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山魁夷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他的画风独树一帜,一眼看后便永远不忘。而他不仅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画家,还是一个唯美主义的作家。漓江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东山魁夷美文》有好几册,如《唐招提寺之路》、《水墨画的世界》等。在《唐招提寺之路》里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鉴真大师的无比景仰之情。
东山魁夷(ひがしやま かいい,1908-1999),原名新吉,画号魁夷,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1908年生于横滨。
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34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早年的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光昏》分别获得日本画院展一等奖和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东山魁夷有不解的中国情缘,曾三次访问中国,力求接触到中国民族精神之美。通过中国之行,他终于走进了中国水墨画的世界。他以中国风景为对象所作之画,几乎都用水墨。
东山魁夷从1971年开始为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障壁画。所谓障壁画,就是绘制在墙壁、屏风和日式纸拉门上的画。东山魁夷为此前后耗费了十一年时间,于1975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山云》、《涛声》。1980年又完成了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熏风》、《桂林月霄》等。直至1981年完成描绘鉴真和尚的《瑞光》后,才大功告成。他的绘画强调一种淡雅与静寂的气氛,在清澄与幽深之中直指人心。
鉴真是唐代扬州高僧,应邀赴日弘法,十余年中历尽艰辛,到达日本时已双目失明。为表达对鉴真的缅怀,东山魁夷在鉴真塑像四周的障壁上,细致地画出日本的山和海,让萦绕山峦的烟云和奔腾不息的海涛常伴这位高僧。为了完成以鉴真故乡风景为主题的其余三个房间,东山魁夷数次来中国,先后到过北京、西安、南京、上海、扬州、无锡、桂林等地。
《唐招提寺之路》是东山魁夷为纪念鉴真创作障壁画而写的随笔集。他在该书《后记》中说,对他来说,“唐招提寺之路”是一条漫长的路、险峻的路。与其说这本书是他的创作记录,不如说是在这条路上踽踽独行的画家的自白。《唐招提寺之路》共有七章:鉴真和尚、唐招提寺、奈良纪行、大和路、走向障壁画、障壁画创作、路漫漫。
在第一章《鉴真和尚》中,东山魁夷是这样开头的:“新叶娇美的六月初,我去唐招提寺瞻仰鉴真和尚像。”“静静闭合的双目,膝头相交的双手,端然正坐的身姿,一千二百载星移斗转,而其风采依然,甚至可以感受到其微微的呼吸。”“一种不妨称为战栗的冲击力直贯全身,但很快融入安谧的情思,化为深深的景仰。”“东渡航程时接踵而至的苦难,致使和尚双目失明。这尊坐像虽是作为朝觐对象来塑造的,但一向被视为登峰造极的最古之作,想必因为技艺高超的弟子们制作时注入了对师父浓浓的敬慕;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和尚闭起失明的双目反倒使人强烈地感觉到他是在以澄澈的心眼洞察万象的奥妙,凌厉地传达出精神性的深刻与强劲。”“静寂。内敛的思念。于中充满毅然之力,却又超越人的意志力,而堪可视为委身于远为巨大对象之人泰然自若的风貌,自有一种祥和、温煦的涵容力沛然溢出,或许可以称之为慈悲。”
东山魁夷如此深情地瞻仰来自中国的鉴真和尚,是因为鉴真的伟大人格感动了他。
鉴真为日本建造了著名的唐招提寺。这座古寺院位于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由来自扬州的高僧鉴真所建。寺最盛时,有僧徒三千人。寺中有金堂、讲堂、礼堂、经藏、宝藏、鼓楼等建筑。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筑精美著称。寺里供奉有鉴真大师坐像。金堂、经藏、鼓楼、鉴真像被誉为日本国宝。寺院大门上的红色横额“唐招提寺”四字,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羲之、王献之的字体所书。唐招提寺的御影堂东面,有鉴真的墓。院中种着来自中国的松树、桂花、牡丹、芍药,以及“孙文莲”、“舞妃莲”、“日中友谊莲”、“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还有来自扬州的市花——琼花。在供奉鉴真干漆坐像的御影堂四周,就是东山魁夷精心绘制的六十八幅屏障壁画,其中《扬州薰风》、《黄山晓云》、《桂林月宵》等尤为醒目。
东山魁夷说过:“鉴真和尚给予日本文化的恩惠实在是巨大的。”所以他要以自己的心血供奉于鉴真像前。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