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有句名言;“若欲佛法兴,唯有僧赞僧。”我想这是脱胎自“隐恶扬善”的成语而来:大虚大师说:“佛法弘扬本在僧。”僧伽是佛法的奉行者,“随佛修行者,住持正法域”。不但在家的三宝弟子,应该恭敬供养,就是出家人与出家人之间,也要互相尊重赞叹,佛陀时代,弟子们因思想的不一,而产生分裂,给佛教带来不少的困扰,佛陀对在家众开示:“此僧也,彼僧也,如析金杖,分分皆金。”假如出发于嫉妒心、嗔恨心、轻慢心而批评师友、同道,乃至互揭疮疤,丑化对方。
显然与六和敬的守则背道而驰,也与僧团的和合、清净,安乐之义不相应。通常解说六和敬,有事和与理和之分;事和属于世俗僧。理和才是胜义憎;由事和的方便,达成理和同证的目的;依世俗僧的进修,而趋入胜义僧的果位。做人处世的原则,古人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物质的受用,节俭自己,慷慨他人。儒者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勿惮改,善莫大焉。”依佛法说,既是薄地凡夫,必有贪嗔痴等烦恼,再有涵养的人,心行还是不免有瑕疵;一旦潜在的烦恼冲动起来,即可能造成错误的行为。“羞愧之心,人皆有之”,若肯坦诚忏悔,改过自新,即得恢复清净。所以在菩萨的词典里,找不到“嫉恶如仇”的字句;唯以悲心悯念,谆谆善诱,“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菩巧摄受,令迷途知返,改邪归正,转向菩提大道。
在瑜伽菩萨戒,与“隐恶扬善”相反的是“自赞毁他”,自赞己德以彰显他人的过失,毁他之意等于是张扬自己的的功德。这是菩萨所犯的“他胜处法”。意思是菩萨以慈悲利他为要行,务必戒除悭嫉与嗔慢,时时以悲智摧伏烦恼;而今为贪求个人的利养恭敬,大言不惭地赞叹自己;为嫉妒他人的利养恭敬而作不实的毁谤。这是违背慈悲行,断丧菩提心,为烦恼所战胜,破坏菩萨净戒的行为,是名“他胜处法”。
在这利令智昏的工商社会,重视自我宣传广告,自赞毁他之词,已是屡见不鲜;政治人物为排除异己,企图满足一己之私,造成社会层出不穷的问题。隐恶扬善,原是做人的美德,而今竟被恶用为:隐恶乃隐藏自己之恶;扬善是宣扬自己之善;成功归属自己,失败推向他人;别人的成果,轻描淡写,大而化之,或者只字不提;自己的微末功绩,却用特写镜头加以突显,小题大作,自我膨胀。发心作佛事者,务必引以为戒。(信息来源:摘自《佛缘》)
编辑:明蓝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