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佛教逻辑

发布时间:2023-08-17 10:38:02作者:诵读

  《佛教逻辑》

  荆三隆教授佛学系列讲座第六讲

  摘要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下午两点,应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佛教学者荆三隆教授于雁塔论坛开讲其佛学系列讲座第七讲——《佛教逻辑》。近百位佛教文化爱好者以及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部分硕博士研究生聆听了荆教授的精彩演讲。

  在讲座的导论部分,荆教授首先介绍了一些逻辑常识。第一,他讲到逻辑并不神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之所以对逻辑感到陌生,是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特别是自汉以降,鲜有能有理有据、独立表达思想的人。一般逻辑并不讨论具体的社会和生活问题,而是讨论怎样证明社会生活是有理由的。第二,逻辑是工具,又不仅仅是工具,它为佛教理论提供支撑,为佛教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进行论战时提供论证方法,所以佛教逻辑严格的说是一种论证方法。这种论证方法主要体现在佛教经典和论述中。他认为佛教逻辑和传统的形式逻辑乃至当代的数理逻辑从本质上是有差异的。他认为佛教逻辑,特别是因明学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佛教理论缜密的建构和详细的阐发,离开佛经本身、离开信仰本身去单纯地谈逻辑或因明学就像是空中楼阁的论证方法。第三,逻辑(logos)源于希腊语,原意指高度的理性,具有规律性,表达思想。有学者认为逻辑就是推理论证,把逻辑翻译为论理学、理则学,中国古代称之为名学、辩学。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是有不同解释的多义词:1. 规律。2. 具有特殊性的认识。3. 思维的规律。4. 逻辑学,西方逻辑学有归纳、演绎、类比三种方法。第四,逻辑的性质是工具。谁掌握了逻辑,逻辑就可以为谁所用。接下来荆教授讲到中国古代逻辑没有传承的历史文化原因。而后以“雁塔论坛”一词为例讲解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然后又举了禅宗中“巧对东坡的话头”的典型例子阐述了逻辑是智慧的表现。另外,逻辑作为一种工具也有局限性。

  荆教授还讲到,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四世纪,世界上就产生了三大逻辑体系。1. 古希腊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2. 古代印度因明学,即了解原因和结果的学问,这是原始佛教产生时期印度哲学的辩论法。3. 墨子的名辩学。他对墨子给与了高度的评价,指出墨子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全面的、代表平民利益的思想家。其中因明学和墨辩被称为当代学术领域的绝学。

  接下来荆教授介绍了逻辑作为思维领域的学问,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关系问题。一、哲学的特点是从世界观的角度研究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二、心理学的特点是研究思维发生过程特殊的心理特征。三、语言学考虑思维过程中表达思想的形式、文法结构。四、逻辑学是以理性认知过程中的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为研究对象的。逻辑学的特点是1. 是对感性认识的加工。2. 对生活现象的概括。3. 跟语言密不可分,注意表达,思维跟语言要保持一致性。4. 佛教最大的特点是超越了语言性,具有信仰的特质,这也是佛教逻辑的特殊性。

  当代逻辑三大学科为1. 传统逻辑 2. 辩证逻辑 3数理逻辑。三者有一定联系,但属于不同的学科。辩证逻辑研究的是概念的变化、矛盾的发展,偏重于哲学领域。传统逻辑只是方法。数理逻辑是新兴学科,用符号语言来表达。

  荆教授再次强调佛教逻辑最大的特点是论证逻辑,有强烈的信仰特质。它既是方法工具,又包含着世界观、辩证法。荆教授认为佛教逻辑是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学说,并具有明确的工具性。他以新因明的代表人物《释量论》为例来证明他这一观点。

  接下来荆教授具体从六个方面讲解了佛教逻辑。分别为:

  一、早期佛教逻辑的线索

  他从佛教基本理论中的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三个方面讨论了早期佛教的逻辑线索。其中着重讲了“人生是苦”这一典型的逻辑判断。他指出佛教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严密的论证之上,既有演绎,又有归纳,又有类比,归纳和演绎互为说明,是双向的,比西方的逻辑更具论辩性。另外佛教有强烈的类比特质,有超逻辑性。如佛教神通中少林寺的金刚罩,具有典型的类比特征。

  二、佛教逻辑因明史话

  荆教授简单归纳了因明学的五大时期:1. 佛陀时期,主要是跟婆罗门教各宗派论战时期。逻辑学所有推理形式在佛教理论中都得到体现,但这一时期佛教逻辑并未作为单独工具抽象出来,而主要的作用是论辩。2. 公元前3世纪,产生了正理派哲学。《正理经》为以后讨论因明打下了基础。3. 公元5世纪,弥勒著《瑜伽师地论》,首次提出“因明”的概念,其中详细论述了“七因明”,是印度古代因明学中最系统和完整的总结。4. 公元5世纪中晚期,无著、世亲二兄弟著《显扬圣教论》、《阿毗达摩经论》、以及《论世》、《论轨》、《论心》三论,对佛教因明的推论形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5. 新因明时期(公元5世纪中到6世纪初),陈那对因明学加以创造性的改造,著《因明正理门论》和《集量论》,这样佛教逻辑又加了量论的学说,有数理逻辑的特征。很多人从工具论的角度研究,离开了佛教经典、教义、信仰的三大根本,佛教逻辑就是没有灵魂的工具了。延续法脉有商羯罗、护法、法称,其著作《正理一谛论》产生巨大反响,法称对佛教因明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因明学成为世界思维领域研究的组成部分。

  三、汉地佛教因明学

\

  汉地佛教因明学的开山祖师是玄奘法师,是随着慈恩宗的创立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是随着玄奘的弘传开始产生并延续至今的。1. 玄奘在那烂陀寺时期的贡献:在无遮大会上因明三支论法,捍卫了大乘佛教的地位。荆老师在此还简单介绍的宗、因、喻的因明三支论法。2. 回国后玄奘先后译出了商羯罗《因明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代表着新因明学的重要理论。3. 玄奘还培养了众多的因明学的后学。

  四、佛教经典中的三支论法

  此部分荆教授列举了《圆觉经》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三支论法。如宗:人人皆有佛性,因:人有佛性,喻:如释迦摩尼。他讲到佛经中大量论述佛理时都用三支论法,而后再次强调佛教的论证和因明不是一般的逻辑,而有信仰因素。

  五、佛经喻证中的类比推理

  1. 《法华经》中象、马、兔喻,比喻佛教修行的深浅。2. 炼石成金喻,比喻修行的不可逆性。这种喻证是逻辑论证方法中的类比推理。

  六、当代佛教逻辑研究的基本状况

  1. 1982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解放后第一部因明文集《因明文集》。

  2.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接近700篇论文,但都是含有因明内核,不是纯因明。著作、论文集将近300部。

  3. 2010年止,已开了六次因明学研究的全国性会议,这是中国因明学的希望。但客观的说,这方面人才还是远远不够,这方面研究有待深入,教界研究人数也偏少。最后荆教授提出对因明学研究发展的殷勤希望。

  最后,荆教授对部分听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讲解,使在座的每位听众都受益匪浅。讲座在听众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了。

  (韩瑞报道)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