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若依台宗,说玄义五重,今应如何分判耶?
【答】玄义五重:一、人法为名;二、正法宝藏为体;三、如来因果为宗;四、与拔功德为用;五、大乘方等为教相。
一、人法为名者。魏塘云:“‘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人名,‘本愿功德’是法名。”此说是也。青丘、秋篠及长谷,同以药师为喻者,此等不知从德立名。
二、正法宝藏为体者。“正”谓中正,“法”谓妙法,贵重为“宝”,包容为“藏”。与《华严》之诸法实性相,《方等》之实相如来藏,《般若》之佛母,《法华》之秘要之藏,《涅槃》之三德秘藏、金刚宝藏,同出异名。下文云:“于其国中有二菩萨摩诃萨,乃至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正法宝藏。”若“正法宝藏”非经体者,二菩萨云何奉持耶?虽魏塘云“诸佛甚深行处为体”者,今所不取。何者?“诸佛”言通,“甚深”叹行,“行”字是宗,“处”字非体。如下文云:“流行之处”。故“行处”字不正指体。
三、如来因果为宗者。“本愿”二字,是如来因。其余九字,是如来果。魏塘以愿行方便为宗,引下文证者。今谓此昧宗致。既是因果,岂非因而不该始末耶!
四、与拔功德为用者。此与魏塘同,彼云:“此经始终,只明拔苦与乐。”
释经文
大科为三:初序,二正宗,三流通。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
乙、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苾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药叉、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问】“广严”,梵语旧云“毗舍离”等。秋篠云:“此是城名。”而隋译本称为国者,误欤?
【答】非也。国总城别耳。《西域记》云:“吠舍厘国(即是隋云毗舍离国),周五千余里。吠舍厘城,已甚倾毁,其故基址周六、七十里,宫城周四、五里。”
【问】诸经列声闻众数,每云千二百五十人,今何甚多?
【答】聚散随缘,何必一概。而经列千二百五十人者,如南山云:“重其初故。”又八千何多?如《金光明》云“九万八千”。
【问】凡诸列众,何故数全耶?
【答】《大论》释云:“若过若减,皆存大数。”
乙二、别序三:初文殊请,二如来许,三文殊领。
丙、今初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唯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问】“像法转时”,是何义耶?
【答】长谷云:“转者,变也,恐指末法。”今谓不尔。《七佛经》中,虽于此云“末法之时”,其后《救脱章》则云:“于后末世像法起时”。对佛灭后,虽蒙“末”名,实是像法。秋篠云:“转者,起也。”其说则是。
丙二、如来许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
丙三、文殊领
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甲二、正宗分二:初举依正名号,二明本誓利益。
乙、今初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问】药师在东方者,魏塘云:“震为群动之首,甲木又发生之相,以药治病,贵乎起死回生,不当同金方肃杀之号。”其说然欤?
【答】八卦释经,起自李长者,此是一期之说,何必拘泥。有物于此,自东观之为西,自西观之在东。西观岂但生长,东观不定肃杀。故东方过十一殑伽沙佛土,应云西方有世界名净琉璃;西方过十一万亿佛土,应云东方有世界名曰极乐。须知诸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莫认一名而固执矣。又诸佛各有别缘,且示方位。皆悉无不竖穷横遍。故密教五大云:“大悲胎藏包含万行,且在东方生长万物之首。金刚智界显现万德,且在西方成就万物之终。此是随方布教标帜,非谓真如法界定有方面。四方四佛,亦复如是,只是标帜,非谓定位。”(文)斯言得之。
【问】前文殊请云:“唯愿演说诸佛名号。”世尊许云:“劝请我说诸佛名号。”何至于此,但约一佛?
【答】若约《七佛经》,“七”岂非“诸”?若约今经,乃是《华严》“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之义。故下文云:“如我称扬药师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又云:“若闻药师如来名号,此是诸佛甚深所行。”须知请诸答一,理不乖背。
乙二、明本誓利益二:初明依正庄严,二明种种功德。
丙初中二:初正明本愿,二明佛土及侍。
丁初中三:初标,二列,三结。
戊、今初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问】何谓愿耶?
【答】愿是要求之名。又《摩诃止观》云:“发愿者,誓也。若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所在。”愿有四种: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依苦谛立。二、烦恼无边誓愿断,依集谛立。三、法门无尽誓愿知,依道谛立。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依灭谛立。初二愿拔众生苦集二谛苦,后二愿与众生道灭二谛乐,此四为总愿。而今佛十二,弥陀四十八等,皆是别愿。《止观辅行记》云:“一切菩萨凡见诸佛,无不发于总愿、别愿。应知总,总于别;别,别于总。故彼别愿,不出四弘而缘四谛。”(文)下文十二大愿中,魏塘约四谛分,不失旨矣。
案:今据魏塘《直解》文,列表如下:
┌依灭谛二愿┬第一愿┐佛道无上
│└第二愿┴─誓愿成─┐
│├─生善与乐
├依道谛三愿┬第三愿┐法门无尽│
│├第四愿┼─誓愿知─┘
│└第五愿┘
└依苦集二谛共七愿┬初先出三苦┬第六愿┐众生无边
│├第七愿┼─誓愿度┐
│└第八愿┘│灭
├二间明集谛─第九愿──烦恼无边│恶
│誓愿断├拔
└三重出三苦┬第十愿─┐│苦
├第十一愿┤众生无边│
└第十二愿┴誓愿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