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八识规矩补注

发布时间:2019-06-25 14:05:42作者:楞严经读诵网
八识规矩补注

善恶临时别配之 此言第六识遇善境时。与善心所相应。遇不善无记境时。与不善无记心所相应。故曰别配之。据理谈情。思之可悉。

性界受三恒转易 言此第六识于三性三界并五受。恒常转变改易也。以行相易脱故。唯受有五种。论说不一。谓七八二识唯是舍受。前五转识苦乐二受。第六意识二师说异。若意地有苦师言。第六通具五受。若意地无苦师言。第六唯忧喜舍三受。若约极苦极乐其苦乐之触。岂有不侵心者哉。若无间之苦三禅之乐。孰能忘其逆顺之境。盖逼悦于身名苦乐受。逼悦心者名忧喜受。不逼不悦者名舍受。以理言之。意地有苦师。尽其义也。

根随信等总相连 等者。等余遍行别境及不定也。谓此识与染净诸法亦相连。性界受等随识转易也。

动身发语独为最 此言第六识有情动身发语时。于八识中行相最胜。故成业论云。由外发身语表内心所思。譬如潜渊鱼鼓波而自表。此识俱思而有三种。谓审虑思决定思。动发胜思。余识所无。故最胜也。

引满能招业力牵 此言第六识独能造引满二业。此业能招总别二果。以业胜力能牵引故名为引业。圆总果故。名为满业。如画者师资作模填彩。义可知矣。故论云。一业引一果。多业能圆满。业招于果而有四种。谓一业引一果。一业引多果。多业引一果。多业引多果。此第六能造业招果。前五一分善恶亦能造。七八二识皆不能造业。无记性故。若论八识招业成果。唯是第八前六一分。若非业招唯是第七。前六亦一分。善不善性故。所言总报者。乃善恶趣一报之主。名别报者。寿夭贵贱好丑等是。

发起初心欢喜地 此第六识于初地初心转成无漏。以分别二障无故。问三世断何。若断现惑智不俱。过去已灭。未来不生。为断于何。曰但约智起惑除。令未来惑体不续生。名之为断。

俱生犹自现缠眠 缠自现行。眠目种子。谓此识于初地初心犹有俱生烦恼所知种现。以未纯无漏故。又非恒在双空观故。

远行地后纯无漏 远行乃第七地也。此识于七地已前漏无漏间杂而生。以未常在观门故。至此地后而纯无漏。以俱生二障永不现行恒在观门故。生空乃恒。法空犹间。又云。十地中前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至七地中。纯无相观也。

观察圆明照大千 谓此第六识。于初欢喜初心虽无分别二障转成无漏。俱生障在。历离垢发光焰慧难胜现前至此远行。则俱生障永伏不起。无漏净识而恒生起。相应心所亦转为妙观察智。而恒圆明普照大千之界。非谈一界而智功普故。

八识规矩补注卷下

带质有覆通情本 此言第七于三性中唯无记性。于四性中乃有覆无记(此四欲界全具。上二界唯三。除不善故。覆者。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以性非顺益违损故。恒与四惑俱故。故云。有覆四惑者。谓我痴(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也)我见(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也)我慢(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也)我爱(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也)此识于三境中唯缘带质。以心缘心故。解见上文。上心字目见分。下心字目本质。谓此相分带本质生。故名带质。或曰。此相分亦带见生。何不云带情境耶。为滥独影是故不尔。

随缘执我量为非 此第七识。随所缘第八见分。执之为我。执者封著义。以此识唯具俱生我法二执任运起故。非是分别我法二执。何则以非强思计度起故。于三量中唯是非量。不称境知。恒谬度故。故为非量也。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此言第七之心所法也。谓此识缘境之时。与大随八遍行五别境五中之慧。根本烦恼之贪痴见慢四法。总十八所也。何非余俱。互相违故。何则谓欲者希望未遂合事。此识任运缘遂合境无所希望。故无有欲。胜解则印持曾未定境。此识无始恒缘定事经所印持。故无胜解。念唯记忆曾所习事。此识恒缘现所受境无所记忆。故无有念。定唯系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刹那别缘既不专一。故无有定。慧即我见五十一心所别开故。此识我见并慧兼具。善是净故。非此识俱。根随虽总二十六法。既与我见俱故。由见审决疑无容起。爱著我故嗔不得生故。唯四惑俱忿等十随行相粗动。此识审细故非彼俱。中随二者唯是不善。此无记故非彼相应。有云。此识不与大随相应。若无惛沈应不定有无堪任性。掉举若无应无嚣动。便如善等非染污位。若染心中无散乱者。应非流荡非染污心。若无失念不正知者。如何能起烦恼现前。故染污意决定皆与八随相应而生。四不定者。恶作追悔先所作业。此识任运恒缘现境非先业。故无恶作。睡眠必依身心重昧。外众缘力有时暂起。此识无始一类内执不假外缘。故彼非有。寻伺俱依外门而转。浅深推度粗细发言。此识唯依内门而转一类执我。故非彼俱。故曰互相违故也。

恒审思量我相随 谓此识恒常审推思察量度第八见分为我。故云尔也。恒之与审。于八识中四句分别。一恒而非审。谓第八识不执我无间断故。二审而非恒。谓第六识以执我间断故。三亦恒亦审。谓第七识执我无断故。四非恒非审。谓前五识不执我故故护法菩萨云。五八无法亦无人。六七二识甚均平。是也。

有情日夜镇昏迷 此识恒执我故。则有情恒处生死长夜而不自觉。以与四惑八大常俱起故。

四惑八大相应起 此句颂解释上句义也。四惑即根本烦恼并随惑。俱见上注。大抵根本非依他起。随惑依他起也。

六转呼为染净依 谓第六识呼此第七为染净依也。盖由此识有漏内常执我故。令第六识念念而成于染。由此识无漏恒思无我故。令第六识念念而成于净。是以第六成染成净。皆由第七也。

极喜初心平等性 谓此识于初地初心既转成无漏。则相应心品转智亦成无漏。由第六识入双空观故。谓第六入生空观故。碍此第七我执不生。法执犹恒。故论云。单执末那居种位。平等性智不现前。谓由第六入生法二空观故。碍此第七我法二执不起。故论云。双执末那归种位。平等性智方现前。谓第七识无力断惑。与执全仗第六识也。故颂云。分别二障极喜无。六七俱生地地除。第七修道除种现。金刚道后总皆无。故第七成于无漏。皆由第六以断惑证理胜故。

无功用行我恒摧 谓此识于第八地已前。法执犹恒。我执间断。由第六不恒在双空观故。至此不动地。则我执永伏。法执间起。由第六恒在生空观故。何非断种。不障因故。最下品故。任运起故。体微细故。唯有覆故。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谓此无漏第七识相应平等性智。佛果位中现十种他受用身。即能被之佛。十地菩萨。乃所被之机也。此据增胜而言。称实四智皆能现也。

性唯无覆五遍行 此言第八识因中。于三性则唯无覆无记性。以不与烦恼俱故。平等无违拒故。是所熏故。此识缘境之时。相应心所唯遍行五。余互违故。何则无记性非善非恶。非善则善所不与相应。非恶则恶所亦不与之相应。所以互相违也。

界地随他业力生 此识随善恶业。于三界九地五趣之中。所感真异熟果故。为总报主故。趣生体也。何偏为体。具四义故。谓实有恒遍无杂业所感果也。故八识之中。唯第八识全业招。前六一分业招。第七全非业招。前六亦一分非业招。善不善性也。谓无记之法。如彼干土不能相握自成一聚。故须直用善恶业力。如用水胶等和彼干土。无记之法令成器聚。若善恶法如木石等自成器聚。不假他力故非业招。颂云业力生者。此也。

二乘不了因迷执 谓此第八极微细故。所以二乘愚法声闻。不信有此第八识。唯以前六识等受熏持种。为彼智浅心粗而迷执者也。

由此能兴论主诤 因小乘不了有此识故。所以大乘论主引其三经四颂五教十理。证有此识。若阿毗达摩经。解深密经。并楞伽经。此大乘三经。是不共许。若大众部阿笈摩经。上座部分别论。化地部说一切有部。增壹经。此小乘四。是共许故。十证颂曰。持种异熟心。趣生有受识。生死缘依食。灭定心染净。此颂具含十义。若大乘。阿毗达摩经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此颂第八识自性微细故以作用而显示之。初半显第八识为因。缘用后半与流转还灭作依持用。盖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依是缘义。即执持识无始时来。与一切法为依止故。谓能执持诸种子故。与现行法为所依止。此证持种心也。由此有诸趣者。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流转生死。虽惑业法皆是流转。而趣是果胜故偏说。或诸趣言通其能所。此与流转作依持用也。及涅槃证得者。谓由有此识故。执持一切顺还灭法。令修行者证得涅槃。此则但说能证。得道涅槃不依此识有故。或说所证。是修行者正所求故。或此双说。俱是还灭品类摄故。后半颂言。虽无漏法。亦依此第八而显。彼经复说颂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谓此本识具诸种子。故能摄藏诸杂染法。依斯建立阿赖耶名。此识从无始来至不动地。无我执时名阿赖耶。翻为藏识。故从功能立名也。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阿陀那唐言执持。即第八识。以能持种子根身并器界。始生之义。此识以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散失。及能执受色根依处。亦能执取结生相续。具此三义故立斯名。无性不能穷底。故言甚深。趣寂不能通达。故言甚细。乃一切法真实种子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故云如暴流。恐彼凡愚于此分别执著。堕诸恶趣障生圣道。故我世尊不为开演。唯大乘菩萨乃为开示。此颂亦证持种之义。非前六转识有此义焉。又入楞伽经云。如海遇顺风。起种种波浪。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此喻)。藏识海亦然。境界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法也)。此颂第八非转识有此义也。既言藏识海。又云。恒起诸识浪。岂前六生灭之识得与于是哉。此上所引。乃大乘四颂。总释十证颂持种心义。又大众部阿笈么中。密意说此名根本识。是转识所依止故。又上座部经分别论。俱密意说此名有分识。有乃三有。分乃因义。唯此第八恒遍三界为三有因。又化地部说穷生死蕴。盖离此第八无别蕴法。穷生死际无间断时。又说一切有部增壹经。亦密说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等。由彼说阿赖耶名定此第八识。上引小乘四教宛然有此第八。何以坚执唯前六识耶。又契经说。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若无此识。彼持种心不应有故。谓诸转识在灭定等有间断故。根境作意善等类别易脱起故。不坚住故非可熏习不能持种。唯此第八一类恒无间断。如茞胜等坚住可熏。当彼契经所说心义。此亦证第八名心。符合十证颂初句之持种心也。又云。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唯真异熟心酬牵引业遍而无断。彼异熟心即第八识。此心字通于持种异熟四字之义也。此上已释十证颂初句之义。又云。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第八。彼趣生体不应有故。谓要实有恒遍无杂。具此四义方可立正实趣生。若前五识业所感者。不遍趣生。以无色界中全无此故。意识业感虽遍趣生。而不恒有唯异熟心及彼心所。具四义故。是正趣生此心及所。离第八识理不得成。此释趣生二字。以证第八为趣生体也。又契经说。有色根身是有执受。若无此识。彼能执受不应有故。此能执受心唯异熟心。眼等转识无如是义。又契经说。寿暖识三更互依持得相续住。若无此识。能持寿暖令久住识不应有故。谓转识有间有转。如声风等无恒持用。不可立为持寿暖识故。唯异熟有恒持用故。可立为持寿暖识。此释识字之义。通上众义以释次句。趣生有受识也。此下释生死缘依食之句。契经云。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谓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意识必不现前。六种转识行相所缘必不可知。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亦有余部执生死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应知即是此第八识。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此证生死时心即第八也。又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束芦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又诸转识有间转故。无力恒时执持名色恒与名色为缘。故彼识言显是第八。此释缘字也。又契经说。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应有故。由此定知异诸转识有异熟识一类恒遍执持身命令不坏断。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故知唯异熟识是胜食性。彼识即是第八识也。此释依食二字。已上释第三句生死缘依食竟。又契经说。住灭定者。身语心行无不皆灭。而寿暖犹在。根不变坏。识不离身。若无此识住灭定者。不离身识。不应有故。谓眼等识行相粗动。于所缘境起必劳虑。厌患彼故暂求止息。渐次伏除至都尽位。依此位立住灭定者。故此定中彼识皆灭。若不许有微细一类恒遍执持寿暖等识在依何而说识不离身。若全无识。应同瓦砾。乃非情尔。由斯理趣。住灭定者决定有识。无想等位类此应知。此释灭定心三字之义。又契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若无此识。彼染净心不应有故。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而住。此释心染净三字。盖心字兼上下而言。此略引成唯识论文。欲义理详明。请阅第三第四卷论文。又云若证有此识理趣无边。观此言岂特十义而矣。瑜伽论亦有八义证有此识。恐繁不引。已上引释十证颂讫。此护法论主。因小乘不信此第八识故。谆谆晓喻反覆辨论。故颂云。由此能兴论主争。是也。

首页123尾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楞严经全文

  • 楞严经注音

  • 楞严经讲义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