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他这一生,怎么成长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的这一生,他从十五岁志于学,一直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做了这个概括。我的看法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孔子成长的一生中间,来吸取智慧,把孔子当做一个标杆,当做一把尺子,对照自己,和他老人家比,我们缺什么。
比如,十有五而志于学,什么叫志于学?就是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这一生要做什么,都已经非常清楚了。我们多少人活了三四十岁,都还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还在碌碌无为,还不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责任啊!有人问了,有没有人做到的?周总理十二岁“为中国而崛起而读书”,也是这个状态。所以,十五有志于学给我们的启发是,一定要知道此生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人的一生,说起来八十年、九十年仿佛很长,可是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要知道自己这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三十而立,什么是立?孔子到三十的时候,看问题、处理事情,基本的格局就立起来了。我们现在很多人一辈子都立不起来,听到张三说张三有理,听了李四说李四有理,某一个海外归来的人一说西方多好,就觉得多好。到底人应该怎么看问题?要立起来,我们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考,要有自己判断的能力。很多人陷入到传销里面,进去以后,一两天就已经完全被洗脑、征服了。我们听到各种观点,听完之后,用中庸的话,要明辨之啊。你难道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没有理性判断的能力吗?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三十而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自己关于人生和宇宙等重大事情,有了一个基本判断之后,再听各种学说,就知道该怎么取舍,该怎么判断。
四十而不惑,就是对道理上都很通达,看什么都很通达。可我们多少人有惑啊!工作里有很多惑,人力关系有很多惑,包括自己升职的过程中,发展遇到很多障碍,有很多惑。可是,孔子四十岁的时候,他看这些事情都已经不惑了,不惑这背后有秘密的。世间的规则都有因和果,任何事情的出现,必有其原因,任何事情原因苗头出现了,必有其结果。理解这个道理之后,你再看事,你的嫉妒也好,你的不解也好,都会消解很多,像孔子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是知天命?这个境界很深,一个人知天命,就是一个人,不仅是对外部的道理很通达,而且是对自己在宇宙中间应该怎么活有了领悟。如果“四十而不惑”是对外部的一种通达,“知天命”则是指我本人(孔子本人)在宇宙中间,应该有什么样的使命,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他很清楚了,这就是知天命。知天命的境界,就是我们这一生,该做什么,不做什么,这要很清楚。
六十而耳顺,什么是耳顺?我们现实中做不到,我说你好,你高兴;说你不好,你生气。
表扬你优秀,你美滋滋的;说你这个人不咋地,你就生气。你为什么不耳顺?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小我的执著,你的话符合我的想法,我就高兴,当你的话不符合我的想法,我就生气。这就是被小我紧紧地包裹了,只有把小我打开了,没有小我了,拥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这时候你听到什么都耳顺。这就是孔子的修为。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从心所欲不逾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是做什么也不违反规矩。这个境界非常大,我们现实中的人,如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得做多少违法乱纪的事儿?可是孔子说不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心所欲还不逾矩,他的秘密是什么?秘密就是孔子把心中那个污点给去掉了,把很多人性的弱点给克服之后,心中留下的是什么?用孟子的话叫良知。用我刚才打的比喻,就是光亮的珍珠,光芒四射,孔子都找到了,找到以后,按照那个良知去做事,超越了人欲境界,从心所欲,就完全是道德的境界。道德的成名之后的境界,而不逾矩,这个时候我们说四个字:人与道同。人和宇宙的大道是一体的,孔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都不违背道。这就是孔子的一生。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