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柏老人集卷之十五
明 憨山德清 阅
题
题金刚经塔
余瞻礼是塔。自如是我闻。以迄信受奉行。一画至于一字。一字至于一句。一句至于一行。一行至于一经。鳞鳞曳曳。宛转横斜。静对之如远水孤峰。流观之则长空雁序。及其标塔标佛。忽然妙合。则七宝无所施其工。帝梵何所关其巧。直自一心不生处为基。不生用处为用。世尊未说是经。此塔先已成就。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全是此塔注脚。鉴大师且从其注脚悟入。而今此塔。当机电掣。岂无毒眼汉。见鞭影而驰乎。螺灯父子刻施是经。余窃有嘱累。昔有坚持此经者。江风败舟。经遂漂堕。意其竟入龙宫矣。一日其妻浣于溪畔。见群螺结聚。沉浮衍漾。如水上灯球。怪而掇之。群螺既尽。此经独出。诚愿刻者施者受持者。等彼群螺。遂与此塔。共结一段不思议公案也。
题东坡禅喜集
此集或以文章奇之。无乃略神骏而取玄黄乎。殊不知作者。力在自性宗通。以不传之妙。抛掷于语言三昧。尻脊无常。圣凡生杀。譬夫夜光在盘。宛转流利。虽智如神禹。曷能测其向方哉。
题雪山半偈舍身卷
圣人一言。天地卒难以覆载。盖大道所在耳。身为大患。此男子能于千岩万壑冰雪之闲。捐大患而货半偈。非至明至勇者乎。
题普陀大士示现卷
拜者不至。大士现身。岂因至者。我至身现。岂关菩萨。反复观察。合现无地。于无地中。海山霞生。妙容慈肃。见者泪滴。海水可枯。此泪无竭。作是念人。普门顿入。耳掷波闲。眼闻鲸吼。水陆空行。圆通自在。乐既无根。苦非有蒂。
题师子林纪胜集
师子林记。紫柏道人得于吴门沈伯宏斋中。呜呼。师子林榛莽久矣。狐兔成群。白日青天。作诸妖孽。师子贪睡不管。今此集一出。师子鼻孔。竟为之牵痛矣。痛则醒。醒则吼。请问见前大众。且道师子正吼时。这一队狐兔。向何处着落。能荐此。师子林一旦恢复。许渠来林中。蹴踏自在去。
题包生所刻棱伽经
此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为根熟菩萨。直明识体全真。顿成智用。故佛于棱伽山说经者。盖山高峻。下临大海。傍绝门户。惟得神通者堪通之。乃表心地法门。非修证可能往耳。棱伽此言不可往。若然者。则一切众生终不可往耶。虽然。境不自境。由心故境。心不自心。由境故心。境不自境。境不可得。心不自心。心亦不可得。心境既不可得。则智山无待。觉海无边。不动脚跟。早登棱伽之顶。才生心想。顿入如来之藏矣。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问僧谁起灭。凡读此经者。果于岩头句下。别有转身。始来与老汉商量此经未晚。
题坡翁文字禅
东坡老贼。以文字为绿林。出没于峰前路口。荆棘丛中。窝弓药箭。无处不藏。专候杀人不眨眼索性汉。一触其机。刀箭齐发。尸横血溅。碧流成赤。你且道他是贼不是贼。试辨验看。若辨得。管取从来拦路石。沸汤泼雪。
题赵生画扇
雾势昏晓。山形有无。且不可以心测。又岂可以笔墨尽哉。然墨光之初。心路之始。必有主人存焉。故达者知云雾昏晓无常。即例山形等耳。然后笔笔墨墨。横拖竖抹。意之所到。笔之所随。主客升降。初无常位。意果意乎。笔果笔乎。吾于密郎扇头。得赵生矣。
题师子端禅师语录
予客代之清凉山。一夕梦一僧蒙师子皮。自东而西。斜阳在天。光烛其面。忽然启齿。口如血盆。牙似霜剑。梦切自计曰。如彼者我当为之。及读端师子语录。惊其脱略窠臼。大用纵横。不从轨则。果若金毛师子。跳掷露地。百兽闻风。靡不脑裂者也。呜呼。去古既远。宗门爪牙希遘。率皆如妖狐怪狗。软暖委靡。凡见可欲。摇尾乞怜。万态迎合。一充其欲。阎罗老汉。叱咤其前。犹不暇顾。况顾我道哉。至于由机缘而颂古作。由颂古而评唱集。由评唱而所谓秘要者行。秘要行。则后之学者。评唱不知。安知颂古。颂古不知。安知机缘。机缘不知。安知自心。自心不知。安知祖意。夫机缘者。活句耳。生杀自在。抑扬莫测。凡圣路穷。是非药病。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唯了悟自心者。即病为药。即药为病。即生而杀。即纵而夺。正抑乃扬。正杀乃生。以棒喝为广长舌。以铁钉饭木札羹为供养。临机哮吼。天龙欣悦。狐兔魂销。若然者。今之以秘要自谓正传。慢侮法道。宁不有愧于师乎。
题穆玄庵所著书后
昔人有将黄金铸佛而供事之。一旦为大盗负而藏之重泉之下。世皆不知也。奄忽更代。初铸佛者。子孙亦皆星散异乡矣。尔时重泉。倏然光达丹霄。四方远近。靡不睹之。且惊且骇。哗然相汲引。而寻光所自。以善水者。下重泉而获金像。浮举而供事之。巢陵唐邑内翰穆孔晖。号玄庵。其所著述。发挥儒释精奥。书成若干部。先生即世五十余年矣。兹由同郡傅侍御光宅。表而彰之。余故亦得钻研玄庵秘典。大凡男子立志。不可浅近。图一时炫耀于俗党。但当务其深远者。精克而成之。更百世之后。或有同志者出焉。其犹铸佛以黄金。虽藏之于重泉之下。异日必光达丹霄也。即此言之。大盗藏像。盗唯一人。而俗党蔽高。无世不广。故庄周有曰。高言不止于众心。妙乐不达于里耳。然精光所积。虽天地莫能蔽之。况人情私嫉乎哉。
题王画卷
夫见画不见笔。见笔不见手。见手不见心。见心不见心之前者。谓之见见可乎。苟借画见笔。借笔见手。借手见心。借心见心之前者。谓之不见见可乎。虽然。展卷则云物纵横。收卷则峰泉寥寂。且道展收把柄。毕竟落谁手里。得恁么自在。疑则辋川有摩诘可问。
跋
跋麒禅人血书华严经
吾闻华严大经。实根本*轮。佛与大菩萨之事。非小根可堪。故曰龙象蹴踏。非驴可堪。终始一念。今昔一时。因果一佛。凡圣一性。十方一刹。三界一体。正像末一法。初中后一际。当处现前。不涉情解。本自圆成。非修所得。故曰智由三昧观照方便。迷解显得。不是修成。若夫悲愿熏炙。称性而周。事亦无尽。或曰。愿终功废。则过去诸佛。带果行因。岂不多事。虽然。一乘无修。始终一念云云者。盖指果体而言也。若在凡夫。必当先悟果体根本。然后法古佛之样。规行矩步。始以信入。次则历行住回向地等。圆治积生染习。习尽功圆。则毗卢能事毕矣。经中首以善财问法。遍参胜友五十三者。盖圣人所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设像寓意。使彼有志于一乘者。玩意得像。神而明之。肉身现证。无劳修得。如法华以龙女成佛之象。寓彼实相。以至三周九喻。重重旁敲。与华严何别。但下劣凡夫。不信自心。徒信佛语。被文字所转。埋没本光。不能直下受用。是非之仆。荣辱之奴。死生之仇。好恶之党。颠之倒之。奴主反位。大用翻为迷事无明。大机总成迷理之障。理迷则触事皆碍。事碍则于理终迷。故华严之法界。法华之实相。名存义昧。义昧则理无所会。理无所会。则道不终通。道既不通。到家何日。既不到家。安有所得。无得则见必不定。见不定则偏圆无辨。邪正不分。谓之知解之徒。渠尚无分。岂能现证而受用者哉。豫章浔阳之庐山。山有黄龙寺。寺额即今上所赐也。寺众有麒禅人。有志于佛一乘。顾惟天机不深。受性鲁钝。于华严法界。率难通悟。于是发愿书大经全部。意在青山白云。朝暮书而读。读而礼称。忏洗过现重轻罪垢。果其夙有微善。仗毗卢之宠灵。杂华之熏发。法界顿开。入佛种性。麒之告余也如此。余嘉其有志。缀华严大概如此。余再谓麒曰。若知举笔饮墨。向白纸上。横画竖直之者。念耶。时耶。佛耶。性耶。刹耶。乃至际耶。象耶。意耶。现前耶。不现前耶。呜呼。若能领此。则须弥为笔。太虚为纸。大地为墨。书若经者。果有尽乎。果无尽乎。子若不会。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汁。与善财童子相去尚远在。况五十三胜友。若能亲近乎。麒其勉之。麒其体之。
跋黄山谷集
此集如水清珠。浊波万顷。投之立澄。如摩尼宝。饥寒之世得之。主病即愈。盖此老不特尊其所知。行其所知而已。且能掉臂格外作狮子吼者也。观其于宠辱关头。死生路上。跳踯自在。若夜光之珠。宛转于金盘之中。影不可留。如水天荡漾于太清之内。光无定在。有诬先生谓列子中亦有禅语。禅岂普通始来哉。此非先生语。不识好恶者所赘语耳。列子之言。虽精密至到者。亦可以义路通。禅则不唯义路不可通。纵无义路。亦非禅也。唯彻悟自心者。即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矣。而不识好恶者。欲以义理穿凿。所谓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耳。余知其家里人。故跋数语。
跋贺知忍刺血书金刚经
未刺指时。指塞虚空。才刺指时。血流大地。指即金刚。血即般若。故罪无轻重。半字能消。福无浅深。援毫即满。虽然澹庵居士。未即世时。不以此经为常课。则即世之后。子虽有曾参之孝。为书此经。终与金刚般若血脉。不能接续。若然者。居士即此经。此经即学仁父子血脉。岂以存没断续哉。我闻般若无古今。金刚无内外。有古今则有延促。有内外则有亲疏。而未至蕴空者。则念念生灭。情尘胶执。即蚊虻唼肤。而举身毛竖。稻芒在眼。而四方易位。况以热指刺于冷针。鲜血迸流。能无痛乎。今学仁即流为墨。即墨成字。至于句偈。完兹一卷。究其情悃。与舍全身何异。达观道人。见而哀之。且感学仁精诚。不愧紫岩。书此附之经尾。愿见闻之者。皆发是心。
跋钟鼓颂
圣人有身而无累。有心而不劳。以其无累故。则一身可为千万身。以其无劳故。则一心可以穷万法。众人则不然。有身则有累。有心则有劳。累之劳之。从无始以至今日。死死生生。荣荣辱辱。好恶万端。改头换面。羽毛鳞角。无所不经。得为人身。忝在最灵。极为希有。于希有之身。不能闻道。洗长劫之劳累。与马牛何异哉。虽然劳之与累。亦不可易洗。若欲洗之。须以此颂为香水海。久涤自除。则众人可至于圣人也。智者思之。
跋牟子言道章
庄子曰。道恶乎在。道在稊稗。易则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人问赵州如何是大道。州曰。大道透长安。今有人于此三者。并举而问曰。牟子之言道。庄邪。易邪。余应之曰。庄易且置。敢问赵州大道透长安句。果言道耶。不言道耶。若谓言道。则其言不可以智识知。义路得。若谓不言道。问道答道。有何差别。有人于两问中。知得好恶雌黄不谬。则庄易之道。譬如月在秋空。朗然廓澈。若检点不出不但于赵州句中。无有出身之计。即庄庄易易。总向痴人说梦耳。虽然。由粗而得精。由精而遗闻。粗之与精。固亦遗闻之嚆矢哉。
跋证道歌
汉留侯状如美妇人。本朝刘诚意亦状如妇人。然皆临大事。决大几。若镜中见眉目然。当世无与等者。永嘉大师。虽云外枯禅。貌亦柔秀。宋寂音尊者。初读其证道歌。至大丈夫秉慧剑句。寂音以为此老。貌必杰特。威掩万僧者。及礼其道影。始知体不胜衣。貌如少年宣律师。乃叹曰。断不可以言貌观人。盖此老平生践履明白。心智猛利。故吐辞等刀锯耳。譬如香象。摆脱五欲缰锁。超然而去。真大丈夫哉。迩来去圣转遥。人根薄劣。凡所谓出家者。皆产于荒寒昧略之乡。其父母不过为儿女负重。舍而出家。为其一身衣食之计。非为求出世而来。次则逋逃之徒。宪网张迫。以我缁林。为其渊薮。乃一时偷生之计。岂有成佛志乎。余浪迹江海。三十余年。足迹遍天下。在在处处。所见缁流黄冠。率饱食横眠。游谈无根。靡丑不作。污佛污老退人信心。若使一宿老人。肉目睹此。安得不痛哭流涕哉。夫子房龙门。设不为经世用。出家求无上菩提。当不在永嘉下风。昔崔赵公问径山国一钦禅师曰。弟子出得家不。钦曰。出家乃大丈夫事。岂将相之所能为。赵公心服之。故曰谛审先宗。是何标格。乃今狐兔成群。龙象腾逝。则释迦老子。正当为酒肉班头。呜呼痛哉。
跋大川和尚饭十万八千僧卷
余读诸居士偈言跋语。虽喜其有顺水推船之心。痛其无逆风把柁之手。且道如何是逆风把柁。咄。直下死生险浪之中。当头荣辱。颠风之际。赤心不昧。万善常勤以舟为命。则并力支撑。以国为舟。则同心共济。凡百情关。冰消瓦解一切人我。电扫雷轰。方许渠向没巴鼻汉前。雌黄佛法去。虽然。出身一句。又作么生。铁索一条谁锁放。岭头诸佛笑同牵。
跋宋仲珩篆书金刚经
金刚般若。两者之坚利。世所共知。惟愚痴之坚利。或未察焉。夫愚痴不坚。我当先破。愚痴不利。我当先犯。今我顽于死生好恶之执。牢不可破。锋不可犯。是以威音释迦。先我得道也。虽然。愚痴不坚不利。则般若无本矣。故圣人以金刚喻般若。良以金刚能断一切。一切不能断金刚故也。如般若能断一切愚痴。愚痴不能断般若也。此就知有者言也。如未知有。则愚痴能断般若。般若不能断愚痴也。由是而观。愚痴之与般若。金刚之与万物。岂有常哉。顾其人用心如何耳。如先以知有为前茅。则般若如金刚。如未知有。强以事行破执。则愚痴如金刚。故金刚一物。不惟能喻般若。亦可以喻愚痴也。此经有五千余言。疑二十有七。吾曹果能善用其心。则言言疑疑。皆观照之媒妁也。反是则言言疑疑。亦愚痴之绍介也。如青萝本元臣。荣国公本缁流。而所为如此。果以言言疑疑。为媒妁耶。为绍介耶。吾不得而知也。宋仲珩篆书。妙绝古今。精密圆活。神气流注。如春着花。余虽至愚。贪玩不知目劳。况智者乎。罗司理心尧。初既得之于无心。岂终能以有心宝之哉。惟无心得之。亦无心宝之。则有未常有。而无未常无。所以得常无常有也。
书周轮云发愿文后
有胜解无惭愧。谓之见魔。有惭愧无胜解。谓之悲鬼。见魔悲鬼。皆自心宛昧所成。苟能逆顺关头。掉臂徐疾过得。所谓见魔悲鬼。俱铸为文殊普贤矣。嘻。知即易。行即难。万仞崖端谈笑踯。寒山拾得两无功。
物不迁论跋
予闻入无生者。方知刹那。故五十计较经。有菩萨白佛曰。我罪灭。如何不见罪灭之相。佛曰。汝曹心能转生否。对曰。我心若不转生。则不能与如来共语。佛曰。汝曹心转生时。见心初生之相否。对曰。不知。佛曰。汝曹既不知心生初相。岂罪灭相。汝曹独知之乎。即此以观心转不转。生相灭相。皆不越一刹那耳。而物非物。迁不迁。又岂能越之哉。予以是知驳不迁。辩不迁者。刹那未知。无生尚遥。而驳驳辩辩。得非掉棒打水月乎。则予亦不免多口之咎。
半山老人拟寒山诗跋
月在秋水。春在花枝。若待指点而得者。则非其天矣。吾读半山老人拟寒山诗。恍若见秋水之月。花枝之春。无烦生心而悦。果天耶。非天耶。具眼者试为荐之。
戒杀放生文跋
夫贵贱殊业。物我同灵。恃力残生。滋蔓恶习。畅一时之口味。结万劫之身殃痛不免之酬偿。截无始之苦本。莫若戒杀。杀若不戒。则我畅物结。物畅我结。结畅相乘。如汲井轮。循环不已。往复思之。甚可恐怖。恐怖既生。视物如人。视人如我。夫杀机一动。不惟残贼同灵。寔则自断命根。作如是想。何待佛出齿臼。然后戒杀哉。
跋宋猪齿臼化佛文
物物有佛。物物不知。以不知故。递相啖食。如汲井轮。长劫无已。佛悯物故。流慈齿臼。猪口出佛。梵相圆满。状若拇指。亦如秋月。光明显露。若闻若见。生希奇想。俱大恐怖。自是戒杀。等不杀己。我发是愿。佛即现前。非色非空。非凡非圣。凡圣中出。以是之故。物物是佛。云何业醉佛心。佛佛相食。愿是慈波。注入众齿。如一灯光。分百千灯。灯灯续分。光光无尽。物睹佛光。普照三世。于此实语。凡见闻者。号呼涕泣。如猪正杀。受痛即我。作如是观。杀习顿止。
宋绣观音经跋
禅人林白。持宋绣观音经一卷。予拜而读之。至观其音声即得解脱。忽然疑生意会不快。及见无尽意菩萨。闻佛赞观音功德之利。而无尽意即解颈众珍宝璎珞。持上观世音菩萨。菩萨不肯受。因佛劝而受之。即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处。乃豁然疑消。夫多宝佛。过去佛也。释迦佛。现在佛也。若无过去。则现在无待。若无现在。则过去成断。若无过去。现在。则未来奚立。若废三世。则昧刹那。若昧刹那。则一切圣凡之用。依正之基。将何藉焉。由是观之。盖圣人本欲直示其旨。顾众生机钝。不能神而明之。故设象以寓意。使玩而得之。则象忘而自契也。知此则现前读经者。与观读经者。虽愚智弗伦。皆周旋于寂灭光中。初无闲隔。此经妙丽。神采具足。针针刺入圆通之境。字字贯摄至道之真。自宋迄明。六百载矣。而字画锋刃。铿然若新。非沥肝胆之诚。孰能至此。
跋怪石供
石本无怪。怪自禹始。迄于东坡居士。岂惟不以石为怪。直以石为无上供养。众人闻而怪之。以为天厨王馔。名花香果。及珍羞异宝。始足为至。公以齐安小儿浴时戏石。当禅师供。不以亵乎。然庄生有云。高言不止于众心。余谓无上之供。自应骇俗。虽然。禹之所怪。坡之所爱。皆未有树也。古德有言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寸土既无。又安有石哉。则禹所怪。坡所爱。总梦中语耳。即达观道人。亦不免开眼说梦在。或有傍不禁的。出来请问和尚。既无寸土。只今脚跟在恁么处。老汉缓缓向他道。汝不闻金屑虽贵。落眼成尘耶。
跋宋圆明大师邵阳别吴强仲叙
未战谁不勇。临战谁不恐。惟置死生于不可得之地者。如师子游行。孤踪绝侣。然此不可得之地。非独石门安乐场。寔一切圣凡所共。惟临境不惑。得受用之。不然。纵见道精深。决非将种。若圆明老汉。居缧绁。滨九死。而饮食谈笑如平时。死生不入其怀。真菩提场中枭骑耶。
又。
石门老人有言曰。成就世出世法者。特一切能舍耳。此言虽若不甚精深。细而味之。苟非置死生于度外者。孰能与此哉。今老人于桎梏之中。而荣辱不能入其怀。饮食谈笑。不异平日。犹超然而自得也者。非洞彻自心。圆用自心者。虽见地高出佛祖。我知其触境旗靡矣。
跋半山老人拟寒山子诗
受持千百万过。心地花开。香浮鼻孔。鼻孔生香。香不闻香。善知此者。则半山老人。舌根拖地。亦不分外也。
书圣观弥勒赞后
理水如海。吾心如鱼。以海养鱼。化龙奚难。更得触不如意事撼之。即如天风激海。云涛汹涌。泼日震空。空为之殒堕。则大用始得现前。子思所谓尊其所知。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跋毗舍浮佛偈
夫众人知贵生。而不知所以养生之道。故为生之所累至人知养生之道。本于无生。故能视生无生。无生而生。生无物累也。嗟乎。今有人于此。目为色之所累。耳为声之所累。至于心为七情五欲之所累。犹曰我平生快乐无累。殊不知无累者。累之久矣。盖众人欲重神昏。坐过而不知焉。辟如醉夫卧于泥淖之中。人晓之曰。泥淖非可卧之所。醉者。瞪目怒曰。我生平不解饮酒。汝奚诬我。今天下俱抱醉夫之疾。安得有不醉者而与之言哉。虽然。毗舍浮佛颂。即醉夫能读而诵。诵而思。思而明。明而得。何患其终不醒耶。
跋寂音尊者十明论叙
夫至愚之人。使其蹈火则畏烧煮。虽驱之不入。五欲汤火。烧煮众生法身慧命。非止一朝一夕。而人甘心蹈之弗畏者。岂其丧心病狂哉。盖计臭皮囊为净器。计无明心为命根。不能以四大观身。四蕴观心故也。今人于眠卧之际。枕子稍不安稳。则不能睡。必安之而后适。死生于人亦大矣。人皆公然自安。略不为之计。则负觉范老汉多矣。
跋宋圆明大师邵阳别胡强仲叙
清净光中。无端强照。于无身心处计有身心。心为恶源。形为罪薮。源若不塞。恶岂有穷。薮若不空。罪必无尽。虽然心无善恶。形未吉凶。恶源未始不为慈悲之海。罪薮未始不为功德之山。顾其用心操行何如耳。呜呼。介然有知。知而不返。恶流肆矣。块然有执。执而不释。罪山崇矣。唯有道者。了心非有。不待遗而爱憎自消。知身本无。不避患而荣辱自解。故曰。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我寂音尊者。方羁縻于缧绁之中。九死一生之地。而能超然自得。所谓生死忧患。莫能入其胸中。何术致此哉。大丈夫既无经世之志。则于出世宜尽心焉。故曰。尽心了知性。知性即能用。辟如龙能用水为云。用云为雨。故处水不溺。行云不坠耳。予以是知有道者。脱处死生忧患之域。非惟觅忧患不可得。且能用忧患为广长舌者也。今以此叙。作铁钉饭。供养一源宗禅人。禅人知此。予何憾焉。
跋宋圆明大师别胡强仲叙遗愚庵讲主
夫法本出情。以情求法。法不可得。知不可得而求之。其惑滋甚。如范滂孔北海之徒。其人品高。问学广。亦奇男子也。至临患难则疑悔横生。赍闷而没惜哉。此盖打头不遇作家。以情求道误之耳。殊不知道若可以情求。则仪秦之流。皆可谓闻道矣。即寂音尊者。童丱剃除。声已借甚。所至讲席。白眉大龙。靡不推服。然犹不谓之闻道。及见云庵文叟。始了自心。宜其历死生波险之地。辟若娑竭出海。慈云法雨。遐被穷荒也。迩来去圣愈远。吾曹软暖。不胜观矣。敢望其出情求法乎。嗟哉。上则托名宗教。次之奔走衣食而已。率以为教之典要。宗门活句。是古人茶饭。岂今人所能咬嚼。自是一犬吠声。百犬狺之。遂乃成风。卒难移易。惟愚庵贵讲主。情出流辈。深痛斯弊。亦恨挽之而未能焉。予故重之。赠以洪老送胡生叙。且跋数语如此。
读法华普门品跋
予读法华普门品。至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不觉置卷嗟叹久之。众生之大患。患莫过于淫欲。苟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佛言不妄。今天下恭敬念观世音菩萨者。在处有之。乃称名而离欲者。何其寡哉。则佛言亦有妄乎。呜呼。淫欲恭敬。初非两物。果能至诚常念菩萨。即恭敬现而淫欲没。称名少懈。则淫欲现而恭敬没。如此境界深浅。气力生熟。予亦验之屡矣。佛语不妄。人无恒志。自堕疑网耳。
跋周叔宗书听法华歌
夫法华七轴。六万余言。而其所诠者。虽三周九喻。直谭曲说。亦不过一实相耳。惟此实相。昭然不离日用之中。奈何楼子六十余年。辛勤行脚。求之而不可得。长庆蒲团七破。求之而不得。由是观之。行求亦不得。坐求亦不得。则此实相。又非四威仪中。可得而求矣。然则昭然本在日用之语。宁非梦言哉。乃永嘉觉老又曰。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以永嘉之语。较彼二老所求之见。何天下老和尚。舌头雌黄不定若是耶。及读唐修雅法师法华经歌。则若庖丁解牛。公输子之为匠。而纵横逆顺。精粗巨细。皆大白牛之全体也。是牛也。头角峥嵘。出入于吾人六根门头。咆哮蹴踏。喜怒无常。平田浅草。绿杨溪畔。黑白互夺。使吾即文字求之而不得。离文字求之而不得。离即离非。求之而不得。毕竟至于无可奈何此畜。昙生通禅人。每以奈何此畜不得为恨。一见此歌。便有跨牛之志。然不得能书者书而宝之。作一觅牛话头。无择山林城市。境缘逆顺。持此参此。若不得牛。殚生弗已。紫柏道人。舍然大笑曰。汝非跳过鱼盘。觅豆腐之瞎猫乎。当今能书者。舍吾叔宗而他求。岂不误邪。虽然。若有人问大白牛儿。毕竟在什么处。张草米书挥笔处。细听蹄响墨池边。
书东坡诗后
鸟囚不忘飞。马系常念驰。静中不自胜。莫若任所之。贫贱苦形劳。富贵嗟神疲。作堂名静照。此语子谓谁。江湖隐沦士。岂无适时资。此东坡静照堂诗也。呜呼。心外无法。触目其谁。动之与静。富贵贫贱。但有名言。初非他物。眉山可谓了得便用。何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断则根尘不到。主宾梦醒。穿则十虚通达。生杀机穷。谓物即心而心外无物。谓心即物而物外无心。解用则宾不抗主。自然接拍成令。不解用则主逐宾队。触处成乖。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且道转物一句。孰能吐得。荣辱交加分主客。根尘暂唤作常光。
跋苏长公大悲阁记
鱼活而筌死。欲鱼驯筌。苟无活者守之。鱼岂终肯驯筌哉。如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盖意活而言死故也。故曰。承言者丧。滞句者迷。予读东坡大悲阁记。乃知东坡得活而用死。则死者皆活矣。前大悲阁记。则公示手眼于文字之中。使人即文字而得照用也。后大悲阁记。则公示手眼于文字之外。使人忘文字而得照用也。若然则东坡之文字。非文字也。乃象也。如意得而象忘。则活者在我矣。如所谓大悲菩萨。具八万四千清净宝目。八万四千母陀罗臂。岂菩萨独有耶。实我未尝不具也。但有照而无用。谓之似具。唯照用齐到者。谓之真具。故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此非照乎。知之而未尝复行。此非用乎。然而必欲八万四千宝目。八万四千妙臂。以象照用。其故何哉。盖众生具八万四千烦恼。坚等大地。非照何以破之。非用何以转之。又曰。穷源达本谓之照。铸染成净谓之用。予闻东坡尝称文章之妙。宛曲精尽。胜妙独出。无如棱严。兹以二记观之。非但公得棱严死者之妙。苟不得棱严活者。乌能即文字而离文字。离文字而示手目者哉。
跋陆大宗伯云居募文
昔如来不舍穿针之福者。良以福非积善而不成。善成则性有继矣。故曰。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即此而观。善固缘生。能乘缘生。而入无生。何殊因花而得春哉。若然则穿针之福。独非花乎。今陆大宗伯。养高绿野有日矣。年登九十。犹不以老却穿针之缘。为诸缘山主敷冻云之花。香浮遐迩。可谓给孤后身也。呜呼善哉。
跋曹溪碎钵
夫一心不生。则圣凡无地。物我同光。是故圣人不同。而此心此道。未始不同也。唯执情忘本。乃见有不同耳。老子生于佛后。孔子生于老后。我读道德。不见其有非佛之言。我读春秋论语。亦不见有非佛之言。大都圣人应世。本无常心。但以百姓心为心。故凡可以引其为善者。靡所不至。譬如良医。但欲愈病。参苓姜桂。随宜用之。至于奇症怪疾。虽砒霜蛇蝎。亦所不忌。其去病一也。后世三家之徒。不达圣人本意。互相是非。攻击排斥。血战不已。是何异操戈而自刃也。我闻庄衢魏公。本朝盛德君子。妒曹溪一钵而不能容。手碎之。何示人不广若是。虽然。大鉴本以虚空为钵。天地万物为钵中之食。能稻粮饥馑。药草疾疫。公亦钵中食耳。安有食食食哉。夫何故。无能所故。无能所则无待。无待则独立。独立则无生心措手之地。呜呼。起公九原读是跋。宁不汗颜哉。虽然。且道如何是和事老人手段。逆顺境缘风过树。残生不直半文钱。
程康伯书圆觉经跋
婆伽老汉。直指众生日用热恼。为神通大光明藏。十二大士。曲说如来神通大光明藏为热恼。自是父子情乖。圣凡路断。康伯程氏。旁观忍酸不禁。于是发心手书是经。积画成字。积字成章。积章成帙。于一刹那中圆觉成就。违而复顺。断而复通。父子欢呼。接拍承令。圣凡云集。水到渠成。紫柏道人适买舟于岷江之干。康伯氏于神通大光明藏中。拈出供养道人。是时不以面受。乃用背享。直得文殊杜口。普贤失跌。况其余乎。虽然。虮虱以头颅为昆仑。屈步以蹄涔为沧海。小大无常。孰得孰失。
书周叔宗临帖卷
禅家有离经一字。即是魔说。依经解义。三世佛冤。书家有学书而死于法者。谓之奴书。观叔宗周氏。临诸家帖。于纵横变态之中。法时露焉。譬夫浓云雷动之初。龙虽不见。头角暂露。而天机深者。神而明之。则龙之头角。不在叔宗笔阵。而在我欲得不得之闲耳。
跋石屋禅师山居诗
诗曰。莫谓山居便自由。年来无日不怀忧。竹边婆子常偷笋。麦里儿童故放牛。栗蟥地蚕伤菜甲。野猪山鼠食禾头。施为便有不如意。只得消归自己休。
夫身心者。死生好恶之鹄也。鹄不忘。则矢不已。矢不已。则害我者宁有穷哉。然害我者。大抵不出有心无心之域。故至人去此不去彼。此去则彼无主矣。主无而敌恣。何殊矢射虚空耶。故此老以消归自己为归宿。旨哉言乎。
跋东坡阿弥陀佛颂
予读东坡阿弥陀佛颂。异其颂旨晓然。如日出大地。光无不烛。奇哉长公。昔人谓五祖戒公之前身。不亦宜乎。夫圆觉倒想。初非有常。倒想在诸佛。即名圆觉。圆觉在众生。即名倒想。如众生能善用其心。孰非无量寿觉。娑婆孰非莲花净土。必曰外众生而得佛。外娑婆而生净土。此为钝根聊设化城尔。今天下请其入化城。则欣然皆喜。延之宝所。莫不攒眉而去。何耶。
书某禅人募刻大藏卷后
夫大藏佛语也。而大藏之所诠者。佛心也。佛语如薪。佛心如火。薪多则火炽。薪尽则火不可传。火不可传。则变生为熟。破暗张明之用。几乎息矣。故传火必待于薪。而火始有用。传心必合于佛语。而心始无疑。我心既无疑。佛心我心也。佛心我心。则凡有知觉者。孰非佛耶。虽然。众生本佛。奈何日用而不知。谓之根本无明。辟如生盲之人。出胎堕地。虽长百岁。终不知天地日月。是何物也。众生本佛。日用不知谓之生盲。谓之无明。不亦可乎。夫生盲之人。一旦得良医抉其障翳。则天地之大。日月之明。了然无惑矣。众生之无明。若不得佛语。为之金錍。抉其无明障翳。虽佛性本有。恶能识哉。如火未始不在也。不得薪以传之。则火不可得而用也。故曰地二生火。天三成之。三若不成。则火虽在。亦不可得而照物也。如众生正因佛性虽在。不得缘因佛性熏之。则了因不开。了因不开。则正因终不得而复矣。由是而言。缘因。佛语也。了因。佛语之所诠者也。正因。则众生本有之自心也。自心固有。不得佛语传之。了因了之。自心虽固有。终不能用也。正如火在。而不得薪以传之。火亦终不可得而用也。是故有志于用自心者。必先明佛语。夫自心明。则无往而非明矣。故曰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而永不能昏之人。始可以开物成务矣。予是知大藏一刻。岂惟凡夫可以登正觉。寔治道中。开物成务一大机也。刻大藏之缘始。今某将丐缘于四方。冯太史跋其前。予继太史而复跋之者。盖念聚薪不易。如薪聚而火不传者。未之有也。佛语宏传。而众生不明自心者。亦未之有也。某行矣无滞。
跋法华抒海
余读戒公法华抒海。至全人即法处。猛觉心廓目遗。妙不越粗诚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夫莲花象也。妙法意也。学人能玩象得意。象未始非意。粗未始非妙。且道全人即法时。阿谁玩象。咄。
书鹤勒那问二十二祖公案后
岁在万历癸巳春。予客燕山碧云寺。灯下读佛祖通感。至此不觉掩卷而叹。且覆而思之。鹤勒往世为比丘。赴饭龙宫。遍观五百众中。无一人堪任妙供。故不欲诸子同赴。而诸子不解师意。妄生人我。师则勉强狥情携之赴会。既而五百弟子以福微德薄。生于羽族。仍感惠而从化。呜呼。当为最灵之物。不以智照而以情。较乃为羽族而从化。盖迷极而反觉也。虽然至此而觉。莫若先此而觉。岂不胜哉。时奇子问曰。鹤勒如何不知鹤众夙因。二十二祖奚独知之。曰。见道则无优劣。损习则有浅深。以深则洞照无涯。浅乃光烛有限之故。又问鹤勒说法。九易寒暑。鹤众卒未解脱。摩拏说偈将毕。鹤众即悟无生。飞鸣而去何哉。曰。起信论云。如来色心业胜。故闻法者易悟。由是而观。则摩拏道力。过鹤勒多矣。辟如撞钟。槌大则声洪。槌细则响迩。奇子闻之。跃然合掌作礼。
跋苏长公集
大眉山。凡作文作赞作偈。发挥不传之妙。纵横诞幻。使入莫得窥其藩篱者。盖其所得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于大雄氏未睹明星之前久矣。故能从是处说出非来。从非处说出是来。从是非处。说出不是不非来。从不是不非处。说出是是非非来。长亦可。短亦可。高亦可。下亦可。浅亦可。深亦可。近亦可。远亦可。凡其可者。皆千古不拔之定见也。定见如盘。其语言如珠。珠走盘中。盘盛其珠。而横斜曲直。冲突自在。竟不可方所测。如有生心测之者。辟如以网张风。以篮盛水也。知其难测。而甘心终不敢测者。益非矣。东坡氏。岂三头六臂异乎人者耶。亦横眉竖鼻。无所异乎人耶。但事理之障。障他不得。所以无不可耳。又事理之障。不能障他。妙在何处。妙在不传也。只此不传者。孔氏得之而为万世师。老氏得之而为群有师。释氏得之而为无师之师。今有人于此。能知无师之师住处。则不可传之妙。许渠独得焉。
跋唐修雅法师听法华经歌
夫心法本妙。无闲圣凡。乃今在圣人。则能六根互用。凡夫则甘坐丰蔀之愚。以为眼惟能见。而不能闻。耳惟能闻。而不能见。殊不知凡夫以遍计不了。谓藤是蛇。故六根似不能互用耳。如遍计情消。则依他本妙。根尘无得。能所不断。匪涉情解。日用现证。故曰佛法在日用处。所作所为。举心动念。却又不是也。吾大雄氏。于法华会上三周九喻。横说竖说。形容妙法。可谓曲尽慈肠矣。然终不若是歌。拈提本妙。使大心凡夫。一读其歌。当处现前。而法华富有六万余言。演说妙法。不为不广。然皆死句也。惟雅得活句之妙。能点死为活。譬如一切瓦铄铜铁。丹头一点。皆成黄金白璧。又如月在秋水。春着花枝。其清明秾鲜。岂待指点然后知其妙哉。
书棱严截流后
佛顶即自心。自心即佛顶。心顶互夺。常光现前。此五乳峰下鼻祖截流之机。如讲主以截流之笔。发挥棱严大意。开爽绝尘。一历眼根。耳根洞彻。夫顶既不可以眼见。心又岂可以智识知哉。虽然。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顶也。特顶不见顶。现行忽起。用处生疑。逐日顶堕耳。
跋五慈观阁记
枣柏有言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由是观之。则一念未生之时。谓之宗。一念既生之后。谓之用。故宗之与用。如一指之屈伸耳。指未屈伸时。指在而不可以见闻得。指正屈伸时。指隐而不可以动静识。谓其动乎。屈不是伸。谓其静乎。伸不是屈。屈之伸之。各各独立。故正伸时。屈不可得。正屈时。伸亦不可得。正屈伸时。指体不可得。未屈伸时。屈伸亦不可得。惟知宗者。可以用用。宗辟指体。用辟屈伸。又知宗者。则情出古今。用用者。则自他不隔。然后将此爱人谓之仁。将此处事得宜谓之义。将此施之于上下。品节有条谓之礼。将此变通一切而不滞。谓之智。将此确然固守。临死生交易之际。无毫发苟且。谓之信。此五者。古人用不尽。今人故得用之。知此则五慈之旨。思过半矣。虽然爱见之慈。忍力之慈。与夫等慈大慈。皆可以义理得也。唯真慈一着子。苟非明悟自心。不缠知见。辟如叶公画龙。真龙现前。未必不投笔怖走也。
书肇论后
夫心本无住。有著者情。情本无根。离心无地。故会心者情了。全性者心空。心空则大用自在。如春在万物。风在千林。其吼唤鲜明变化之态。乌可以情智仿佛者哉。肇祖五论之制。宗本不迁等作。何异春生万物。风啸千林矣乎。既能生而能鼓之。则生鼓之前。必有春不可得而生。风不可得鼓者存焉。虽然。微宗本。则四论无心。微四论。则宗本无身。夫身也者。心之郛郭也。心也者。性之郛郭也。
毗舍浮佛颂跋
此颂四句二十八字。包括大藏。透彻禅源。靡不罄矣。但众生浮浅。忧虑弗深。立志苟且。见卵而求时夜。见苗而求腹果。是以读者虽多。获效则寡耳。予持此。凡十五易寒暑。而犹精持不休。每触逆顺憎爱交加之地。必以此颂为前茅。覆军杀将。亦不知其几。今人持未满千万过。遂尤其不效。复求效者持之。辟如掘井。去土三尺而无水。寻易地而掘之。复无水。复易之。水终不得。而精神竭。渴终不解。苟有志持此颂者。能知掘井之喻。而持之无懈。若无灵效。老僧舌根。定当腐坏。
八大人觉经跋
八大人觉经。辞旨清远。如月在秋水。虽至愚之人。无烦指点。皎然意了耳。然是经去古既远。流行亦寡。初因明东禅人。手写一轴。东虽即世。其上足世南持而示余。余疾读之。不觉心开意朗。既而命诸黑白广传之。夫八觉之妙。岂外众生日用不知之知。别有所觉耶。如来大人。悯诸不觉。即将众生日用不知之知。开为八觉。有缘者。脱得一觉乃可以破长夜之昏矣。辟分一灯之焰。遍照世中。则其灵焰宁有穷哉。
又。
夫人之在心。犹鱼之在水也。鱼之在水。果知水乎。人之在心。果知心乎。鱼能知水则龙已。人能知心则圣已。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呜呼。人为万物之灵。生既不知所以生。死岂能知所以死乎。一不知则永不知。永不知则无所知矣。人而无知。可不痛哉。于是大觉圣人见而悲之曰。奇哉众生。俱有如来。吾已先觉。彼犹不觉。不觉则昏迷长夜。终古不思矣。是岂忍乎。遂将众生日用不知之知。开为八觉。虽则浅深阶次。所用弗同。要而言之。从凡入圣。自觉觉他。靡不满也。此经总三百七十一字。言简旨丰。遮照精深。有而能无。无而能有。能得一觉。则大梦顿醒。况得八觉者乎。嘻。觉则众生可以作佛。凡鱼可以为龙也。元至政闲。雪庵溥大师。号称能书。书此经若干卷。流行海宇。自元迄今本朝。将三百年。于万历辛卯四月望日。鹤林蕖公。偶得一卷。于本寺明秀禅房。宪副包公乃镌于石。以寿其传云。
书宝积经偈后
宝积经偈曰。四大假为女。其中无所有。凡夫迷惑心。执取以为实。女人如幻化。愚者不能了。妄见女相故。生于染着心。譬如幻化女。而实非女人。无智者迷惑。便生于欲想。如是了知已。一切女无相。此相皆寂然。是名女三昧。
此偈载宝积经。句十六。字八十。辞旨朗然。譬如月在天碧。清光照人。凉入心肺。积生热恼。当处冰销。此就天机深者。染目得益而言也。如根器稍钝。能读而诵。能诵而思。能思而用之。则毛嫱西施。抱身执手。唼舌吮唇。何殊木偶。虽然。女人之为害大矣。汉李陵与虏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搜于匿车下皆剑斩焉。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彼但畜之。已毁王师必胜之气。今吾曹坏服毁容。求无上道。于欲而不能断。淫机绵然。一旦触境。不幸与之从事。不唯出苦无期。如针鼻缺。如石折难合。静而思之。首可碎也。肝可裂也。心可刳也。遇如斯人。此观破坏。生不若死。死而不生则已。死而有生。生必入地狱矣。
跋苏东坡十八大阿罗汉颂
予读眉山苏轼供十八大阿罗汉颂。爱其思致幽深。辞气诞幻。发挥不传之妙。如月在秋水。无烦指点。朗然现前。使人见之。不觉心游象先。遗物独立也。若非得无所得心者。乌能致是哉。然以是知黄面老人。并诸尊者。离是无所得心。亦无别奇胜。或问曰。无所得心可得闻乎。对曰。若不可得闻。而问闻者。又谁耶。虽然。心不知心。眼不见眼。知此则得无所得。如哑人食蜜。甜与不甜。岂可以口舌穷之哉。
书黄龙寺藏经阁毗卢佛记后
毗卢遮那。此言光明遍一切处。阿鼻。此言无闲地狱。谓诸苦具黑业遍一切处。此义黑白粲然。举着便疑若谓光明果遍一切处。则黑业不可遍一切处。若谓黑业遍一切处则光明不可遍一切处。若谓两种俱遍。不相妨碍者。此又不然。何以故。千年暗室。忽然一灯。暗即随灭。光遍满故。唯石头老人谓光明中有黑业。不与黑业相对。黑业中有光明。不与光明相对。噫。宗风久衰。此意寂寞。往往举似庞眉老衲。取胡卢而笑。况黄口禅雏。吾观华严文殊师利。教善财童子一百一十城。参五十三知识。虽多境缘顺逆。三昧无常。或以杀业。或以淫业。如是种种作诸佛事。要之皆助发毗卢光耳。故顿悟石头参同之意。则阿鼻即入毗卢之门。不然毗卢即入阿鼻之牖。盖一切众生。无有定性。以无上知见之香熏之。则诸佛光生。以四弘六度之香熏之。则菩萨光生。以十二因缘还灭之香熏之。则缘觉光生。以四谛之香熏之。则声闻光生。以增上十善之香熏之。则诸天光生。以猜忌徼福之香熏之。则修罗光生。以五戒之香熏之。则人光生。以愚痴之香熏之。则旁生光生。以悭吝之香熏之。则饿鬼光生。以十恶五逆之香熏之。则地狱光生。或谓六凡非光者。彼未了黑业无性故也。了此则飞潜横走。孰非毗卢之光哉。今匡庐黄龙寺。有僧谓宰官菩萨。曾干亨言曰。黄龙藏经阁成。未有司阁者。仆欲造毗卢佛一尊。以为匡庐风月主人。可乎。曾公曰。善哉希有。子既欲以毗卢圆满之香。熏一切众生。亨虽不敏。敢不以文字三昧助发此光。达观道人偶读斯文。亦横口一上。见作随喜云耳。
跋陈仲醇大藏阁缘起后
夫以药治病。病得愈者。常医也。常医死。而抄其方者。偶中。病愈又医之常之。常者也。惟良医则不然。直以病治病。此下功也。如无择病与不病。闻其风而丧我者。此上功也。嗟乎。众生四百四病。皆客病也。非主病也。主病特饥渴两者耳。然两者。又本于有身。身本于有我。我故曰。闻其风而丧我者。上功也。若夫五伯之争长。七雄之兢雄。使其果能我丧我。则雄雄长长。得非翦龟之毛哉。我如来大人。凡有所说。皆丧我之前茅也。若然者。垂裳而天下治。苟非我丧。我不能焉。或谓药可以治病者。我知其非良医也。
读石壁经碑跋
万历岁在癸巳春。余挂锡燕山碧云柳树庵。应华亭徐太仆琰之请也。灯下读唐苏州刺史白居易。重玄寺石壁经碑。逆思隋静琬尊者。刊石为经。积盈大藏。窃校优劣。不胜悲惋。夫重玄经惟八种。而白公极广长舌相赞之。犹恨不能尽。而我琬公刊大藏于石。设公一登白带。则其赞叹。当复何如。适开侍者。赍大藏自三吴来。令其读之。亦不胜悲惋。因嘱其刊于涿鹿崖壁之上。使观者知琬公之功。殆非清冕诸师可并万一矣。
跋东坡油水颂
薪多火多。境大智大。离薪离境。火智无地。是故达人就阴息影。日中逃影。离境觅智。从上以来。无有是处。油辟本性。水辟妄情。火辟境智。究此三者。初非有一。况有三乎。性变为情。情变为境。了境须智。即情逆用。以功较之。赏罚立焉。毫厘之闲。名实难负。智者思之。敢不力行。能力行者。千古旦暮。眉山长公。乃是其子。
书般若无知论后
此论文致婉密。理路冲远。得之于心。可以达六经。彻大藏。旁通百氏。如登妙高。群峰该览。故用之出世。度越诸乘。稳证自心。用之经世。即事即理。横拈竖弄。靡不合圣帝明王之辙。是真寔学。读而成诵。诵而味之。味之精了。自疑永断。取决自心。不由他印也。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五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