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是与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步进行的。传说最初见于东晋成帝时的《支敏度录》中的《四十二章经》是我国第一部汉译佛经。东汉明帝夜梦金人而遣使求法的故事就是最早见于其中的。但是这部佛经是否是“初传佛典”,学术界还有分歧,还有些问题有待解决,所以,我们只能说《四十二章经》是传说中的我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那么,最初的汉译佛典和它的译者是谁呢?史无明载,我们只能从后来的经录家的着录——经录(佛经目录)中去寻找线索,然后再与早期译籍的传习事实相印证。我们发现,我国最早的汉译佛典和它们的译者是东汉末年的汉桓帝(147-167)、汉灵帝(168-189)之时经过西域来到我国的外国僧人安世高和支娄迦谶。他们翻译介绍的佛教小乘禅法和大乘般若学方面的许多经典,是我国最初的一批汉译佛典。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我国的南北方广泛传播,佛经的翻译也就在更大的规模上展开,并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支持和提倡。汉译佛典的绝大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和而后的隋唐时代翻译完成的。在佛教传入我国的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有名姓记载的佛教翻译家有二百余名,共译佛教典籍2100余种、6000余卷,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称作“四大翻译家”的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和不空。由于他们突出的贡献,佛教典籍被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从而推动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
这四位大翻译家,其中鸠摩罗什、真谛、不空,是东来弘传佛法的外国佛学大师。玄奘则是西行求法的中国高僧,他们虽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译经事业,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取得了光辉的成就,并在我国的翻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鸠摩罗什(344-413),中文译名称“童寿”。祖籍天竺,生于龟兹。据僧传记载,其父鸠摩罗炎,本可以继承“相位”为官,却“辞避家”。罗什的母亲在当时佛教十分盛行的国度里,也于罗什七岁之时受戒为尼,幼年的罗什亦跟随母亲成为佛门弟子。九岁时,罗什随母至罽宾(今克什米尔),从师盘头达多“受杂藏、中长二阿含凡四百万言”。十二岁离罽宾返回龟兹,途中,在沙车遇沙门须利耶跋陀兄弟,改习大乘,受诵龙树所着《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大乘经典。此后,其母辞往天竺,罗什留住龟兹,前后计二十六年。在这二十六年间,罗什广研大乘经论,声名日隆,所谓“道震西域,名被东国”。
他的声名也给他带来了坎坷的命运。前秦建元十五年(379),有沙门僧纯、昙充等来自龟兹,盛称罗什“才大高、明大乘学”,引起苻坚的注意。建元十八年,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军七万,西伐龟兹,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迎请罗什东归。结果,龟兹被灭,罗什被吕光所掳。就在吕光破龟兹之时,苻坚被杀,吕光借机在西凉自立为王,强迫罗什娶龟兹王女为妻,不许东行,罗什因此留居姑臧十七年。
后秦弘治三年(401),姚兴兴师西伐吕氏,吕光子吕隆军败投降,罗什遂得来到长安。在长安姚兴待罗什“以国师之礼”,并亲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别立廨舍,供给丰盈”。在姚兴的亲自主持和参加下,八百余高僧集于罗什门下,在西明阁和逍遥园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译经活动。据僧传记载,罗什有弟子三千,着名的称“八俊”、“十哲”,其中僧肇曾着《肇论》四篇,是我国东晋时着名的佛教哲学家;竺道生更是一代名僧,是我国“顿悟成佛”说的最早倡导者;而僧睿、道融、昙影、僧、慧观等十数人亦都名标僧史,业绩不凡。
从姚兴弘始三年到弘始十五年罗什在长安去世的十数年间,在上述众多助手的协助下译经35部294卷。他所译的经典中大多数是大乘经论,其中重要的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这些经论,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有着划时代的影响。他所译介的“三论”是中国三论宗所依据的基本经典,他本人亦被佛教史家奉为三论宗的鼻祖之一;《妙法莲华经》等则是中国天台宗赖以创宗的主要经典;其他如《金刚经》等则更是家喻户晓,对我国掸宗的形成亦起过直接的影响。在我国的译经史上,罗什之时首开集体译经的先例。罗什手执胡本,口宣秦言,然后有众多弟子为其笔受以及“详其义旨”、“校正检括”。这种译风被后世继承并形成一整套译场制度;同时,罗什译经重视文质结合,他的译文在忠于原文和文字的表达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在译经史上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说,鸠摩罗什是玄类以前我国最着名的翻译家。
真谛(499-569),又称波罗未罗,拘那罗陀,意译作“亲依”,是我国南朝梁武帝时来华的天竺僧人。据传,真谛为西天竺优禅尼国人,是印度大乘唯识学创始人无着、世亲的嫡传。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梁武帝曾遣使“扶南”,求请名僧及大乘经论,真谛因此携带许多贝叶梵本来华,于中大同元年(546)抵达南海(广州),后经两年来到京邑建业,受到梁武帝的接见,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年的译经生涯。那时,正值“梁季混淆”、侯景之乱,真谛不得不辗转流亡。先于549年至今之福建,得到富春令陆元哲的接纳,并招沙门二十余人助其译经,先后译出《十七地论》、《中论》、《如实论》等。552年,侯景兵败,真谛回到建业,在金陵正观寺译《金光明经》。不久又离京出走九江,后住豫章(南昌),译《弥勒下生经》等。此后,陆续在今江西、福建一带漂泊流亡,无有定所,“随方翻译”。这种“飘寓投委、无心宁寄”的孤独生活,曾迫使真谛先后三次决心回国,甚至要以自杀结束生命。
元嘉三年(562),真谛再度登舟西行,欲还天竺,因大风飘抵广州,得到广州刺史欧阳父子的挽留和优礼,迎住制旨寺译经,完成了《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着名佛典的翻译,于陈大建元年(569)病逝于广州,终年七十一岁。
真谛以一个外籍僧人只身来到中国,却时逢战乱,身处逆境,在辗转迁居中不间断地进行译经活动。他五十岁来华,七十一岁去世,前后二十余年,共译出各种经论48部232卷,这在同时代以及后来的译经者中是极为罕见的。因此,他才跻身于四大译家之列而名标僧史。
真谛所译经论,最重要的是他晚年译成的《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转识论》、《唯识论》等,这些由印度大乘唯识学创始人无着和世亲所着的着名着作,在印度佛教史上亦属划时代的作品。自真谛翻成汉文之后,正式把大乘唯识学说传入中国,在陈隋之世,影响很大。
玄类(600-664),俗姓陈,名讳,河南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是四大译家中唯一的汉族僧人。世家出身,受其兄陈素的影响,自幼出家为僧,十一岁即能“诵维摩、法华”。十五岁以后随其兄“行达长安”,又逾剑阁“达蜀都”,而后沿江东下,历“荆扬等州”,遍访名师,刻苦钻研佛理。青年时代的玄奘对佛教哲学就有着执着的追求,在他“遍谒名贤,备餐其说”的过程中,发现流行的许多学说“各擅其宗,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恰在此时,印度学者波颇蜜罗多来华,介绍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所着《瑜伽师地论》,并认为这部论着可以总赅佛家学说。这就激起了他“誓游西方,以问所惑”的决心。唐太宗贞观三年,长安一带连遭饥荒,朝廷准许僧俗外出就食,玄类利用这一机会,私自离开长安,开始西行求法。他过玉门关,经中亚,逾葱岭,途经十六国,历时四年,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到达了印度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投到戒贤门下。在印度的十多年中,他除了在那烂陀寺向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并专攻梵书梵语数年外,几乎走遍了印度各地,前后向十多位佛学大师求教问学,学遍了佛学中各种学说,达到了十分精熟的境地。由于他的刻苦钻研和对佛学的精深研讨,他还参加了当时印度佛教界多次的辩论大会,写下了《会宗论》、《制恶见论》,并在因明学说方面提出“真唯识量”的见解,名扬五印度。贞观十九年,他带着在印度搜集的佛典520夹657部回到长安。回国后,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的支持下,由朝廷供给所需,征召各大寺名僧大德数十人,先后在长安、洛阳两地组织庞大的译场,专心译经十九年。
十九年中共译经75部1335卷,不仅系统地译介了反映五世纪时印度佛教全貌的基本着作,包括因明类的《因明入正理论》;说一切有部的阿毗达磨(对法)中的《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律部的《瑜伽菩萨戒本》;中观学的《大乘广百论释》;瑜伽行学派的《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重译)、《成唯识论》等,还在晚年译出了佛教经籍中最大的一部经《大般若经》600卷,这辉煌的成就,在我国译经史上是前无古人的。除译经外,玄奘还在回国的第二年,由他口述,弟子辩机记录,编纂了一部12卷的行记《大唐西域记》。这部书记述了玄类的西行见闻,涉及地域包括今天南亚、中亚的广大地区。它不仅对中印佛教史的研究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对西域及印度史的研究,对中西交通史及文化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玄奘不仅是大翻译家,也是我国着名的大思想家、大旅行家。他在印度十七年,在佛学上的造诣是相当高深的,回国后又接引了许多弟子,传授毕生所学。中国的法相唯识一宗就是由他及他的高徒窥基等创建,其影响远及朝鲜、日本。
不空(705-774),唐代名僧,不空金刚的略称,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唐代密宗的创始人。据僧传记载,不空原为南天竺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幼年出家,十四岁在闍婆国(今爪哇)遇金刚智,拜其为师,随来中国。二十岁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随后即参加金刚智的译经活动,前后计十八年。开元二十九年(741),金刚智病逝,不空曾奉命赴师子国,一方面受学密法,同时广事搜集密藏和各种经论,得密教经典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总计1200余卷,天宝五年(746)返回长安继续从事译经活动。
不空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从事译经活动四十余年,前后译经111部143卷,其中重要的有《金刚顶经》、《理趣经》以及《仁王经》等。唐大历九年(774)病逝,终年七十岁。
密教一派是七世纪初在印度形成的一个佛教宗派,是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结合的产物。密教在印度出现不到一个世纪,就由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人在唐开元年间传入我国,并形成我国最初的“密宗”。开元年间,不空等因经常为皇帝、朝廷的安康和“息难除灾”诵秘密真言(咒)和修法令,备受重视,先后被封为“国师”。尤其是不空“翼赞三朝”,不仅位列“国公”,还受封“食邑三千户”。可见他的地位声望之高。
“四大翻译家”最初是在什么时候,由谁论定的还无从考证,说法也不一致,也有的以唐代的义净取替不空作为四大译经家之一。这里,我们只是根据最通常的说法,向读者作些介绍。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