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顶骨舍利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就能够知道的,但是大家对它了解吗?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吗?它的历史渊源又有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吧!
佛顶介绍
佛顶,也称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之一。佛教文献记载,佛的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这种形象是在常人中所无法见到的殊胜之相,表示此种功德的佛像即称佛顶尊。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遗体火化留下各种不同类型的遗骨,被称为舍利,其中佛顶火化后的遗骨即是佛顶舍利。
崇拜起源
佛教的舍利崇拜起源很早,据说释迦牟尼在世时就开始对过去佛的舍利开始了崇拜,但这很可能只是后来的传说。比较可靠的舍利崇拜应该开始于释迦牟尼涅盘之后。据记载,释迦牟尼于拘尸城双树间涅盘后,摩竭陀王阿阇世及波婆国末罗族、迦维罗卫国释迦族等皆欲获得舍利,但都遭到拘尸城人的拒绝。各国便商议以兵力强行分取,战事一触即发。这时,香姓婆罗门挺身而出,晓谕众生,不要因争佛舍利而自相残杀。八国便请其负责均分舍利,并各自起塔供养,于是佛的舍利便被分成8份,由8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佛教的舍利崇拜就此开始。佛顶舍利肯定被供奉在8个塔中的一塔,但具体在哪一个塔里,则无从查考了。
千年流转
佛灭度百年后,第一次统一印度的孔雀帝国的第三代国君阿育王信仰佛教,为了推广佛法,他把原来的8个佛舍利塔(有的资料说是其中的7个塔)中的舍利取出重新再分配,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万个宝塔供养。由此开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亚的范围,在整个世界佛教界流传开来,世界各地都相继出现佛舍利的供奉情形。总体上看,世界各地流传的释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几种:舍利子(粒状)、牙齿、指骨、顶骨、锁骨、头发。
阿育王的这次佛舍利再分配肯定包括了佛顶骨舍利的再次转移供奉。但佛顶舍利在这次空前规模的舍利再分配过程中到底分配供奉到哪里,现在也很难说清楚。但根据后世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南亚的西北地区以及中国的南京都有被认为是阿育王时代供奉起来的佛顶舍利。
经过阿育王的再次转移供奉,佛顶舍利离开第一次供奉之地,即最初供奉佛舍利的八塔之一,开始在其他地方供奉。后世佛舍利的转移供奉一般是对原来舍利的再次分割,所以,同一舍利一般会经过多次分割,而且在舍利的体积上一般是越来越小。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玄奘顶骨的转移供奉和不断的分供。玄奘顶骨先是在唐代末年的时候从西安兴教寺转移供奉到户县紫阁寺,北宋时候再由紫阁寺转供于南京的长干寺(南京大报恩寺)。抗日战争时期在南京发现后,先后分供于南京、北京、天津和日本等地。上世纪50年代以后,又再次经历多次分割转移供奉,如日本的那份顶骨曾再分给台湾日月潭的玄奘寺,南京的那份顶骨曾经相继分给西安的大慈恩寺和台湾的玄奘大学,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中国、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奉玄奘顶骨。佛的顶骨舍利也经历了这样的多次转移供奉。
作为佛舍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佛顶舍利首先流传在南亚地区,并被视为圣物,受到隆重的供养和广泛的敬信。据《法显传》载,早在5世纪初期的时候,西北印度那竭国内的酰罗城中有就佛顶骨精舍,佛顶骨被保存在一个叫解脱塔的塔里面,每天请出来放在寺院外面的一个非常漂亮的高台上供大家瞻礼供养。法显本人亲自瞻礼了这个佛顶舍利,据他记载,这个顶骨舍利“黄白色,方圆四寸,其上隆起”。关于当时佛顶舍利的供奉盛况,法显也做了详细的描述,当时无论是国王还是一般的民众,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瞻礼供奉佛顶骨舍利,然后才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但这个国家的人供奉佛顶舍利,法显还记载,“诸国王亦恒遣使供养”,可见这个佛顶舍利是得到周围其他国家一致认可的。
北魏僧人慧生去印度时,也见到了这个佛顶舍利,并作了记载:“渡一大水,至那迦逻国,有佛顶骨及佛手书梵字石塔铭。”《洛阳伽蓝记》在记述慧生巡礼时,对佛顶骨的形态和颜色也做了说明:“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
到了唐代,玄奘在印度巡礼期间,也曾瞻礼这个佛顶舍利。根据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2的记载:佛顶舍利放置在一个宝函之中,宝函放置在一个七宝舍利塔内,而这个七宝舍利塔则放置在一个多层的楼阁的第二层之中。玄奘看到的舍利颜色同法显看的基本相同,即黄白色,但大小同法显的记载略有不同,变成了“周一尺二寸”,而且“发孔分明”。
不知从何时开始,供奉在这里的佛顶舍利又分出一部分供奉在了迦毕试国。玄奘曾经对此有明确记载:“王城西北大河南岸旧王伽蓝……其伽蓝东南有一伽蓝,亦名旧王,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每至六斋,王及大臣散花供养。”“面广寸余”,可见迦毕试国的佛顶舍利明显比西北印度那竭国的佛顶舍利小。
流落世间
佛顶舍利从印度到中国既是佛教向东方传播的一个必然结果,也符合《杂阿含经》中所说的佛灭度后佛牙佛顶和佛钵安置东方的预言。根据唐代《法苑珠林》的记载,“又此东南往古王寺,有佛顶骨一片,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至大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今现宫内供养。”可见,供奉在迦毕试国的佛顶舍利在唐代的龙朔元年初春王玄策从印度带回了国内,并供奉在皇宫之中。而在此之前的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初春,“西域又献佛束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又追京师僧七人往东都入内行道,敕以舍利及顶骨出示行僧道曰:此佛真身,僧等可顶戴供养。经一宿还收入内。皇后舍所寝衣帐,准价千匹绢。”该书还记载,这个顶骨舍利为螺髻束发的小顶骨,并非大顶骨。这么说,佛顶舍利在唐代至少两次从印度传到中国,一个两寸,一个4寸,大小不一。至于显庆五年这个比较大的舍利到底来自哪里,则不得而知了。
南京发现
这次在南京发现的佛顶舍利珍藏在阿育王塔之中,可见其与印度历史上阿育王的那次大规模的舍利分供活动有内在的联系,可能的情况有两种:一是阿育王转供于印度西北那竭国的佛顶舍利或由那竭国转移供奉于迦毕试国的佛顶舍利,后来由唐朝宫廷再次转移供奉到了南京长干寺(甚至还有其他地方);一种可能就是属于阿育王那次大规模的舍利转移供奉中的一部分。当然,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小。不管是哪种可能,南京的这次佛寺考古都可以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来自印度的佛顶舍利的再现,由于这具佛顶舍利在历史上曾经是印度最著名的舍利,也是世界范围内三大著名舍利(还有佛牙、佛指)之一,堪称佛舍利的主要代表,所以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宗教意义和文化意义。
在念诵佛经前我们是需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念诵,以及在念诵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佛经中的内容讲解的内容是什么,所以师兄们一定要多多的念诵和感悟。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