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让生命获得自由——记西园寺的放生活动

发布时间:2024-11-04 21:00:58作者:诵读

让生命获得自由

——记西园寺的放生活动

  2008年10月3日上午,西园寺的一些出家师父和营员们在天王殿前集合,其中不少人郑重地穿上了海青,参与菩提静修营中的放生。现场陈设了观音菩萨像与香案,准备要放生的大量鸟类和水族也已经来到了空地上。普仁大和尚主持放生仪式,大家一起念诵了庄严的传统放生仪轨,包括香赞、称佛菩萨圣号、水文、大悲咒、心经、往生咒、忏悔、皈依、发愿等一系列内容。   随后,放生者和被放生者一同来到重元寺的阳澄湖畔,面前视野辽阔,波光粼粼,一座牌楼上大书四字“水天佛国”。

在这里,原本可能成为人类口中食的物命获得了自由。   除了在静修营这样的重要活动中的大型放生,平时西园寺还会举行定期的放生活动,在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弘法部门前。静修营结束后的第一次日常放生,是由成峰法师主持的。   成峰法师在这次放生仪式中有一段开示:

  今天下午,我们青年佛学进修班的课程要讲到“暇满难得”的内容了。现在我们在这里放生,也让我想到了“暇满难得”。人身是宝贵的。如果没有能够得到人身,就像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动物,它们如果不是遇到善缘,被我们放走,也许今天中午或晚上就被当成菜吃掉了。   当然,我们得到了人身,也总是觉得做人有很多难处。做人确实不容易,但也要好好活着。还要尽量开开心心地活着。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要放自己一条生路,不要走上绝路。   什么是放自己一条生路呢?有两点比较重要。   第一,不要树敌太多,不要总是去伤害别人。这些动物,也许在前生,就是因为急于完成什么自己很重视的目标,不择手段,伤害了别人,然后由于所造的恶业,落入了恶道。   第二,要懂得放下。“放下”,说起来简单,只是嘴皮一碰,耳根就听见这个词了。但是,真正要做到放下,往往很难。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杀生吃肉不好,那么,肉食的味道对我们有诱惑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正能放下呢?   不说太多,动物们要等不及了。

  这段短小精悍的开示和传统的放生仪轨搭配在一起,显得很新颖。放生结束后,记者采访了成峰法师,请他谈一谈西园寺的放生。

  记者:西园寺一向有这样的定期放生活动吗?   成峰:我们定期的放生活动是2006年开始的。随着西园弘法部“护生组”的成立,每个月有一次定期放生。我们给它的定位是以护生作为核心,也要兼顾放生。

  记者:护生主题的放生,与传统的放生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成峰:在主题上,我们给它加入了关注生命、保护环境和维护内心清净的内容。在形式上,在它的仪轨中加入法师开示的内容。传统的放生仪轨,偏重于信仰,意义和价值很高。但是,传统仪轨的文字比较久远了,大家阅读、理解起来可能不容易。如果不能读懂它,它蕴涵的强大意义也就难以体现。把放生仪轨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法师的诠释,与当代人的思想连接起来,那么,仪轨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救赎生命,同时还能让很多人的心灵得到启迪和开发,把“放生”、“护生”和“护心”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通过一个几分钟的开示,展开一个主题,让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保护生命?为什么要关注生命?

  记者:如此说来,每次开示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成峰:是的,我们用了很多种方法。有时候,是表达佛教传统的业因果报的思想,从轮回的角度来谈——招感这样的果报,是因为这样的宿业造成的,我们要培植善业,避免堕落。更多的,从现实人生的角度来谈,从人本的角度来考量人生,比如说从伦理学的角度,环保的角度,关注动物的生存、成长,引用了一些比较翔实的资料,谈到了动物的生存状态。也有可能从素食的角度、营养、生命的解放等等角度来谈,放生是人的慈悲,对世界有一定的帮助。这样,可以让来参加的人,对放生有更广泛的认同。还有,把放生的行为,和内心的释放联系到一起。   另外,我们也希望放生走出一些误区。比如说,以放生作为一种获取福报的功利性行为,盲目地选择物种,不分区域地放生,这都是不对的。

  记者:从开示中可以听到,您由放生主题还引申到了怎样做人的问题。   成峰:放生的含义确实很深刻,可以逐步提升上去讲。   我们要放生,是因为有的生命已经被攻击、被伤害了。那么,是不是能够再早一点,从预防开始,让很多人意识到伤害生命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建议:减少杀生,从每一个人的餐桌上做起,从素食开始,而不是一边吃着荤食,一边偶尔放生。如果你能做到素食,其实每天都在放生。   放生还不局限于放动物。参与助印一些放生的书籍,或者光盘和音像,让别人阅读之后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能起到放生的功效。   然后也可以引申到做人。如果你可以原谅别人,就是放别人一条生路。如果你可以宽容自己,不要沉浸在抑郁和焦虑中,你也放了自己一条生路。   总之,我们希望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来开展放生。

  记者:您觉得这样定期放生的效果如何?   成峰:来参与放生仪式的人中间,有一部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佛教徒,可能只是社会上比较尊重生命的人。他们对我们这样的表述,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那些还不是佛门弟子的,这样接触佛教活动的时候,就有了很好的过渡和方便,其中有人进而对佛法产生了兴趣。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