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再造,佛法是有具体的方法的。我们的生命可以从两个节点来掌控,一个是让你的生命有保障,第二是让你的生命进入保险状态,我怎么样能够进入保障的状态?
佛法很简单,五戒十善,就是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民国的时候,有的法师把五戒跟仁义礼智信对接了,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不妄语是信,只有符合这五条标准才是人。在五戒的基础上就是十善,十善就是身、口、意,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无益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要保证下辈子还有保障,不会往恶道走,生命的沉浮关键要靠自己主宰,当然这个沉浮不是一个空间概念。生命再造的方法,就是要用五戒十善保证我们到三善道,五戒十善修得最高、最好、福报最大的可以到天,中等的可以到人。
往上再升,到了声闻,就是罗汉境界了。罗汉境界的基本原理就是“出离心”,我自己的理解,对现实世界有批判精神就叫出离心——对现实不满足,我要往高去追求。出离的精神就是对现实批判的精神。我之前讲,现状不圆满、有缺陷,这就是批判。所以,你要到罗汉的境界,第一要具备的是出离心,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你才能去超越它;也只有具备了超越精神,才会想办法去批判。
超越的方法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苦和集是一对,灭和道是一对,苦就是我们的现状,在现实世界最大的苦就是行苦,就是变化无常。
这个世间哪一个是永恒的?所以,周易的易叫变易,佛法叫无常,儒家叫变异,一切都是不停的,没有静止状态。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世界是变化的。但是我们恰恰容易用静止的眼光看动态的问题,烦恼就越来越多。事物是变化的,你的认识也是变化的,既然都是变化的,我为什么抱着它不放?
但是我们人总会不甘心,动的东西要当成静的东西看,永远烦恼不断,苦就是这样产生的。
集就是业力,因为有了恶业,就会产生苦果,所以我们就要灭。
道就是最后追求的生命的超越,这个道可以叫涅槃,就是你的生命往上升、生命圆满,这个圆满是相对圆满,不是绝对圆满。达到生命相对圆满的方法就是灭,灭的方法有很多,此处不展开讲了。
声闻、缘觉以出离心为根本,以四圣谛为方法,就可以让你的生命从六道轮回里面出来,实现生命的新生、再造。
当然,这个层面还不是佛教最终的结局,这个层面只管自己,要往上到菩萨、到佛,必须以菩提心为根本,心里只想别人,不想自己,有这个牺牲的精神,那就是菩萨的精神了。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所以,学佛也是解脱学,解脱你的内心深处,解脱你的思想和灵魂,解脱你的其他的东西。只想着自己是不行的,一定要只装着别人,这才是菩萨,才可以有资格修菩萨行。
菩提心是修菩萨行的基础,这个菩提心的精神,从孟子以来,不就是这个精神吗?到宋儒们,《大学》、《中庸》提出来,不就是这个路线吗?
佛教在中国能够扎根,能够发扬光大,思想上有相通的地方,当然相通并不是相等,也不能打等号。但是总之有一条,比如“大学”,大人的学问、大人的精神就是菩萨的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哪一条不是菩萨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儒家的精神跟佛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佛教跟中国的知识接触,跟儒家一样,不仅有这个精神、理念,还有方法。
节选自宗性法师2016年讲座
《佛法与生命再造》
原文标题:这些方法不是约束,而是为了超越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成都文殊院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