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道观里面,常常看到道长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道教法事。
道场——是指道教宫观中道士设坛作法、上章奏表的一种宗教法事活动仪式,也是道教教义文化活动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道场有两种含义:
(一)凡是修宫建庙,设坛演道渡人的道教活动场所都可以称之为道场,是广义的一种。
(二)宫观专门择日立坛演行法事,祈福迎祥的宗教文化仪式活动称之为道场。为狭义的一种。
在道教界,把为国为民,消灾解难,祈福延寿,风调雨顺,国运昌盛的表达心愿与方法仪式,主要体现在道场法事活动中。道场法事又称之为“斋醮”。最大、最隆重的斋醮共为三种类型,即‘周天大醮’、‘普天大醮’‘罗天大醮’三种。这种法事参加的人数众多,动用的财力、物力巨大,场面宏伟,氛围浓郁。因为条件的限制,一般的宫观、个人是没有能力举办的。斋醮大致有三种:
1、祈福迎祥道场,亦称之为阳事道场。一般设立的坛有‘斗坛’、 ‘三官坛’、‘祈福坛’、‘延寿坛’、祈雨坛等。主要讽诵的经典有‘北斗经’‘三官经’‘血湖经’‘十王经’‘灶经’‘皇经’‘铁罐施食’等及各种法事科仪。阳事道场主要是根据老百姓的心愿所举行的祈福迎祥、祛病延寿、顺星转运的法事活动,通过有修行、道行高深的高功法师,掐诀念咒、作法诵经、踏罡步斗、焚化疏文将信士的祈求心愿上奏天庭,做到人神沟通,而获得神灵的默佑。 阳事三天道场一般为以下流程(除去功课经): 第一天:开坛、取水、安水、荡秽、扬幡、挂榜、三清表、三元表、净厨。 第二天:祝将、天地表、皇经、玉皇大表、祀灶、拜玉皇宝忏。 第三天:朝幡、三元经、三元宝忏、落幡、下榜、普谢(或称越庙)、回向。
2、度亡道场,亦称之为“阴事道场”。是专门为已经死去的亡灵设立的度亡道场,因为人活的时候因有七情六欲、三业六根种种欲望的需求而犯下这样或者那样的罪过愆忧,死亡后因罪业牵缠而魂系幽冥阴司,囚锁于酆都地狱,沉滞在昏暗之中,一时不能超生而受无量之苦。道教认为通过法事、诵经忏罪、符咒破滞,仰仗道力,早早获得超生。《道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万罪全消一卷经”,可见经功浩力不思义;《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南征,征战死亡人数甚重,在回来的路上亡灵阴魂不散、阴气弥漫,凄凄惨惨,士兵染疾,疫疠甚重,就立即设坛作法,念经诵咒,朗读祭文,焚香化纸,不久阴霾散退,得以顺利班师回朝。 阴事三天道场一般这样安排: 第一天:开坛、安灵、取水、安水、荡秽、扬幡、挂榜、三清表、三元表、净厨。 第二天:祀灶、三元经、三元宝忏、摄招、度桥、沐浴、朝真、祭孤、朝灵。 第三天:朝幡、救苦经、救苦忏、十王转案、破五方、城隍牒、救苦疏、焰口、放河灯。
3、阴阳两利道场 。一般是逢祖师圣诞、道士冠巾、开坛传戒等。
开光法事科仪仪式中含:清净、请神、发旨、发令、七星、八卦、入神、敕笔、敕镜、敕鸡、开光、发毫等十二种科仪才完成,使恭请的神灵汇聚神像,藉此借助衪的威灵,使供奉者运气好转,求财谋事都能得心应手,方可安座家中或庙堂,供人参拜,庇佑平安。
所谓开光,就是要把自然界的日、月、星三神灵光接引到庙堂里来,使庙堂里供奉的神像们,承接天地之灵气,造化万民之福祉。一个人的修为是有一定限度的,虽然每天修持诵经,只能为自己营造福田,并不能获得道法之真谛。
只有参拜了开过光的神像,神像才能凭借它所具有的真灵,使你心灵开窍,顿悟玄门之奥旨,以达“上善若水”的无尚境界。 道场法事与老百姓有何关系?
道场法事其产生的意义旨在:传道演教,普救天下苍生,与民众生活中的吉凶祸福、成败兴衰有着密切联系。道教认为:国运不顺,涝旱蝗虫成灾,人若时运不济,多逢忧患,有失盗、斗讼、刑法、狱牢、婚乏、工作不顺、多犯小人,破财、六亲不和、疾病缠绵不愈、或者先人去世、家宅不安、冤家寻仇,等诸多不利,种种不顺,立即请行法事,可以祈福迎祥、运顺财通、灾星消退,吉星高照,阴阳调和。
或升迁、或升学、或调动、或求财、或求婚,对自己的愿望有相应的获得。举行阴事道场可以令亡灵早日升天,不受冥司的煎熬,这么做是否管用,有些人听了就觉得是迷信,感到不可信。灵于不灵,也不是千篇一律,全凭自己的虔诚、彻底的忏悔,亦取决于人们自身道缘的深浅,造化的大小,成心程度的大小。总之,诵经念咒有其不可思义的功德,上千年以来,一直是人们追求、信奉、行持、研究探讨的一门玄奥的学问。
在参加道场之前要斋戒沐浴。道场的灵验与否,诚心是关键。“莫道天宫远,诚心福自来。”只要我们诚心,自然能禳灾灾消,祈福福至,亡魂超生,阳眷安泰。
常做的法事,许愿法事,即善男信女为了祈求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便到神宫庙宇或当天云下众神之前告许之法事,愿祈心想事成。 暖愿法事即在许愿的法事之后,每年重暖前愿,为求神明持续为善男信女消灾赐福,解祸为祥,身体健康,事业有成。 还愿法事许愿以后,神灵降福得到感应,理当虔诚承诺答谢神恩。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