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鲁智深没少杀人,为何却成佛?只因他这件东西,武松李逵根本没有

发布时间:2024-01-18 00:47:40作者:诵读
鲁智深没少杀人,为何却成佛?只因他这件东西,武松李逵根本没有

文:河湟三月(作者原创授权)

在唐宋之际,政府对出家人管理很严,对其在俗家之际的一切事宜都要做详细了解。根据《水浒》描写,赵员外送鲁智深上五台山出家,文殊院僧众见鲁智深面容丑恶,相貌凶顽,不似个出家人的模样,纷纷建议智真长老不可收留此人,恐久后累及山门。智真长老却力排众议,坚持剃度了鲁达。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智真长老下定决心留下鲁智深,《水浒》书中没有详细介绍,但根据上下文,还是不难推断出来。

赵员外应该也明白,纵然他和文殊院关系密切,但把一个杀人犯送到佛门净地,寺内僧众怎么看,他也得掂量掂量,如果贸然送上门去,万一被阻,双方面皮上都不好看。

因此在鲁智深上山之初,赵员外应该和智真长老有过私底下书信沟通,详细向长老介绍了鲁智深的个人情况,自然没有隐瞒他的身份是个在逃杀人犯。

后来赵员外送鲁智深上山剃度出家,得到智真长老同意,说明长老对他的人生履历,已经充分了解了,至于众僧,为了稳妥起见,应该没有让知晓。

智真长老的一直对鲁智深各种宽容,不要说寺内众僧不理解,就是一般读者也是一头雾水,长老为何对他纵酒吃肉等违反寺庙清规的行为一再宽容?

答案绝不是赵员外和寺庙关系密切,不忍撕破脸这么简单。

更深层原因是长老觉得鲁智深身上,有许多符合佛教精髓的品质,通俗点说,就是佛性,与它一比,鲁智深那些所谓违反清规只不过是表皮细行,是枝末细节。

作为一代高僧和愚昧凡僧的区别,高僧高屋建瓴,目光深邃,看人看事,看到核心实质,凡僧鼠目寸光,看到不过是表皮之相。

那么智真长老到底从鲁智深身上看到了什么?答案是慈悲,这是佛家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追求。

正因为如此,众僧看到鲁智深是面容丑恶,相貌凶顽等表皮之相,智真长老看到的是怒目金刚,佛作狮子吼法相。

在智真长老看来,鲁智深扶助弱者,怒惩恶人,这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佛法,是无上的大般若,是大慈悲的菩萨心肠在人间行使霹雳手段,与之相比,参禅礼佛,献花诵经,不过弃本逐末而已。

正因为如此,长老一再对众僧说,智深将来必得正果,修为远在我们之上。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智真长老这样的思想高度。

《水浒传》中,有很多英雄,但其中许多人,使人没法产生丝毫亲近感,比如林冲,总是忍辱苟且,做事瞻前顾后,自家娘子受人欺辱,但为了保住饭碗,一再退让,直到最后忍无可忍,还保留一丝幻想,就是到了梁山以后,对王伦尽管不满,但也不敢公开顶撞。再看鲁智深,金家父女本与他素不相识,但发现遇到不平之事后,毫不犹豫出手相助,为此丢掉工作,也丝毫不后悔,弃之如敝履。反之,要是金家父女遇到的是林冲,估计他会同情,但最多资助些金银帮其还债,仅此而已。

鲁智深洒脱,该出手时就出手,性似鲁莽,但实则内心从来不犯浑,恩怨分明。李逵嗜血如命,劫法场时候,不问红青皂白,抡起斧子,见人就看,管你是官府差役,还是围观平民百姓。更令人愤怒的是,他为了逼朱仝上梁山,连无辜孩子都不放过,劈成两半,其残忍令人发指。

再看另一位英雄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之时,杀张都监这样恶官还情有可原,但他杀得兴起,连府中仆人丫鬟都不放过,统统杀掉,按理说,英雄是除恶助弱才是,这些人本来也是遭受压迫的可怜人,他们有什么罪过呢?

跟别人一比较,鲁智深就觉得可爱许多,虽然看上去鲁莽,但让人觉得有一种亲近感。纵观《水浒》,鲁智深是唯一没有滥杀无辜的人。

这恰恰说明智真长老目光如炬,能够洞察人的内心。

那么,智真长老的这种智慧是从那里来?

当然,长老多年的修行,或者视野格局高于常人是一种合理的解释,但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下来看,有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那就是禅宗的兴起。

禅宗兴起可以追溯到唐朝,到了宋朝更广泛渗透到各个层面,宋朝是士大夫文人和僧人交往频密,他们之间的思辨往往能激起许多思想的火花,在当时和后世都影响十分深远。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派别,但具体来看,它又不完全是宗教,有些做法,甚至看上去反宗教,比如著名的呵佛骂祖,劈佛取暖等事迹,看上去有些骇人听闻。

禅宗用这种极端做法,就是想打破人们对偶像和教义的僵硬教条化理解,它与其说是一种宗教派别,不如说是一种思想流派和生活态度。

如果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智真长老对智深在吃肉喝酒,酒后在佛像背后拉屎撒尿,并没有认为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行。

水浒众好汉,鲁智深是为数不多的得善终的之一,尽管鲁智深一生杀人无数,但从来没杀过良善,在禅宗角度来看,他恰恰是完美体现了禅的深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