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第一卷 大乘起信论疏全文

发布时间:2019-06-25 14:05:49作者:楞严经读诵网


第五能诠教体者。略作四门。一随相门。二唯识门。三归性门。四无碍门。初中有四句。一或唯以名句文为性。以声是依非正体故。唯识论云。若名句等不异声者。法词无碍。境应无别。二或唯以音声为性。名句文等声上屈曲。假立无体故。杂集论云。成所引声。谓诸圣说。三或具前二事。方为其性。维摩经云。有以音声语言文字为佛事。又十地论中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谓声名等也。问大乘中声表善恶。声是无记。名句文亦是无记。云何无记为圣教体。答诸佛菩萨后得智说故。俱是善也。十地论名善字等是也。四或俱非二事以为其性。以说即不说故。文字性离故。经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此之谓也。于此四句中。别取前三通小乘。具斯四说为大乘。又此四句合为一教。互有无碍。是大乘教也。二唯识门者。谓说者识现为增上缘。令闻者识文义相现。下论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又摄论名为言说识。又闻者识上聚集现等。是故一切声名句等。皆是自心之所显现。下论云。唯依心现不离真如。三归性门者。此识无体唯是真如。下论云。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准此而知。四无碍门者。谓于前三门。心境理事。同一缘起。混融无碍。交彻相摄。圆明自在。不相障碍。以为教体。以一心法有二门故。皆各总摄一切法故。思以准之。五教通诸法门者。谓遍于六尘一切所知境总为生解之义。悉为教体。准之。

第六所诠宗趣者。先总后别。总中以一心法义为宗。信行得果为趣。即具境行果三也。此中境有二种。一法二义。如下文辨。行亦二种。一行体。谓四种信心。二行用。谓五门修行。亦如下显。果亦二种。一分果。谓令得入位。二满果。谓成如来。并如下辨。宗之与趣何别老。谓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二别显宗趣。略有五重。一教义相对。以教说为宗。用义意为趣。如下文令舍言取意等。二理事相对。举事为宗。显理为趣。如下文从生灭门入真如门等。三境行相对。以真俗境为宗。观心行为趣。四证信相对。以成信不退为宗。登地入证为趣。五因果相对。以因为宗。克果为趣。此五亦是从前起后。渐次相由。准释可知。

第一卷 大乘起信论疏全文

大乘起信论 第七释论题目者。大者。当体为目。包含为义。乘者就喻为称。运载为功。法喻合举。大乘所信之境。体能为义。起信即能信之心。澄净为性。心境合目故云大乘起信。此即大乘之起信。是对境拣心。非是证等也。又亦起大乘之信。则对宗别行行。非小乘信也。又大者就义。谓体相用三大莫过。乘者约用。谓即佛性三位成运。自性住佛性为所乘。引出佛性为能乘。至得果佛性为乘所至处。三义体用唯一心转。是故亦乘亦大。持业释也。又依杂集论。由与七种大性相应故名大乘。一境大性。以菩萨道缘百千等无量诸经广大教法为境界故。二行大性。正行一切自利利他广大行故。三智大性。了知广大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精进大性。于三大劫阿僧祇耶。方便勤修无量难行行故。五方便善巧大性。不住生死及涅槃故。六证得大性。得如来法身无所畏不共法等。无量无数大功德故。七果大性。穷生死际示现一切成菩提等。建立广大诸佛事故。解云。前五约因。后二就果。瑜伽显扬亦同此说。庄严论中。六名果大。谓得法身等。七名事大。谓示成菩提等。余同此也。又有七义释大乘。如十二门论辨。起谓发起。以有本觉内熏为因。善友闻熏用大为缘。于此胜境发希有信能令心净。如水清珠。唯识论中。信别有三。一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多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依梁摄论亦有三种。一信实有。自性住佛性。二信可得。引出佛性故。三信无穷功德。至得果佛性。又下文四种信心具寻辨之。何故但明信而不言余行。以是行本故。论为初机故。故下文云。自信己性。知心妄动。修远离行等。又华严云。信为道源功德母等。此中起信。据信成就处说。谓入住不退。使前信心成根不失故也。论者是集议论也。谓假立宾主。往复折征。论量正理。故名为论。是故名为大乘起信论也。

马鸣菩萨造 马鸣之名。依诸传记。略有三释。一以此菩萨初生之时。感动诸马悲鸣不息故。立此名也。二此菩萨善能抚琴。以宣法音。诸马闻已咸悉悲鸣。故立此名。三此菩萨善能说法。能令诸马悲鸣垂泪不食七日。因此为名也。言菩萨者。依诸论解。亦有三释。一云。若具言之。应云菩提萨埵。菩提。此云大觉。即所求也。萨埵。此云有情。即所度也。从境为名耳。若从心说。即唯悲与智也。二云。菩提是所求法。萨埵是能求人。心境合明。人法双称。故云菩提萨埵。三云。萨埵名勇猛。谓有志有能。于大菩提勇猛求故。立此名也。言造者制作也。

第八造论时节者。诸说不同。今依摩耶经云。如来灭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燃正法炬。以此经文为定说也。

真谛三藏译 第九翻译年代者。译经纪云。沙门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亦云狗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不措怀艺术异解。偏素谙练。历游诸国随机利见。以梁武帝泰清二年岁次戊辰。见帝于宝云殿。帝敕译经。即以太清二年。讫承圣三年岁次甲戍。于正观寺等。译金光明经。弥勒下生经。大乘起信论等。总一十一部合二十卷。此论乃是其年九月十日。与京邑英贤慧显智恺昙振慧旻等。并黄钺大将军大保萧公勃等。于衡州建兴寺所译。沙门智恺笔授。月婆首那等译语。并翻论旨玄文二十卷。属侯景作乱。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栖遑。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还飘广州。属广州刺史穆国公欧阳頠延住制止寺。请译经论。自陈永定元年岁次丙子。至讫泰建元年己丑岁。更译佛阿毗昙经论。及俱舍摄论等。总陈梁二代。敕译经论。四十四部一百四十一卷。然真谛或铺坐具跏趺水上。若乘舟而济岸。接对吏君。而坐具无污。或以荷藉水。乘而度之。如斯神异其例甚多。

第十随文解释者。此论三分。谓序正流通。释有三门。一约论主。二约论法。三约益生。初中三者。论首三颂归敬请加。即是论主起行所依。二从论曰下。为物宣说。正成论主法施之行。三末后一颂。结说回向。即是随行所起大愿。是故三分。但成论主光显佛日法施群生之行愿也。二约法三者。初因缘分。是法起所因。为序。二立义分下。正显所说为正宗。三劝修利益分。叹法胜能。为流通。由此三分令法无失。久住不坠。三约益生三者。一因缘分。举法为机。二立义分下正授解行。三劝修分。举益劝修。令佛种不断。是故三分。方成众生入法之行。上三门中。前一别辨。后二合释。是故五分皆是正宗。以俱是论主正所作故。今但依初门。先解序内三颂。为明归敬辨意分也○今释此文。略作五明。一明诸论有无。二归敬之意。

第一卷 大乘起信论疏全文

三能归仪式。四所归胜相。五释文。初中。或有具敬三宝。如智论摄论等。或唯归佛宝。如地持论。或但归人法。如十地论。或直说无归。如十二门论。此并作者之意。广略无在。如龙树广论。已具归依。十二门略论。故不别辨。二敬意者。一为荷恩故。谓若无佛说。法起无由。若无其法。无所生解。若无僧传。己则不闻。由此三恩。得成慧悟。今传此法。理须念恩致敬。二请加护故。谓末代浇时传化不易。若不仰请三宝威力。无由自通。故须致敬。三为生信故。谓论主自是不足之人。率己造论。人不信受。要归三宝。示有宗承。令物生信。四敬仪故。谓如世间忠臣孝子。凡有所作。先启白君父。今此菩萨敬重三宝。过于君父。欲作此论。光晖佛日。岂不敬启。五表胜故。谓如成实论说。三宝是吉祥境界。标之在首。以显胜故。六益物故。谓如杂心说。为令众生于三宝中。发心趣求。信解观察。供养归依。是故顶礼。三能归异相者。无过三业。谓表佛天眼见其身礼。表佛天耳闻其语赞。表佛他心知意观察。又若在亦见亦闻处具三业礼。若在唯见不闻处。以身意礼。若在唯闻不见处以语意礼。若抂不可见闻处。唯意业礼。又除三业过。成三业善。表三轮因。故准此也。四显所敬胜相者。明三宝之义。广如别章。五释文者。三颂分二。初二明归敬三宝后一申其敬意○前中亦二。初归命者。显能归诚至。二尽十方下明所敬深广。

归命 前中归者。是趣向义。命谓己身性命。生灵所重。莫此为先。此明论主得不坏信。尽己所重之命。归向三宝。请加制述。故云归命。二归是敬顺义。命谓诸佛教命。此明论主敬奉如来教命传法利生。故云归命。问归命与稽首何别。答智论云。如小乘经中。毗沙门王归命释迦稽首余佛。论主将非为初重后轻。以小乘人偏贺释迦之恩故有斯也。又释。通论。皆具三业。别分。稽首属身。归命是意。三业之中。意业为重。如仙人起嗔令三国人死等。可知○二所敬中亦二。

首页1234567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