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二十四 碣六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如来八相(出释迦谱)
如来八相者法华经中明释迦如来无量劫前已成正觉因大悲愿力利益众生数数于十方国土示生示灭处处不同岂但于此南阎浮提一方出现而已今论出现本末则具有八相皆所以示同人法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一降兜率相】梵语兜率华言知足以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谓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观此阎浮提内迦毗罗国最为处中往古诸佛出兴皆生于此尔时菩萨即现五瑞一者放大光明二者大地震动三者诸魔宫殿隐蔽不现四者日月星辰无复光明五者天龙等众悉皆惊怖现此瑞已于是下生是名降兜率相(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菩萨即释迦如来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二托胎相】谓菩萨将托胎时观净饭王性行仁贤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为菩萨毋应往彼托胎大机之人见乘栴檀楼阁小机之人见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诸天作诸伎乐从右胁入身映于外如处琉璃是名托胎相(梵语摩耶具云摩诃摩耶华言大术)。
【三降生相】谓四月八日日初出时摩耶夫人在毗岚园手攀无忧??枝菩萨渐渐从右胁出于时??下生七茎莲华大如车轮菩萨处于华上周行七步举右手而言曰我于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胜尔时难陀龙王?难陀龙王于空中雨温凉二水灌太子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是名降生相(毗岚梵语具云岚毗尼华言解脱处梵语难陀华言欢喜梵语?难陀华言善欢喜此二龙王即兄弟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而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称也)。
【四出家相】谓太子年至十九时出游四门见老病死之相厌世无常心思出家往白父王愿??出家父王不许于二月七日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宫乃至净居天宫诸天见已到太子所头面礼足白言无量劫来所修行愿今正成熟之时太子遂于后夜乘马逾城至?伽仙人苦行林中剃除须发是名出家相(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净居天即色界天也)。
【五降魔相】魔梵语具云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菩萨于菩提??下将成道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隐蔽魔宫时魔波旬即令三女乱其净行菩萨以神力故变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来部从上震天雷雨热铁丸刀轮器仗交横空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变成莲华不能加害群魔忧戚悉皆迸散是名降魔相(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波旬华言恶即魔王名也)。
【六成道相】谓菩萨降伏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悉知过去所造善恶死此生彼之事于腊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得无上道成最正觉是名成道相。
【七说法相】谓菩萨既成道已便欲说法度诸众生即自思惟无能信受者若我住世于事无益不如入于涅盘尔时梵天前白佛言世尊今日法海已满法幢已立润济开导今正是时云何欲舍一切众生入于涅盘而不说法是时如来受梵王请已即住鹿野苑中先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及说大小乘种种教法是名说法相(五人者憍陈如马胜?提十力迦叶拘利太子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八涅盘相】梵语涅盘华言灭度谓如来度人已竟将入涅盘二月十五日于拘尸那城娑罗双??间卧七宝床其林忽然变白犹如白鹤尔时佛受纯陀长者最后供已与文殊师利等言诸善男子但当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于中夜而入涅盘诸天人等以千端?缠裹其身七宝为棺盛满香油积诸香木以火焚之[(冰-水+〡)*ㄆ]取舍利以为八分起塔供养是名涅盘相(梵语拘尸那华言角城其城三角故也梵语娑罗华言坚固谓冬夏不改色也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八分者拘尸城一分波肩罗婆国一分师伽那婆国一分阿勒遮国一分毗耨国一分毗离国一分遮罗迦罗国一分摩伽陀国一分也)。
八大自在我(出涅盘经)
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变也乐者无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盖如来所证法身之体遍一切处全此之体起于应用故能一多自在也。
【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一尘身满大千界者谓如来法身体无不遍故一尘之身与法身之量同一广大大千世界悉皆充满自在无碍也。
【三大身轻举远到】大身轻举远到者谓如来广大之身飞行轻举无远不到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能以满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是也。
【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者谓如来虽为众生现众类之身而所居常在一土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之心安住不动而能随诸众生现无量形类又云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是也。
【五诸根互用】诸根互用者谓如来眼等诸根互相为用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然诸根亦尔是也(一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之一根也)。
【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者谓如来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证得则为虚妄故虽有所证而无能证之想于法融通自在无碍也经云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以自在故非得而得是也。
【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者谓如来智慧辩才演说一偈之义虽经多劫无有穷尽称性宣扬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演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者谓如来为诸众生处处现身说法犹如虚空了无形相可得随缘应化自在无碍也经云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是也。
八音(出法界次第)
八音者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令诸众生闻即解悟而有此八种也。
【一极好音】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未足为极唯佛音声闻者无厌得入妙道好中之最故名极好音(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柔软音】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故名柔软音。
【三和适音】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释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四尊慧音】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故名尊慧音。
【五不女音】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故名不女音(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谓能降伏一切魔也)。
【六不误音】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故名不误音。
【七深远音】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达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故名深远音。
【八不竭音】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闻者寻其所义无尽无穷故名不竭音。
八支语(出显扬圣教论)
【一上首语】首始也谓佛凡有所说必以趣向涅盘之道而为首先故名上首语(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二美妙语】谓佛所说法言辞柔软嘉美微妙令人乐闻故名义妙语。
【三显了语】谓佛说法随机湏畅于诸事理显白明了故名显了语。
【四易解语】谓佛说法善巧方便令诸众生即得解悟故名易解语。
【五乐闻语】谓佛说法称适机宜语音宣畅事理该明当机之众无不喜乐??闻故名乐闻语。
【六无依语】谓佛说法随机开导无所依着亦不希望他人信己而后为说故名无依语。
【七不逆语】谓佛说法知诸众生根量随顺不违使其各得获益故名不逆语。
【八无边语】谓佛说法具大智慧具大辩才称性宣演无有穷极故名无边语。
八分分如来舍利(出涅盘注后分)
释迦如来于拘尸城茶毗已竟诸国起兵夺取舍利时有婆罗门为息相夺诤故分作八分八国起塔供养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拘尸梵语具云拘尸那华言角城谓此城三角故也梵语茶毗华言焚烧梵语舍利华言骨身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拘尸城】拘尸城诸力士得一分舍利即于国中起塔供养。
【二波肩罗婆国】波肩罗婆国力士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三师伽那婆国】师伽那婆国拘楼罗众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四阿勒遮国】阿勒遮国诸刹帝利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
【五毗耨国】毗耨国诸婆罗门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六毗离国】毗离国诸??车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七遮罗迦罗国】遮罗迦罗国诸释子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
【八摩伽陀国】摩伽陀国阿阇世王得一分舍利归国起塔供养(梵语摩伽陀华言善胜梵语阿阇世华言未生怨)。
八大灵塔(出八大灵塔经)
佛之灵塔有八经云若人发大信心修建塔庙承事供养得大利益获大果报具大名称是人命终即得生天然佛之舍利人间天上建塔甚多此经所载乃如来降生等处所建之塔也(梵语舍利华言骨身)。
【一在迦毗罗城龙弥你园】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梵语龙弥你又云岚毗尼华言解脱处佛之降生即此园也乃造宝塔以表灵迹焉。
【二在摩伽陀园泥连河边】梵语摩伽陀华言善胜梵语泥连未见翻译佛于此河边菩提??下而成正觉故建塔于此以供养焉(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在波罗奈城】梵语波罗奈华言鹿苑佛于此处为声闻缘觉说四谛法故建塔以供养焉(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四在舍卫国只陀园】梵语舍卫华言丰德梵语只陀或云只洹华言战胜佛于此园说法度生故建塔以供养焉。
【五在曲女城】此城由往昔大??仙人咒九十九女一时腰曲故名曲女佛从忉利天说法下降于此故建塔以供养焉(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二)。
【六在王舍城】此城往昔由千王共居故名王舍佛于此处说法度生故建塔以供养焉。
【七在广严城】其城广博严净故名广严佛于此处思念寿量故建塔以供养焉。
【八在拘尸那城】梵语拘尸那华言角城其城三角故也佛于此城娑罗双??间入般涅盘故建塔以供养焉(梵语娑罗华言坚固梵语般涅盘华言灭度)。
八藏(出华严经随?演义钞)
藏即舍藏之义谓舍藏诸法文理而有经律论咒之不同经者法也常也凡圣之所轨则曰法魔外不能变坏曰常律者法也谓分判轻重持犯之罪如世之法律论议也谓论议种种诸法甚深之义也咒者愿也谓祈愿种种如意殊胜等事也盖以声闻缘觉大小乘之不同故有八藏之名焉(魔外者天魔外道也)。
【一经藏】经藏者即四阿含经是也(梵语阿含华言无比法谓世间之法无可比也四阿含者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也)。
【二律藏】律藏者即四分十诵律等是也(四分者一比丘法二比丘尼法三受戒法四灭诤法也十诵者谓佛弟子优波离十番诵出也)。
【三论藏】论藏者即阿毗昙等论是也(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谓圣人分别法义不可比也)。
【四咒藏】咒藏者即除一切疾病陀罗尼辟除诸恶陀罗尼等是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亦云能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已上经律论咒是声闻四藏也)。
【五经藏】经藏者即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等经是也。
【六律藏】律藏者即菩萨善戒经梵网戒等经是也。
【七论藏】论藏者即大智度论十地经等论是也。
【八咒藏】咒藏者即楞严咒大悲等咒是也(已上经律论咒是菩萨四藏也)。
八藏(出处胎经)
藏即含藏之义谓佛灭度后阿难结集如来所说经法以此八藏类摄无遗也(梵语阿难华言度喜)。
【一胎化藏】胎化藏者谓佛说胎中化现等事如菩萨处胎等经是也。
【二摩诃衍藏】梵语摩诃衍华言大乘摩诃衍藏者即佛所说法华涅盘华严等诸大乘经是也。
【三中阴藏】谓此色身死后未托生前名为中阴中阴藏者如佛所说中阴等经是也。
【四戒律藏】戒律藏者谓佛所制在家出家及大乘小乘诸品戒法如僧只等律部是也。
【五菩萨藏】菩萨藏者谓佛所说大乘诸经明诸菩萨修因证果之法是也。
【六杂藏】杂藏者谓佛所说大小乘经共明声闻缘觉菩萨及诸天人修因证果等法是也。
【七金刚藏】金刚藏者谓佛所说等觉菩萨修因证果之法以其破惑之智最为坚利能断极后微细无明之惑故名等觉菩萨为金刚心是也(等觉者去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八佛藏】佛藏者谓佛所说大乘诸经明一切诸佛所说之法及神通变现导利众生等事是也。
八部般若(出般若经)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佛于第四时中所说之经既多法亦不一故有八部之名焉。
【一大品般若】谓佛演说五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法皆从六波罗蜜生其般若波罗蜜最大最胜最为第一余之五度若无般若导达则不得名为波罗蜜也以其卷帙多故是名大品般若(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六波罗蜜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二小品般若】谓与前大品所说之法大要是同因对大品以其卷帙少故是名小品般若。
【三放光般若】谓世尊入于三昧从足千辐轮相放大光明上至肉髻及诸毛孔中皆放光明遍照十方国土为诸菩萨而说此经是名放光般若(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四光赞般若】光即光明赞即讲说谓佛从舌本出无数光明照三千界其光明中自然而现无数金莲华其莲华上各有诸佛讲说此经是名光赞般若(三千界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五道行般若】谓佛说法令诸众生闻者喜乐展转相告于中受学成就道行是名道行般若。
【六金刚般若】金刚喻也般若法也以金之刚贞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譬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是名金刚般若。
【七胜天王般若】胜天王问佛云菩萨摩诃萨云何修学一法通达一切法佛即答云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经则能通达檀波罗蜜乃至智波罗蜜等此经由胜天王发问而说是名胜天王般若(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摩诃华言大梵语檀华言施)。
【八文殊问般若】文殊师利白佛言我观如来不异相不动相不作相无生相无灭相不有相不无相等佛即答云若能如是见于如来心无所取亦无不取等甚为希有此经因文殊发问而说是名文殊问般若(梵语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八还辩见(出楞严经)
还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能见之性也八还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也此由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言境则曰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也遂以八种变化之相以辩之(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明还日轮】经云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矅而言还者谓此讲堂日出则明无日则暗是则明因于日故复还于日也然明是所见之尘境非能见之性也以尘境则有生灭见性元无生灭是故所见之明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暗矣故曰明还日轮。
【二暗还黑月】经云中夜黑月云雾晦??则复昏暗而言还者以由白月则明黑月便暗是则暗因黑月故复还于黑月也当知所见之暗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暗时无复见其明矣故曰暗还黑月。
【三通还户牖】经云户牖之隙则复见通而言还者以有户牖则见通若无户牖则不见通是则通属户牖故复还于户牖也当知所见之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通处无复见其壅矣故曰通还户牖(隙者户牖之空处也)。
【四壅还墙宇】经云墙宇之间则复观壅而言还者以有墙宇则见壅若无墙宇则不见壅是则壅属墙宇故复还于墙宇也乃知所见之壅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无壅处不复见其通矣故曰壅还墙宇。
【五缘还分别】经云分别之处则复见缘而言还者谓有分别所对之处则有所缘之相若无所对五尘之境则无缘相而可分别是则缘属分别故复还于分别也当知所缘分别之相可还而能分别之性不可还也若能分别之性亦可还者则不缘境时无复知其无分别矣故曰缘还分别(缘者系也谓心缘系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也所对之处即五尘之境也)。
【六顽虚还空】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七郁??还尘】郁者滞也??者气盛貌经云郁??之象则纡昏尘而言还者以有尘象则见郁??无尘则不见其昏滞是则郁??属于尘象故复还于尘象也当知所见郁??之象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无尘时不复见其清明矣故曰郁??还尘(纡者萦也)。
【八清明还霁】经云澄霁敛氛又观清净而言还者以澄霁则见清净昏暗则不能见其明净矣是则清明属霁故复还于霁也当知所见清明之象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昏暗矣故曰清明还霁。
涅盘八味(出方等般泥洹经)
涅盘梵语具云摩诃般涅盘那华言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是乃三德秘密理藏也此之理藏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而有八种法味故泥洹经立此八味之名也(法味者并诸法中之义味也)。
【一常住】谓此涅盘之理彻三际以常存亘十方而常在故曰常住(三际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也十方者四方四雄上下也)。
【二寂灭】谓此涅盘之理寂绝无为大患永灭故曰寂灭(大患者生死也)。
【三不老】谓此涅盘之理不迁不变无增无减故曰不老。
【四不死】谓此涅盘之理从本不生今亦不灭故曰不死。
【五清净】谓此涅盘之理安住清凉诸障悉净故曰清净。
【六虚通】谓此涅盘之理虚彻灵通圆融无碍故曰虚通。
【七不动】谓此涅盘之理寂然不动妙绝无为故曰不动。
【八快乐】谓此涅盘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有真常寂灭之乐故曰快乐。
大海八不思议喻涅盘(出涅盘经)
【一渐渐转深】谓如来所说涅盘之法随顺众生根性利钝大小无不令其各各获益次第修证而至于究竟之地如经所说优婆塞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须陀洹果乃至菩萨果佛果之类犹如大海之流从浅而至深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士梵语沙弥华言息慈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优婆塞戒即五戒也沙弥戒即十戒也比丘戒即二百五十戒也菩萨戒即十种戒也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
【二深难得底】谓如来所说涅盘之法理智圆融妙不决定一切二乘菩萨皆莫测其所至如经云或说我无我或说常无常或说净不净或说空不空乃至或说五阴即是佛性之类于如是等法说无穷尽犹如大海之深难得底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同一咸味】谓如来所说涅盘之法虽有四教之异莫不为令众生同得实相之理同跻大觉之地如经所说一切众生同有佛性同一解脱同一因果乃至一切同得常乐我净之类犹如大海虽纳百川同一咸味也(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也)。
【四潮不过限】谓如来说涅盘之时扶律谈常制诸禁戒令诸弟子如法受持不得逾越如经所说制诸比丘不得受畜八不净物之类犹如海潮朝夕往来不过其限也(八不净物者一置买田宅二种植根栽三贮聚谷粟四畜养奴婢五畜养群畜六藏积金银财宝七藏积象牙刻镂等物八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煮?也)。
【五有种种宝藏】谓如来所说涅盘之法为世珍宝可尊可贵凡众生窘于法财者令其修习悉得免离逼迫之苦而成出世饶益之乐如经所说宝者谓四念处四正勤乃至如来功德智慧之类无所不具犹如大海种种诸宝皆悉含藏也(四念处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也四正勤者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也)。
【六大身众生居住】谓如来所说涅盘之法甚深无量一切佛及菩萨莫不依此而住如经所说佛菩萨有大智慧大神通乃至大慈悲之类无非圣法之所含摄犹如大海一切鲲鲸大身之类咸依之而居也。
【七不宿死尸】谓如来所说涅盘之法专为扶持戒律而谈常住不令众生起断灭见于末法中生清净正信之心离一切邪恶之人如经所说阐提诽谤方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受畜八种不净之物佛物僧物随意而用或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事皆为死尸是经离如是等犹大海之不宿死尸也(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梵语尼华言女)。
【八万流大雨不增不减】谓如来所说涅盘之法广谈佛性盛演圆常平等清净不生不灭众生诸佛同一觉源曾无有异如经所说无边际故无始终故常住不生不灭故一切众生悉平等故一切佛性同一性故犹万流大雨之归大海而不增不减也。
八背舍(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丁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己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涧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证】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证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余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八胜处(出禅波罗蜜)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无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观于内身色相既熟则观外色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若观一胖胀时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故云外观色多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观内身色相既无则外观色相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千万死尸若观一胖胀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剥落亦复如是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盖行人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第三第四胜处除灭欲界烦恼令无遗余亦令观道增进牢固不失工力转胜也。
【五青胜处】谓行人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相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六黄胜处】谓行人观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黄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七赤胜处】谓行人观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赤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白胜处】谓行人观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白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正道(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盘故名为道(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盘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智(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证真如之理智是能证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证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喜今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八念(出大智度论)
念者内心存忆也论云佛诸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等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是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存心于此恐怖即除也。
【一念佛】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二念法】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念僧】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怖障难之时应当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四念戒】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隐处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念舍】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怖之时应当念舍舍有二种一舍施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因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六念天】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如是等天果报清净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他化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也)。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念出入息者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息息是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也。
【八念死】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当念死死有二种一者自死谓报尽而死二者他缘死谓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处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大人八念(出中阿含经)
阿那律陀在枝提瘦水渚林中宴坐思惟心作是念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乃至道从智慧非愚痴得于是世尊以他心智知彼心中所念而现其前为说大人八念也(梵语阿那律陀华言无灭佛之弟子)。
【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谓比丘修道当于一切尘境不生希欲之心虽自得无欲而不令他知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无欲非有欲得。
【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谓比丘修道衣但覆形食但支命一切所需悉当知足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知足非无厌得。
【三道从远离非聚会得】谓比丘修道于世间诸法及己身心俱当远离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远离非聚会得。
【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谓比丘修道当常行精进断恶不善修诸善法恒自起意专一坚固不舍方便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精进非懈怠得。
【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谓比丘修道当观察身心内外诸法悉皆空寂无有邪念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正念非邪念得。
【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谓比丘修道当远离诸恶之法凝心禅定无有散乱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定意非乱意得。
【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谓比丘修道当观察世间兴衰之法而得智慧明达分别晓了悉除惑业尽生死苦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智慧非愚痴得。
【八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谓比丘修道当常寂静远离嬉戏之乐游观之行安住无为之理正意而解此所以能得道也是名道从不戏乐非戏行得。
八觉(出华严经?)
觉犹念也因此八种引起一切烦恼即恶觉也。
【一欲觉】欲即贪欲谓贪欲心起常念可意之事故名欲觉。
【二瞋觉】瞋即瞋恨谓瞋恚心起常念忿恨于他故名瞋觉。
【三恼觉】恼即恼害谓憎嫉心起常念恼害于他故名恼觉。
【四亲里觉】谓常忆念亲戚乡里故名亲里觉。
【五国土觉】谓常念国土安危故名国土觉。
【六不死觉】谓因多财资养常念不死故名不死觉。
【七族姓觉】族即姓族姓即种姓谓矜诞心起常念世族种姓有高有下故名族姓觉(矜诞者夸大之谓也)。
【八轻侮觉】侮即慢也谓恃己才德常念轻慢于人故名轻侮觉。
八忍(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证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八大人觉(出佛遗教经论)
觉即觉悟谓此八法乃是菩萨缘觉声闻大力量人之所觉悟故名八大人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少欲觉】谓人寡欲乃得心安是则卧觉一榻之宽覆觉一衾之温食觉一餐之饱处觉容膝之适心无过想是名少欲觉。
【二知足觉】谓人虽贫乏常知止足是则虽服粗弊而有狐貉之温虽食藜糗而有膏梁之美虽居蓬荜而有厦屋之安是名知足觉。
【三寂静觉】谓人离众愦闹闲居独处厌世缠缚思灭贪欲之苦本而能断除烦恼寂静其心是名寂静觉。
【四正念觉】谓人思念正道一心专注无有间杂不起邪想是名正念觉。
【五正定觉】谓人修习禅定摄诸乱想而得身心寂静三昧现前是名正定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六精进觉】谓人勇猛精勤修习善法不令间断则道业日进无有退失是名精进觉。
【七正慧觉】谓人欲入道者必须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以此三者而自增益则智慧真正离诸邪见断惑证果是名正慧觉。
【八无戏论觉】以言嘲谑名为戏论谓人欲得涅盘寂静之乐必须清净口业舍诸戏论一循正语是名无戏论觉(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八识(出宗镜录)
【一眼识】谓眼以色为缘而生眼识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而能见者是名眼识。
【二耳识】谓耳以声为缘而生耳识耳识依根而生耳根因识能??而能??者是名耳识。
【三鼻识】谓鼻以香为缘而生鼻识鼻识依根而生鼻根因识能嗅而能嗅者是名鼻识。
【四舌识】谓舌以味为缘而生舌识舌识依根而生舌识因识能尝而能尝者是名舌识。
【五身识】谓身以触为缘而生身识身识依根而生身根因识能觉而能觉者是名身识。
【六意识】谓意以法为缘而生意识意识依根而生意根因识而能分别以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是名意识(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七末那识】梵语末那华言意亦名相续识又名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为染净皆由此识也前第六识名意识今此识亦名意者谓第六识依根而得名此识当体而立号第六识虽能分别五尘好恶而由此识传送相续执取也(依根者根即意根也当体者即分别之体也)。
【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以其无法不含无事不摄故也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而具有四分如摩尼珠体本清净又如明镜能含万像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由之而生具足烦恼尘劳变现根身世界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若以净体言之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也(四分者一相分即形相谓此识能变现根身世界及诸法名义相伏皆由第八识此分而生如镜中所现之影像也二见分见即照了之义谓此识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也三自证分自证所具之法谓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持其明能含众像也四证自证分证即能证之体自证即所具之法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皆不离此分是第八识本体如镜之背也梵语摩尼华言离垢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
八识缘境广狭(出宗镜录并瑜伽师地论)
【一眼识缘唯实唯量境】谓眼见色时即有识生能缘青黄赤白实有之色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见色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性境者谓现前所有实见之境也现量者谓见现前之色而能量度也)。
【二耳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耳闻声时即有识生能闻言语等实有之声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闻声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
【三鼻识缘唯实唯量境】谓鼻嗅香时即有识生能嗅好恶实有之香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嗅香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
【四舌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舌尝味时即有识生能尝咸酸苦淡实有之味名为性境此识对境名为现量以其但能尝味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
【五身识缘唯实唯量境】谓身觉触时即有识生能缘细滑粗强实有之触名为性境此识所缘名为现量以其但能觉触未起分别是故所缘之境狭也。
【六意识遍缘一切通彻假实三量】谓此识心遍缘现前实有之境于实境上分别长短方圆等相名为假是则此识三境皆缘三量皆具以其遍能分别假实诸境是以所缘之境广也(三境者一性境说见上二独影境谓思量过去之境唯有影现于心三本质境谓于现身境上分别质相三量者一现量说见上二比量谓于现前物上比度而知如隔墙见烟知彼有火三非量谓追缘过去未来之事)。
【七第七识见分唯假唯实】谓此识无别体相依第八识为因而起复缘第八见分而为相分分别思量常执第八为我能缘之心是假所缘之境是实以其唯起我执生诸气习不能遍缘诸境是故所缘之境最狭也(第八识者即藏识也见分者谓能见之识也相分者谓所见之境相也生诸气习者谓我见等惑气分熏习而生也)。
【八第八识缘根身器界唯实唯量】根身者即眼等诸根也器界者以世界如器也谓此根本之识染净同源一切根身器界依之而生而此根界是八识相分皆为所缘是实有现前之量是故所缘之境最广也(根本识即第八藏识也)。
八义证有本识(出瑜伽师地论)
谓第八识是出生一切善恶诸法之根本故名本识今论以此八义证第八识之相也。
【一依止执受】谓此识能为染净诸法之所依止执持不失是名依止执受。
【二最初生起】谓此识最初于母腹托胎之时如磁石吸铁是名最初生起(磁石喻识铁喻父精母血)。
【三有明了性】谓此识于一切善恶无记三性诸法皆悉明了分别无有暗昧是名有明了性(无记性者谓不善不恶之性也)。
【四有种子性】谓此识能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令不散失是名有种子性。
【五业用差别】谓此识随染缘而造恶业随净缘而造善业差别不同是名业用差别。
【六身受差别】身以积聚为义谓此能含藏一切诸法故名为身由能领受第七末那识染净之缘所熏而于善恶诸法不相混滥是名身受差别(梵语末那华言意)。
【七处无心定】谓入无想定或灭尽定虽受想心灭出入息断而此识不灭是名处无心定(无心定者即无想天定也灭尽定者谓受想心灭身证此定即阿罗汉所证之定也)。
【八命终时识】谓命将终时冷触渐起唯有此识能执持身此识若舍四大分散是名命终时识(四大者也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八犍度(出八犍度论)
梵语犍度华言法聚谓佛弟子迦旃延以诸法门各从其类分为八聚故名八犍度论(梵语迦旃延华言不定佛十大弟子中之一也)。
【一杂犍度】如经为声闻说四善根及四圣果有余无余涅盘等法不一故名杂犍度(四善根者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即四加行也四圣果者谓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有余涅盘者谓四果罗汉虽烦恼惑尽尚余身智未灭也无余涅盘者谓惑障既尽身智亦灭无有余也)。
【二杂使犍度】结即缠缚使即驱役也谓三结五盖上五分下五分等惑总而言之不出百八烦恼也因此烦恼惑业缠缚驱役行人心神流转三界故名结使犍度(三结者身见结成取结疑结也五盖者贪盖瞋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也上五分者色界无色界之惑也一色爱二无色爱三掉四慢五无明也下五分者欲界之惑也一贪二嗔三身见四戒取五疑也百八烦恼者谓眼等六根对色等六尘于六尘中名分好恶平三种则成十八此好恶平三种于六根中各生三受复成十八是则六根六尘共成三十六更约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各有上之三十六种总成一百八烦恼也)。
【三智犍度】智即智慧谓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之人因修戒定慧道品断除惑障所发无漏之智慧也(初果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二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三果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四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四行犍度】行即身口意三业所起善恶诸行也善行者身不杀盗[淫-壬+(工/山)]口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恶行者身行杀盗[淫-壬+(工/山)]口起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起贪嗔痴故名行犍度。
【五四大犍度】四大即地水火风也以其无处不有称之为大约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论四大所造善色恶色故名四大犍度。
【六根犍度】根即六根五根等法约四果及三世而说故名根犍度(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五根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即声闻之人所修之法也)。
【七定犍度】定即欲界天定色界天定无色界天定及声闻缘觉所修之定种种不同故名定犍度。
【八见犍度】见即凡夫外道断常二见及六十二见等种种不同故名见犍度(断见者外道妄计此身灭已更不再生也常见者妄计此身虽灭后报复生也六十二见者外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法中每一阴起四种邪见五阴各四则成二十见约三世论之则成六十见此六十见以断常二见为根本总成六十二也)。
立颂八意(出华严经?)
【一少字摄多义】谓于一字中包摄多义也如圆觉经长行文中佛为普眼菩萨说四大和合各离之相文义甚长至于重颂则以四句收摄多义偈云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等是也(长行者经之散文重颂者经之偈文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赞叹多以偈颂】谓诸经中凡菩萨等称赞叹美佛之功德多以偈颂也。
【三为钝根重说】谓佛为弟子说长行经竟有根钝不能解悟更为重说偈颂也。
【四为后来之徒】谓佛为弟子说长行经竟或有新来之众未闻前说佛则更为重说偈颂也。
【五为随喜乐】谓佛随众机有喜乐偈颂者即为演说偈颂也。
【六为易受持】谓佛因长行文句繁多??难受持故说偈颂令人记忆如为盘特说偈云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等是也(盘特梵语具云盘陀伽华言继道)。
【七增明前说】谓初于长行文中说义未尽后于重颂广明其义也。
【八长行未说】谓不说长行而直说偈颂如金光明经空品是也。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