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第六章 众生、世界二种颠倒
《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文: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目*瞢]瞻仰。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在那么多的人争先恐后地表示拥护佛法,并且要护持未来修持佛陀正法的热闹场面的同时,我们的阿难在干什么呢?
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和常规,从这个楞严法会开始一直到现在,释迦牟尼佛先是直接进入了征心辨见的了义指点,中间经过不断地问答、演示,甚至还插入了其他菩萨和阿罗汉的心得报告,现在至少也让释迦牟尼佛完全地把诸佛一路涅槃门的耳根圆通法门和楞严神咒都已经交了底了,阿难应当借此良机,直接转身回光返照、回耳内闻,才是正理啊!可是,阿难呢,他却一直在捉摸着其他的事情呢!
阿难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身来,恭敬顶礼佛陀之后,对佛说:“佛啊,想我们这些人,一个个的智慧都非常迟钝,一心只追求多多地听法,却没有真正地发起坚决出离种种烦恼漏失之心的愿望。”
好像这种意思的说法,已经在这个楞严法会中出现了好多次了!阿难该不会是用这种自我批评,来掩盖自己没有深入思维佛的真正法义的错误吧?或者说,阿难用这种自我批评,作为自己继续加紧进行听闻,而不是加紧进行内观思维的借口了吧?
阿难接着说:“今天在佛的慈悲开示之下,明白了真正薰修的道路次第,身心感觉非常爽利,真正的得到了大利益。”
“可是,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三摩地正定的修行,但是却没有到达究竟涅槃,为什么有所谓的‘干慧地’、‘四十四心’呢?如何才是这些修行过程中的次第呢?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才能被称作‘登地’呢?什么条件下才能被称作‘等觉菩萨’呢?”说完,阿难就又一次五体投地地恭敬礼拜了佛陀,之后就和在场的所有大众一起,目不转睛地看着释迦牟尼佛,等待着佛的开示。
简直是太神奇了!每一次只要释迦牟尼佛说出了明明白白的修行法语,修行道路,阿难都不是在佛开、示之后,就去悟、入,而是会想起更多的名词解释,回想起以前曾经听过的种种词汇,想要从把这些所有听过的词汇完全弄明白。
这本来可以算得上是好意,可以算得上是孜孜求学的好学生,但是,在佛不断地揭示出佛教秘密核心的情况下,还要如此追求词语,那可真是丢了西瓜抓芝麻了啊!也难怪,佛在开始的时候,还会不断地对阿难训斥一番,然后就会扭转回了义的开示;可是在阿难三番五次地把佛的开示,直接从高高的山顶,拉回到地下深渊的层次之后,佛也懒得说他了,反正了义的核心的秘密的真正的修行法门和次第已经都开示过了,既然你那么喜欢名相,那我就给你满愿,给你解释解释这些名相吧。
因此,佛听到了阿难的这个问题,还是表示了欣赏,对阿难说:“很好!很好!阿难,难得你能够为广大的十方众生,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尤其是那些发心修行三摩地正定,一心追求大乘正法的人们,希望我来讲述一下从一个薄地凡夫开始修行,直到最终成就无余大涅槃的过程次第,以便所有众生都能够完全清楚无上正修行道路的先后顺序,你就好好地听着,我马上就给你们讲一讲。”
阿难和在场的大众们,全部都恭敬地合掌当胸,默默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准备专心聆听佛的开示。
佛说:“阿难你要知道,你那本来玄妙圆满光明的本性、真性、真心、如来藏,是远离了任何名相的。既然远离了任何的名相,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世界和什么众生的存在了。但是因为你平白无故地产生出了虚妄的妄想,也就表现出来的所谓的‘生’,既然有了所谓的‘生’,那自然也就会建立起来所谓的‘灭’了。而这个生灭一旦建立了起来,就产生了更加貌似真实的妄相了。因为这个属于妄相,因此只要能够灭除这个妄相,自然就会回归本来,而这个时候,因为是灭除了妄相才回归的,所以也就把本来称作真实了。也就对这个真实,建立起来的所谓的‘如来’、‘佛’、‘无上菩提’等名相,也建立起来了所谓的‘大涅槃’的名相。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那个本来就远离了一切名相的玄妙的圆满的光明的本性、真心、真性、如来藏嘛!”
佛的这一段绝对了义的开示,是又一次给阿难以及在座的还没有达到无学境界的众人们一个机会,希望大家能够借着这个机会,再一次找到悟、入佛知佛见的契机。可是,从现场的实际反映看来,以阿难为首的这些有学,都没有能够抓住这个机会。
因此,佛只有继续开示逐渐不了义的内容了,佛说:“阿难,你们现在如果要修行真正的三摩地正定,期望能够最终达到佛的大涅槃境界的话,首先就应当明白众生和世界这两个最基本的颠倒之因,只要你不生起这两种颠倒,那就是真正的佛陀三摩地正定了。”
“阿难,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的‘众生颠倒’呢?阿难,因为众生本来真性中,自然光明充满,自然光明遍布,自然光明圆满,可是在这个真性中,虚妄地建立起来了一个‘明心’,然后就由这个所谓的‘明心’,在本性真性之上,造作出来了一个所谓的‘真性’,因为这个‘真性’是头上安头造作而成的,因此也就在这个虚妄认识上面产生了更加虚妄的‘生’,就这样,从毕竟没有一法可以成立,没有一个名词真实存在的‘无’,演变成为什么都会出现,什么都有,什么都存在的‘有’。”
“其实所谓的这种‘有’,以及这种‘有’所代表的一切万法,并没有自己所产生的因,自己也不能作为别的法所产生的因,就连这种‘有’的存在性(住)和存在的表象(住相)二者,都是没有任何实际根本的,都是虚妄的幻相而已。就这样,在本来没有什么存在的状态中,本来无住的状态中,建立起来了所谓的‘世界’和所谓的‘众生’。”
“迷失了本来圆满澄明的真性,而产生的这一系列的虚妄,但是这所有的虚妄,却从来都是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的,也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凭借和土壤的出生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你想要恢复本来的真性的话,你的这种想法和愿望本身,也已经不是真性,也属于虚妄了,因为你这种想法和愿望所凭借的基础就是虚妄的,因此虚妄之上也就能产生虚妄而已,也就只能是并非真性的又一种非相而已。如此不断地产生种种虚妄的‘非生’、‘非住’、‘非心’、‘非法’,互相涉入,辗转相生,越来越浓厚,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显得真实,这样不断地演变下去,就成为了业力;而业力比较类似或者相同的人之间,又会产生相互的感应,在这种感应之下,会更加多地产生种种‘相’的生生灭灭。这就是‘众生颠倒’的来源。”
在佛讲的这段众生颠倒的产生过程中,我们可以非常准确地把握到:所有一切的目前我们所能够见闻觉知道的整个世界,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全部都是本来真性如来藏中的幻相,而这个幻相之所以能够显得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坚固,那是因为我们从本来真性如来藏中,最开始错误地建立了‘空’、‘明’、‘觉’等最基本的概念,然后我们就把这个妄造出来的‘空明觉了’的概念,认为是我们的本来真性如来藏,其实这已经是头上安头了。
可是我们并不认为这是错误的,是虚妄的,是造作出来的,而是把这个作为最正确最根本最真实的基础,而不断地产生了种种其他的概念,比如说‘生’,既然有了‘生’,那自然就会有‘灭’,什么在生灭呢?那就是种种‘相’,种种‘法’,种种‘有’。
之后,就在这种种的生灭、有、法、相中,时而不断地深入产生更多的法、相、有、生灭、心,时而有所回归,会产生‘非法’、‘非生’、‘非灭’、‘非相’、‘非住’等概念,而且貌似后面的这些概念更加接近了本来,也就是说这些概念所代表的含义,要比其他概念要高级一些,要纯净一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这些概念,全部都是虚妄中产生的更加虚妄的幻相而已,一个说比另外一个高级,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
不论如何,在这些不断建立的种种名相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我们就会越来越陷入了我们自己所创造的这个世界当中,越来越陷入了我们自己所造作出来的自己以及其他众生的相互关系和游戏当中,有爱有恨,有苦有乐,有生有死,有天堂有地狱。谁是创始者?谁是造物主?还不是我们自己!还不是我们作茧自缚!哪里来的什么别的神神鬼鬼!哪里来的什么天主上帝!还不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幻相!哪里来的什么佛!哪里来的什么涅槃!还不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海市蜃楼!还不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诱惑!
佛在这里,又一次地用了义层面的见地,给阿难和大众讲述了不了义众生之所以颠倒的原由。紧接着,佛有给他们开示了世界颠倒的原由。
佛说:“阿难,那么什么又是所谓的‘世界颠倒’呢?就在上述的‘有’、‘所有’的幻相基础之上,按照各自的不同区段和间隔,就成立了空间上面的‘界’;也同时因为上述的‘因’、‘所因’的不成立,‘住’、‘所住’的不存在,因为他们的随时迁变的特性,而成立了时间方面的‘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加上东西南北四方,相互之间进行涉入和配合,就演化出了十二类众生的差别表现。”
“同时在这个世界之上,因为动,就会有声音产生;因为声音,也就产生了色相;因为色相,也就伴随着香气;因为香气,就会产生触觉;因为相互接触,也就有了滋味;因为滋味的分别,也就有了知觉之法。像这样六种尘相的错误出现,在六种根门之中所形成的六种虚妄幻相的出现,就成为了业力的根源。六尘加上六根,十二种众生的相互区分和相互轮转就此形成了。”
“因此说,在世界中,声香味触等六尘,配合六根,每十二转为一循环;而在这个循环轮转的作用下,就出现了种种颠倒的相上面的表现;因此也就出现了世界上的胎生众生、卵生众生、湿生众生、化生众生,以及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十二类众生。”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