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理学家说,年薪两百万的人与年薪一百万的人的最大差异在于挥霍两字;有钱的人更容易变成钱奴,或者挥霍家,每天守着赚钱的机器不放,最后含恨而终。
有钱的人吝啬,没钱的人反倒慈悲。
慈悲喜舍与富不富有无关,它反倒是一种生活态度,把慈悲的助人行为当作生活习惯,量力而为地助人。曾见过一位忧郁症的患者,在参与佛家的助人行为之后的重大改变,他从助人过程中见到孤独无依的老人,满屋子蟑螂、米空饭馊,终于明白原来自己何其幸福。
舍,原来也是一种得。这种生活态度的扭转,会引领人走进妙境。知足常乐早已耳熟能详,就因为它太简单了,所以很难完成。
在《八大人觉经》中,佛曾一语道破众生轮回痛苦的根源:生死疲劳,从贪而起;再说离苦得乐的方法是:少欲无为,身心安在。
人的欲望本来就是无底洞,很难填满的,住了三十坪房子的人,希望住四十坪;住了四十坪房子的人,希望七十坪;有一天买了七十坪的大房子,想的却是一百坪,最后还未圆梦就归西了。
《四十二章经》里也说: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佛典更常语重心长地警惕众生:人随情欲,求于名声,声名法著,身已故矣。
惟有知足的人才懂得随遇而安,时时快乐,处处宽心。
忙碌的人,贪得无厌,身心俱疲;悠闲人,恬淡自适,一切欢喜。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