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迁,人文思想的改变,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工作机会、职务..等各种机会都相对提高。女性地位抬头,甚至有些人超过男性,不再处于相对的弱势,也改变了男女之间的相处之道。加上现代人,压力、物欲、环境诱惑、感情快餐化、以及因为教育程度、知识的提升变的更自我,每个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主。大多数人都希望对方要完全的配合自己的一切计划,只要稍稍不如己意,就认为对方不再爱“我”,而疑神疑鬼、患得患失,因而争执不断,最后由情人而变成敌人。甚至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的身体、生命。这都是追求功利及太以“自我”我中心因而将自己的本心渐渐地忽视、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世界的结果。
所谓的情感,包含了父母与子女、兄妹姐弟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同事之间的袍泽之情……等一切,都是情爱的表现。而非狭隘的单单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在佛教的修行上并不排斥感情,而是以“十二因缘”和“四圣谛”的学理来说明,人因为有执爱,所以有烦恼、所以有苦;因为没有认清之所以感到“苦”,是来自于对喜爱的“执取不舍”,所以在生死中轮回不休。是希望我们认清楚真相后,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智慧来转导感情,不要执取于感情。也就是将情感升华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爱的至真至善的感情。
常听人说:“要学佛就不要结婚”“若不出家、不断男女性爱,学佛不会有成就”。这些偏见造成很多原本有心学佛者因而退避三舍而不愿学佛,甚至排斥学佛。俗话说“饮食男女”,孔夫子也说:“食色性也”。要知,饮食是维系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即性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是人类繁衍种族所必需。须知佛教所讲的因果,并非单指外在行为,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心行、意念。佛教修行所强调的是要能面对世间各种善恶尘境(包含性欲)而“不起执着”,而不是断绝尘境、逃避不去面对尘境。如果为了怕面对而逃避,虽然身体未造业,但心念。想法呢?如果真的心不想、无欲,那何须逃避离群索居,何处不是净土呢?
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就是因为有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存在,各有其因缘法。重点是在于是否能各司其责、各尽本分,不渝己、不越轨,这就是惜缘、惜福。在家修行的学佛者,一般有父母、妻子、儿女,要赚钱养家活口;要做事,要面对客户、同事及各种复杂之人际问题,每天几乎都不离贪、嗔、痴的各种境界。甚至为了工作问题,不得不与他人上酒家应酬,去面对女色的诱惑。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显修行的重要。此时在面对这样环境的“熏习”,是否能保持不被染着,就看是否能心不执着了。要知“久入鲍肆而不闻其臭”,这就是“熏习”的可怕,如果缺乏正知、正见、没有定力,就算再怎样克制自己,“熏习”久了,也就随俗了。
世间情爱,有染污的,有纯洁的;有占有的,有奉献的。如果是正向、正面的情感,反而为一种鼓励、促使努力向上的一股强大力量。如果爱得对象不对、观念不对、方法不对,是个占有、自私、执着的情感,不但会使双方产生烦恼痛苦,甚至由爱转为嗔恨而伤害彼此,甚至危害旁人。对于男女的爱情,应该是自己愿不愿意,而不是该不该有爱情婚姻的问题。
双方若已决定承受婚姻之事,那就要双方相互照顾互相鼓励,生老悲忧苦等一切果,就必须甘愿承受,遇事、遇逆境要共同承担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