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禅者,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古代那些很潇洒、如行云流水般、又毫不执著的祖师们。可是我们学佛多年后,发现“禅”好象离我们非常遥远又非常近,但又说不出它的距离感在哪里。你说它近吗,好像遥不可及,你说它远吗,就在当下。昨天晚上普茶的时候,老和尚一再强调我们要在当下,但是真正的当下在哪里?我相信还会有很多同修会存有疑问。所以,我今天就来讲讲《禅者的感恩》。先讲禅者,然后再讲禅者是怎么样去感恩。
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有人把它总结为讲言教理论的,讲行为戒律的,和讲精神实质的,所以总结起来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教为佛语,禅为佛心,戒为佛行。禅是佛的心法,历代祖师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教为佛语,是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的。戒律是佛的行为。实际上从佛经里面经常看到,我们一切人的一切行为,都归向这方面,就是身口意三业。佛陀的身业,以戒律来完成;佛陀的语业,以教理教化众生来完成;佛陀的意业就是达到了禅的圆满境地。一般来讲,戒律条条款款,包括戒律内在的精神,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因为行为可以看得见。学习教理呢,理论一套一套的,我们可以用我们这个第六意识的思想去分别它,去理解它,去领悟它,看起来也比较容易。只有这个佛心实在是不容易体会,而禅宗之所以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能够发扬光大,历千年而不衰,它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好。传统儒家文化,孔孟之学使我们能够做人做的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对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不放过,谨慎,小心,认真,勤劳。而老庄哲学呢,使我们心胸变得豁达开放。这两者结合的背景,使禅宗与我们汉地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古来祖师大德说我们汉地:中华民族有大乘气象。所谓的大乘气象实际上指的就是禅宗的心法传承。所以,昨天宗舜法师最后有一个偈颂,告诉我们发菩提心,彼即丈夫我亦尔,不可自轻而退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大家跟禅是不是有直接的渊源呢?我们现在是不是真的可以体会到禅的味道呢?
我今天分两点来跟大家一起讨论。第一点是禅者的感恩境界,他的感恩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感恩,这很重要。因为既然禅为佛心,你就不能从行为上去看。我发现很多人学习佛法或是学习禅宗,学到最后,还是流于形式。
佛法是广大无边的一种教育,它告诉我们九法界众生,我们的生命已经包含了非常完美的内容,但是我们大家不认识,所以它将我们每个生命的每一个内在的很微细的地方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清楚楚地去体会,所以说佛法是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啊。法门之广可以延伸到什么程度呢?以前有同学提出来,说,这个老太婆到庙里去烧香拜佛,这种行为是近乎迷信。对于磕磕头拜拜佛求菩萨保佑,这个做法他们好像很反感。我就告诉他,不应该这样看,为什么?法门深广就广在这里。老太婆家里遇到困难,遇到灾难的时候,求佛安慰一下她的心,同时用她这颗虔诚的心去影响她的行为,以真诚的行为来感应诸佛菩萨,这种教育非常微细。如果是一个七地菩萨,七地菩萨他自认为我的行为已经很圆满了,我已经明白了涅槃的境界,佛的境界我都已经知道了,我现在不需要做了,这个时候佛陀还会出现教训他。你看看,上到七地菩萨,下到一个一点都没有接触佛教的人,同样可以受到佛的教育。《法华经》说:若人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所以佛法法门深广,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跟佛结缘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佛法的教育真正是做到了有教无类。有人开玩笑说孔子提出来有教无类。孔子的三千学人,七十二贤圣,里面没有一个是女生,所以他说有教无类只是理想,没有做到,不收女弟子。只有释迦佛,在家出家都有男女弟子。不但有人,十法界一切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只要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就是佛的教化范围,所以佛陀他真正贯穿了这种生命的内在力量,做到了有教无类。
大家知道,平常我们的生活都很忙。见面的时候问候:最近怎么样啊?你们最近怎么样啊?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忙!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累!如果再问一句怎么样啊?第三个回答就是:烦!有没有?忙、累、烦,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体会到的“生活三字经”。但是,佛法告诉我们,我们生命里面具备两种力量,第一种是绝对的自由,第二种是绝对的幸福。大家可能想:我有多少自由?小时候刚会走路,我去爬,父母就非得把我抓起来学走;小孩子,父母在家教你如何如何;然后长大一些上学的时候,老师教你如何如何;工作的时候,领导又叫你如何如何。那么平时在生活当中,同修道友又叫我如何如何,甚至自己都叫我如何如何…,你说你自由吗?有人也许会说,这是我心甘情愿的,但是我发现你说完这句话,扭过头去,马上会泪流满面。为什么?你没有找到真正的自由啊!同样的,幸福也被我们自己削弱掉了。佛法告诉我们,这种力量是被我们自己削弱掉的,我们自己把这种自由完全削弱掉了。剥削的理论在哪里?那么我就想讲一点,禅者的感恩境界的第一点——禅者的悠然。
习佛法心法的人,他为什么会达到那种悠然自得的境界,而我们大家为什么做不到那种悠然,即便做出来了,也是做出来的。佛说的我们原本就有的那个东西,到哪里去了呢?
《金刚经》讲到两个修行的方法。第一个修行的方法是无住生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就是听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开悟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一个不识字的人,听到就开悟了。我再念一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了没有?无所住是无所住在哪里?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记得昨天有人问我:“生活禅”或者是在禅宗的书里,总叫让我们活在当下,这个当下到底是哪一个当下?老和尚给我们解释说只有一个当下,但这一个当下我不知道在哪里。现在诸位你要是真想体会一下禅者无住生心,现在借助这个机会,你可以体会,告诉你一个很简单的方法:你先看自己,你坐在什么方向,你坐在什么位置,你是以什么形式坐的?是翘着二郎腿,还是平正地坐着,不要紧。你不管是什么样子,你只要很清楚自己的样子,很清楚你的环境,你清楚你坐在那里,我清楚我坐在这里,大家都很清楚。我相信没有文化不要紧,这肯定能做到。然后你再看一下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思想,简单地过一遍,自己的六根代表主管的自我。然后再过一遍色、声、香、味、触、法。色是外在世界,外在的色法,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色;声,就是这个讲话的声音;香,鼻子所闻的气味;味,平时我们吃东西时的味道;触,身体的感触是冷还是热;然后我讲的内容,这是个概念,这就是法尘。妄想所缘的就是这个法尘,我每讲一句话你的脑袋里面会蹦出一个概念来,对吧,所以我们的六根就是在生活当中不停地追逐六尘,然后再产生六识。我们现在能体会到的生命状态就这么多了,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体会一下看是不是?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之外。佛经告诉我们,凡夫众生六道轮回全部内容加起来也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你花一分钟时间就学会了。你看,六根、六尘、六识,很清楚啊。稍微难一点的是这个意识,第六意识妄想生起来的时候,就是脑袋里面出现一个概念的时候,它已经变成一个概念,已经变成一个妄想。
六根、六尘、六识从文字上大家可能看过千万遍,很容易明白,但是你要把它对照自己的生命,你要看我们的意识妄想是怎么生起来的。意根是什么东西呢?佛经里面有一句话说:愚者难分识与根,没有智慧的人,妄想、不妄想他分不清楚。但是只要你沉下心来:此身难得,佛法难闻,你会发现,妄想从那里冒出来的?你闭上眼睛,感觉妄想是从无尽的黑暗的背后冒出来的,是不是?比如我现在让你想一下那个万佛楼,那个万佛楼从脑袋里面冒出来。想象一下你睡觉的房间,房间冒出来了;但是我不讲的时候它没有。你看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万佛楼和房间都是原来在你的生活中有了一个概念,那个概念就是法尘。在这个概念没有冒出来以前,没有打妄想之前,有一个状态,什么状态?就是刚才训练大家,在‘啪\’一下,妄想不打,这个时候,明明白白。我讲话你听的清清楚楚,你不用去考虑法师在讲什么,你甚至不要去考虑前面有什么东西,你看的清清楚楚。我现在在这里如果打妄想,也就是我要看这位同学,那别的同学在那边动了我就看不到了。正因为我不看某一个人,我的眼光所及你们每一个人在动,他是怎么动的,都了如指掌。你两边动,三边动,五边动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佛陀告诉我们,已说的法如爪上土,未说的法如地上土。再不相信你们可以试一试,在城市的十二层高楼上,往下面看,下面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你不打妄想地看着,清清楚楚,多少人多少车,多少颜色。但是你只要看见那一辆可能是警车,那完了,别的车你什么也看不见,什么道理?我们的意根可以缘一切法尘。当我们的妄想生起来的时候,我们是执着其中一个法尘,所以你必须把妄想心停下来之后,作为一个方便先看到这个意根,这是一个入禅门的最直接的方法。
禅宗早期的禅法,从佛陀在世一直到中国唐朝的慧能大师,它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到了宋朝以后,众生的根基陋劣了,不敢相信当下的六根、六尘、六识就是佛性,不敢承担。于是,大慧宗杲禅师提出来参话头。参禅这个参话头怎么参呢?诸位可能有老参住过禅堂,或者也曾经打过坐参过禅。虚云老和尚,云公老人《参禅要旨》里面给我们说,很多人参禅,比如说参“念佛是谁”,他就在念阿弥陀佛,这个念佛的到底是谁,是我眼睛还是我耳朵?不对不对,参禅不是这样参的。参禅叫你参话头,问题的关键在一个“头”字,话的前头。那怎么参呢?比如说参“念佛是谁”,你这句阿弥陀佛念出来,想念,但你千万不要让自己念出来,没有念出来,但你又想念,又不让他念出来,就看那个念头来之前的那一点。一个比喻说,如猫捕鼠。老鼠钻进洞里面,猫就在洞门口,四爪抓地,威猛无比,全神贯注看着洞口。它希望老鼠出来,老鼠出来它可以抓,但是又怕老鼠出来跑掉了,所以就始终看着这个洞口,看在哪里。就是看在我们一念未生之前。当你这个念头没有生起来之前,这是什么境界?这就是意根的境界。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根最难了解。唯识宗讲的八识,第七识我执,它具备一个特别的功能叫恒审思量。这个恒审思量就是具备明了、了解、思量、清清楚楚,而且不间断、永恒。具备这个功能的是谁呢,就是我们的意根。我们轮回的根本,我们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源就在这里,所以整个佛法的宗派里面各种修行方法归纳为两类:第一类,让你停下妄想,从第六意识下手,比如说,念佛法门,持咒。念佛以一念抵万念,把你这个妄想的心停下来,然后你自然能够看到妄想背后的家伙。第二类,不从妄想上下手。妄想想什么你不要管,你今天想这个,想要成佛想要发菩提心,弘法利生。明天可能想要吃喝玩乐,想要升官发财。不要紧,你不要管这个妄想,因为妄想本身是第六意识,它没有错,罪过全在它背后的我执,所以参禅的人,他的思想就放开了。他首先要参到疑团生起来,要参到妄想前面这个头。很关键的事情就是我们当下这颗心,没有妄想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这个地方。他只是找到了一个入门的地方,找到了这个门,所以没有开悟之前,用功夫,就在这里用。
这个生活禅夏令营,我想大家不用妄想去生活,而用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个东西去生活,你的生活会感到一种学习禅法的味道,但这不能称为禅者。只有把这个东西用功到位了,功夫可以成片,祖师大德告诉我们,桶底脱落了的那一刹那,破本参。是破什么参呢?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的当下的这个。把它再粉碎掉,当你把这个再粉碎掉的时候,诸位学习教理的人就知道了,轮回的世界从此没你的份了。所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当下的这一念,前念过去,后念未生之间,中间的这一段,诸位心要是沉下来,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它是什么样子啊?它没有任何样子: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你说它有,它没法形容,因为没有一个明明白白的东西在。它没有长短方圆,青红赤白,所以你说它有,它好像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是。那么在这里立定脚跟。大梅法常禅师给我们开示过,黄檗禅师也开示过。有一首偈颂非常有名,叫做:
根尘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根尘迥脱,就是六根与六尘迥然脱离。这个不简单!各位如果有两秒钟体会到这种境况,你就会有解脱的感觉。眼睛跟外界没关系了,耳朵跟声音没关系了,甚至心跟动念没关系了。你试验看,有种最笨的方法就是一切我看到的东西都不要了,能闻的能想象的能感触的我都不要了,这时候完全是赤裸的六根境界,这不是常人的教育可以做得到的。下一句“紧把绳头做一场”,在佛经里六根六尘比喻成六结,我们的心有打不开的结,你生活当中所有问题加起来就是这六个结。等你的根尘分离的时候,只要一个结打开,其他的结就同时打开了。你抓住的就是绳头,即生死的根源,也就是刚才所说,你拒绝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个拒绝是你当下的心法,不是你的戒律行为语言。你不要跑出去跟别人说我脱开了,那就错了。因为这是心法,你内心把这些脱开的时候,当下明明白白这一点就是生死的根源,所以祖师大德教我们修行是苦口婆心,叫我们当下,当下,再当下,我们呢弄来弄去只有一个妄想的当下。“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禅宗的功夫成片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成片了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假如我们善根成熟,一成片,马上绳头就解开了。就是禅宗的破本参!
禅宗最大的特点是明心见性,就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破除这个绳头。之后呢,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因为意根不能破除,因为妄想破除都很难,没有禅定的功夫嘛!但是对于真正的修行来说,破除妄想比破除我执容易的千万倍。现在修行人不能得到佛法心法的传承,那种生命力的贯穿,那种力量,为什么?当我们在意识这个地方用心,用到成熟的时候,唯有机缘成熟的人,他能一把透过去了,福德因缘不成熟要等待机缘。像虚云老和尚,等到别人烫到他的手,杯子掉地上的时候,他才开悟了,马上就说:
烫着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桃花处处开,山河大地是如来。
他把明明了了的东西破除掉了。六根,六识,六尘,是我们有为世界能感受到的所有内容,当把最后的我执破除的时候,他出现的是小乘讲的涅槃——本寂。大乘佛法里的真如,如如。真心与佛性不一不异,这不是一个东西,现在市面上很多书都说真如与佛性是一个东西,这只能说是对了一半,因为他们不一不异。真如佛性是第六意识无法想象的,不可思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是相同,但实则不然。
我告诉大家“无住生心”是什么道理。慧能大师根利,他一听“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眼耳鼻舌身意”那就是那里啊,我们轮回的世界都没有立足之地了。禅宗祖师说:“去年穷不算穷,去年还有立锥之地;今年穷才算穷,今年没有立锥之地了。”去年穷是指妄想停下来的时候,还有一个明明白白的东西在那里;今年穷就是连明明白白的东西也打破了。破本参,桶底脱落,这是应无所住的境界。小乘人不发大乘心,他一到这个境界他高兴了,他涅槃了,没有生死了。佛法分人、天乘,声闻、缘觉、菩萨乘。这五乘中,人天乘是世间法,就是为了接引我们大家的。五戒和十善是人天乘创立的一种人间的价值观,但这不是佛法的根本思想。真正思想是让我们不要执著在六道轮回、生死迷惑的世界里,要超越出去。就好比我们是海里的众生,一直没有露头,这时有个善人递个梯子给我们,这个梯子有五个台阶,其中两个伸到海里面去,三个在外面。学习佛法就是这样,有次第的。海里的还没出来就想跑到海外面可能吗?另外一种思想就是讲,我只要做一个好人就行了,反正任何宗教都是讲作一个好人的,帮别人自己快乐一点。然后学禅,他把学禅当成是一种娱乐消遣,就像抓住海里面的两个台阶就很高兴。我们看太虚大师提出的人间佛教,他是讲菩萨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无住生心,生心的内容,就是人间佛教的用心之处。那么误会他的人呢,认为做好人就是佛教,惨了。佛教的精神命脉、法脉丢失了,这种法脉的贯穿是我们从每个台阶爬出去必须建立人间最好的价值观。两千年来,我们都知道五戒十善很好,知道了好,你才能顺着台阶继续往下走,最后你会发现,佛法的根本是心法。“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当你从苦海里跳出来时,会感觉轮回太苦了,太无序杂乱颠倒了,所以不想来了,因为在涅槃里面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是非计较,没有人世间我们所感受到的迷惑颠倒、不安。但是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吗?佛陀告诉我们:不是!这只是一个台阶。当你到了这个台阶时,你知道佛法已经超出了世间法,所以整个佛法包括禅宗告诉我们无住以后还要生心。生什么心?就是现在打妄想的心,妙不可言!当你把妄想的底抽掉以后,第六意识的妄想颠倒变了,变成你的妙观察智,成智慧了。为什么呢?假如你在涅槃里,好多境界你还体会不到。佛陀告诉我们你不能这样住在里面,所以佛陀对涅槃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小乘的涅槃,叫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即破除了我执但身体还在,但是思想境界、生命的着落点已经不在这个世间,对世间的一切真正解脱,世间的五欲六尘对他毫无关系,但是还在生活;另外一种就是无余涅槃,到了临终,不管活到多大,他仍然是要去世的,连身体也不存在了,智慧也不能显示出来的灰身灭智,就是无余涅槃。
我们大乘佛法的特点在人间。为什么在人间呢?因为当你解脱之后,才发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么美好的身心世界,这么庄严的国土,我何不好好的去体会、去感受呢?我们的生命有两种动力,第一种动力是我们大家,没有解脱的人,你生活的动力是欲望。欲望是六道凡夫的动力,不仅是你生活的动力,还是你整个生命的动力。淫欲、食欲,财、色、名、食、睡,诸位想一想,假如现在我不要世间的五欲,如果一个没有学习佛法的人,一时间什么都不想要了,也不想吃,不想喝,不好好得玩,什么都不想要的话,你的生命就会慢慢的枯萎掉的,它绝对没有支撑你再活下去的力量。所以,佛法是要我们祛除五欲,让我们轮回痛苦的生命枯萎掉。
然后大乘佛法又具有另外一种转换力量,什么力量?那就是愿力。欲望的力量跟愿力不一样,愿力是什么?愿力就是菩提心,就是你在凡夫的时候的大愿(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中特别是愿菩提心很关键,大家现在最能发起这种菩提心。因为你现在对身边的这一切最能感受到痛苦,当你感受到众生还在轮回,还在痛苦的时候,你发起这么一种心:我愿意救度一切众生,包括我哦,自己也是众生。我愿意救度一切众生,就是这么一个心愿生起来的时候,这个力量非常的强大。有了这么个力量,当你自己的痛苦解决了,就是刚才所说的那个我字被打破,证到涅槃本体,拿大乘的话来说,就是证到真如本体时候,他的第一个念头,马上想到的是什么?如果你在家夫妻感情深,马上想到我妻子在哪里?我得去度她,这个太好了,我得去告诉她,让她不要痛苦;如果你是个很孝顺的孩子,那你马上想到的是,我父母亲在哪里?我赶紧去告诉他,让他们不要这么痛苦。
大乘菩萨看到大众如自己的父母,这里有一点很关键,佛经里有个词叫“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个同体的体,就是真如本体。他看到我们每个人,每个众生,六根、六识的轮回是无序的,轮回、我执破除了以后,有这么个本体涅槃的境界以后,大家完全平等。他没有是非、男女、长幼、好坏,没有这一切的差别,同时没有一切痛苦。所以有人问师父,涅槃是什么?就像昨天有个同学问,老和尚你修到几果了?涅槃是什么啊?有人解释说,就像你生病,你很痛苦,很难受,然后想办法把病治疗好了,这就是涅槃。没有病,大家在健康的时候,感觉不到健康有什么特殊,但当你生病的时候,你就体会到了。所以当他内心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他看到了眼前的一切众生,原本都有不受干扰的真心,真如本体,大家都有,只是我们太喜欢用第六意识,我们太聪明了。知识分子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学佛学不好的原因就是第六意识转的太快,让你两秒钟停下来,你都做不到。然后你在听法的时候,闻、思、修这三个,用我告诉你的方法,不要打妄想,明明白白地去听。而你们往往是用分别心去听,去辨别,这是我在某部经典里看过的,是某位法师给我讲过的,他到底讲得对不对,你不是用真心去听啊?!所以即便你是把三藏十二部经都听好了,看透了,就像有人告诉你:蓝天是怎么样的,蓝天有白云,白云过去了,蓝天不会动,那个真心就像蓝天一样如如不动。不管是乌云、白云、彩云,再漂亮的云也跟我没有关系,你生活再好,也跟真心没有关系。于是,他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就把天花板画起来,像个蓝天一样。诸位是不是?你用第六意识去听课,去学习佛法,用思想去将它框架起来,然后用作笔记的形式,就等于是在天花板上看看。让你说,你真是滔滔不绝,说得很好,但是那就是蓝天吗?所以我每次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我是希望大家不要用妄想去听课。当你不用妄想心来听课的时候,就是相当于我是你手上的笔。所以同体大悲。看到这么一个体,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办呢?生起一种悲心,这种悲心很微妙,叫慈悲。有人误会慈悲是一种可怜,好象老太婆、乞丐很贫穷潦倒,生活落魄,我发起慈悲心来救救他,行行好事,所以,你布施时心里存在“你得感谢我,我在帮你”的观念。有的佛弟子去讲法,去度别人的时候心里也想:你得感谢我哦,没有我你就听不到佛法。这样想就错了。因为“同体大悲”,这个“体”跟佛、跟十方三世一切圣贤都是完全一模一样,如如不动的这个东西。看到这一点他心里面生起一种很冤枉的感觉,大家在轮回,是一种冤枉,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原本你没有任何烦恼和痛苦,可现在你就是这么痛苦;原本你可以没有任何结,但你现在就是有很多结;原本你的学习、你的生活就已经很完美,可是你非得跑来参加夏令营你才觉得高兴……我们有太多太多不知道这个原本是非常完美的东西,所以很冤枉。怎么办呢?告诉你,怎样把这个妄想祛除掉,怎样把这种冤枉的理解,把自卑、下劣的这种心态慢慢地祛除掉,如何发现你妄想背后的那个没有烦恼的?
其实诸位有信心。这招很灵的。有好多次,对我比较有信心的徒弟,他很烦恼的时候,拿着电话哭:师父啊,我痛苦地要死啊,我又遇到怎么样怎么样的事情了。我很简单的告诉他:你现在知不知道你很痛苦啊?他说:“知道啊,这个有谁比我更清楚呢!”诸位是不是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最知道啊。好,你知道自己很痛苦,我问你,“知道”它痛不痛苦啊?知道痛苦,这个语法上是什么关系啊?知道和痛苦变成两码事了,对不对?然后我再问他:“你相信我吗?”他说:“我相信。”那个知道啊,它一点都不痛苦,不要把痛苦当成自己,你只把那个“知道”当成自己,看它痛不痛苦?他想想,啊,笑起来了!这个方法很灵的,为什么呢?因为痛苦只是第六意识,妄想和执着。那个“知道”只是意根,就是妄想背后的那个家伙。其实他没有找到真心,也没有找到佛性,但是找到生命轮回的根源了,你要是在这里用功的话,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受用。
所以诸位,当你看到这个就要告诉大家,要把妄想停下来,看到意根,然后再把这个意根我执破除掉,你就会证入大家同体的大悲。生起同体的大悲的感觉,那就是众生太冤枉,然后去告诉他。告诉他的时候,也不是瞧不起的,因为他原本就是很了不起的,原本他跟佛是一模一样的,跟我也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他不会觉得我比他厉害,他比我厉害。没有,平等不二。他不会说,这个众生他跟我关系好,我的教一点,那个众生跟我关系差,我不教他。无缘大悲啊!所以在这个份上你再来谈生活禅,味道就对了。
所以无住生心,这个无住生心是一个境界,就是证得真如本体,如如不动。不住并不是说什么都不住,实际上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金刚经》上说的清楚了。不住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简单的说,不住所想的,所听的,所看的,所遇到的这一切。这一切你不住了,然后在这个时候,你的第六意识非常活跃,就出来了。告诉你,这是话头,我是达某,诸位是某某,清清楚楚,大乘佛法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境界都描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后面的这一部分在禅宗里叫做什么?叫做证体起用。无住是证体,生心是起用,起妙用,能够起用的就是佛性。明心见性是这么两层关系。破本参,破除我们我执的根本。破重关,破除我们抓住这个真如本体不动的,破除这种执着,所以涅槃的第二类就是无住涅磐,不住在涅槃里面。
无住就是这两种含义。第一种“无住生心”的无住是无住色、声、香、味、触、法,无住涅槃是不住在涅槃里面,所以大乘菩萨就是无住涅槃。他不住在涅槃里面,确实他的身心完全跟涅槃境界没有任何区别,所以在这个份上禅宗有一个词,真正用功修行的会告诉我们“保任”,这个词在别的书里很少看到,即保任。既要保护它,又要任其自然。保什么呢?保证得无住的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涅槃,你要提起来;任其自然呢?吃喝玩乐、衣食住行,样样去做,不要有任何拒绝,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禅宗的保任有一个简单的比喻,就象大鹏金翅鸟,它脚跟一点地,然后就飞出去八万四千里。或者就像老鹰。老鹰为什么会在天空飞呢?它脚跟一用劲的功夫,它那一点劲若用不上就飞不起来。中国古人有一个捕老鹰的方法,怎么捕呢?鹰的眼睛很厉害,它看到地上的小鸡,看得很清楚,就飞下来抓。然后人很聪明,知道老鹰站地的那两点很重要,就挖一个沟,大概三十公分宽,一米长,一米高,把小鸡搁在沟里面。老鹰看到小鸡,下来抓小鸡,结果一下来它的脚踩到这个空里面,两个翅膀搭在边上飞不起来了。禅宗的保任告诉我们,你脚跟有没有落地呀,你参禅的工夫有没有做到呀。等你做到了,然后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既要保护自己,让自己不落在色声香味触法上,又要任其自然,就是生心。生心是生任何心,这是禅宗的方法,所谓明心见性。
那么即相无相呢?就是在明心见性之后,在一切相上他非常自如地不住任何造作。这样一来,即相无相是大乘法的一种更加直接的手段。刚才说的无住生心,你看次第很清楚。第一,看到妄想,我们连妄想都能看清楚。第二,看到妄想背后的那个家伙,想办法抓住它,擒贼先擒王,把这个贼头抓住了,然后把它消灭掉。你证得无住,无住之后意识妄想可以驰骋自在,这是一条渐次的修证道路。宋朝之后大慧宗杲禅师提倡看话头以来,中国禅宗走的是这条路。现在我们根基更庸劣了,像老和尚慈悲告诉我们,生活禅的特色是什么?菩提心、般若见、息戒观、生活禅。息戒观是什么?你先要观想,修直观,把妄想先停下来,慢慢从这个地方开始进去。但是真正的佛法、大乘禅法里面禅宗不共其他法的,《金刚经》里面同样讲了第二种: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诸相,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种种相,但是在见诸相的同时要非相,就是从相上面看到佛性的妙用,这个恐怕会难一点。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禅宗的公案,大家可能看了很多,往往看不懂。我可以在这里班门弄斧啊,弄一个简单的检索,告诉大家,公案只有两类,一类是否定,一类是肯定。否定的公案是什么呢?你来问我的时候,你这个用心在哪里?你是在第六意识妄想,还是在妄想背后那个所谓的清清楚楚,如果是这样,我告诉你,不、不!你马上把这个消除掉,有信心的人,它破除了,当下受用。如果你是有受用了,觉得自己修行有工夫了,然后呢再来想求印证,说我这个境界很不错的,你老人家再给我开示开示,死在那里的时候给你一个肯定,肯定什么?哎,这就是佛。你不要以为涅槃那个境界里面没有我执有什么好处,我就是佛、心就是佛、妄想分别就是佛,完全肯定,肯定的是生起的妙用。
这里面我想简单的给大家说明一下,谈一点我自己的感受。昨天晚上我们谈到“吃茶去”,那个公案大家都知道。一个没有开悟的人说没有来过这里,禅师说吃茶去;一个说来过的人,禅师告诉他吃茶去。为什么?诸位很清楚,没有来过的人没有开悟,他以我执的心来问法,所以不直接给你说法,让你吃茶去。即把你这个妄想想要求的心失落了。诸位在问问题时总是有一个求得的心,但是往往不回答你这个问题,让你这个问题落空,否定你这个问题的存在价值。明白人感谢,禅师不让我问,不让我落在六根六尘六识上,所以没来过的人让你吃茶去。你这个问题,六根不住,让你无住。
来过这里的人他证得真如本体。开悟的人他说自己来过,有一个涅槃的境界,所以他让你吃茶去,你应该生起妙用啊。在生活中,你看一个正面,一个反面。那院主又问你,你还是叫他喫茶去。他有疑惑啊,对于无住生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无住涅槃他都有疑惑啊,怎么办?让你生起信心!禅就是这样的。所以,禅者的悠然呢,我告诉大家,只有在自己生命的痛苦完全解决了之后,再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来,你才发现,吃饭穿衣皆是佛法,才发现做务劳动尽为禅机,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这样一种完全体现出禅者的悠然。
当然这个方法,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希望诸位,如果根基利的人,我相信可以看懂妄想的根,然后马上就不要了。无数劫的生死,我要它干什么?但是我们有一个误会,好像不要了我怎么办呢?总是有这样担心。其实一点都不要担心,你真不要了就真自在了。
那么,这里面我刚才讲到了“无住生心”。大乘法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慈悲。慈悲范围可想而知,它是众生国土,众生有恩啊。为什么?过去我在轮回时大家在一起受苦,有困难互相帮助,现在他们连这个好都不知道,所以怀着这样一种感恩心。有些人觉得自己有慈悲心,很了不起,在帮别人做好事,我常笑他们是妇人之仁,不是真正的慈悲。为什么?因为真正的慈悲是对生命绝对的尊重,他是佛,你帮助他是在实现你的菩萨道,是你在妙用,这才是慈悲。那么对山河大地,一尘一刹,同样生起一种感恩之心。我们在轮回的世界中太久了,受苦太多了,对这个娑婆世界坎坷不平,感觉太麻烦了。但是当你心灵解脱了后回到生活中,高山有高山的庄严,山谷有山谷的美妙,所以“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她那种感恩就是身土不二。自己的生命跟自己的国土山河大地完全一致。
第三种,禅者在得到这种悠然境界之后,生起一种绝对的孝心。我怎么会解脱的?我怎么会生起来?对生命的理解怎么会这么的诚挚、这么的深入?平时我们在生活中,说得不好听,说句狂妄的话,世间所有的哲学思想、宗教理念等,在佛法里评判它的思想境界时无非两类:第一类是用第六意识创造出来的思想境界,如文学艺术、许多哲学家,包括“我思故我在”,这些哲学观念,他认为最高境界不过是第六意识,聪明的人会创造一个理想国,所以佛教认为中国的儒家是人间的圣人,很了不起,但是,它是人间的,他用他的思想来总结规划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如何。第二类是包括其他一些宗教,要透过第六意识的分解。你学道教时会发现《道德经》讲的语言很漂亮。我有一个中国佛学院的同学,他读《道德经》时就拍案叫绝,说太妙了,三藏十二部跟这个无二无别,我说你是魔王。为什么?憨山大师讲过,道教最高境界是天上的圣人,他有禅定的功夫,有色界天的四禅定。他追究生命只追究到无明的境界,无明没有破过去,所以你读道教的东西发现总有一个东西在那里,那个东西是什么?是无明。千万不要以为我们这个无跟那个无一样啊,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它那个无是干嘛?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生生不息的根源在哪里?在一个“无”字,混沌未开的那个无明,所以他充其量不过是天上的圣人,还是世间法,所以为你的生命,为你自己生命的内在的这种内涵进行归纳总结,你会发现你的生命不止这么简单。我们通过学习之后,后面的这个层次你如果有思想,你甚至可以用思想比较一下孰高孰低,哪个更广阔,哪个更全面。
所以诸位,大乘佛法实在太好了,它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认为吃喝拉撒都是生命最完美的体现。因此你就会知道禅宗那些公案,那些祖师为什么会那么可笑,为什么他举一个指头也是佛。为什么?庭前柏子树,太妙了。所以当我们内心体会到这种禅悦的时候,当你的生命被关在六道里面,突然之间六道的牢笼被打开的时候,最后你的思绪不在人我是非上计较,而是在总体的生灭上看到它的全面,不再局限在狭隘的一种所谓的价值观、人生观,不在世俗法当中、不在几十年树立起来的这种局限的空间当中去考虑,你就会发现,你走到哪里,那里就是你生命最庄严的地方,你想到哪里,那里就是你生命最妙用的地方。
那么这种心,这种法,凭我们自己有没有能力体会呢?没有。所以禅者的孝心首先是感受到父母亲不容易。假如我是个畜生,假如我在地狱里面喊苦都来不及,我哪里有时间来这里学习佛法?所以他是对父母产生绝对的孝顺。这个孝有两重含义:一种是孝敬;另外一种,孝是教育的意思。“孝”是教育的教后面没有“文”。就是说,父母亲,做的对的我向他学习,恭敬顶礼;做的不对的,我要教他,这才是真孝。有些人以为在经济物质方面供养好了,父母亲做得好不好我不管,不孝啊。所以真正的孝顺心,当你看到自己父母亲跟佛一样亲,一样庄严的时候,你想尽一切方法去感化他。这个世界没有冤家,大家都是感同己受,同体大悲。
第二,师长有恩,包括所有的师长老师。我们生活在这里,哪怕仅仅教你一种知识,技术,就是养活色身的这种技巧,教你学习知识,都会促成我们有这么一个学习禅法的机会,都会促成我们对生命有更高更深沉认识的机会,所以对师长产生绝对的孝顺。也同样,感谢的同时希望能够教导他,希望他们不受是非我见的狭隘的观念所束缚。
第三,三宝恩。这个三宝的恩,了不起。这是一个禅者,他自己修行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生起来的三种心态。这是他自我,自利和利他的动力。所以,诸位,如果你不发菩提心,在证得涅槃的时候,自己躲在那里不出来,比如说你想到这个是种很麻烦不出来了,现在发一个菩提心:我一定要成佛,一定要救度一切众生,把自己的问题解决了马上就回来度众生。马上就生起无边的妙用,这才是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禅法是心法。我再强调,你不要说我现在看破六根六尘了,看破红尘了,所以我不管他们。你真看破了你就要管。好,这是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禅者他的这种心路的历程,内在的一种境界。
第二点,简单的介绍一下禅者感恩的生活。一个禅者他在生活当中,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实际上,从前面的内容大家可以隐隐约约的感受到,禅者在生活当中可以以任何形式出现。观世音菩萨说的最好了“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天龙八部,恶徒鬼神,三途恶道都可以。
昨天有人问:法师,老和尚证什么果位?假如昨天老和尚说:我证到牛的果位,我证到马的果位。他会怎么样“那不是畜生吗?你证到那个果位!”你肯定会着急。哎呀,失望啊。我就想到过去的一个禅师。过去就有大禅师,弟子问他,师父啊你一辈子修行你到哪里去啊?答“东家做马,西家做牛去啊。”我们总是以分别心觉得地狱饿鬼畜生是坏的,好像很讨厌、很可恶、很害怕,禅者绝对没有这回事。观音菩萨说:“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畜生,即得大智慧;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你看,她到哪里,那里就是一团和气,那里就是清静庄严,所以,禅者的生活,他怀有一种感恩心,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
昨天早上我记得海如法师给大家详细的讲了释迦如来成道以后,回去孝敬他父母亲,对吧?我还给大家透露他的另一个故事。他回去了之后,带了五百弟子从老远的地方回来,他出家之前的妻子耶输陀罗在楼上看到她的丈夫回来了“他是个出家人,他不能和我在一起了,身边的儿子罗睺罗才六岁”,所以在楼上就哭起来了。她一想到这个事情心里就很难受啊,哭起来。罗睺罗问她,母亲你为什么要哭啊?她说:你看在前面走的那个最庄严最威风最了不起的就是你的爸爸啊。我怎么能不哭,现在他不能跟我们在一起了,他现在度众生去了。罗睺罗一听,这是我爸爸!他高兴得要命,从楼上一呼溜就跑下去了,跑到释迦佛的身边,赶紧钻到袈裟里面耍起来了。大声喊道:“爸爸回来了,爸爸回来了”。佛陀曾经说过,佛的袈裟是神圣庄严的,一般的在家人是不能碰的,所以大弟子们赶紧跑过去想把罗睺罗拉出来,说:你这小孩子真不懂,这佛的袈裟你不能碰的。佛陀马上制止,佛陀说:“他现在就像小鸟回到自己温暖的窝一样感到幸福感到快乐,你们不要打搅他。”我看到这一段啊,我眼泪真的掉下来。作为我们一个平常的人,作为一个宗教戒律或者各种条文把他拘的很严的人他做不到这一点,唯有佛陀,他真正的禅者,所以禅宗秉承了佛陀的心法。大迦叶尊者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秉承了佛陀涅槃妙心。但是之后他的生活很严肃。他很瘦,寿命120岁,跟虚云老和尚一样,所以有人说虚云老和尚就是他的转世。他示现很苦恼得样子。大家可能会说,一个人修行好可能是满面红光的样子,象阿难这样,又细又嫩的,看起来很舒服。其实不是这样的。佛陀早就预见到末法众生会这样想,所以身边两个侍者:迦叶又老又瘦又严厉,阿难又嫩又庄严又慈悲。真正的禅者两种表现都可以。
还有一个经典上的均提沙弥,他是舍利弗的弟子。他剃度以后,未受俱足戒,因为舍利弗为他讲法而开悟,他非常感恩,所以他就发誓这一生不受比丘戒而侍奉师父身边一辈子。禅者有这样一种报恩的心态,生妙用度众生可以,侍侯师父也是可以的。在《般若经》里讲到文殊菩萨,他智慧第一,大家知道这部经最大特点就是讲般若空。毕竟空,十八空,空来空去,文殊菩萨听着听着就拿宝剑出来,要把释迦老子的脑袋砍下来,吓煞人了!但是这也是感恩啊!佛陀还是赞叹说:文殊是真正懂得般若空的人!所以,不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当时般若经里还有一个萨陀波伦菩萨,他也是因为感恩,在证得真如本性之后,看到众生真的需要解脱,就希望给众生一个契理契机的法。看到众生受苦就不停的流泪,又叫常啼菩萨,一直哭,生生世世。所以,我们看,迦叶尊者在笑,他在哭,两者都是感恩。
迦叶在微笑,文殊在拔剑、萨陀波仑在哭。达摩祖师呢,到中国汉土来,他观到中国有大乘气象。可以在中国传授佛陀的心法,到中国来,跟梁武帝一对话,觉得机缘还不成熟,跑到少林寺去闭关,面壁九年,这也是禅者的感恩生涯,对法的感恩啊。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禅是心而不是相。通过内心证悟发显在外在行为上,没有话说,只有通过行住坐卧。你哭,哭得很灿烂;你笑,笑得很开心。所以只有超脱了世间的种种价值,回过头来发现自他生命的不二,然后以任何形式来庄严我们的国土。用我们如如不动的心,大家现在就是庄严。以这样的心来生活,你可以讲经说法度众生,也可以默默无闻做义工,也可以娶妻生子在家生活,观音菩萨需要时也会示显居士身,所以真正的感恩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只有从这个层面上,我们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感恩。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