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舍断不善根,饶益自他

发布时间:2023-08-29 13:56:47作者:诵读

  舍断不善根,饶益自他

  ----善根、不善根的社会意义

  受贪、瞋、痴所左右的人用力于伤害自己与他人,过着身、语、意都「不善」的生活;

  但一旦舍断贪、瞋、痴,他将不再用力于伤害自己与他人,心不再悲伤与痛苦,

  他了解自己、他人与自他双方真正的利益,不再过邪恶的生活。

  断除不善是智者直接体证的

  〔 不善应舍弃〕

  「噶拉玛人,你们觉得如何?贪、瞋、痴生起时,对人有益或有害?」「有害,大德。」「噶拉玛人,贪、瞋、痴的人,为贪、瞋、痴所操控,思想也受制于它们,他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也教唆他人做同样的行为,这样的造作会使他长久受害、受苦吗?」「是的,大德」。

  「噶拉玛人,你们觉得如何?这些行为是善或不善?」「不善,大德。」「会遭人责骂否?」「会,大德。」「会被智者称赞或责备?」「责备,大德。」「造作之后,是否会导致受苦与受害?或在这种情形下会如何?」「造作之后,会招致受害与受苦,在这样的情形下,它如是向我们显现。」

  「因此,噶拉玛人,我们说:不要相信传闻(口耳相传的宗教传统),不要相信师承之教,不要相信道听途说,不要因经典的权威性而相信,不要因推测、逻辑思考而相信,不要相信深思熟虑的理论,或因思量后喜好的见解,或他人看来拥有的能力而相信,也不要因认为『这位比丘是我们的老师』而相信。」

  「而是当自己知道:『这些事是不善的,该受责备,会遭智者责骂,若造作了会带来痛苦与损害』,就舍弃它们。」(《增支部》3: 65)

  〔为何要舍断不善根?〕

  有一次,一位名为阐那(Channa)的游行者来拜访阿难尊者,向阿难如是说道:

  「阿难!我的朋友,你教人舍断贪、瞋、痴,我们也如此教导他人。但是,阿难!我的朋友,你看到贪、瞋、痴有何缺点而教人应舍弃呢?」

  「朋友!贪、瞋、痴的人受到贪、瞋、痴所控制,思想被它们操控,而用力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同时伤害自他,他的心承受痛苦与悲伤。但贪、瞋、痴一旦断除,他即不再用力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或同时伤害自他,他的心将不再感到痛苦与悲伤。」

  「贪、瞋、痴的人受到贪、瞋、痴所控制,思想受其操控,过着身、语、意都不善的生活,他不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也不知他人的利益,更不知两者的利益。但贪、瞋、痴一旦断除,将不再过着身、语、意都不善的生活:他了解自己、他人与自他双方真正的利益。」

  「朋友!贪、瞋、痴使人眼盲、无所见与无知;此三者摧毁智慧,注定痛苦,不导向涅槃。」

  「我们已看到贪、瞋、痴的这些坏处,朋友!所以我们教人要舍断之。」

  「即八正道,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朋友,这即是舍断贪、瞋、痴之道。」(《增支部》3: 71)

  〔现见之教〕

  「人们谈论着『现见之教』,世尊!何谓『法』是此时此刻可见,即刻产生结果,可请人来察看,导人向上,智者直接体验?」

  「贪、瞋、痴的人受贪、瞋、痴所左右,用力于伤害自己,伤害他人,伤害两者,他的心痛苦与悲伤,过着身、语、意都不善的生活,不知道自己、他人与自他双方真正的利益。」

  「但一旦舍断贪、瞋、痴,他将不再用力于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或伤害自他;心不再悲伤与痛苦,不再过邪恶的生活,并了解自己、他人与自他双方真正的利益。」

  「这便是此时此刻可见,即刻产生结果,可请人来察看,导人向上,智者直接体验的教法。」(《增支部》3: 53)

  此处将教法描述为「此时此刻可见」等等,与传统经文尊崇「法」的方式相同。

  佛陀所教的「法」为四圣谛,如果「法」在此等同于不善根与其舍弃的教法,我们便了解以下的关系:贪、瞋、痴的存在符合苦谛与集谛,三者的舍弃即是道谛与苦灭的目标——涅槃。

\

  由于精勤地修习佛法,当人成功地削弱不善根时,教法的真实性变得明白可见,佛法确实产生立即的结果,若我们接受佛法的邀请而来察看,并尝试、亲见「法」对自身的益处,得到这些部分结果的鼓励,将引导我们继续往贪、瞋、痴永尽的目标迈进。然而,这体验却属于个人的——藉由致力于解脱的智慧与精进而亲自体证的。

  〔四种人〕

  世间有四种人。一种是为自己而不为他人的利益;一种是为他人而不为自己的利益;一种是既不为己,也不为他人的利益;一种则是既为己,也为他人的利益。

  何种人为自己而不为他人的利益?即努力断除自己的贪、瞋、痴,而没有鼓励他人也断除贪、瞋、痴。

  何种人为他人而不为自己的利益?即鼓励他人断除贪、瞋、痴,但自己不努力于断除贪、瞋、痴。

  何种人是既不为己,也不为他人的利益?即自己不努力断除贪、瞋、痴,也不鼓励他人断除贪、瞋、痴。

  何种人既为己,也为他人的利益?即自己努力断除贪、瞋、痴,也鼓励他人断除贪、瞋、痴。(《增支部》4: 96)[1]

  不善根对社会的影响

  〔贪、瞋、痴是暴力与压迫之根〕

  诸比丘!有三不善根:贪、瞋、痴。

  任何种类的贪、瞋、痴都是不善。贪婪、瞋恚、愚痴的人以其身、语、意造作 (1) 的任何业,也都是不善。受贪、瞋、痴所操控,思想受其牵制的人,以虚妄的借口 (2),以「我有权力,我要权力」的想法而杀人、禁锢他人、夺人财产、诬告或流放、逐出,将种种痛苦加诸于人——这些都是不善。依这种方式,由贪、瞋、痴所生,以贪、瞋、痴为因、为缘,心邪恶、不善的种种状态于彼生起。(《增支部》3: 69)

  正如经文栩栩如生的描述,这三不善根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是残暴的根源、痛苦的磨难,佛陀说明这三者是权力滥用的主因,而经中所举的例子,明显可看出佛陀所指涉的是政治权力——统治者的滥权,无论是在战时用以对付国家的敌人,或太平时针对自己的人民。佛陀终其一生,必定观察到许多暴力与压迫的事件,他也必定深知不论战时与太平盛世时,用来为滥权合理化的托辞。在统治者自己的国度内,到处散布有关敌人的错误宣传,与被列为受害者的不实流言,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已明显地存在。事实上,佛陀提到的所有暴力与压迫的例子,今日看来仍令人感到熟悉,当然,其背后的驱动力仍旧不变:贪、瞋、痴。然而,在现代史上,「痴」俨然跃升为要角,在各种侵略好斗的宗教、政治或种族主义下运作。

  佛陀在《执杖经》(AttadaNDa Sutta)一开始所说的感人偈颂,或许是他回想起身为王子而在父王宫中的生活:

  使用暴力生怖畏,

  试看国乱于斗争,

  此景如何恸我心,

  如何惊惧我当说。

  见人群于狂暴中,

  犹如池水渐少鱼,

  见人如何斗彼此,

  我于此中起怖畏。(《经集》vv, 935-936)

  佛陀鲜少言及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但这些少数的经文却显示出:佛陀是位敏锐且富同情心的观察者。

  一般而言,本经所提到的暴力与压迫行为,都受到三不善根所操控,但在某些例子中,三者之一可能就是首脑,虽然痴或无明是无所不在的要素。以战争来说,统治者或许主要因为贪求领土、财富、经济主控权或政治霸权而发动战争,但要让他的人民也支持战事,通常会利用宣传仇恨,以激起人民战斗的意志。在过去的宗教战争中,「痴」是主要的动机,现今仍出现在意识型态的斗争与革命,以及国境内宗教、政治与种族的迫害中。在所有这些例子里,「痴」产生「瞋」,时常与「贪」一起隐藏在幕后。那些压迫人民的政权,在其压制部分人民的行径中,有着同样的动机。不善根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时相当复杂,因为它们会藉由相互滋养而增强。

  佛陀十分了解这普遍的心理,千百年来基本上未曾改变。这些错误的行为,从屠杀到驱逐无辜的受害者,都出自于对权力的渴望——享有权力,希望保有它并向外扩张的驱策力。这种对权力的疯狂,当然是种执着的「痴」,它与权力复杂地缠缚在一起,从旧式的君主到现代的独裁者,威胁着要除去那些于他人之上行使权威的人,即使是小小的官吏也不例外,他也乐于行使自己那份小小的权力,展现其权威的图章。

  〔善根、不善根的教法传递觉悟的明证〕

  有一次,阿难尊者在憍赏弥的瞿私多园(Ghosita)。彼时,有一家主为邪命外道的在家弟子,前去拜访尊者阿难。到达之后,问候尊者便坐在一旁,如是坐时对尊者说:

  「大德阿难!谁的教法已善说?世上谁依善行而活?又谁是世间的善逝? (3)」

  「现在,家主!我将依你的疑问提出问题,请就你所想的来回答。你以为如何?家主,那些教导舍断贪、瞋、痴教义的人,他们的教法是否为善说?或你对此有何看法?」

  「大德!我认为他们的教法为善说。」

  「那么,家主!你以为如何?那些行为都针对舍断贪、瞋、痴的人,是不是在此世依善行而生活?或你对此有何看法?」

  「大德!我认为他们是行止良善。」

  「再者,家主!你以为如何?那些贪、瞋、痴已断,断除根部,如棕榈的残根(无复生育能力),使之不存在,未来不可能再生——他们是不是世间的善逝者?或你对此有何看法?」

  「我想是的,大德!他们是这世上的善逝。」

  「所以,家主!你已经承认:已善说的,是教人舍断贪、瞋、痴的教法;善行的,是行为舍断贪、瞋、痴的人;善逝者,是贪、瞋、痴已舍断,于身中尽除的人。」

  「希有!大德,胜妙!大德,你没有吹捧自己的教说,亦不贬抑他人的教法,单就问题来解说,只说明事实而没有注入自我。」

  「善哉!大德,善哉!正如将倾斜的扶正,将隐藏的显露,为迷途者指路,于黑暗中点灯,让具眼者得见可见物。可敬的阿难已用各种方式加以解释了这教法。」

  「现在我要皈依佛、法、僧。自今日起,直到生命结束,愿尊师阿难接受我为在家弟子,愿您认同我为已皈依者。」(《增支部》3: 72)[2]

  本经向我们介绍一位不知名的邪命外道弟子——邪命外道是佛陀同时代的裸形苦行者。这位发问者一定是位敏锐的人,而且很明显地,他可能在自己宗派与同时期的其它宗教导师们身上,发现他所厌恶的自吹自擂。因此,他想要测试一下佛弟子,看看他们是否也沈溺在自我赞扬之中。他甚至给尊者阿难设了一个陷阱,以众所皆知用来礼敬三宝的佛教术语来叙述自己的问题,或许他预期阿难尊者会如此回答:「这正是我们所用的语词,以宣称我们佛、法、僧的成就。」然而阿难尊者的回答,回避了自我称赞与贬抑他人,反而让他感到惊喜。同时,由于发问者的敏思,他立刻掌握了阿难尊者话中的深义——三宝与舍断不善根有关。因深受感动而崇敬说法者及其所说的教法,这位发问者当下皈依了三宝。

  这段佛教僧人与外道的对话,意味着贪、瞋、痴三根的教法,能迅速地取信于任何心胸开放的人。它提供了极为切实、非教条式而直指佛法核心的方法,甚至适合那些不愿接受佛教其它教义的人,也因此,觉察到此三根与其意义——称为「现见之教」(页 42-43),这教法甚至无须藉由信仰、传统或意识型态就能理解(页 66-67)。我们很快就能发现,贪、瞋、痴是一切个人与社会冲突的根源。那些仍犹豫是否接受佛陀所教导,于一切有效范围中的苦谛与苦之集谛的人,或许仍不准备承认所有不同程度与形式的贪、瞋、痴是「苦」的根源。然而,即使他们只是了解到,此三法更为极端的形式便是不快乐与不善的根源,并加以切实地应用,便足以带给自身与社会极大的好处。

  对于具有一颗诚实探究心灵的人来说,从这样初步的了解与应用中,或许不难归结出,即使是偏向贪、瞋、痴的微细随眠也是有害的——从中而生的有害种子,可能成长为最具破坏力的型态。但佛法是有次第的教法——从初步的了解再进阶,应靠个人内观与体验的自然成长,并非勉强可为,而这正是佛陀自己在传法时所观察到的态度。

  依阿难尊者的例子,若能针对不同层次的理解,将佛法实用的讯息,以善根、不善根的意义确切地表达,对今日的社会必也多所饶益。这简单又深奥的教法,传递着觉悟的明证,它直接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能触及存在的底蕴,显示出超越一切苦痛的道路。

  【注释】

  (1) abhisaNkharoti(现行、为作、作)这个动词,指的是由业行(saGkAra)所累积的业,在此具有不善的特质。注释书强调,贪、瞋、痴不仅本身不善,也是未来不善缘的根源。

  (2) AsatA 字面上的意思是「不实地」、「不真确地」。

  (3) 此中所使用的「善说」(svAkkhAta)、「善行者」(supaTipanna)与「善逝」(sugata),为礼敬法、僧、佛(本文中依此顺序)的敬词中众所周知的关键词。「善逝」一词,在佛教产生之前,或许用来指称圣人,之后则常用于佛陀的德号之一。在中世纪的印度,佛教徒被称为 Saugata,即善逝的追随者。

  【译注】

  [1] 原书出处为 AN 4: 76,今改正之。见元亨寺版《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廿册,页 135。

  [2] 原出处 AN 3: 71,今改正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