斯匿王去晋见佛陀,当时鸯掘摩罗已出家证得阿罗汉果了,可是他那杀人的果报现起,所以极端痛苦地呻吟,不过罗汉不会生烦恼;当时王骑在马上,他听见鸯掘摩罗的声音吓得从马上掉下来,佛就说:「你不要怕,他已经出家了。」后来有人去看,他还在那里受苦,这是一个例子。
另一个例子是未生怨,王舍城本来的国王是频婆娑罗王,他的儿子是阿阇世王,阿阇世王要杀他父亲,把他关起来,这是因为受到恶友提婆达多的引诱。提婆达多跟他说:「我去把佛害了,我做新佛,你把你的父亲弄死了,你做新的国王。」当然还有其它的因缘,这里不细讲。后来他就把他的父亲关起来饿死他,甚至准备要害他的母亲,净土三经当中的《十六观经》就是这个因缘而启发的。鸯掘摩罗由于遇见佛而忏悔,阿阇世王则是受到他的弟弟耆婆大医王的感化而起悔过心,虽然他最后还是堕落,不过却没受大苦。这二个人虽然造了非常可怕极其严重的恶业,但是在没感果之前就忏悔,鸯掘摩罗证果了,只是在人间受一点小小的果报;未生怨(阿阇世王)虽然也堕落阿鼻地狱,但却是「拍球地狱」,像拍球一样一下去马上又跳出来,地狱的火完全没碰到。这一段是说明净罪的道理而且举例为证。
【设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杀母等,若已生起所余善思,何故其业未得永尽,生无间耶?是为令于所有业果,发信解故,现示感生诸无间等,非是未能,无余永尽所有诸业。如击彩球,随击而跃,生彼即脱,虽那洛迦火焰等事,亦未能触。由是则成,最极拔除诸恶根本,亦非诸业全无果报。】
假设有人问:像未生怨已经忏悔了,为什么他的业不能全部净除,还要到无间地狱呢?这是为使大家对业果产生决定信解,所以他示现感生无间地狱。虽然还是下地狱,但是他的业还是能够全部清净,一点都没剩余,所以他入无间地狱就像拍球一样,掉下去马上出来,乃至于地狱里的火一点点也没有碰到,这样岂不是全部拔除了。反过来说,并不是说他没有造,他是造了,所以他去了,可是因为忏悔了,所以并没有真正感到地狱里的痛苦。总的一句话--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第一件事情必须忏悔,一方面把以前造的业彻底净除,另外一方面新的恶业也绝对不能再造,这样净罪跟集资的话,就一定能达到我们希望的效果。
【补特伽罗差别一类,不决定者。《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华月严,遂起追悔,为建塔庙,经九十五俱胝千岁,广兴供养,一日三时,悔除罪恶,善护尸罗,然寿没后,生无间中,经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无边众苦。」虽则如是,然其悔罪非为唐捐。若不悔除,须受极重恒常大苦,尤过彼故。】
前面说忏悔可以完全净除恶业,可是这里边还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补特伽罗就是指你所伤害的众生,有一类众生你杀了他,即使忏悔也不一定能清净。前面具力业门提到有很多具大力的业,假定你杀的对象是菩萨,那就非常严重了。下面举的这个例子就是非常强大的业力。假定我们真的发了菩提心,就不会去杀害菩萨,或已经证了果的圣人,造那种可怕的罪。我们的心力既不那么大,对方的心力这么大,那惨了,这个就很难忏得干净了。但是我们忏还是有用,下面就讲这个道理。
《三摩地王经》说:勇授大王杀了华月严,对方是位菩萨,这就麻烦了,杀后他就后悔,不但追悔而且马上为他建庙,经过九十五俱胝千岁那么长的时间,广兴供养,每天三次去忏悔,而且还受戒,持戒持得很好,但是很不幸对方是个大心众生,所以他还是堕到无间地狱,经过那么长的时间,出来以后变成眼睛瞎等等,受很多的痛苦,这就说明有这种轻重的差别。虽然是这样,但是他这个忏悔绝对没有白费,假定不忏悔的话那更可怕,而且受苦的时间根本无法想象的长,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的。
可是人家是不是菩萨,我们根本不知道,因此只有努力策励自己断恶修善。但怎么策励呢?就像很多同学都有这种经验,很想努力,可是对了境界却做不到,关键就是前面告诉我们的,照着次第真正要去修行的时候,正念、正知二者非常重要,如果平常不能维持正念、正知,面对境界一定随着习气,把握不准。所以我们修行必须要有几个基本条件,最好的时候,自己始终能够有正念正知,如果自己差一点,就要靠外面的客观环境,经常都在师友的圈子里就比较好,这是我们修行过程中内外两个最重要的关键。所以皈依三宝并不是一句空话,皈依法就是指内心在正念正知的状态,就算自己差一点,在三宝的圈子里师友都在,随时可以帮助我们。
下面再一一地把它分辨清楚,使我们知道如何层层深细地去如法行持。
【又由悔护清净无余,然从最初无罪染之清净,及由悔除清净之二,有大差殊。犹如〈菩萨地〉中所说,犯根本罪,虽可重受菩萨律仪,而能还出,然于此生,决定不能获得初地。】
造了罪以四力忏悔绝对忏得干净,不过这跟没有造的清净二者很不一样。〈菩萨地〉告诉我们,受了菩萨戒之后犯了根本罪(就是破了最严重的戒),戒体就破掉了,虽然忏悔清净了还可以重受,但是你想今生证果,获得清净初地,那是不可能的。这个是论说的,再看经说的。
【《摄研磨经》亦云:「世尊,设若有一,由近恶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诽谤正法,世尊尔时如何能脱此罪?作是请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设七年中,一日三时于罪悔罪,后乃清净,其后至少须经十劫,始能得忍。」此说诸恶虽已清净,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须经十劫。是故无余清净之义,谓是能感非悦意果,无余永净,起道证等,极为遥远,故应励力,令初无犯。】
通常我们造罪都还有外缘,这部经说得更明白,特别指出「由近恶友增上力故」,这个恶友或者是他当面引诱你,或者你受他的言教所影响,譬如我们或者受某个人引导,或者是受世间普遍的错误知见的影响。现今世间一般的知见都是非常错误的,如《新世纪饮食》上面讲的,我们总以为肉蛋奶最营养,实际上这些对我们现生就有非常可怕的伤害,来生更须承担非常严重的后果,这是狭义和广义的恶友的力量。受了他们的影响,我们就会造种种罪,最严重的罪是诽谤正法,这是最可怕的。这种罪怎么能够得脱呢?这是文殊菩萨请问世尊的,世尊回答说:曼殊室利(就是文殊菩萨的尊号),造了这个罪以后必须七年当中,每天三次认真地忏悔才能清净。之后至少要经过十劫才能得忍,这与前面说的证菩萨地都是就功德方面来说的。所以忏悔清净跟没造罪这两个有很大的差别。从净罪方面来看,造了罪透由忏悔可以清净,和没造罪一样,但是从功德方面来看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真正要的是得到功德,所以最重要的是尽量不要犯,万一犯了,一定要去忏悔。因此所谓的「无余清净」,是指造的罪不会感果这一点来说,至于功德方面,要证地道功德,需要极长远的时间。
【是故圣者,于微小罪,虽为命故,不故知转。若忏悔净,与初无犯二无差别,是则无须如是行故,即如世间,亦可现见伤手足等,虽可治疗,然终不如初未伤损。】
所以圣者对于很小的罪都不会故犯,我们既然要学圣贤,这正是我们真正要注意的。要了解忏悔清净跟原本无犯二者的差别,假定二者无差别,我们不必那么认真,但实际上不是。不但佛法是这样,就是世间我们也看得见,受了伤以后,虽然恢复了,可是受伤的地方就是跟没有受伤的不一样。经过这样说明以后,下面又引论来策励我们。
【如是励力,如《集法论》云:「若作诸恶未修福,误失正法得非法,具恶业人死怖畏,如于大海散朽船。若已修福未作恶,行诸善士妙法轨,此则终无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莫依前作,应如后行。】
《集法论》说:我们得到了这个难得的人身,如果不愿修福而造了很多恶业,那死的时候就麻烦了;就像散朽的船驶入大海,很快就坏掉了,结果沉下去,你只有死路一条。反过来,若没有做恶,且行种种的善行,这时就不怕死亡;就像在大海中乘着非常坚固的船,不但不会破,而且可以把我们带到脱离生死苦海的彼岸。所以大师教诫我们:不要依前面那样作,应如后面所说而行。
【此复若说众多应理言辞而放逸转,义利微劣;若有仅知微少法义,然随所知正行取舍,义利殊大。】
修行的过程当中必要的条件是亲近师长、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是一步一步的次第。刚开始是先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听闻了以后要去思辨。通常我们很可能犯的错误是懂得很多道理后就好讲说,但是不照着如法的方向去做,这样所产生的真实利益就非常少。反过来说,就算了解的道理并不多,只要能够依照所知道的道理如法去做,那这个意义就很大。非法、如法这二个文字很容易懂,真正要如法去做却很不容易。一般来说我们在行相上面比较容易去做,而且都会做得到,可是内涵才是真正重要的。这一点如果不很认真地经常在师友当中一起切磋琢磨,在对境的时候从内外去观察的话,通常都会产生很大的错误。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语,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数他畜,彼非能得沙门分。设虽少说如理语,然能正行法随法,及能远离贪瞋痴,此等能得沙门分。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自导出恶趣,如象出淤泥。苾刍乐防慎,深畏诸放逸,能抖一切恶,如风吹树叶。」】
有很多人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而行为却放逸,不能策励自己内心如法地去做。通常我们最容易犯的过失,就是学了法以后,拿这个法去照别人。法镜本来是拿来照自己的,照别人很容易,照自己最难。以法反照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而我们无始以来不习惯这样去做。这一点如果我们做不到的话,就像以前的人代别人放羊一样,以现在来说,就像个数钱的机器,你经手很多钞票,但都是别人的,你没分。真正的沙门是要听懂了以后如理去实践,如果只在文字上面转,不可能真正得到沙门的内涵。反过来说,你很少讲话,但是能够如法去做,远离贪瞋痴(贪瞋痴是对境的时候生起的,平常我们对境的时候,这个不容易检查得到),如果能够这样做,那就对了。
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他最好乐的是很谨慎地防备自己的放逸。我们现在看别人,觉得别人不努力,而佛告诉我们,要防备的是自己。能够防备自己的放逸的话,就能从恶趣当中跳脱出来。这里以大象出污泥比喻出离恶趣,大象陷在污泥里是死路一条,一点办法都没有。真正的出家人(就广义来说,泛指真正想修佛法的人),听懂了道理,都是很谨慎地防护自己的内心,把身心上面所沾的恶都抖落,如同风吹过秋天的树叶,把不相应的统统吹掉了。净除身心诸恶要靠精进的力量,放逸就是精进的相反。精进并不是指很勤劳地去做事情,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很多人非常勤劳,但是他善恶不分,勤劳地观别人的过失;或者自己做了很多的事情,却抱怨别人不做,这都是放逸。如果对精进的内涵不清楚的话,很容易犯这个错误。此处大师举出世尊的话,下面又再引出龙树菩萨的《亲友书》,这样多方面来策励我们。
【如是《亲友书》亦云:「若希善趣诸解脱,愿多修习于正见,若人邪见虽妙行,一切皆具苦异熟。」】
《亲友书》也说:假定我们希望得到善趣,乃至于透过善趣的共道而解脱,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修习正见。正见就是正确地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是非法或如法,而不是拿法去照别人。如果对佛法的内涵不清楚,以错误的角度看事情,那是邪见;可是了解了以后,只在嘴巴上讲而不如法去做的话,这也不算正见。如果不能依照正见去做的话,忙了半天得到的还是苦的果报,因为因是错的。
【此于缘起二业因果,正观见者,乃是能成一切诸乘,及办一切士夫义利,必不容少根本依处。】
无垢经论都告诉我们,我们趣入时真正重要的,就是对业感缘起的道理起定解。先不要谈空,先谈空相应的业感缘起。因为是缘起,所以造了恶业一定得苦的果报,造善业一定会得乐的果报。对缘起善恶业的因果,如果能够如实地看到,那么我们要求的诸乘,从人天、声缘到菩萨、佛,就都能够成就,而这也是成办一切士夫真正好处必不可少的根本。此处大师一再地策励我们,因为深信业果是一切善乐的根本。现在一般人非常可怜,大家都不了解佛法的中心何在,都在外相上面转。如果稍微有点神神怪怪的事情,自己就觉得了不起。通常我们很乐意见到忙一忙、摸一摸、弄一弄就马上出现效果,这不是神通就是骗人,即使是神通,经论上也告诉我们不要重视这个,真正要重视的是如是因感如是果,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这点我们千万要注意!
【故应多阅前文所说,及《念住经》、《贤愚因缘》、《百业》、《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诸多因缘,并诸余典,令起猛利恒常定解,应当持为极扼要义。】
所以我们除了要了解前面讲的业的内涵以外,还要多看其它的参考书,譬如《念住经》、《贤愚因缘经》、《百业经》、《百喻经》等等,这些主要都是讲因感果的道理。要在内心产生定解,也就是确定不移的信解,而且这个定解要恒常的,不是今天有明天没有了。生起定解并不容易,我们通常的情况是:了解是了解了,但对境的时候,心里面总觉得:「好像不会那么严重吧!」这种情况根本谈不到真正的定解。要产生定解,而且要保持恒常,还要非常猛利。这种猛利恒常的定解,必须如法地照着前面的内涵一步一步去思惟,才能产生非常坚固的相。一般来说要产生这个不太容易,所以常常正面讲过之后,祖师们还会反过来告诉我们一些安慰的话。乃至于我的老师,他常常讲完了以后,也会反过来说:这对世间人来说真的很难啦!不过尽管他对它怀疑,总比不相信好,听见了至少比没有听见好。这些话是宽慰人家的,绝对不能拿来宽慰自己,真正想努力向善的人,对自己应该严格,对别人即使一时没办法发菩提心,乃至难免还拿法去照人家,但是应该提醒自己设身处地为他想一想,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至此为止,思惟业果的部分已经讲完了。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