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只管用功

发布时间:2023-08-09 13:24:44作者:诵读

  只管用功

  从多次主持禅七的经验里发现到,打七时,正确的观念及方法的掌握虽然重要,可是禅修的动机和用心也是关键性的。

  打七的动机愈单纯愈好

  在禅堂打七的时候,经常会发生问题,有一些固然是自己生理上的问题,比如会出现种种身体反应和障碍;有一些却是心理问题。有的人,你说他不懂得佛法吗,他懂;你说他不懂得禅修的方法吗,他也懂;甚至一些重要的修行观念,基本上他也知道。可是进到禅堂后,却不能将观念融入用功的心里去。打七的要领其实并不复杂,动机也是愈单纯愈好。其实一进入禅堂,只需抱持一个很单纯的观念: “我是来用功的。”也就是说,你进到禅堂,没有其他的动机,只是很诚心、很单纯地来用功。修行用功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要解脱生死,但是想要得到解脱的果,必须具备解脱的因。所谓的因,就是你要能够放得下,必须放下所有一切的“有”,你才可能证到空。因此,在打七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心理负担放得愈轻愈好。修行动机愈单纯,你的功夫愈能够用得上。但是,有些人却先给自己压力;有些人则因为某种心态的问题,会盘想着在禅七时要如何去表现自己,让别人注意到他,或者是打完禅七之后能够得到怎样的成果,这些都是内心的种种烦恼。如果你觉察到自己有类似动机的话就得注意,一定要把它消除掉。

  原本在做一件事情,例如学佛的时候,先确定一个目标再去做,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在禅七的过程中,最好还是要把目标暂时放在一边。心里不要一直去想会有怎样的结果,只要把握现在这个时间和正在应用的方法,很诚心、很单纯地去用功。只要你很专心、很投入地把方法用好,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增上的力量。在像禅七这种密集的共修课程里,一般都会凝聚一股比较有力量的共修气氛,所以大部分的人都能够在这种气氛下把功夫用上去。这种功夫在平常用功时比较不容易发挥,即使是平时与一群人共修也不太容易发挥;但是在禅七期间,这种凝聚的共修气氛很可能就发挥出来。所以在打七期间,各种不同的情况都可能出现。只有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我们才用适当的方法去处理它;在还未出现之前,不要去理会它。如果是别人出现了这些情况,比如坐在你旁边的人有了一些身心反应,你不要去理会,也不要去猜想,因为那是他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那是他的状况,不是你的状况。你的情况和他不一样,不要以为有了一些哭哭闹闹的反应,就表示你的功夫用得比别人好。

  修学止观法门,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身心做一个大幅度的调整。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当然会出现一些反应与状况,但这只是表示当时用功的情况而已,并不表示你的方法一定用得比别人好。很多人以为在用功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些状况、反应,才表示把功夫用到了。但这些常常有状况出现的人,可能是因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好;身体不好的人,一般生理上的反应会比较多,甚至比较激烈。如果你以为出现这些状况是表示功夫好,也想这样来表现自己的话,那就很麻烦了。当你有这种要表现的心态时,就常常会在心里暗示自己。心理学谈到过这种暗示的作用,暗示多了以后,你会以假为真,看到别人哭,你真的也会跟着他一起哭;看到别人气动,你的身体也会动起来。可是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情况,都不是用功过程里自然的反应,而是自己心理暗示的作用。禅修不要加工的东西,要自然的过程。

  在用功时,只需要把方法掌握好,就这样一直继续用功下去。至于这个功夫会用到什么程度,就得看你自己所具备的内在条件了。如果你的慧根不是那么深厚,就表示你的宿世因缘不是很充足,当然就不能够强求什么。除此之外,在学会方法之前,你在其他方面的因缘或者功夫用得如何,也是关键之一。

  不求表现,也不和他人比较

  持戒清净是第一个方便。如果一个人在学佛修行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很善良的人,也很懂得照顾别人,那么他学佛之后持戒,戒行自然就很清净了,这是上品戒。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比较理想或有佛法的环境,成长过程中养成善良的个性,或有珠胜的学佛因缘,那你也是有善根的。

  如果你现在开始学佛,修学止观法门,你所能掌握的善根因缘,至少在这一生中就比别人殊胜了。如果你以前犯有种种错误的行为,学佛之后虽然知道悔改,但是曾经造作的一些恶行恶业,还是可能会发生一些作用,成为修学的障碍,这表示你的善根可能并不足够,所以行为不太清净。

  此外,学会方法之后,你用了多少时间在方法上?这个也很重要。如果每天都安排时间用功,每天定时定量的用功都是一种累积。如果平常都不用功,等到报名参加禅七之后才开始用一点功夫,或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才加紧练腿,带着这样的功夫进入禅堂,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你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吧!

  如果你是这样用功的,和那些学会方法很久,打过好几次禅七,每天也都有固定时间用功的人相比,所累积的用功力量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不要去和别人比较。你自己的条件到什么程度,就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功夫并不是只在打七时才累积的。

  参加禅修,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密集的修行课程,把以往种种的善根,包括宿世因缘,甚至平常累积的力量凝聚起来。如果你以往所累积下来的都是疏疏散散的功夫,现在才想要累积它,就会发现它缺乏一种凝聚的力量,所以整个禅七打下来,当然也是稀稀松松的。别人的功夫也许一直以来都用得很好,而且在打七的过程中都有很好的凝聚力,所以他能够应用打七的机缘,把功夫凝聚得更好,用得更顺,甚至用得更深。

  每个人的因缘、条件都不一样,所以禅修的情况也不一样。我们在打坐时,即使不能把功夫用好,也不要替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更大的障碍。如果你有了比较的心理,一旦旁边的人在气动时,你就会盘算着:“好,我也要开始‘发动\’了。”但如果你发动了,原本凝聚的功夫也散去了,你就会更加不甘心。你的心并不是放在功夫上,而是一直在这种不纯的动机上打转。

  另外,当牵涉到比较与表现的时候,比如面子问题,你可能会想, “我学佛已有一二十年了,学佛的资历已经很够了”,或“我这么老资格的佛教徒,大家都认识我”。如果你又有一点名堂的话,这些就会形成一种压力。你的身份就是你的面子,为了维护这个面子,你就会开始求表现。如果别人能够坐半个小时,那自己最少也要坐上两个小时,这样才表示功夫到家。可是在这两个小时里,你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平静,实际上你挨得非常痛苦,这不是适当的用功。坦白说,没有人会去注意你的表现。如果大家都是真正在用功,谁会去管有什么人在旁边吵吵闹闹?你也不要想表现给护七和师父看,那是没有用的。

  每次禅七,我都会不断地提醒大家,不要有比较和表现的心理。可是一进入禅堂,大家都忘记了,这种烦恼、障碍又出现了。这些烦恼夹杂着内心贪、骄、慢及覆等烦恼,是属于恶性的心理作用,这种种烦恼凑合起来会形成一种力量。虽然开始时它没有很大的力量,只是偶尔浮现一下,但是如果你没有小心地觉察到,它慢慢就会凝聚成一股力量。当它显现到某个程度让你觉察到的时候,而你又不想纠正或调整它,那就很麻烦了。

  当我们在用功时,基本上前五根的作用会尽量地减少,而大部分所缘的都是意识所缘的境界。意识所缘的境界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实际上,浅的层面是从深的层面里,慢慢地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显现出来的。如果禅修的功夫不够好,一般可以觉察到的都是比较浅的层面,较深的心理作用必须等浮现到表层时,才能够觉察到。但当它浮现到表层让我们能够觉察到时,就不容易克服了。虽然不容易调整或纠正过来,但我们还是有办法把它抛开的。实际上,这些贪、骄、慢及覆等恶性的心理烦恼,是内心比较微细、深沉的作用。当我们用功到某个阶段,心静下来的时候,便能够深入内心更深一层,觉察到这些深细的作用,从而减轻这些困扰、烦恼。

  因此,进入禅堂用功的时候,你要把内心所有复杂的动机都放在一边,把你学佛的资历放在一边,把你的身份放在一边,把你外在的一些与名闻有牵涉的事物也都放在一边,把一切可能成为障碍的心理消除。你只是抱着很单纯的心,以不贪、不骄、不慢、不覆等善性的心理来安顿自己的功夫。

  当心态调整好了之后,你还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每天晚上的最后一炷香,可以自我反省,问一问自己: “我今天有没有恶性的心理?有没有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有没有刻意要表现自己?”如果觉察自己没有这类的情况,那就比较理想。

  掌握方法,从觉察呼吸开始

\

  关于禅修方法的应用,基本上禅修用功就是在调身与调心;在调身与调心之间,还有一个调息。呼吸与身与心其实是分不开的,呼吸的粗或细正好说明了生理与心理是否已经调和。如果你的呼吸保持在自然的状态,那表示你的身心处于一般健康调和的情况;呼吸粗,则反映了身心的不调和。如果呼吸出现气喘的现象,一般是因为身体经过了激烈的运动,或者是身体、心理受到压力,也可能是身体健康出了问题。

  当你发现呼吸比较粗的时候,如果不是健康出了问题,那就需要去调和它;也就是应用深呼吸的方法,慢慢地把气吸进去,然后再慢慢地把它呼出来。几次以后,气喘的情况会缓和下来,心脏跳动的速度会减低,身体比较紧张的状态也会缓和,甚至心理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减轻。所以在开始用功的时候,可以先通过呼吸的调和,让身体得到一种调和;身体安定下来之后,再进入更细的调心过程。

  当身体调和了,要进入调心的过程时,便能够觉察到身体一些比较徽细的作用。但如果没有先把呼吸调好,会发现功夫不容易用上去。比如你一开始用念佛的方法,念到相当专注的时候,觉察到呼吸的作用了,可是接下来却不晓得该用什么方法。如果用念佛的方法,却会被呼吸的念头拉走;注意呼吸时,又会被念佛的念头占去,这时候就可以应用数息的专注来调和自己的心。数息时,重点在于注意呼吸自然地运作。呼吸是下意识的作用,也即是说,不需要用任何意志和心理的作用去控制它。

  有些人在数息的时候,常是先数了一之后,才把气呼出来,接着数二,再把气呼出来。这是在控制呼吸,不是在数呼吸。呼吸是很自然的,当你觉察到它出去了,才去数它。加上数的念头,是为了加强我们的专注力。如果一开始就用观呼吸的方法,一般比较不容易用得上。因为身体已经调和了,呼吸的作用比较细,但心还是处于比较粗的状态,我们不容易觉察到呼吸,所以在观呼吸的同时多加一个念头——数的念头,以数的念头来配合呼吸,会比较容易把功夫用上去。

  当数息数到某个阶段,心稍微专注的时候,你会发现五根愈来愈敏锐,可以觉察到一个比呼吸更徽细的作用——心跳,甚至可以觉察到血液通过血管的跳动。这些都属于身体的情况,不要去理它,还是继续专注在数息的功夫上。

  如果你在用功的过程中,发现胸口很紧闷,就要注意了,这表示你的呼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你控制了。你必须把呼吸调和过来,让它回复自然的状态,胸口的闷气就会慢慢地散去。如果发现鼻梁很重、很闷,那表示你所专注的部位有了问题。你要专注的是呼吸进出的部位,也就是鼻端;你的注意力可能已经不在鼻端,而是在鼻粱了。你必须暂时把数息的功夫放下,全身放松,将注意力放在双手两个拇指交迭的那个点上,或者是把注意力放在臀部与坐垫交接的地方。

  有些人虽然没有出现上述的情况,可是在用功的过程中,偶尔会深呼吸,这也是在控制呼吸。有些人认为,用功用得好,呼吸应该会比较徽细,所以就尽量让自己的呼吸变细。但是身体状况还没有调细,却刻意让自己的呼吸变细,这会导致身体所需要的氧气不足;身体缺氧的话,生理的自然反应就是会深深地吸一大口气。如果发现自己有类似的情况,便需要做好几次的深呼吸,然后再回到数息的功夫上。

  因此,进入禅堂用功的时候,首先要注意自己的心态,把一切可能成为障碍的,尤其是心理的状态都一一放下,然后把方法掌握好,以很单纯的心念,全心投入在调身、调息和调心的功夫上,让自己的功夫愈来愈纯熟,愈来愈深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

加素念居士共修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