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中的两句,一语道破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自南京往东南三十公里,有山曰“宝华”,已属句容市地界。
到宝华山游览,除了在国家级森林公园贴近自然外,主要是造访山中名刹“隆昌寺”。宝华山,因盛夏季节黄花满山而得名,周围卅六座山峰似卅六片莲花瓣,隆昌寺则如莲花一般端坐其中。
据《宝华山志》记载:“宝华律宗为金陵四百八十大梵刹最上者”,也就是说,宝华山在佛教界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隆昌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宝志和尚(济公的原型)在此结庵传经,故名宝志公庵。明朝万历皇帝曾敕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名称,遂更名为“隆昌寺”。中国的佛教中有分支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成为“律宗”,明末清初如馨在金陵灵谷寺传戒说律,其弟子寂光则在宝华山建立律宗戒坛,隆昌寺成为律宗的重要授戒之地。僧尼受戒的寺院原有不少,但隆昌寺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一座最大的律宗戒坛,也是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全国有百分之七十的僧尼来此受戒。据不完全统计,宝华山隆昌寺先后授戒七十余期,“得戒僧徒遍于天下,以数十万计”,凡在宝华山受戒,取得隆昌寺戒牒者,云游至全国名山、古刹都会受到热忱接待。
隆昌寺隆昌寺号称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是座规模颇大的寺庙,但其山门面北偏东,既小又僻。原来因康熙帝曾驾临寺院,故改山门面北以示接驾;山门较小是因为律宗寺院戒律严格,将山门造小使僧人不能随便进出,也可避去尘俗烦扰。山门内是条狭长的甬道,两侧墙上有清朝至民国的石碑数方。甬道左侧的建筑为寺庙的厨房与餐房。已经废弃的灶台上放着数口大锅,据传当年可以同时煮上千人的饭菜;餐房面积挺大但相当简朴,墙上有近日来进献各式斋饭的信士名字及祈福词;甬道右侧为对称严谨、结构方正的四合大院,南端为大悲楼、北侧是大雄宝殿,两侧为东西寮房。这种四合院结构的庙宇在国内相当罕见,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
隆昌寺与传统寺院的结构大不相同,一般佛寺都是坐北朝南,而隆昌寺却是坐南面北的。传统寺院的高大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在隆昌寺要么被简化、要么就被取消。前段已经提及隆昌寺狭小的山门,其侧后的大悲楼仅韦陀菩萨面向大雄宝殿而立,内有钟、鼓各一算是简化到极致的钟楼和鼓楼。
隆昌寺大雄宝殿内仅供奉一尊佛祖塑像,为香港宝莲寺所赠,是贴金的香港天坛大佛之石膏小样,就是建造大佛时的模板,算是“母佛”了。位于香港大屿山上的天坛大佛总高卅四米,为全世界最高的户外青铜坐佛,而为铸造这尊大佛打造了五米多高的样本,如今成为了隆昌寺大雄宝殿的主祀佛像。很多佛寺大雄宝殿供奉的华严三圣,即释迦摩尼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隆昌寺则被置于大雄宝殿背后,那里是一般佛寺供奉观音菩萨的地方。
大雄宝殿的西北侧有条小路,通往几座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的附属建筑。
正中高台上的是铜殿,为万历皇帝生母慈圣皇太后捐金二千建成,殿高七米,阔四米五,深四米,名为铜殿盖因其梁、栋、栌、桷、窗、瓦、屏、楹均以铜为之,殿内原供观音大士像,四壁刻画有如来诸菩萨及帝释天人像等。殿前丹墀石栏围护,有石阶上下,如今基本保存完好。隆昌寺铜殿两侧各有一座无梁殿,左供文殊,右奉地藏王,均为单檐歇山顶,三间两层楼阁式、进深二间;整幢建筑无梁无柱,不用寸木,内部纯系砖垒拱券,外部是仿木结构殿堂形砖雕,夹墙内有石级上下,仅容一人,门窗皆呈圆拱形,上雕云纹和二龙戏珠图案。总体而言,这些四百年的建筑保存不算好,近期整修的痕迹相当明显,已经失去了古韵,所以目前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文来源于新浪博客,作者口罩大叔)
【新浪旅游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