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僧伽教育的内涵
惠空
不同时代,佛法的流传有不同的形貌;而流传的不同形貌,正意味着不同时代众生的需求。所以探讨当前僧伽教育,也应从当前时代的业感因缘,省思这个时代的僧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探讨僧伽教育,有所谓教育内容与教育机制问题,在此试着从这两个角度提出几个僧伽教育原则:
一、主体内容教育:所谓主体内容教育就是佛法住世的根本,以教、证为核心,所谓:“世尊正法体有两种,一教二证。”乃至有五位比丘依律住持佛法,亦可为正法住世之最低标准:“下至五比丘解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教即思想义解,证即禅观修证,在思想教育上,譬如藏传有五部论的基础教育;中国佛教在唐朝时已确立之大乘三宗思想,都可作为佛教主体思想教育的内涵。在禅观教育上,站在身为中国佛教一分子立场,应强调中国传统禅观。中国传统禅观以禅宗为主体,所以必须将中国禅宗发扬光大,建立理论性、次第性、可操作性的禅观体系。同时必须面对藏传及南传的禅观,吸收其禅观长处,作为这个时代的中国禅观思想。此即是对三系禅观思想融合的问题,同样地,藏传及南传也必须有这种态度。除教、证外,在此更强调信仰的重要。唯有在信仰上涵养道心,对出家生命、对出家解脱的信念产生坚定不移的力量,才能作为人才培育的基准点。因为如果本身对于作为僧众没有坚定的信仰、信念、理想,就没有坚持出家戒律、接受僧伽教育的动能,和成为未来佛教领袖的力量。
不论时代因缘、众生业感如何改变,佛陀教化众生入佛知见、引导走向解脱之出世本怀都是丝毫不可动摇的根本。所以佛教主体内容的教育,必须视为任何时代僧伽教育之主要内涵。唯有确立佛教道法本质的深厚主体内涵,才能作为佛法长久住世发展的资粮。在此主体教育内涵之上,再开展以下三个特殊导向的僧伽教育内涵。
二、通识及融和教育:现在是地球村时代,是社会变动非常快速的时代。如果没有通识教育,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所以现代出家人不可只是一宗一派或一经一论的学习,必须要有对整个佛法宏观的思想,及对佛教整体发展脉动的体认。如现代人间佛教,除必须了解僧伽出世修道问题,同时也要了解时代脉动因缘。有了宏观的通识教育后,思想开通远大,才能进而处理思想融合的问题。因为这个时代,佛教面临各种思想的冲击:南传、北传、藏传三系佛教的交会;佛法与世俗间的转换;农业与工商业社会的转换;东方与西方文明的转换。所以当前僧伽教育也需要有从求同存异的思维角度来面对思想融和问题。
三、领袖教育:领袖是团体中之极少数精英,须具备宽宏心胸、前瞻鉴识、恢弘思想等之德学兼具顶尖人才,才能将广大群众、广大僧团带向长远的方向发展。所谓小沙弥不可轻,个人善根难以测见,佛门未来龙象必定隐藏在广大僧伽中,也必定需经过长时间的僧伽教育萃炼养成。所以僧伽教育必须在教育广大僧伽时,朝培养领袖人才的眼界格局设定。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固然难以寄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领袖,但毕竟大家都有领袖的思想概念,只要能教育出极少数真正佛教领袖,或令广大僧伽与佛教领袖有共同思想,这个僧团未来就有希望。所以当前僧伽教育需要有大格局之领袖教育。
四、认证教育:认证教育与领袖教育是互相呼应的概念。僧伽教育虽以领袖教育为前瞻前导,但还须透过认证教育展开次第性引导,随各人根性将教育成果落实在不同阶次层级,才能形成健全教育体制。僧伽教育应如世间教育般有明确之学程、学制、考试、证书,乃至专门知识技术之认证制度。并以此客观认证落实到日后出家僧涯之一切学修、领众、弘法依凭,如求受大戒、担任弘法师、教诫师、寺院执事,乃至出任住持或佛教会会长。其目的在透过对僧众的学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来确保僧伽品质,其理由有二:第一,让学子有一共同且清晰的学习过程,令其知所努力的方向与目标;第二,让世间人有一具公信力之标准来认同学僧经过努力的学习成果。一方面可藉此汰除伪劣僧伽;一方面让学子不需为争取社会认同而另外多付出努力。所以当前僧伽教育需要建立具公信力之认证制度。
今天在这样的时机、在这样的场合,提出僧伽教育的理念,目的只是在先建立共识。尤其在第四点认证教育之机制建立上,目前可能没有办法建立世界性的认证机制,因为各国佛教文化不一样,各宗派团体不一样,各寺院形态也不一样。但是至少提出一个理念,只要佛教长老们有此共识,慢慢朝这个方向努力,也有可能建立好佛教僧伽教育制度。当然这个共识可能还要酝酿一段时间,甚至共识形成后也不可能仅靠成立个机构就可以实行,还是必须分头、分区域、分阶段性去做。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