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四不食戒』,「四不食戒」是在《了凡四训·积善之方》里面,这原文是说,「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禮》『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牝」就是什么?「牝」就是鸟兽里面雌性,就是母的,在孟春之月是不能够杀害那些怀孕的这些动物的。所以求仁者求这个恻隐之心,积德者也是这个恻隐之心。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就保全我们自己的恻隐之心,君子都会离开厨房的。那就是什么?保护我们自己的恻隐之心。「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殺不食,見殺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殺者不食。」跟这里有一点点不太一样。这里讲『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我杀不食』,一样,但第四个,『我无事杀不食』。那么《了凡四训》里面讲,就是「自养者不食」,自己养的不能吃。「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渐渐增进」,你从这个地方开始断肉,那么「慈心愈长」。「不特殺生当戒」,不仅要断这个杀戒,不仅要断这个杀生,而且「蠢动含靈,皆为物命,求丝煑茧,锄地殺虫」,包括你要求春蚕吐丝,或者你要耕地的时候,都还会去伤害到那个虫。「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都是以杀牠们这些动物,来养活我们自己。
「故暴殄之孽,当与殺生等。」所以你浪费这些食物,这些罪业跟杀生是一样的。「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我们平常手不小心去碰到伤害的,乃至于脚不小心去踩到的,那又不知道多少。「皆当委曲防之」,《了凡四训》里面跟你讲,你都要努力的、很小心的去避免。「古诗云:『为鼠常留饭,憐蛾点灯。』何其仁也!」古代的人怎么去行慈悲呢?「为鼠常留饭」,知道老鼠在出没,留一口饭在那个地方。「怜蛾不点灯」,怕蛾去撞灯,失去生命,所以不点灯。「怜蛾」,可怜蛾不点灯。
另外「三种净肉」,三净肉是,「我眼不见其杀者」、「不闻为我杀者」、「无为我而杀之疑者」,「此谓之三净肉」。「小乘戒中不禁比丘之食」,小乘里面它是没有这样禁止的。「十诵律三十七」里面讲,「我听噉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就是,「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见」就是说不亲眼看到,他为我的缘故而杀害这个众生。「不闻者」什么意思?「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你听到动物的叫声,你只要听得到的,都可以听得到的,就不能吃。「不疑者」是什么?「此中有屠儿,此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就是你要怀疑说,这动物里面,有没有牠的小生命在呢?
《三藏法数》里面说,「谓知此处有屠家,有自死者,亦知此人不为我故杀。」《三藏法数》里面讲说,知道这个地方有屠夫住的地方,「有自死者」就是,那些动物自己自然死亡的,也知道说这个不是为我来故意杀害这个众生的。《楞伽》跟《楞严》跟《梵网》、《涅槃》,这四部经,这大乘经里面都禁止食肉。「《涅槃经四》曰:『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悲种。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所以佛陀就说,这三净肉是方便说的。所以《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楞严经》、《楞伽经》、《梵网经》、《涅槃经》都讲得很清楚。你吃肉,「夫食肉者,断大悲种」,更何况说你要成佛呢?不可能嘛。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一九九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