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昔菩萨。(三称)
今天与各位研究的题目是:“如何照见五蕴皆空”。
具体讲起来,这就是《心经》的大意。大家平常都在念《心经》,它的大意,共有廿五个字:“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廿五个宇是《心经》的中心思想,至于下边的文字,都在解释这廿五个字。
在讲这个题目以前,一定要把观世音菩萨介绍给各位。观世音菩萨又名“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并不一定指观世昔菩萨,因为所有的菩萨都自在,包括我们在家的、出家的、在座的各位菩萨,大家都自在。“行深”,修行要有深度,要落实,不要光说不练。光说不练,是没有用的,修行要达到最深度。“般若”,一般翻译成智慧,其实“智慧”二字还达不到般若的涵义,我们念的经是文字,在文字的后边是般若,无论是诵什么经,都是“方便”。念经也好,拜佛也好,参禅也好,念咒也好,全都是“方便”。利用这“方便一,就可以达到“不方便”的般若,也就是利用分别的事相,达到无分别的理性。这个理性就是般若。般若啊!是空性,佛教讲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反的,是什么都有。也就是说,你不在形相上执著,不在名字上执著,这就是空性。
修行般若法门很不容易,所以佛教是建立在“缘起法”上,建筑在般若系统上。一行深”,你修行到有深度了,才能够达到般若,《智度论》说:“般若无知。”无知而无所不知,我们现在的“知道”,是妄知,我们所知的很狭窄,不多,般若无知,一切无知,不在分别上知道,就是无所不知。所以,般若是不加分别的,如果分别,就达不到般若的境界。当然,根据教相来讲,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眷属般若、境界般若等五种,我们不去解释。“波罗蜜”,就是到彼岸,无论是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或禅定都要用般若。如果没有般若,就不会布施、就没办法持戒、修忍辱、修精进,更没有办法修禅定;所以,般若为诸行的根本,说修行,一定要修般若。“般若”,换句话讲,就是“不二法门”。再换句话讲,就是不可心思,不可口传。嘴里说不出来的,心里面想不到的,才是智慧境界。各位,开智慧就是开悟,开悟啊,跟没有开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开悟也要吃饭穿衣,没有开悟也要吃饭穿衣。但是,开悟者的吃饭和没有开悟者的吃饭不同,心里面想的不同,就是会吃。我们现在没有开悟,所以不会吃,也不会穿衣。开悟之后,,就会穿。我们拿一句成语来讲:“道里面没有衣食,衣食里面没有道。”修道的人不在乎穿衣吃饭,在乎穿衣吃饭的人没有道。
修道的人,要达到那目的,有三种希望:一、现在的快乐,二、未来的快乐,三、究竟解脱的快乐。现在的快乐,要求消灾免难;未来的快乐,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究竟解脱的快乐,就是成佛做祖。所谓“波罗蜜”,就是要走这三条路。“照见五蕴皆空”,如果要修行般若,达到最后究竟的结果,就必需把五蕴照空了,而且要见到它。“五蕴”又名五阴,隐藏在我们身心上,平常见不到。在八苦里,有一种苦叫做五阴炽盛苦,因为见不到五阴的起伏,所以时时刻刻弄得我们精神恍惚。我们必须看清五蕴,照得住五阴。“照”就是使它不动,不动才能看得见;动的话,我们就看不见。“照见”二字换一个名词就是“观”,观照的观。我们修学佛法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观照,并非用眼睛看,而是用心观,用心想。五蕴为色、受、想、行、识,于教相来讲,就是:“合识”、“开心”。“色”法为一个,受、想、行、识,都是心法。换句话说,我们人生的生死轮回,是身与心这二个在作怪。我们的身体得来不易,生在宝岛丰衣足食,这是前世修来的,但是我们说了不算,自己作不了主,故“阎王要人三更死,绝不留人到五更。”你说死也不行,不死也不行,命运安排著我们。命运怎么来的?是由业力来的。修善、作恶都是造业,所以有善业、恶业。恶业使我们往下降,善业使我们往上升,这是“业”的力量,不是“愿”的力量。吾人说愿生西方净土中,那是愿力。造了业,不来世间也不行,业牵著我们走。念佛则往生西方,不去也不行。作了坏事,牵著往地狱,不去也不行。
因为有业的力量,所以自然有命运的安排。俗语说:命该如此,何年何时辰生,不能变,已是固定。人生的事,错综复杂,因此一般人常常找人算命,我认为没有必要算命。命的后边还有运。命运——运是运转,命则是固定的,虽是固定的,我可把它操之在我,我可以运转它。请注意这“运”字,它的意思就是方便、运转。譬如我们做好事,就可以把“运”转过来,做坏事也会把“运”转过来。其关键所在,端看我们怎么去运用,怎么以运转命。命由业,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懂得这个程序,如果不懂,就无法“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始终隐藏在身里面,色法包括我们的身体,故宅子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因为有身才会受苦,如果没有身就不会受苦。但是大家要了解,身体是虚幻的、不实在的,而且是最不坚固的,五脏六腑之中一个有毛病,就会影响周遭,随便碰碰这身体就会破碎,要用假相、幻化,把它给空掉,四大皆空。人命无常,光阴不饶人。拿我来讲,七、八十岁了,一恍就老了,就死了,要想再回头,没有办法。我自己平常在想:过去的不想,让它过去吧!未来的不想,要想也想不到。过去的如牧场梦,或者奸梦,或者坏梦。未来的事,如空中的云,变化多端,要算也算不到。“现在”必须随缘,但是不可昧因果。
佛教讲因果,讲因缘,讲事理,要讲权实。因果很重要,如果不懂,就不算是佛教徒。权实的道理如果不知,就不配研究佛学。如果不实践,尽是空谈,高谈阔论,也算不得佛弟子。佛教是主张实践的,是要做的,不是用来讲的。我们先了解我们的身体,一方面不净,二方面不长久、不坚固,是幻化的,等于变魔术一样。我们的身体也是这个样子,只要到医院照X光,便可以看到本来的面目,我们只是一副骷髅,眼睛大大的,就像死后,变成二个大窟窿。我们要经常于身跶起不净观、幻化观、无常观,之后就不会浪费太多的精神和时间在身上。当然啦,修学佛法要四大皆空,这是很不容易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风,一般人总是认为人死后就化成灰,才是四大皆空。其实并非如此,地水火风是名词、代名词,地代表愚痴,顽石不化,地大是坚固的;水代表贪心、泛滥;火代表嗔心;风代表业力,业力风吹得我们团团转。现在那些自称有神通的,其实与神经病患差下多了,真正有神通的,绝不会耍神通,也绝不会自吹自擂说自己有神通。佛经明白告诉我们,贡高我慢与学佛不相应。业力风使我们自己骗自己、欺心、骗别人、欺人、欺佛、诐人欺。怎么叫被人欺啊?人家说:显明法师知道过去未来,有修行,道德很高。我一欢喜,就被人欺了。又有人说显明法师啊!你是坏人啊,你老而不死啊!我一烦恼,又被人欺了。这就是被别人欺骗,然后又去骗别人。欺心、欺佛、欺众生,这就是业力风在转,所以地水火风,就是贪嗔痴业。
我们在拜佛时“能礼所礼性空寂”。能拜佛的是我,四大皆空,现在拜佛的是我——不能说死了后烧成灰再拜嘛!也就是没有贪嗔痴业,四大皆空,所拜的佛是佛性。我们佛教徒不拜偶像,《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也许对著释迦牟尼佛像拜观世昔菩萨,并不是在形相上起分别。有些人不会拜佛,两眼发直,在佛像上拼命挑毛病,这尊佛像头稍大了些,鼻子小了些,眼晴太大了……这就是不会拜佛。所以能拜的是我,四大皆空,没有贪嗔痴业;昕拜的是佛,也是拜他的佛性,不是拜佛像,是拜形相后面的佛性。佛性和我们的自性是一非二。“蠢动含灵,胎卵湿化”都是一个性。拜佛是拜佛性,换句话说,我拜佛就等于是拜我自己,不是向外拜,这点大家要注意。我们敞功德,是禹了启发我们本有的功德,不是向佛求什么或者向菩萨求什么。佛菩萨不会给你什么,因为佛果有因,佛有的,你都有,你没有的,佛也没有,佛是果,我们是因。凡夫是种子,佛是果实,果与种子是一致的。我们拜佛呢?就等于是开门的钥匙,诵经、礼忏也是开门的钥匙,这是方法。做功德是方法,希望把门打开来,门一打开来,我们便可以进入“华屋”,本有的佛性便显了出来,就是开悟了,一开悟便什么都有。所以,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必向外找,听以“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既不得,得已非真。”这是意思大师的话。如果你要求神、求鬼,那我就不必讲了;求神求鬼,他可能会帮助你,叫你发财,叫你好运;但你发了财之后,他却送不走了。昕以,不可跟鬼神打交道,要“敬鬼神而远之”,千万别求他,请他来容易,送他难,昕以说“迎神容易送神难”,送他不走,说不定还把你搞得一塌糊涂。和佛菩萨打交道没关系,你骂他,他不起嗔恨,骂到你因谤佛而下了地狱,他还是一样要救你。我们的身与心是连在一起的,净土宗的慧远大师讲:“行灭”。就是说,这个身体虽减掉了,神识不坏;你受苦也好,享福也好,不是你的身体在受苦享福,而是你的精神。所以,我们首先要把这个“色法”(身体)观空,从前刑场临刑时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头临白刃,如斩虚空。”这种豪气,使拿刀砍头,如同斩虚空一样,就是把身体看空了。但是,我们要借假修真,不能滥行自杀,没有色身,法身就不能得。
“色身”就是五蕴。四大的色身,是由宿胎而得;“法身”就是以诸法为身。无论是胎卵湿化,蠢动含灵,与我们都是同体,这就是法身的境界,昕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流水的声音,都是说法。《弥陀经》说鸟儿念佛、念法、念侩。青山就是我们的清净法身,我与万物同体,所以生佛同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是由色法(色阴)的生身,而转成法身,这是精神的支持,没有佛觉的转换,色身换不成法身,有你我他,这是你的,这是我的,那是他的,这色身便变小了。如果没有我执、我见,没有烦恼,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来的。没有“我”,就没有烦恼;没有“我”,才不会偏向余空;没有我,才能够“佛光普照一,才能“度众生”,有“我”就没办法修菩萨道,但是“我”究竟是有?是无?释迦牟尼佛降生时,也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他也强调有个“我一,但他所说的这个“我”,是“性相不二”的我。性就是本体,相就是形相。“性相不二”,比如一块黄金,不管是打成项链,或铸成手镯,都是相,虽然有这么多相,但它的本体是黄金,性与相是不二的。我们拿一杯水,放到冰箱,很快就变成冰块,把它拿了出来,很快又溶解成水了,冰水不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迷时是众生,悟时是佛。我们学佛的人,先从色法下手此较容易。以参禅来说,从心法下手,观心就不容易了,心不容易观,而且找不到,二祖(慧可)讲:“觅心了不可得。”心在那里?没有形相。我可以告诉各位,到处都是我们的心,我们能够想到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心。如果我们的心不到,就是捆涂了。没有心,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如果有了色蕴,就有光明、黑暗两面,故《楞严经》讲,“见性”没有光明与黑暗,我们眼睛好,看是白色;眼睛瞎了,看是黑色。黑也是颜色,“见性”则不受影响。所以,如果色蕴玻了,在《楞严经》上讲,就是没有幽暗,处处是光明,处处是佛菩萨。从前,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起打坐,佛印禅师就问说:“苏学土,我这么一坐著,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回答:“我看你像一堆狗屎。”苏东坡也问佛印禅师:“你说我像什么?”对曰:“我说你好像一尊佛。”东坡居土很得意地回家,对苏小妹说了一遍,苏小妹说:“你输了;你心内是狗屎,看见旁人都是狗屎。佛印禅师心内是佛,看见旁人都是佛。”我们用什么心看,便显现什么;用佛心看,便佛现;用菩萨心看,便菩萨现;用罗汉心看,便罗汉现;用凡夫心看,便凡夫现。无论对人也好,对事、对物也好,都要先把我们的心调整好。要是用佛心来看,便是以慈悲为本;如果以菩萨心来看,便是以欢喜布施为本;以罗汉心来看,便是以戒定慧为本;以凡夫心来看,便是以贪嗔痴为本,看那个会贪,那个会嗔,那个会痴。我认为佛弟子应该先把自己的方针调整好,以佛心来看万物,看大家都是佛。在《金刚经》中,佛自称“实无有众生可度”,因为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地藏王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阿难耸者也发愿:“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天堂和地狱,没有佛,也没有众生,完全是一律平等。
其实,地藏王菩萨早就成佛了,阿难耸者也早就成佛了,因为“生佛不二”,那有这么多的差别相?就是因为我们的色蕴没有破,产生种种差别,有你我他,有怨亲,有种种的分别。去年六四学运之后,我们美国佛教会做了一场法会来超渡枉死的青年,法会上我就说了几句话;“孔夫子以直报怨;老子报怨以德,你对不起我,我就用道德来感化你。佛家别为怨亲平等的思想,有怨不报,就到此为止了。你对不起我,我绝不报复;因为你报复我,我报复你,没完没了,冤冤相报,永远断不了。”所以落在我们身上的点点滴滴,不要把它看得太严重,也不要把它看得不值钱,得来不易啊!此身得来不易,但我们要会使用它,你虽然没有权:逼房子好像是租来的),前生花了很多本钱,租来这么一个房子,既然住在这里面,就用它来做功德。要听我的话,要拜佛,要念经,绝不要让它湏费了,不要只用来睡觉。用了这么多的本钱,成天睡觉,太冤枉了。从前平均寿命短,“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少时后除老,中间时间没多少,还有一半睡著了。”有用之年都睡过去了,一大早睡个回笼睡,中午打个盹,晚上又长睡,故释耸开示我们:“莫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当知一失人身,万劫难复。身体固然不要糟蹋,也别过分爱惜。所以,在佛门里,有拜佛这一门,是最好的运动。拜佛、念经,最好不要看注解,自己去念正文,自己去解释。看注解,会把自己的智慧埋没了;看正文,经上面的一字或一句相应了,便会忽然间开悟。如六租慧能大师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开悟了。“应无所住”是禅定的“定”,而“生其心”是智慧之“慧”,定慧等持。所以,我们离开经也不行,照著经也不行。百丈禅师讲:“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说法,如同魔说。”六祖云:“读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读经时间久了,不懂了,光在文字上起分别,没有透过文字进入道理,如同对小孩以指示月,却以手指头的长度来认作月亮的长度,经典就是标月指,指示我们月亮的所在,要是拿经典作究竟,那是错误的,要在经典里找本来面目,就是在经典上文字的后面找般若。从前吕祖(洞宾)能点石成金,对一小孩讲:我要把l块石头变成金送给你,孩子回答说不要,问他是否嫌小,嫌小的话可以再点大的。小孩依然不要,问他为什么不想要?小孩回答说:“要你那根手指头。”这就是根本问题,不知从“标月指”上见月亮之本体,拿手指头当究竟,拿经本当究竟,不知道这些法门都是方便。佛说都是“方便法”。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