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法师看到这一点,希望能够让每一个人都成就,所以苦口婆心,定了两年的修学基础。而这个基础,就建立在「净业三福」之上。「净业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所以老法师指定,「孝养父母」跟「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的教诲之中。当我们还不能完全理解老和尚的意思的时候,我们当学生的人,最好守住两个字,就是“老实”。
末学是因为在这七、八个月当中,在力行《弟子规》,在为他人解说《弟子规》,在一门深入《弟子规》的过程中,才体会到,为什么老法师要把《弟子规》摆在第一!为什么老法师要建议我们,先把根基花两年扎好的苦心!我有很深的感受,也有很深的感谢,感谢老法师用他的智慧,帮我们指出明路。所以,只要我们遵照老法师的教诲,把这个根基扎稳,又能够念念回向西方极乐世界,那往生会有把握。
所以,「恒顺众生」,也要看众生现在需要什么法,所谓契理,还要契机。
普贤大士最后一愿,「普皆回向」。当我们修学《弟子规》时的心境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为了爱护一切人,那你也在落实「普皆回向」。
我在最近几场《弟子规》的讲习班当中,看到非常多的同修,以至诚的心,希望更多的人,能得到圣贤的教诲。在庐江的时候,有两个已经退休的老师来参加课程。听完两天的课程,第三天的时候,我在路上碰到他,这一位老师双手合掌,两膝想跪下去,我一看马上把他扶住。他说:“蔡老师,你一定要到我的故乡讲课,我故乡的这些老师,连做人都不懂,真是在残害下一代,我恳请你,一定要到我们的故乡讲课!”他那一份心,是念念为下一代,念念为成就众生,这颗心就是“普皆回向”的心。
前天中午,有位老人家,是从新疆乌鲁木齐来的。老人家已经八十岁了,她是在弥陀村听的课,她的行动已经不大方便了。但是她走到我们上课的地点,在那里等我,当她见到我的时候,马上就告诉我,她说:“蔡老师,我们新疆人,都没有机会听闻圣贤学问,听闻这么好的教诲。”她一边说,这个双膝就跪下去了,我当时也陪着她,一起就跪下去了。当一个人那一份至诚心发出来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感受到?可以感受到!当她眼泪掉下来,我其实是跟着她,同一个时间眼泪也掉下来。所以,当我们念念为众生的成就,为众生的离苦得乐,那我们就在落实「普皆回向」。当我们有这种心境,这种态度的时候,我们再念回向偈「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那才是从真实心中发出来的。
所以,提到「普贤十愿」,您可以借由《弟子规》的落实,而去实践「普贤十愿」。诸位同修,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法界。《无量寿经》第二品,就是「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那我们什么时候修普贤大士之德?诸位同修,假如我们想说往生西方再修,请问我们这一念是什么念?是分别,是执著。佛陀开宗明义,给我们的教诲是「但以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修行最重要的,是要破分别、破执著,要你当下就能够落实普贤行愿。那我们来想一想,假如你现在就能把普贤十愿的教诲,落实在你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当中,那你当下就是普贤菩萨,你当下就在落实普贤行愿。我想,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一定每一天都催着阿弥陀佛说:“那一个人,现在就是普贤菩萨了,阿弥陀佛,我们赶快去接他吧”。所以,能不能往生西方,我们自己要最清楚,到底你落实了《无量寿经》多少教诲!老法师曾经在讲经当中提到,你能够做到百分之百,那你是上品上生;你能够落实百分之九十,是上品中生;以此类推,你能够落实百分之二十,是下品下生。假如,我们的生活跟经典脱节了,没有落实,那就要好好警惕,这样的修行,是没有办法成就的!
为什么一开头,要聊到《普贤十愿》跟《弟子规》的关系,为什么要聊到这一点?因为,我们除了在世间搞分别、执著之外,事实上,我们入了佛门,还在搞分别、执著。分别什么?世法跟出世法。诸位同修,世法跟出世法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其实,没有世出世法,最重要的是觉悟跟迷惑,觉的时候,世法就是佛法;迷的时候,佛法也是世间法。当我们迷惑的时候,纵使每天念《华严经》,每天念《无量寿经》,但都没有落实,请问有没有办法出离生死?不可能!当我们以觉照的心、觉悟的心、觉醒的心了解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我们已经有这个觉悟的时候,你去落实《弟子规》,都可以成就出世的果位。因为你的分别,已经去除了,你是用觉悟去落实圣贤的教诲。
我在领受老法师的教法时,有一个心态:任何一句老法师说的话,都不可以等闲视之。假如我们听老法师的教诲,听十句只做五句,另外五句不做,其实你挑的那五句,可能也不是真正了解老法师的意思。因为你已经不是用恭敬心,去领受老法师的教诲,只是觉得这五句,我现在可以做,另外五句我做不到,所以我不做了。当我们还是用一份分别跟执著听老法师教诲,可能我们听五年 、听十年,都还得不到受用,那就对不起老人家。
在老法师很多讲记的封面,都会印一段老法师的开示,相信这一段开示,大家都应该非常熟悉。哪一段开示呢?「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老法师这一段文字,其实可能只有一、两百个字,而这一、两百个字,却把佛法的本质,都讲得非常清楚。包含修行的真正意义,就是修证行为,修证什么行为?修证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一句话点出来了,修行什么时候修?时时刻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在修。所以我们因为接受老法师的教诲,面对佛法修学,一开始的态度,就能够摆得很正确。
老法师又从大藏经当中,挑出五个最重要的修学纲领,来提供给我们修学。诸位同修,假如让我们去看大藏经,不知道要看多久,看完之后,我们挑得出来这五个纲领吗?所以,老法师以他几十年修学的智慧,选出了五个修学纲领,让我们修学,这是对我们弟子莫大的慈悲!我们面对这一段教诲,绝对要恭恭敬敬地、老老实实地去依教奉行。俗话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老法师把他一生重要的教诲,全盘托出,无私地贡献给我们,我们做弟子的一定要感谢师恩,依教奉行,才能够报答这一份恩情。
这五个行门是哪五个行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还有「普贤十愿」。老法师常常教诲我们,心有根本,行有根本,心行要一如。佛法的教诲,要从存心下手,要从行为当中,点点滴滴去落实。《无量寿经》里面,最重要的一句开示,告诉我们,三辈往生的人,要做到一句教诲,叫做「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是心的根本,而行门的根本在哪儿?老法师帮我们挑出来,就是这五个科目。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菩提心」?老法师怕我们对「菩提心」很难去感受,所以老人家慈悲,把它解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真诚」,就是不虚妄,以一份真诚心对待他人。真诚心不能只是喊,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时候,是不是就在提起真诚心?我们看看,「冬则温,夏则凊」,当你在照顾父母的时候,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出则悌」,当我们在面对长辈的时候,我们都是打从内心真诚、恭敬,所以真诚心,也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
「清净」,就是不染着,就是不被邪知邪见所污染。当我们懂得受持《弟子规》的教诲,「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时时刻刻提得起防止污染的警觉性,才能保持你的清净心。《弟子规》里面又提到「斗闹场,绝勿近」,不好的环境怎么样?绝对不要进去,不要受污染。「邪僻事,绝勿问」,当别人在那里是非人我的时候,那绝对不能过去,要常保清净心。「亲仁」里面说的,「流俗众,仁者希」,所以面对「流俗众」的时候,我们要懂得敬而远之,这样就保持了我们的清净心。清净心最大的污染是什么?就是感情的污染,就是情执的污染。当我们建立起理智,就不会有情执的污染。所以,让孩子越小建立理智的判断越好,那是真正保护他的清净心。
「平等心」,我们什么时候修「平等心」?面对任何人的时候,有没有一种态度是「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成圣成贤,那你的「平等心」才真正现前。当我们心里面有高下,有傲慢的时候,「平等心」就失去了。所以,《弟子规》里面教导我们「凡是人,皆须爱」,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任何人。「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纵使是面对自己家里面请来的佣人,我们还是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绝对不用权势去压迫他人。所以,「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我们要有「平等心」,才能真正做到《弟子规》这几句教诲。
「正觉心」,觉者不迷,觉悟了就不迷惑。当我们时时刻刻,知道做人应该怎么做;对事、对物应该用什么态度;时时刻刻,都能提起《弟子规》里面的教诲,去依教奉行,那你是用一颗觉悟的心在生活,这就是「正觉心」。
最后一个「慈悲心」。我们的慈悲,也有缘分不同,最深的缘从哪里下手?从我们的父母下手,关怀父母;从我们的兄弟下手,「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你在跟兄弟相处时,跟人相处时,要能爱护他,不跟他起冲突,就要「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人跟人最常冲突的是什么事?就是言语不慎,不然就是为了财物,拼得你死我活,当你对于言语、对于财物都能放下,都能替他着想,那你是有慈悲之心了。「泛爱众」,广泛的爱众生,这个也是「慈悲心」具体的落实。第一句话就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接着又指导我们,「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能力,不要自私,要服务大众,你是用慈悲心在爱护众人。「人所能,勿轻訾」,对别人的能力不能嫉妒,要随喜。「勿谄富,勿骄贫」,你面对贫穷的人,缺乏「平等心」,失去「正觉心」、失去「慈悲心」,还轻慢人家、欺负人家,那「慈悲心」就不见了。「勿厌故,勿喜新」,你喜新厌旧,对人的伤害很深。所以我们说,「怨不在大」,人跟人的怨恨不在大,在乎伤心。在于你做出来那个行为,会让他一辈子,心都在流血,那真的是跟人家结深怨。所以,你假如厌故喜新那真是没有「慈悲心」。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