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某些人弘扬净土宗,常劝人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不提别的。认为讲别的,就是杂修,是很难入道的,干脆舍弃了它。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风气,以至于一般信众不知净土宗还有别的修行法门。这种作法实在是很值得商讨的。毕竟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怎能但用这一个称名念佛的法门就可摄尽。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对机而说法。单讲称名念佛,不讲其他净土法门,无疑是与弥陀的大慈大悲的愿力相违背的,也把一部分行人堵在了净土宗的门外,把净土宗的道路走窄了。这实在是很可悲的。我们看《净土圣贤录》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一、八宗并举,旨归弥陀净土。 二、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至圆至顿。从《净土教理史》也可看出,历代净土宗大德没有哪一个是只讲一个称名念佛法门的。《观无量寿经》中,更是很明白地给我们阐述了弥陀大海,万善同归的道理。
《观无量寿经》之缘起是因阿奢世王受调达恶友之教,幽闭其父频婆娑罗,欲令至死。国太夫人韦提希秘送酥蜜、耖、葡萄浆等以上王,被阿奢世发现,软禁宫中,愁忧懊恼之际,乞佛为其说无忧恼处,愿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佛因其请故,乃为广现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国土,令韦提希见。韦提希观诸佛土净妙不同,选择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维,教我正受。如来因韦提希之殷重恳切致请,乃为广陈净土宗弘愿二门,由是利益无量百千万未来世之众生。
佛陀知道众生的根机有两种:一是禅定之机,二是散动之机,如果只有修定才能往生极乐世界,那些散动之机,即不能修定善的人,就不可能了生脱死,故佛在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说定善以外,再开散善一门,教散心众生修行三福,求生九品。这样才能普摄群机,畅佛本怀。而佛的本愿是要众生称名念佛,故又秘意之中暗暗引导,直到最后直截了当地付嘱阿难称名念佛的法门。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中说: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开净土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判定此经是一经二宗的教旨。由最初的日想观到第十三杂想观是定善,说明观佛三昧。后之三福九品是散善,而在定散二善中间慢慢导出佛的本愿是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号,最后佛则更直截了当的地付嘱阿难称名念佛的法门。
善导大师判定此经三辈九品所摄纯是凡夫。净土法门实为凡夫而开。他讲看此观经及三辈九品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认为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籍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依善导大师的判定,九品都是凡夫而不是圣者,且整部《观经》是世尊为未来世的五浊凡夫所说,而不是为圣者所说。大师说那种圣者是,三涂永绝,四趣不生。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神通自在,转变无方。更忧何事,乃籍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善导大师讲: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经,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韦提是凡非圣,由非圣故,仰唯佛力冥加,彼国虽遥得睹。并引《观经》中十处来证此经是为末世凡夫而讲。第一、《观经》云: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第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处。第三、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第四、韦提白佛:我今因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彼佛国土;第五、日观初云佛告韦提:汝及众生专念以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之语;第六、如地观中说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众生,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七、花座观中:韦提白佛:我因佛力,得见阿弥陀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汝及众生,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九、像观中说:佛告韦提: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言为诸众生者等十句,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善导大师这一判定彰显了释迦佛说《观经》的重要意义,使净土宗法门大为弘传开来。普利浊世之众生。当然,《观经》并不是不摄受圣人,其实净土宗是三根普被,凡圣全收的,只不过此经侧重点是在凡夫罢了。如此经中讲的三种福业是三世诸佛净因,诸佛可依此法门而成佛,就简明了此经并没有把圣人排除在外。
( 一)略述定善十三观
首先,探讨何谓定善,何谓散善,二者是如何判定的。善导在《观经四贴疏玄义分》中说:从日观下,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善导大师认为定善之中,有两种层次,即:观前方便和证得三昧。经文教我思维,教我正受句就说明了定有程度深浅的不同。他讲:言思维者,既是观前方便,思维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土即合上教我思维一句;言正受者,即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将思维正受判为定善,善导大师是依《华严经》思维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句,再依据韦提希夫人之请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教我思维正受语,判定十六观前十三观为定善。
定善十三观,即指一、日想观 二、水想观 三、地想观 四、树想观 五、八功德水想观 六、总想观 七、华座想观 八、像想观 九、无量寿佛色身想观 十、观世音色身想观 十一、大势至色身想观 十二、普观想观 十三、杂想观。这其中分人(正报)法(依报)二种所观之境。依报中,有三种:一、地下庄严,即一切宝幢光明,互相映发等是。二、地上庄严,即一切宝地、池林、宝楼、宫阁等是。三、虚空庄严,即一切变化宝宫、花网、宝云、化鸟、风光动发声乐等是。此三种,皆是弥陀净国、无漏真实之胜相。在十三观中,从第一日观至第七华座观,皆属依报观。此依报中,有通有别,言别者,华座一观是其别依,唯属弥陀佛。余六观是通依,属法界之凡圣。又此六中,又有真有假。言假者,即日观、水想观、冰想观等,是其假依。真依者,即从琉璃地下至宝楼观以来,是真依,是彼国真实无漏可见之景象。
正报中亦有二:一是主庄严,即阿弥陀佛是。二是圣众庄严,即现在彼众,及十方法界同生者是。又就此正报中,也有通有别。言别报者,即阿弥陀佛是,即此别报之中,也有真有假。言假正报者,即第八像观是也,观音势至等亦如是。这是因为众生障重,染惑处深,佛恐乍想真容,无由显现;因此使假立真像,以住心想,同彼佛来证境。真正报者,即第九真身观。此由前假正,渐以息于乱想,心眼得开,粗见彼方,清净二报,种种庄严,以除昏惑,由除障故,得见彼真实之景象。通正报者,即观音势至等以下。
(二)十三观的性质
本经所说的观法不是理观而是事观。善导的《观经四贴疏玄义分》中说:观即是照,常以净信心之手,持智慧之辉。照彼弥陀依正等之事。即是内具清净之信心,辉耀信仰之智慧,以弥陀净土的依正二报之庄严对象而观察之。(净影慧远与吉藏则倡理观)善导依佛力的冥加说凡夫他力观。而观佛之报身报土则是事观。
《观经疏序分义》中说:众生之业障,触目生盲,指掌谓远。岂况凡夫分外之佛境,观于内心,如无圣力之冥加,彼国依何而得观乎?善导之观是依着佛力的如来别异之方便观,乃是他力的观法。所谓佛力乃是:娑婆之化主,依其请故,广开净土之要门,供安乐之能人,彰显别意之弘愿。这是说依着释迦弥陀两尊之佛力与愿力的冥加之他力观。就如经中说的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故知此观经佛为凡夫所说,不干于圣者。是为凡夫的事观,而不是菩萨圣者所行的理观。
(三)修观的过程及其利益
修观的过程,一、引心入定以成观门。在十三观中,首先习日观。善导大师认为这有三种利益:(一)、欲使众生识境而住心。因为圆满的日轮可以系心,以遏制掉举的生起。又日相是光明的象征,观想日的光明,可以对治昏沉,使行者系心一境。(二)、欲使众生识知自己业障之轻重。因日轮光明,可照凡夫众生的黑暗烦恼。(三)、欲使众生识知弥陀的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光明等相,照耀内外,超过此日百千万倍。日观之法,在春秋两季,太阳由正东升出而没于正西。当此之时向西而坐,静心而不动摇散乱,谛观太阳没于西方之时,其形状如空中之悬鼓。日观若成,闭目开目,了了分明。
二、由方便观入真实观。由观水冰琉璃的观想,使行者从浅至深由粗到妙的观想中得见极乐实境。善导大师阐述作此观的作用说:日轮常照,以表极乐之长辉;复恐彼地不平,类此秽国之高下。欲取能平之者,无过于水,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琉璃之地也。从观水至冰的前方便观慢慢引心由粗至细微,而能观极乐世界的真实的琉璃地,进而观极乐世界地上和地下之种种庄严妙好。
三、陶炼心志以成三昧。地观以下之观想,是籍胜境陶炼心志而趋于精细的,所缘境界依心的深观细想而转胜变实。从宝地而宝树而宝池而宝楼,层层推进,重重深入,四观成就,即总观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成就,是观净土三昧。由上水想观成就时,一一观之,极令明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睡时,恒忆此事如此想者,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地观成就,可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碍。由于地观,可得三昧,并能灭罪、生净国,故后宝树、宝池及宝楼的越来越精细的观想才有可能,并在这期间,听闻极乐世界的法音,见到极乐世界的胜境,心力递增,净境转深,而能达到总观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成就,证得观净土三昧。
四、说华座观以除苦恼。上总观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成就,此处佛大悲为说观极乐世界正报庄严,先示莲花座观以除常没常流转的众生的苦恼,并可籍此得生西方弥陀佛所。善导大师释此段文讲:从汝等忆持下至解说以来,正明劝发流通。此明观法深要,急救常没众生,妄爱迷心,漂流六道。时无量寿佛及二大菩萨应释迦佛语而现,住立空中,显此观法的殊胜及佛之大慈大悲。此莲花乃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故此想若成,灭除五万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
五、观佛身相起大妙用。第八像想观是第九真身观的前方便,是假观。此观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能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尤其是在第九真身观成就之时,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由观佛的色身而彻见了佛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摄一切的本怀。第九真身观成就,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第八像想观和第九无量寿佛色身观中都达到了念佛三昧,但这两种三昧深浅程度是有差别的,第八观是假观,程度较浅,第九观是无量寿佛的真身观,程度深,故起的效用也不同。
六、观观音势至二胁持菩萨。
七、普观想。至此极乐世界依正二报观想完毕。
八、方便之杂想观。
这十三观中含摄了念佛法门的两种法门。即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前七观都是观想念佛。第八至第十三则是观像念佛。
依十三观证得的利益是灭罪、见佛和往生。如修第三地观成就,则能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第六观想成就,能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第七华座观成就,灭除五万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像想观则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第九真身观成就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佛陀于十三观外又开散善之三福九品。圆发三心与修净业三福九品往生的共同条件。圆发三心出在上品上生章,实则贯通九品,只是隐显互文,义无欠缺。它是净业修持成就的保证,是往生的正因。而净业三福则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础。九品往生是往生西方的正行。
(一)发三心
发三心者,《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大师解释此三心说:至诚心,即真实之心,行者修身、口、意三业之行时,必发于真实心中,若以虚假不实心修,纵然日夜十二时中,急走,急作,厉行三业之行,皆名杂毒之善,名虚假之行,以此回向,希望求生彼佛净土,决定无法往生。因阿弥陀佛因中之修行,至一念一刹那,皆悉从真实心中所作。
深心者,谓深信之心,有信机信法二种。信机者,深信我等是多生恒常流转生死之凡夫,没有究竟出离之因缘。信法者,此中有就人立信和就行立信二者。就人立信者,弥陀、释迦及十方诸佛皆为人。就弥陀佛说,彼佛四十八愿,摄受我等,应称为本师,深信凭彼之愿力,决定能得往生。就释迦佛说,深信彼佛说观经所指示弥陀净土。就十方诸佛说,证明凡夫往生不谬之文,信诸佛是作证之人。其次,就行立信者,是指就往生之行立信,即往生之行有正行、杂行之别,正行亦有读诵、观察等五种,就中,信称名是弥陀本愿所立之誓是正定业。
其次,回向发愿心者,即回向所作之善根,发愿往生净土之谓。有两种,一往相回向,二还相回向。往相回向,《观经四贴疏》说:以自他所修善根,皆悉在真实深信中回向,愿生彼国名为回向发愿心。还相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这三心是九品往生的根据。少发一心,即不得往生。
(二)净业三福
《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此中第一福为世善,是人天善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名敬上行,慈心不杀,名慈下行。十善业道,是人天善业。众生籍父母之缘而生,父母于己即有大恩,故父母是世间福田之极,不孝父母,与畜生无异。佛陀,是出世福田之极,无佛陀,则无我等佛子,依佛教化成就佛道。师长为我们善知识,教示我们礼节,使我们学识成德,因行无亏,乃至成佛。皆籍师长善知识之力,故须敬重。慈心不杀,因一切众生,皆以命为本,若见恶缘,怖走藏避者,但为护命。十恶之中,杀业最重,故特别提出来列为一条。
第二福是戒善。归依三宝,受持戒律,三千细行,八万威仪,敬谨奉持,名为戒善。众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菩萨戒。不犯威仪者,是指身口意业,行住坐卧,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戒善之中,而有感品类不同之差异。
第三福是行善,是大乘业,菩提是佛道,发菩提心,就是发求成佛道之心。因果,有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深信因果,即深信若作苦因,即感苦果;若作乐因,即感乐果。如似以印印泥,印坏文成。不得疑也。大乘,通指一代诸佛所说显密诸大乘经。经教,就象明镜,数读数寻,开发智慧,即能厌苦欣乐涅磐等。劝进行者,即为他人说圣道净土修行法门。以此功德,回向西方,是往生净土的正因。
此三福中,或有一人单修世善,或有一人单修戒善,或有一人单修行善。或有一人兼修二善,或有一人具修三善,但能回向,都得往生。这净业三福,完全统摄了世出世一切善法。也统摄了世出世一切善人。可谓是万善同归,尽入弥陀大愿海中。但这世间也还有三善都不修的恶人,佛陀在九品中的下三品中特别对其开方便门,籍称佛名而往生。
(三)九品往生
一、九品之因行 九品,即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九品往生的人,所修的就是三福,开三福以为九品,九品三福是一样的内容。
上品上生有三种人:一者慈心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这是修学大乘的上善凡夫。慈心不杀,包括不口杀、不身杀、不心杀,是第一福,虽是世善,亦通大乘。具诸戒行,戒有许多种,而在此,则主要是菩萨戒。读诵大乘是第三福。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诸佛菩萨难作能作,难舍能舍,为求佛法,不惜身命财物,念天,就是念兜率天上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修行六念,属第三福。
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所修行业是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次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土。他们或者读诵大乘经典,或不读诵大乘经典,但能善解大乘空义,听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其心坦然,不惊不怖,深信世出世间苦乐因果。于大乘法,不生疑谤,是第一福。
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他们所修的行业是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发无上道心。虽信因果,但信心不深,所以称亦。发无上道心,即发菩提心,是第三福。
上品上生往生以后,就能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上品中生是大乘次善凡夫,稍略于上,须经一大劫,方能得无生法忍。上品下生是大乘下善凡夫,须经三小劫,住欢喜地。以上三种人,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众。
中品上生,是小乘根性上善凡夫。所修行业是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这是第二福。他们持戒,大抵毕命为期。但不包括菩萨戒,因此属于小乘根性。
中品中生,是小乘下善凡夫。所修行业是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这也是第二福,不包括菩萨戒在内。他们持戒的时间极短,因此,降一等。
中品下生,是世善凡夫。他们所修的行业是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是第一福。他们没有发菩提心,只是为了自身了脱生死,求生净土。属于小乘根性。生西方后,过一小劫,成阿罗汉,然后回小向大,是极乐世界的声闻众。
中品上生彼国已,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中品中生须要经半小劫,才成阿罗汉。他们本是小乘根性,所以生西方后,先证小果,以后再回小向大。这两种人,是极乐世界的声闻众。
下品上生,是造十恶的轻罪凡夫,他们虽作众恶业,但不诽谤大乘,临命终时,因闻经念佛功力,罪灭往生。
下品中生是破戒次罪凡夫,他们多犯众戒,应堕地狱,临命终时,因闻弥陀名号功德,罪灭往生。
下品下生是具造五逆等重罪凡夫,他们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多劫受苦,临命终时,十念称名,即得灭罪往生。这三种人,是极乐世界的凡夫。
二、九品往生的果报 九品往生的果报,因其因行的差异,而有三类不同。(1)临终接引异。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无数菩萨圣众来迎;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来迎;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及诸菩萨,化作五百化佛来迎。中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众,眷属围绕来迎;中品中生,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来迎,中品下生与下品三生者,或化佛或金莲花来迎。阿弥陀佛平等普摄一切,而行人随其心量根性所见各异。
(2)所乘华座异。上品上生者,所乘华座是金刚台;上品中生者,乘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则开;上品下生者,乘金莲花,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中、下六品,所乘莲花开放时间长短不同,显示行人品位之高低,业障之深浅。
(3)见佛闻法异。上品上生者,生彼国已,即见佛闻法,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百千陀罗尼门。上品中生者,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上品下生者,七日之中,乃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从上三品下来,随着往生品位的差异,见佛闻法,得道迟速也就不同。上三品皆是大乘,中品则是二乘。中品上生者,闻四谛法,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中品中生者,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中品下生者,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下三品也是得大乘果,但见佛闻法的时间更久,证悟的时间也更慢。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花乃开,见观音势至,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始发菩提之心。
三、结言 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差异殊大,显示出自力的效用,证知净业修持虽有弥陀愿力仰赖,而在此土精进修行,断惑消业,功不唐捐。并从中也可看出,弥陀他力救度的殊胜奇妙。如后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顺仁慈,并未修出世法,而下三品不仅未修善法,且多造恶业,若论此种行因,纵使孝顺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间善人,并不配生于佛国。何况后三品尚是逆恶之流,理合堕落恶道受报,安有往生佛国之福德?正由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以名号救度众生,能令此等罪恶众生,当地狱相现,性命在呼吸间,急迫称名即化地狱火为清凉风,感得天花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住金莲花往生彼土。此等殊胜奇特稀有,唯净土宗念佛法门方能达致。罪恶众生临终忏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忏除多劫恶业的功能。临终时,佛号现前,此心能引无始以来及一生所作善业,共相资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当前,成就往生。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恩德之弘深,无能称说。
《观经》最后付嘱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释此句说: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善导大师认为,这最后的付嘱分,才是真正的佛的本愿。正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为何《观经》讲了那么多定散二善的修行方法,而最后却付嘱称名念佛法门呢?其实这并不矛盾。定善十三观是观佛的依正二报庄严,而名号是万德之所归。弥陀一佛、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含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就包含了念弥陀佛的依正二报之庄严。而三福九品也都是以念佛为正行的。上中六品,都一向专念无量寿佛,(结合大本《佛说无量寿经》讲)下三品《观经》明文阐述。就三福而言,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求佛道就是念佛;深信因果,佛性是因,妙觉是果,此是深信,岂非念佛;孝养父母,有生身父母、法身父母,法身父母就是佛;奉事师长,有世间师长,出世师长,出世导师就是佛;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慈念众生,也是念佛;人天下善,二乘中善,菩萨上善,修诸善业,行极于佛,修善也就是念佛。是故三福,皆是念佛。且持佛名号最为简易,不论男女贵贱,不论行住坐卧,都可修习。乃至临命终时,诸根散坏,仍能念佛,又名号为最胜,《观经》云: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善导大师依净宗教典立正杂二行,以念佛为正行,余诸福业为杂行。大师说:修正行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修杂行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五三。大师又说:念佛正行,凡有五种:即读诵正行、观察正行、礼拜正行、赞叹正行,而于五种正行之中,又以称名为正业,其余读诵等四种为助业。提倡修净土法门,应以称名为主。真正彻见了佛的本怀,彰显了佛的本愿。以持名念佛最为妙行。
虽如此,我们还是要明白《观经》的重要意义。毕竟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并非单一一个称名念佛法门就可摄尽,故此经之中佛不吝口舌讲了这么多定善与散善的修行方法,意即为摄尽一切根机的众生。这样才能真正作到弥陀大海,万善同归,也才真正显示出阿弥陀佛的无尽的大慈大悲,平等普摄一切的伟大的襟怀。我们在弘扬净土宗时一定要把握好佛的这种精神,而不能断章取义,有所偏颇,这样才能使净土宗更加发扬光大,利益更多的行人。南无阿弥陀佛!
参考书目:
1、《观经四帖疏》
2、魏磊《净土宗教程》
3、《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4辑
4、《善导大师要义》
5、《净土教概论》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