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念南无阿弥陀佛,对不了解南无阿弥陀佛本愿的行者而言,都很怕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不知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实净土教法是特别法门,既然是特别法门,就不同于通途法门的修行方法。如果用通途法门的教理,来修持净土法门,就会如同印光祖师于《文钞》所开示的“横超的法门用竖出的方法修持”,这样往往会一边念佛,一边内心担心自己在打妄想,不知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现在所说的定善是第一观至第十三观的修持方法,这是属于要门,并非是弘愿门。在讲席之中,信愿也经常强调南无阿弥陀佛的弘愿,因为弘愿门是凡夫容易成就之门,要门是凡夫不容易成就之门,有自力与他力之别。所以修学净土法门,要跳脱圣道门通途的修行之法,这是印光祖师在《文钞》经常对我们开示的。
如果这第一观到第十三观定善的观法成就,就如第三观的地观文所说“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若得三昧,当然见西方极乐世界殊胜圣地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今天为何无法像善导大师、法然上人证悟念佛三昧,亲见西方极乐世界殊胜依正庄严?因为我们的心是烦恼、分别、执着,因此像凌乱摇动的水,无法影现西方极乐世界清净胜景,因此我们无法以凡夫肉眼目睹到依正庄严,就是这个原因。像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这种佛菩萨来示现了不起的祖师大德,有这本事。但无论善导大师、法然上人或印光大师,教导一般的大众,却不是以定善的观法教导大众,而是教大家念南无阿弥陀佛,依靠佛的慈悲愿力。这些了不起的祖师,对众生都是非常的悲悯,一如世尊在《观经》到了最后〈流通分〉咐嘱阿难尊者“持名念佛”,并非咐嘱阿难尊者“观佛”。
下面:
【又向来解者,与诸师不同。诸师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为散善;正受一句,用通合十六观,以为定善。】
“向来解者”,善导大师说,向来所解释与诸师不同。诸师是指什么人呢?指隋朝时代净影寺的慧远大师、及国清寺的智者大师、及嘉祥寺的吉藏大师。这三位大师是在善导大师之前隋朝的人。这三位大师都依本宗的义理来解释《观经》他力教法,因此将他力教错解。善导大师才将正确《观经》的佛意彰显出来,使诸师错解的地方,令我们众生明白之后,依善导大师《四帖疏》真实的教法来修学。诸师对于《观经》错解的地方,在后面第六门和会门中会详尽向诸位报告。诸师以本宗的道理解释《观经》,就是以通途法门解释特别法门,会使原本他力易行之道又与自力难行之道同样的修法。所以善导大师这部《观经四帖疏》被称为楷定古今之疏,就是将古来诸师错解的地方一一纠正,使得《观经》真实佛为常没的凡夫众生开说的教典,能够清楚明白,让众生依教奉行、安心起行。
隋朝净影寺的慧远大师,是涅槃宗的祖师;隋朝国清寺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隋朝嘉祥寺的吉藏大师,是三论宗的祖师。不论涅槃宗、天台宗或三论宗,都无法将《观经》真实的本意彰显出来。用各宗的义理来解释《观经》他力的净土教法,往往无法真实将《观经》世尊的本意显露出来,善导大师看到这个缺失,因此才写这部《观经四帖疏》,来楷正诸师错解的地方。
谈到这里,让我们内心很警惕。警惕什么事呢?连涅槃宗了不起的慧远大师、天台宗了不起的智者大师、三论宗了不起的吉藏大师,对《观经》的注疏都会错解,何况是烦恼厚重的凡夫众生呢?所以晚近了不起的在家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教导要学讲经的弟子说:如果不了解经文义理,一定要依有修有证的祖师大德的注解为主,这样才不会误解经文的义理,这实在很重要。
那么诸师将“思惟”这句,用合“三福九品”当做是散善;诸师将“正受”这句,用通合十六观,当做是定善。善导大师说:
【如斯解者,将谓不然。】
这样解释是不对的。
【何者?如《华严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
善导大师引用《华严经》这句“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观经》第三观的地观经文一样,来判定诸师将“思惟”这句用合“三福九品”,将“正受”这句通合十六观,这样错误的地方将它纠正过来。所以善导大师说:
【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
“正受”这句不可以通合十六观,当做是定善;“思惟”这句也不可用合“三福九品”,当做是散善。
【又向来韦提上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二请,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次下散善缘中说云:“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以下,即是其文。】
那么善导大师在疏文说,定善是韦提希夫人礼请世尊开说的,但是散善韦提希夫人并无礼请,只是世尊为了令散乱心的凡夫众生入弘愿门,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是世尊自开,并非是韦提希夫人的启请。所以善导大师的解释,与诸师的解释是不同的。诸师的解释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在第六门和会门,会继续来谈论这个话题。
诸师的解释既然是错误,在这里给我们一个启示。启示什么呢?念南无阿弥陀佛,依《观经》的教法实践,依弘愿门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弘愿门是在彰显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广大弘广,能令一切凡夫众生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观经》教法是世尊为凡夫所开说的一部宝典,诸师不了解世尊是为凡夫所说,因此错解《观经》之义。善导大师在第六门和会门一一纠正出来,我们下回就会谈到。
那么定善这十三观与散善三观,诸师将思惟与正受,错解为定善与散善,善导大师认为定善、散善的思惟正受,都是三昧之异名。在十六观的观法当中,散乱心的凡夫堪以修学下辈观、中辈观与上辈观这散善的修法。烦恼厚重的众生,就不堪以第一观日想观到第十三观杂想观的定善修法。所以我们在因地学佛修行的众生,适合修什么样的教法,就依什么样的教法来实践,我们学佛的人在因地一定要明白了解。如果机与教不相应,那么机就无法依教法得到佛法的利益,纵然苦修也徒劳无功。因此我们凡夫众生依《观经》教法来修学,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得到《观经》教法的真实利益;如果依定善第一观至十三观,对烦恼厚重的众生而言,要成就就很困难,所以机教不相应,纵然苦修也徒劳无功,当然我们要选择契合凡夫修学的宝典就是《观经》。既然如此,念南无阿弥陀佛能使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就一生老实称念。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