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如何理解业果

发布时间:2023-08-03 13:27:27作者:诵读

业果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因为它对我们的伤害是非常的大,从我们的烦恼、生病、灾难、甚至是生命都会影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多学习佛法,同时也是要知道业果的法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业果的法则是什么

请聆听佛陀的第十四个回答:“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请问‘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

什么是有过失的?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

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智慧高超。学生,这就是导致智慧高超之道,即拜访沙门或婆罗门时请问

‘尊者,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什么是有过失的?什么是没有过失的?什么是应培育的?什么是不应培育的?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痛苦?

什么行为导致长久的安乐?’”关于这一点,单纯只是请问这些问题并不足以使他成为有智慧的人。在问过后还必须依法实行,摩诃俱稀罗尊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当听到胜莲花佛宣布一位比库,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他发愿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样的荣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亲近佛陀与十万位比库,供养饮食七天。并且在最后,供养他们每人三件袈裟。

要达成这种心愿,就必须刻苦学习律、经、论三藏圣典,并研讨注释及疑难之处,恭敬地聆听佛法,并且实际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那时候人类的寿命是十万岁,他在那一生中都累积上述的那些巴拉密,这是要在证得阿拉汉果时也具足四无碍解智者的必然修行方法。

摩诃俱稀罗尊者过去生中就是如此履行巴拉密,以期达到自己的愿望。最后,当他的愿望达成时,他成为果德玛佛的弟子当中无碍解智第一者。

在他的最后那一生,他出生于舍卫城的一户富有的家庭,父亲是阿摄拉亚那,母亲是旃陀瓦第。他精通于吠陀;在听闻佛陀说法之后,生起信心,皈依了佛、法、僧三宝。

接着,他依佛陀的教法而出家,精进地修行止禅与观禅,并且在不久,就证得了阿拉汉圣果。由于他经常询问佛陀与同修的比库们佛法,因此他非常精通于无碍解智。

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佛陀在《中部.根本五十经篇》中,宣布他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在那部经中,摩诃俱稀罗尊者对沙利子尊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回答。

在不同部尼诃耶(经)当中,还有数则摩诃俱稀罗尊者与其它杰出尊者之间的讨论。沙利子尊者相当敬重摩诃俱稀罗尊者。在《长老偈》的(偈1005-7)当中,就有三首沙利子尊者赞叹摩诃俱稀罗尊者卓越德行的偈颂。

其偈颂如下:“内心寂静与善自摄护,无掉举而依智慧言说,他扫荡一切邪恶之法,犹如风吹干枯的树叶。内心寂静与善自摄护,无掉举而依智慧言说,他去除一切邪恶之法,犹如风吹干枯的树叶。内心寂静而安稳无忧,德行明净而毫无垢染,持戒清净与深具智慧,他是灭尽一切众苦者。”

接着,请聆听佛陀在《小业分别经》里的结论:“如此,学生,导致短命之道令人短命;导致长寿之道令人长寿;导致多病之道令人多病;导致健康之道令人健康;

导致丑陋之道令人丑陋;导致美丽之道令人美丽;导致没有影响力之道令人没有影响力;导致有影响力之道令人有影响力;导致贫穷之道令人贫穷;导致富有之道令人富有;导致出身低贱之道令人出身低贱;

导致出身高贵之道令人出身高贵;导致智慧暗昧之道令人智慧暗昧;导致智慧高超之道令人智慧高超。众生是他们自己所造之业的拥有者,业的继承人;他们起源于业,系缚于业,以业为依靠处。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从上述的那些故事里,我们见到许多卓越的尊者,在过去世累积巴拉密的经过。他们累积善业,如布施、持戒、修行止禅与观禅。

然而,由于无明、爱、取的多样化,所以业也变得多样化;由于业的多样化,他们也就多样化。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不善业成熟时的情况。

接着,我想继续解释《皮带束缚经》。佛陀在经中说:“诸比库,正如一个画家或油漆匠,使用染料、虫胶或郁金粉、靛色或茜草色,在已经磨光的平板、墙壁或画布上,描绘出具足所有特征的男人或女人形像。

同样地,诸比库,当未曾闻法的凡夫造成某物时,他只造成色蕴,只造成受蕴,只造成想蕴,只造成行蕴,只造成识蕴。”现在,未曾闻法的凡夫,每天都在造作身体、言语及意念的行为。

这些行为,是善或不善的行与业,根源于无明、爱、取。只要未曾闻法的凡夫,还不修行导致烦恼灭尽无余之道,上述的无明、爱、取、行、业,就还会产生它们的果报,即造成五取蕴。

善业,能够产生美好的五取蕴;不善业,能够产生丑恶的五取蕴。根据世俗谛,这些五取蕴称为男人或女人。善业造成美好的男人或女人;不善业造成丑恶的男人或女人。

因此,累积善业或不善业,就像在已经磨光的平板、墙壁或画布上,描绘出男人或女人的形像。善巧的画者,描绘出美好的男人或女人像;拙劣的画者,则描绘出丑恶的男人或女人像。

同理,愚昧的未曾闻法凡夫累积不善业;理智的已闻法凡夫或有学圣者累积善业。”我想举旃普迦尊者的例子来说明,以便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其含义:在迦叶佛的时代,旃普迦是一位比库,接受一位在家施主护持。

有一天,一位阿拉汉比库来到他的寺院。在家施主感到很欢喜,就特别殷勤地照顾那位阿拉汉比库:他供养了丰盛的饮食与袈裟,请一位理发师来帮他剃头,而且送来一张床供他睡卧之用。

原本定居在那里的比库,见到施主对客比库如此地殷勤,心里感到很嫉妒。他无法克制住自己的心,被嫉妒所征服。他用尽各种方法,使施主对客比库产生最坏的印象。

他甚至辱骂客比库说:“一、你最好去吃污秽之物,而不要吃这家施主的食物;二、你最好用扇椰梳子撕掉头发,而不要让他的理发师剃头;三、你最好裸体,而不要穿他供养给你的袈裟;四、你最好躺卧在地上,而不要躺在他供养的床上。”

由于不能克制住自己的嫉妒心,所以他正在描绘丑恶的人像。那位客比库,不愿让他继续因为自己而造恶业,因此在第二天就离开了。

由于这个不善业,虽然旃普迦修行了二万年,但是却毫无成果。死后他投生于阿鼻地狱,在两尊佛之间的时期里备受煎熬。乃至在他的最后一生亦然,有许多年的时间他饱受指责。

由于他在迦叶佛时代累积的善业,所以他出生于王舍城的一户富有的人家里。但是,由于上面谈到的不善业,所以从婴儿的时候开始,他就只吃粪便,别的东西一概不吃;

他一直像出生时那样全身裸露着,衣服一概无法穿得住;他只睡地上,不睡在床上。长大之后,他跟随邪命外道出家。那些邪命外道用扇椰梳子,将他的头发拔掉。

当邪命外道发现他吃粪便等污物时,就将他赶出去。他以裸体外道自居,修行各种苦行。他假装除了用草叶尖端沾一点奶油或蜂蜜滴在舌头上之外,不接受其它的任何供养。尽管事实上,他在夜里偷偷地吃粪便。

如此,他苦行的名声远播四方。在他五十五岁的时候,佛陀知道他过去世的善业即将能结成果报,因此去造访他,住在靠近他住处的一个山洞里。

当天晚上,旃普迦见到威神显赫的天神们,都来礼敬佛陀,心里深深地感到佩服。因此隔天早上,他就来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造成他当世如此长期苦行的过去世恶业,并且劝他放弃错误的行为。

在佛陀开示之时,旃普迦对自己的裸体生起羞愧,佛陀就交给他一块沐浴用布,让他遮覆身体。听完佛陀的开示之后,旃普迦证得阿拉汉果。

当鸯伽国与摩竭陀国的居民带着供品来见他时,他显现神通,并且顶礼佛陀,声明佛陀是他的老师。如此,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大家看旃阇摩那祇所画的图:旃阇摩那祇是某一教派的遍行外道女,她长得非常美丽动人。当这一派异教徒,发现由于佛陀的信众增多,而使他们的供养减少时;

他们要求旃阇摩那祇,帮助他们达成破坏佛陀名誉的阴谋,要她假装去祇园精舍拜访佛陀。于是,她故意让人们见到,她在傍晚的时候到祇园精舍去。

晚间,她在祇园精舍附近那派异教徒的地方过夜。隔天清晨,她故意让人们看到,她从祇园精舍的方向走回来。当人们问她时,她说,她与佛陀过了夜。

几个月之后,她将一个木制的圆盘绑在腹部,假装怀孕,来到佛陀面前。当佛陀正在对众多的听众开示时,她指控佛陀不负责任及不顾情义,一点也不为她生孩子的事作准备。佛陀沉默不语。

然而,忉利天(三十三天)上帝释王的座位发热起来,提醒他,人间发生了需要他处理的事情。于是,帝释天王令一只老鼠去将绑住木盘的带子咬断。

木盘掉下来,切断了旃阇摩那祇的脚趾头。她被在场的众人,赶出寺院去。当她走出寺院大门时,土地忽然裂开,那地狱里的猛火,立刻将她吞噬下去。这就是众生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染污的情况。

据说,佛陀之所以会蒙受被旃阇摩那祇指控这样的不光彩之事,原因是在过去某一世中,他曾经辱骂过一位独觉佛。

接着,请大家看小善贤的图画。大家可以自己判断,那是不是一幅美好的图画:《小部.六牙象本生经》,是我们菩萨的一个本生故事。那一世,他是一只名叫六牙的象王。这是佛陀在谈到舍卫城的一位比库尼时,所说的本生故事:

有一天,当那位比库尼在祇园精舍听佛陀开示时,由于仰慕佛陀完美的品格,而想知道自己过去世中是否曾经作过他的妻子。那时,宿命智立刻在她的心中生起,她一生接着一生地回忆过去世。

过去她身为六牙象王的配偶小善贤那一世的记忆,出现在她的心中。这位比库尼感到很高兴,所以先欢喜地笑了出来。但是,她又想着:“只有少数的女人,能够真正为她们丈夫的利益着想。多数的女人,不会为自己丈夫的利益着想。”

因此她想知道,自己是否曾经作一个为丈夫利益着想的好妻子。当她如此进一步回忆过去世的时候,她发现是自己导致丈夫(象王)死亡,于是她大声地哭起来了。

那时,佛陀讲述六牙象王本生故事,来解释那位比库尼,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的原因。有一世,我们的菩萨出生为六牙象族的象王,它们的族群里总共有八千只象。由于过去世所累积之业,它们都能在天空飞行。

释迦菩萨(象王)的身体,是纯白色的;象脸与象脚,则是红色的。当它站立着的时候,它身体的六个部位,都能够接触到地上,即四只脚、象鼻与象牙。

它住在六牙湖边的金色山窟里。它的主要伴侣(母象),是大善贤与小善贤。有一天,六牙象王听说沙罗树林里,有许多的沙罗树花在盛开。所以,它领着象群到那里去。

在沙罗树林里,六牙象王以身体重击其中一棵沙罗树,以表达内心的欢喜。这一重击,使得沙罗树的干枯树枝、树叶及红蚂蚁,掉落在小善贤的身上。而沙罗树的花,则掉落在大善贤的身上。

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是那时正好有一阵风吹过,而小善贤是站在下风处,大善贤则站在上风处。虽然这只是由于风吹,而恰巧发生的事情,并非六牙象王有意造成;

但是,小善贤对这件事很不高兴,因而不断地抱怨。有一天,所有的象都在六牙湖中玩水。那时,有一只象供养一朵名叫“增盛繁荣”的多花瓣大莲花,给六牙象王。

六牙象王没怎么多想,便随意地将那朵莲花赐给大善贤。当时,小善贤站在一旁,很不满意六牙象王如此明显地偏爱自己的对手,她内心感到难堪,而且对象王怀恨。

不久,六牙象王与所有的象,都有机会供养水果与用品,给住在金色山窟里的五百位独觉佛。那些独觉佛在出家之前,都是摩诃波陀玛瓦第王后所生的儿子。他们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有一天,当六牙象王在供养五百位独觉佛时,小善贤也供养他们野生水果,并且发了一个愿。她正在为自己描绘一幅不善业的图画。

当时,她了解独觉佛是德行最高的人,是无上的福田;而包括小善贤在内的所有的象,也都是有德行的;供养物是正当地从森林里取得的;

在供养前、供养时与供养后,小善贤都深信业有很大的果报;她也了解戒行良好者的愿望,可以由于其清净的戒行而圆满达成。

那时,小善贤(母象)琳璃尽致地描绘出,具足所有特征的一个女人形象:“尊者,以此供养水果的功德,在身坏命终之后,愿我投生于摩达王的家中,成为一位公主;

愿我的名字,叫作善贤;愿我成为波罗奈国王的王后;愿我能说服波罗奈国王,实现我个人的心愿;愿我能指派一名猎人,将六牙象王的象牙砍下来。”

为什么她发愿要投生为摩达王家中的公主呢?因为她了解,若要说服一个男人帮助她实现心愿,美丽的相貌是绝对必要的。

而摩达王家中多出生美女,所以她发愿生为摩达王的公主。她也了解波罗奈王的势力比其它国王的势力更强大,因此她发愿成为波罗奈王的王后。如此,依照画者的意愿,一个具足所有特征的女人形象,将在人类世间的画布上显现。

结果,她身坏命终之后,如愿地出生于摩达王家中。后来也果然成为了波罗奈王的王后。当她成为王后之后,理应舍弃对森林里一只动物的怀恨;但她却无法舍弃怀恨,

无法原谅六牙象王,她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心。因此,当你在造业的时候,千万要记住这个故事,因为当业力成熟时,就很难避免其果报。让我们继续看这个故事:

她内心怀着前一世的怨恨,计谋着如何将六牙象王的象牙砍下来。她怂恿国王召集所有的猎人,选出其中一个名叫所努达拉的猎人,来执行这项任务。

由于善贤熟知,六牙象王非常尊敬穿着黄色袈裟的那些独觉佛,所以她交代所努达拉猎人,必须穿上黄色的袈裟,如此六牙象王就不会伤害他。

业果的法则是什么

猎人所努达拉,费了七年七个月又七天的时间,才走到六牙象王的住处。他在地上挖了一个大坑,上面以草和泥土覆盖起来。当六牙象王陷在这个大坑里面时,他就对着象王发射毒箭。当六牙象王发现自己被陷害时,它立刻要攻击所努达拉;

但是,当它见到所努达拉穿着一件黄色袈裟时,它克制住自己,不攻击他。当所努达拉告诉六牙象王,为何要来害它的原因之后,六牙象王告诉所努达拉猎人,如何将自己的象牙锯下来。然而,所努达拉的力量不足以将象牙锯断。

于是,尽管六牙象王已经受到毒箭的重伤;而且由于下颚,已被猎人锯开一道伤口,而遭受着难忍的疼痛,它仍然以自己的象鼻,拿起锯子来锯断自己的象牙,将象牙交给猎人所努达拉,然后就死了。

所努达拉猎人,依靠象牙的神奇力量,七天内就回到了波罗奈都城。当善贤知道自己指派的人,已经害死了自己前世心爱的丈夫时,她自己也因此心碎而死。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想要报仇的心,只会造成内心混乱,乃至导致自我毁灭。请记取这个故事的启示,我们应当培育宽宏大量的心胸,将一切的怨恨化解、释怀。

因为我们知道:怀恨在心带给自己很大的伤害,远比任何人所能带给我们的伤害都更大。由此可见,众生被自己内心的烦恼所染污。

接着,请再看看,将会成为大莲花独觉佛的那个人所画的图画:在迦叶佛时代之前,他已经累积成为独觉佛的巴拉密,长达二阿僧祇与十万大劫之久。

在迦叶佛的时代,他以比库的身份,累积巴拉密达到二万年。然而,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为波罗奈王的司库,掌管国王的财富与宝库。

在那一生中,他造了与人通奸的恶业。由于那邪淫的不善业,死后他投生于地狱。受完地狱之苦后,他投生为一个司库的女儿。

她的母亲,在怀胎期间一直遭受烧热感的苦恼;她自己住在胎中,也一样受苦于那烧热感,这是由于她直接从地狱投生来人间的缘故。她经常记得那样的剧烈苦痛。

虽然她长得很美,但是由于过去世邪淫业的缘故,即使连她的父母亲,都对她感到厌恶。后来她结婚了,由于过去世邪淫恶业的缘故,虽然她很美丽、聪明、体贴丈夫,但是她的丈夫却一点也不喜欢她。

各位,由这个故事的启示,我们应当记住,人们对犯邪淫的人,是多么的厌恶。她的丈夫厌恶她,所以不照顾她,而与其它女人一起去参加节日盛会。

有一天,她泪流满面地对丈夫说:“即使是转轮圣王的女儿,也仍然为了满足丈夫的需求而活。你所做的行为,使我痛苦不堪、伤心欲碎。

如果你不愿意照顾我,就请送我回娘家去。如果你还爱我的话,就应当照顾我,不应做出这样不义的行为。”她如此地请求丈夫,带她去参加节日盛会。

于是,她的丈夫要她作好准备,她照着丈夫所交代的做了。到了节日那一天,她听说丈夫已经到公园去了,就在众仆人的陪同之下,带着食物及饮料,跟随在丈夫身后而去。

在路上,她遇到一位刚从灭尽定出定的独觉佛。那位独觉佛很想帮助她。她从马车中出来,将独觉佛的钵装满食物,然后供养给独觉佛。

在独觉佛接受她的供养之后,她如此地发愿,描绘出一个众生的形象:“尊者,愿我未来的每一世,都从莲花中化生。愿我未来的每一世,肤色都犹如莲花的颜色一般。

愿我未来的每一世,都作男人。愿每一个见到我的人,都喜爱我。愿我了知,您所了知的法。”为什么她希望得到如此的生命呢?因为她在母亲的胎中时,已经备尝住胎之苦,所以她发愿要从莲花中化生。

由于她非常喜爱莲花的颜色,所以她发愿肤色犹如莲花的颜色一般。由于她这一世作女人,而遭受了许许多多的痛苦,使她非常厌恶女人身,所以她发愿生生世世成为男人。

由于每个人都厌恶她,即使连她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所以她发愿,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喜爱她。最后,由于她过去世,已经累积了足够的巴拉密,所以她会发愿,想要了知那位独觉佛所了知的法。

如此,她在生死轮回的画布上,描绘出一个具足所有特征的男人形象。那时,她过去世不善业的果报消失了。他的丈夫忽然想起她,就命令人来请她去。

从那个时候起,不但她的丈夫非常喜爱她,而且每个人都非常喜爱她。那一世之后,她投生于天界的莲花中,成为了一个男性天神,名叫大莲花。他在天界里,上上下下地流转了许多世。

后来,在帝释天王的建议下,他最后一世投生于波罗奈王公园里的莲花中。波罗奈王的王后,没有生育儿女,当她见到公园里的一朵大莲花时,对那朵莲花感到非常喜爱,就命令人去采下来。

结果,王后发现莲花中有一个婴儿,犹如睡在摇篮里一般。她收养了那婴儿,并且将他抚育在富裕的环境里。每一个见到他的人,都非常喜爱他。

在王宫里,有二万名女子负责服侍他。由于国王发布了一项宣告:能够喂养这个婴儿——大莲花王子——的女子,都能得到一千个金币的酬劳。这就是为什么,王宫里有那么多人服侍他的原因。

当大莲花王子成长到十三岁的时候,他开始对这些服侍感到厌倦。有一天,当他在王宫大门外玩耍时,见到一位独觉佛走过来,就警告独觉佛不要进入王宫去,因为王宫里的人会逼迫进入王宫去吃、喝的人。

于是,独觉佛就转身走了。王子心里感到很后悔,恐怕冒犯了独觉佛,就骑着象前往独觉佛的住处,准备向他道歉。到了半途,他从象身上爬下来,徒步行走。

走到接近独觉佛的住处时,他将随从的人员都打发回去,独自一个人继续向前走。他发现独觉佛的住所没有人在,就自己坐下来修行观禅,因而证悟了独觉佛果,断尽诸漏,达到究竟的心解脱。

接着,请看素馨的图画:在毗婆尸佛的时代,她出生于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但是她有着崇高地位的父亲死了。

当时的人民非常肯切地请求国王之后,才得到允许供养佛陀及十万位比库。将军得到了在第一天邀请佛陀与僧团到家里供养的殊荣。

素馨在外面游玩之后回到家里,发现母亲正在哭泣。她问母亲为何哭泣,母亲回答说:“如果你的父亲还在世的话,优先供养佛陀与僧团的殊荣,一定是我们的。”

素馨安慰母亲说:那荣誉还是属于她们的。于是,她用一个金色的碗,盛满了美味的奶粥;再用另一个碗,将它盖起来。

她将那两个碗以茉莉花团团包住,然后领着众仆人出去了。在前往将军家的路上,她被将军的部下挡住;但是她以好话劝诱他们,让她通过。当佛陀来到时,素馨说她要供养茉莉花环给佛陀,因而将那两个以茉莉花包住的金色碗,放入了佛陀的钵中。

佛陀接受那个供品之后,将它交给一个在家男居士(净人),要他带去将军家里。那时,素馨发了如下的愿,在人界与天界的画布上,

描绘出具足所有特征的善女人形象:“愿我在今后的每一世里生活都无忧无虑;愿每个人都像喜爱茉莉花那般地喜爱我;愿我的名字叫作素馨。”

佛陀到达将军家里之后,当他们要供养正餐前的汤给佛陀时,佛陀以手盖住钵口,说已经有人供养奶粥给他了。那时,携带素馨的金色碗的在家男居士,以碗中的奶粥供养佛陀,并且逐一地供养诸比库。

他如此尽情地给予每一位尊者奶粥,结果,奶粥足以供给佛陀及十万位比库食用。这项奇迹,乃是由于素馨坚强的行善意志所造成。佛陀与僧团的十万位比库,在用过奶粥之后,将军就供养他们丰盛美味的食物(正餐)。

餐后,将军问奶粥是谁供养的。知道答案之后,将军对素馨的善行勇气深感佩服,就邀请她到自己家里来,后来就娶她为自己的夫人。

从那时开始,每一世她的名字,都叫作素馨。而且,在每一世她出生的时候,都会有茉莉花飘聚下来,堆积高达膝盖。

在最后一世,她出生为憍萨罗国王的女儿,波斯匿王子的姊妹。在她七岁的时候,佛陀第一次来到舍卫城。在供养祇园精舍那一天,她和五百位与自己同一天出生的女伴,带着花瓶与花来供养佛陀。

在听完佛陀的开示后,她证得入流道(初果)。她是佛陀的卓越优婆夷弟子当中的一位。有一天,她与五百位皇家少女,坐着五百辆皇家马车去拜访佛陀,请问佛陀她们布施的功效。佛陀的回答,涉及到业果法则的多样化。

因此,我想简要地解释如下:素馨问佛陀说:“假设有信心、戒行与智慧都同样卓越的两位弟子,其中一位作布施,另一位则不作布施,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差异?”

佛陀回答说:“无论他们再投生于天界或人界,曾作布施的那个人,在寿命、容貌、安乐、荣誉与力量方面,都会超过另一个人。即使在更后来世,当他们都出家加入僧团时,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异。

此差异,一直会到他们都成为阿拉汉之后,才会消失。因为,两个人的阿拉汉道智与阿拉汉果智,是毫无差异的。”这就是佛陀对她所提出问题的回答。

根据《小部.长老尼偈》,素馨在老年时,才出家成为比库尼。因为她必须照顾自己的祖母,所以延迟出家。她的祖母过世之后,她与波斯匿王一起到祇园精舍,她带着小毯与地毯来供养僧团。

佛陀对他们开示。在听闻佛法开示后,素馨证得了不来道(三果)。于是,她请求出家,并且在佛陀说完偈颂之后,证得四果阿拉汉。

听完上述这些故事之后,希望大家都了解到:由于过去世所造业的差异,所以众生有种种差异;而业的差异,根源于无明、爱、取的差异。

因此,以无明、爱、取的多样化为根源,产生了业的多样化。业的多样化,则造成了众生的多样化。从究竟谛(胜义谛)的角度来看,众生就是五取蕴。总共有过去、未来与现在、内与外、粗与细、劣与优、远与近的十一种五取蕴。

善巧的画者,造成美好的五取蕴。拙劣的画者,造成丑恶的五取蕴。无论美好或丑恶、低劣或高尚,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

因此,佛陀在第二部《皮带束缚经》中如此开示:“诸比库,正如一个画家或油漆匠,使用染料、虫胶或郁金粉、靛色或茜草色,在已经磨光的平板、墙壁或画布上,描绘出具足所有特征的男人或女人形像。

同样地,诸比库,当未曾闻法的凡夫造成某物时,他只造成色蕴,只造成受蕴,只造成想蕴,只造成行蕴,只造成识蕴。”

接着,佛陀问说:“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色蕴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比库们回答说:“无常的,世尊。”佛陀问说:“既然是无常的,那么它是苦的,还是乐的呢?”比库们回答:“苦的,世尊。”

佛陀说:“既然它是无常的、苦的、变化不定,那么,如此地看待它,是否适当:‘这是我的;这是我;这是我的自我’?比库们回答:“当然不适当,世尊。”

佛陀接着问:“诸比库,受蕴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想蕴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行蕴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识蕴是恒常的还是无常的?……”而比库们的回答,与之前对于色蕴的回答是一样的。

由这些问答当中,我们可以了知到,五取蕴都是无常、苦、无我的。不应将它们看成是“我的”、“我”或“我的自我”。

接着,佛陀教导观禅的修行方法如下:“因此,诸比库,对于一切的色蕴,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如此看待它们:‘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对于一切的受蕴……一切的想蕴……一切的行蕴……对于一切的识蕴,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未来的,内在的或外在的,粗的或细的,低劣的或高尚的,远的或近的,

都应当以智慧,如实地如此看待它们:‘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

诸比库,具备如此的认知之后,善学的圣弟子对色蕴厌患;同样的,善学的圣弟子对受蕴厌患、对想蕴厌患、对行蕴厌患、对识厌患。如此厌患之后,他远离欲染。远离欲染之后,他得到解脱。得到解脱之后,生起了如此的智慧:‘我已经得到解脱。’他了解:‘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皆办,不受后有。’”

我们已经讨论过,如何观照十一种五取蕴;十一种五取蕴就是苦谛。我们也讨论过,如何观照缘起;缘起就是集谛。苦谛法与集谛法是行法,它们是观禅的目标(所缘)。禅修者必须交替反复地观照它们为无常、苦、无我。

我想引用佛陀回答莫伽罗阇的话,来进一步肯定上述的陈述:莫伽罗阇,是跋婆梨派来亲近佛陀的十六名弟子之一。跋婆梨曾经担任波斯匿王的国师,后来他太老了,无法亲自来见佛陀,所以派遣弟子来跟随佛陀学习。

莫伽罗阇请问佛陀说:“如何看待这五取蕴的世间,才能脱离死亡?”佛陀回答说:“莫伽罗阇,应当看待十一种五取蕴的世间为无常、无乐、无我。必须经常保持如此的正念。若能够如此地观照五取蕴世间,就能借着舍弃我见,而脱离死亡的魔掌。死亡之神,是无法看见如此看待世间的人。”

这是佛陀的回答。因此,当禅修者观照行法的三相,照见它们为无常、无乐(苦)、无我时,他的观智就会提升,而且渐渐能舍弃对行法的怖畏与欢喜。他对行法的态度,会变得冷淡与中立,不将它们看成“我”、“我的”或“自我”,就像一个已经与妻子离婚的男人,对妻子的态度变得冷淡一样。

假使一个男人,娶了一个美丽、可爱、迷人的妻子。他如胶似漆地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乃至难以忍受与她片刻的分离。如此,当他见到自己的妻子,与其它的男人站在一起,或谈话或说笑时,他就会感到生气、不高兴与心神不安。

可是后来,当他愈来愈发现妻子的许多缺点时,他感到愈来愈厌烦,而想要舍离妻子。最后,他与妻子离婚,而不再将妻子认为是“他的”。从那个时候开始,无论他见到以前的妻子,与任何男人做任何的行为,他都不会再感到生气、不高兴或心神不安,而只会感到冷淡与中立。

同样地,当禅修者一再地观照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之后,就会想要舍离一切的行法,因为他见到行法中,并没有什么能被执取为“我”、“我的”或“自我”。他舍离对行法的怖畏与欢喜,对行法的态度,变得冷淡与中立。当他如此地知见时,他的心,从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退缩、退撤、退却,不再向外执取三有。

他的心中,建立起中舍或厌离。就像稍微倾斜的莲叶上的水滴,会退缩、退撤、退却,而不会向外分布;同样地,禅修者的心,从三有中退缩、退撤、退却。正如家禽的羽毛被丢入火中时,会退缩、退撤、退却,而不会自外扩展;同样地,禅修者的心,从三有中退缩、退撤、退却。他的心中,建立起中舍或厌离。如此,他生起了行舍智。

如果他的观智,知见涅盘(永恒的安乐)为寂静,则该智慧不再注意一切行法的生起,而只会投入于涅盘。然而,如果他的观智,还未知见涅盘,就会一再地取行法为目标,持续地观照其无常、苦、无我三相。

如此不断地观照,当五根成熟时,他的观智就能投入涅盘。所有的四种圣道智,都能够知见涅盘。第一种圣道智(入流道智),彻底无余地灭除了身见与怀疑。第二种圣道智(一来道智),削弱贪欲与嗔恨的力量。

业果的法则是什么

第三种圣道智(不来道智),彻底无余地灭除了嗔恨与欲界的贪欲。第四种圣道智(阿拉汉道智),彻底无余地灭除了对色界与无色界的一切执着、昏沉与睡眠、骄慢、掉举及无明。若要成为入流圣者(初果),就必须观照行法为无常、苦、无我。

若要成为一来圣者、不来圣者或阿拉汉圣者,也同样必须如此观照。如果禅修者能够逐步地以四种圣道智知见涅盘,他必定能借着舍弃我见,而脱离死亡的魔掌。死亡之神无法看见如此看待世间的人。这就是彻底灭除身见与其它一切烦恼之道。

看了上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业果的法则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大家就一定要积极的去学习佛法,让自己能够尽快的开悟,甚至是尽快的证得涅槃,帮助自己斩断诸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热门内容

  • 相关专题

  • 月排行榜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