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佛教寺院的巍峨大雄宝殿,正中有一尊结跏趺坐、表情安祥的佛像。两手姿态或左手横置左足上,作“定印”(印,象征特定含义的手式),右手直伸下垂,作“角地印”;或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用环形,作“说法印”。这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玛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释迦族居拘萨属国的迦毗罗王国。他们是古印度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当时的国王叫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诃摩那耶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按当时的风俗,妇女怀孕以后必须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临产前回娘家途中在蓝毗尼花园(今尼泊乐南部波陀利耶村罗阎美德寺院处)生下了太子悉达多(汉译“成就者”)。因为释迦族姓乔答摩,所以太子也称为乔答摩?悉达多。他就是后来的佛祖。
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之际,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即去世,由姨母波闍波提养育长大。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
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转轮王”。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睺罗。但是,当时古印度各国之间正在进行互相讨伐、兼并的战争,承认拘莎罗为宗主的迦毗罗王国,受到强国的威胁,朝不保夕。整个社会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之间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冲突,阶层内部发生了分代,特别是吠舍阶层产生出新的富商和自耕家。在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作为释迦族的王太子已预感难免覆灭的结局,因之觉得世间是个无常的状态,又联想到人生下来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感到人人很难脱离苦难的生活,终生要被烦恼困扰。即使他所拥有的权利,读过的吠陀经典等,都不能帮助他去掉烦恼,也不能让他获得精神解脱。于是他在29岁时,不顾父王的劝阴,毅然别离妻子,舍弃王位,剃除须发披着架裟出家修行。
出家后,悉达多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修修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解脱。但是,他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然后离去。以后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跟随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但仍认为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于是又来到伽倻山苦行林,“日食一麻一麦”,磨砺身体,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历6年,结果徒劳无获,终于悟出苦行无益。在尼连禅河他洗去6年积垢,随后接受了牧女所献乳粥的供养,调养身体,恢复气力,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双腿结跏趺坐,端正身念,静思冥索,发誓“我今若不证天上大菩提(觉悟),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也有说七七四十九天),悉达多感到心里平静,一切烦恼不再从心头生起,心情豁然开朗,终于觉悟成道。这时他已35岁。从此,悉达多被人们称为“佛陀”或称“佛”,意为真理的觉悟者。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成道以后人们尊称他为秋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而皈依他的佛教徒称他为世尊、释尊等。
佛陀证悟成道以后,为了把他的思想学说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他长年居住在王舍城,先向亲属和朋友宣教,在鹿野苑先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被称为“初转法轮”。他接受他们的归依,创立了佛教。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商人和贵族的支持,建立了僧团,致力于佛教事业的发展。80岁时,带领弟子到吠舍离城宣教,在南未罗国波伐城因食物中毒,于拘尸那迦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娑罗树下逝世。死后遗体被火化,遗骨被分装在各国佛教徒建造的舍利塔内供养。生前所说的教法由弟子传诵整理。后世佛教徒把他的一生事迹塑成雕像或绘画,放在寺庙内供养。使用最多的是作定印的坐佛像和侧卧状的涅槃像。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