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2011年10月25日在国际道教论坛上表示,当前,道教和道学已经走出中华大地,正在朝着成为国际性宗教的未来稳步前进。
许嘉璐表示,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曾经在两千多年孕育、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历尽坎坷,为中华文化的延绵、丰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道教的理念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至今仍存在并活跃于大众的生活中和思维中,同时也和各国学者围绕着对人类未来进行探索而提出的许多真知灼见相近。
他说,天人之道本为“一”,二者并称,即人与自然合一的必然。这样的理念正是今日中国和世界所需要的,因此道教道学既属于中国,又理应属于人类。但当前国内外真正了解道教的历史、理念的人仍不够多,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道教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使命。
他认为,首先要深研道教经典,特别是原典,做出符合时代的阐释。自古以来,对于本民族经典的阐释,都是阐释者以他所处时代的观念和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都有阐释者的创造,即他的主观意图和思考。虽然现在《道德经》、《南华经》等注释和译为白话的著作不少,但是把这些经典作为信仰的读本或哲学经典的并不多。
其次,要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模式去观察和体验对原典的研究。先道先哲已经为后人形成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哲学观念,但是它的系统性或者说它的哲学体系是隐性的、潜在的。因此,只有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繁荣起来,并经受了教内外的讨论、争辩、遴选、淘汰之后,才能在21世纪逐步建构起道教哲学体系。
再次,不能回避道教理念系统里类似“长生久视”、“五行”、“方术”、“神仙道”等的时代阐释问题。随着20世纪自然科学急速发展,面对文化素质越来越高的大众,尤其是知识丰富、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如不做好这方面的阐释,将等于把他们拒之于道教的门外,而道教可能将因此而萎缩。在这方面,国内外不少宗教或教派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我们参考。
最后,要重视培养道才。如果社会的主体成员远离了道教,则道教的前途堪忧,能否成为国际性宗教也将堪忧。当前,各大宫观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一批批虔诚、博学的年轻道士在迅速成长。希望今后能涌现出更多善于运用普通的话语进行道教教义教理的普及工作,善于运用现代技术,创造人民喜闻乐见形式的弘道作品的年轻道人。
许嘉璐最后将“道”联系到了当今社会及人们的幸福感问题。他说,人应共生,人与自然应共生,惟其共生方能和谐,“平静对待社会和人生,名利和竞争,幸福和苦恼,促进社会和谐的人将更多。这样的人多起来了,促进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的人就多起来了,那将是道教之幸、中华民族之幸、世界人民之幸”。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