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把历代高僧的寿命与历代皇帝的寿命相比较,发现生活清苦的高僧平均寿命高于皇帝。这些人健康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要归功于禅定(又称坐禅)。
禅定对养生的重要作用,可以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精神的安定与和谐在抵抗疾病和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性。
由于禅定的特殊功效,许多人都欲修习禅定、瑜伽等功法,其中既有渴望健康长寿的老年人,也有追求心理放松的年轻人。然而,对普通人群而言,目前修习禅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注重性格修养,没有调整好心态,最终导致修习失败。作为初学者,应该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了解修习禅定的一些基本要求,千万不可急于求成。修习禅定需要做以下调理:
调理饮食食不宜过饱,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也不宜过少,过少则身虚心悬,意念不固。每餐八成饱即可,饭后一小时入坐为宜。
调理睡眠睡眠不宜过多,初学者以每日不超过八小时为宜。随着修习功深,可逐渐减少,因为静坐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休息方式。
调身所谓调身,即端正身体姿态,因为它与人的呼吸及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禅定所说的调身主要指坐禅的身体姿态。入坐之初,宽衣解带。若用跏趺坐(双盘),即将左脚小腿曲加于右腿之上,使左脚掌略与右腿齐,再把右脚牵上加于左腿上。初学者或年纪较大的人双跏趺有困难,可改用半趺(单盘)。
调息所谓调息,即调整呼吸的状态。无论是印度的瑜伽、佛教的禅定还是道家的内丹功,都十分重视对呼吸的调节。一般来说,呼吸方式分为四种:
喉头呼吸:这是一种不好的呼吸方式和习惯,呼吸短而浅,仅仅在喉头出入。
胸式呼吸:气体吸入后能够达到胸部,使肺叶比较充满,这是一般人常用的呼吸方式。它与喉头呼吸属于自然呼吸,但不能算做调息。
腹式呼吸:气体吸入后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突;呼气时,肺部紧缩,膈肌被推而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此种呼吸强度较大,需加意念。
体呼吸:呼吸深长绵细,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觉,好像进入了无呼吸状态。到此地步,便达到了调息的极致。
除了做到以上的调整外,禅定还要求修炼者做到调心,所谓调心,即调整好心理状态,令其不沉不浮不宽不急。
以上为坐禅在调身、息、心方面的基本要求。若练功完毕出现气急、身体不端正等现象,需随时矫正;若身体姿势自我感觉良好,而气、心不调和,要随时将其调至适中,如此能较快并持久地进入禅定境界。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