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性三无性

三性三无性——是佛教唯识学派的重要概念

三性三无性中的“三性”,亦称“三自性”,指“遍计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三无性”,亦称“三无自性”,指“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三性三无性是佛教中唯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是深厚的,且也有一定的深意,所以师兄对三性三无性要有一定了解。只是何谓三性三无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何谓三性三无性

一、遍计所执性,意谓世界万法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人们周遍计度、虚妄分别而执有实我、实法的结果。犹如绳本非蛇,人们妄执为蛇。《成唯识论》卷八中说:“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意思是,众生对种种因缘和合的事物,计执为“实我”、“实法”,以为心外有实体存在。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将名言概念所表示的现象视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的世俗认知是错误、不真实的。

二、依他起性 ,这里的“他”,指众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等四缘,特别是指作为因缘的阿梨耶识种子及其能够引起心识变现万法的活动。依他起,就是“依他众缘而得起”,意谓世界万法虽非真实,但也不是绝对的空无,作为“假有”还是存在的,如绳依麻等因缘而生。《成唯识论》卷八中说:“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唯识学的理论侧重点决定了依他起性是特别针对心、心所有法而言的。

何谓三性三无性

三、圆成实性 ,意谓于“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破除妄执,便能体悟到万法既无“人我”又无“法我”的真实本性,如绳亦空,由此显示的真如实性即为“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其实就是诸法实相的别名,它既是认识的极致,也是实践的依据。 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强调,“三性亦不离识”。众生的“识”是变现万法的根源,“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因而“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依他起指的主要就是诸法依识而起。诸识生起时,现似“见分”与“相分”,意识于是周遍计度,执着为“能”与“所”,此即遍计所执;而远离有、无二执,我法俱空,便显万法唯识,此即圆成实。 三性可以被理解为认识由谬误而达真实的三个步骤,这是从现象“存在”或“有”的角度展开的。如果从现象“非存在”或“无”的角度看,瑜伽行派又提出了“三无性”作为三性的补充说明。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世俗认识的虚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破除人们对“三性”的不正确执着。《成唯识论》中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依三性而立的三无性为:一、相无性,此依“遍计所执性”而立,意谓世俗认识把因缘所生法妄执为“实我”、“实法”,其实,“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二、生无性,此依“依他起性”而立,意谓依他起的万法乃“托众缘生”,如幻如化,只有假相,而无妄执自然之性;三、胜义无性,此依“圆成实性”而立,意谓“圆成实”这一胜义性已经“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此即远离世俗认识所达到的“诸法真如”,也就是“唯识实性”。唯识实性说明了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而显的诸法实相,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成唯识论》引《唯识三十颂》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何谓三性三无性

上述“三无性”被认为是佛的“密意说”,而非“了义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性”中的后二性乃“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就是说,在瑜伽行派看来,真正“无”的只有“遍计所执性”,至于依他起性,虽无实性,但有假相,故非“全无”,而圆成实性,更是真有、实有,非“性全无”了。假说为无,只是为了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而已。三无性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三性思想的表述。

...查看更多

佛教中的内容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在遇到三性三无性时,有些师兄在理解它的意思时会有一定困难。关于三性三无性,师兄一定要对它有些了解,这样在理解它的意思时会更顺利。那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关于浅识三性三无性的内容吧!

浅识三性三无性

一切存在是无量庞杂的体系。

我们人类的思维认知沉浸于“时间”、“空间”。阿陀那识执取、执受、执藏万类基因,一“妄动”,就含藏入因果,以藏识阿赖耶的能藏、所藏、执藏的功能发起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吾师张公尚德先生说:“那个第一因不是别人造的,它是造一切的。推到最后归到概念上的因果律推论上,如此产生了神我,上帝和各种神灵的自我信仰。不相信阿赖耶是我们存在的原因。所以就进入到种种心外求法的外道”(《唯识新引》)。佛祖以一切法相功能作用性施设三种名: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圆成实相”是一切法平等真如相,所以称作“实相”。此之外,皆为妄相。

佛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明功能作用的本身发展是盲目的。《八识规矩颂》中“三类分身息苦轮”真实的表达了“平等真如”示现的“模样”。所以地狱都有佛菩萨。这也就不难理解达摩祖师为何五度中毒都没有关系,祂就是“平等真如”示现的“丈六劣应身”接引娑婆凡夫。除开知时知机的祂自己要离开,不然再多的毒也没用。这是菩提心的愿行,根本就不在生死因果当中。关于“菩提心”,吾师张公尚德先生说:“若没有菩提心,则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普贤菩萨的行愿,两者之间是连接不起来的,这样就是说,弥勒菩萨在<华严经>所展示的,绝对是连接文殊菩萨的智慧和普贤菩萨的行愿两者之间的一座宇宙人文精神理想世界的天桥。”

《华严经》记录的善财童子,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入一切法界。各法界都有自相的清净面。如夜神,以夜相安于夜相;如观世音,以音声安于音声;再如《维摩诘经》的天女,以女身示现,宣说:“依本愿故。”可见平等真如相并不是空洞无边,是以平等清净轻安于一切有,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普行本愿,无有疲厌。所以,能发起菩提心归到清净如来法,是万类在三性相功能作用中最大能力所在。

依相修止修观,因福德、智慧资粮位不同,在三性中修大乘法就所得不同。

例如初地欢喜地,菩萨断我执,伏法执,没断俱生我执法执,种子“随眠于藏识”;七地远行地,菩萨断俱生我执,伏俱生法执;八地不动地,菩萨舍掉藏识,不起分别;如来地,功德圆满达到大圆镜智。

浅识三性三无性

菩萨修法有三十七菩提道品: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正勤(未生恶法今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当念生,已生善法令增长)、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七觉支(择法,精进,喜,轻安,念,定,舍)、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

相应于不同所得,佛说:“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法相。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

如是种种,皆因善行净熏种子识而积的福德、智慧资粮。吾师张公尚德先生说:“十地菩萨还有障。所以真有智慧和修行者,活在地球娑婆世界中,只有惭愧与感恩,感恩与惭愧,这样才能少少的体悟到自己和自己的存在。”(《华严五教止观》第六)

种子在一切法相三性功能中随业发生,自类横流,苦不堪言。佛恩无量,为安慰一切自苦众生,宣说一切法相都没有自性:生无自性,相无自性,胜义无自性。佛祖形容:“譬如虚空,唯是众色无性所显,遍一切处。”(《解深密经》无自性性品)。所以缘起可以性空,性空可以缘起。依他起相不来自清净平等,而清净平等无我相无法相,所以胜义无性。

地球所处欲界,也是五趣杂居地。种子染污熏习恒常审度分别,以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现量现行。《八识规矩颂》中有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就修行而言,善根未成熟或是趣向声闻的种性,因三性相了知生无自性性,还没有彻底了知相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所以在一切相中还不能真正厌离一切可欲,还没有断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因此在已经了知范围中拣择所知,兴起“论主争”。玄奘大师着《八识规矩颂》完满《成唯识论》,要实现无争。

三无性法,于修行中是难解难信之法,因为要空掉五蕴。禅宗说“最上一着,千圣不传”。完全要不起分别,达到心地,那真的要“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父母来斩父母”!这需要对一切的生,包括魔、鬼、畜生、湿生、卵生、胎生等等等等都有绝对穿透而超越的认识和真正的慈悲,才能于三无性中证得三无性。一般的声闻以自我解脱为究竟,发不起利他的菩提心,殊不知本来就没有“自己”是自己,解脱的也只是个“解脱欲望”的实现。三无性法,也叫甚深密法,其深其密其广其行超越任何“甚深细”。

浅识三性三无性

佛为一切乘愿菩萨安立诸法相,如经上说的“化城”、“化人”,而令菩萨修止修观,能于一切处随顺安隐。随顺,是上师所授之义,弟子绝不违逆。像密勒日巴,对待上师的“疯狂”指令,犹若圣旨,以超人的意志力恭敬奉行师命。随顺,是全面正面的迎一切战,而不战而胜!

三性三无性从遍行的“有”与胜义的“无”突破凡与圣在概念上的障碍,三性的遍行性功能贯通的是整个如来藏,就使得“有”法的能量可用范围成了平行规则。依他起同样也是规则中的现行性。三无性的“无所有”贯通一切的恐惧与胜义谛,恐惧本身无性,胜义也本身无性,意识的追驰终于何处与形态无关。意识不以恐惧与胜义为愿,安然也就本然。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不以没有设定什么而不安,那还有意识的定义决定安与不安的意义吗。识生起的万法,万法本身“不识”。达摩祖师说的:“不识。”

于此于时,无量此无量时,寻本愿故,达本愿故,依本愿故,是为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查看更多

三性三无性是佛教中唯识学派的重要概念,它不但蕴含着一定的深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师兄一定要对三性三无性有更多了解,同时也要知道三性三无性的关系,这样会让自己有更多认识。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内容吧!

三性三无性的关系

(1)遍计执与依他起:依他起法是虚妄分别,为世俗谛,是“有”法。遍计所执是虚妄分别所执著之实我实法,是“无”法。如是二者一有一无,则非不异。所谓现象世间的种种境相,此一切法,虽是依他缘生,众缘和合,是存在的假有,而不是真有实有。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此说明,因缘所生的诸法是假有幻有,是思维之后的一种悟境。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若是了知无有自体性也,是一切悟境。这两种说明,在事实上真是如此的,不过在常识上却是相反的。而在常识上是执我法为实,不知道因缘生法依他性空。又遍计执是情有,依他起是假有,故非不异。但不论妄情有和假有,在常识上同是有,故非异。如世亲论师云:“意识是遍计,此依他起为所取所缘境性,能生遍计,亦是遍计所执性。即依他起为境,生遍计心义,名遍计所执性。谓彼意识是遍计,缘彼相貌为所取境,为所遍计。由此依他亦名遍计性,故非异”。又无性云:“非异者依他起有,遍计所执性有。异望哀有,可得言有,无望非有,非可异故。彼既是无,望何为异。非不异者,有与非有,不成一故”。

三性三无性的关系

(2)圆成实与依他起:即依前遍计所执是“情有”,今说圆成实是“妙有”,依他起性是“幻有”,此二不同,则非不异。另一方面说,则非异,因圆成实是依他起法的真实性,若异应非彼性,若不异,依他起法应是常,或者圆成实应是无常。而实不尔,故二者异。又依他起性是凡圣境界,圆成实性唯是圣者的境界,为圣者所证。圣者虽能缘依他起,但凡夫却不能体会圆成实,这就非不异了。又依他起多依染分说,圆成实是依净分说。圣者的智慧有二:(1)根本智:即五分别智,亲证圆成实性。(2)后得智:即多指有分别差别智。就是得根本智后,起差别智,缘依他起差别法相,故此圆成实性与依他起非不异也。若定执不异,圆成实性应为后得智所缘,或依他起性应为根本智所缘。而实不然,故非不异。如《成唯识论》云:“故非一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三性三无性的关系

(3)圆成实性与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与遍计所执的关系,如明与暗的对立。有光明即无黑暗,有黑暗即无光明。也就是说,证悟了圆成实,则无遍计执,有遍计执,则无圆成实,这是迷悟对立的,故非不异。然而遍计所执性实本无体,如龟毛兔角。遍计性空,即是圆成实性,故亦非异。

总之而言,三性是以依他起法为中心的,若无依他起法的存在,前后二性者都不可得,不可说。依他起性就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即是心识,所以,名为虚妄分别有。前遍计所执是依他起上的妄情计执;后圆成实性,是依他起上的真实性。所以离了依他起法,前二性根本不可得,由此说明唯识义。

...查看更多

三性三无性的解释

三性三无性在佛教中的影响力很深,师兄在理解它的意思时一定要用心进行,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含...
https://m.lengyands.com/fxzhtt/sxsxcw/183448.html

三性三无性的解析

佛教中的内容都蕴含着一定的深意,在理解时会有一些困难,所以师兄在理解三性三无性的意思时不...
https://m.lengyands.com/fxzhtt/sxsxcw/183449.html

三性三无性有何含义

在修佛法时,师兄要理解每句佛法的含义,这样才能有收获。所以师兄在了解三性三无性时,要认真...
https://m.lengyands.com/fxzhtt/sxsxcw/183450.html

三性三无性有何寓意

佛学中的内容不但有着高深的智慧和道理,也是有一定寓意的,三性三无性也是如此。只是有的师兄...
https://m.lengyands.com/fxzhtt/sxsxcw/183451.html

三性三无性中的无性有何意义

三性三无性在佛教中的影响力很深,而且所蕴含的内容也是深厚的,所以师兄对三性三无性要有深入...
https://m.lengyands.com/fxzhtt/sxsxcw/183452.html

三性三无性中三性之间的关系

三性三无性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师兄在了解关于它的内容时要认真,也要用心,这样对它的意...
https://m.lengyands.com/fxzhtt/sxsxcw/183453.html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

三性三无性在佛教中的影响很深,它是唯识学派的一个重要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也很深,所以师兄...
https://m.lengyands.com/fxzhtt/sxsxcw/183457.html

结语

三性三无性者:即是诸法万有的实相。也就是说,宇宙一切诸法的现象,一一皆具三性三无性二义,即非有非空之中道。·所谓中道者:即是离有无增减之意。如《成唯识论》云:“远离增减二边,唯识义成,契会中道。”又《成唯识论述记》云:“言中道者,正智也。理顺正智,故契中道”。
更多
相关专题
最新文章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