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静象|天台山国清寺:一碗粥感动一个县,实实在在的普度众生

发布时间:2024-05-27 11:36:02作者:诵读
静象|天台山国清寺:一碗粥感动一个县,实实在在的普度众生

国清寺自古就备受高僧大德和文人名士的青睐。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等文人雅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过圣迹,刘长卿、王安石、陆游等著名诗人也都曾为其题诗。

在我们此行听到的关于文人古迹的故事里,最具传奇色彩的便要数“鹅”字碑了。

王羲之的“鹅”字

相传,清末书法家曹抡选曾夜宿国清寺。

夜半时分,他正在灯下练字,忽听窗外巨响,有光一闪而过。

曹抡选随手将砚台掷出窗外,响声、光芒皆消失不见,于是他掌灯出来四下张望,并无异动,便捡回所掷砚台,却发现原本粗糙的石制砚台竟变得光洁如玉。

曹抡选忙向土中挖掘,掘出王羲之半块“鹅”残字碑。后来,曹抡选苦练七年书法,日夜临摹王羲之碑帖,最终补全“鹅”字。

如今,这块石碑就矗立在国清寺院内,我们寻觅良久都没有找到,却在从罗汉堂往中线走的过程中蓦然偶遇。

石碑比想象中的更为巨大,站在碑前细看那“鹅”字之遒劲,令人不禁向往那笔锋运转时的如虹盛气。

名僧寒山、拾得

走在国清寺一侧庭院时,我们遇见了一座特殊的大殿——“三贤殿”,供奉的是寒山、拾得、丰干三位禅师。

寒山是唐代大名鼎鼎的诗僧,上学时期我们就曾拜读过他的禅诗,听闻他个性十足。此番见到三贤殿,自然要进去探寻一下这位诗僧的故事。

寒山才华横溢,性格怪诞,少与人交往。这样一位怪僧,却与国清寺中的一位帮厨僧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

三贤殿前古井

他的挚友名为拾得,是国清寺的高僧丰干禅师化缘时捡回的孤儿。二人相识之时,寒山尚未入国清寺,因其性情古怪,常衣食不济。拾得便将每日的残羹剩菜偷偷送给寒山,与他一起吟诗作对,从此成为朋友。

丰干禅师见他们如此要好,就让寒山一同进寺帮厨。

两人朝夕相处,志趣相投,留下许多诗作名篇。听僧人师父们说,寒山与拾得,正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国清寺内传印法师手书的寒山诗词

藏宝无数

从三贤殿出来时,外面的雨已经下得有些大了。

在北方生活,极少能见到细雨中的寺庙。

看着有雨水顺着房檐落下,滴在庭院里斑驳的石板上;看着花枝上的露水与升腾起的雨雾,很是喜欢这种烟雨江南。

走在廊内,虔诚的人们在细雨中往来参拜,香火气息弥漫,婉转鸟鸣与诵经之声交融,仿佛穿越古今,雨中聆听着这座隋代古刹的千年脉搏。

走上台阶,抬头便见大雄宝殿的檐角所伏之兽并非常见的形制,而是巨大青龙,龙头高昂向天,气势如虹。

檐角飞龙,这正是因为国清寺是一座规格极高的皇家寺院。

就在这曲折幽深的庭院中,藏纳着珍宝无数。不仅有众多国宝级别的历史文物,更有着历朝历代数不尽的珍贵佛像、佛宝。

在寺内有一间对外开放的文物展览室,可以一一欣赏到这些佛教艺术品。

“大家能够在各个佛殿和文物展览馆看到的只是一部分文物,还有许多被珍藏在寺内不对外开放。”师父告诉我们。

历史烟云起伏,寺庙建筑、文物曾一度遭到破坏,1973年,周总理亲自下令敦促、完成国清寺修复,并拨款30万元加快寺庙建设,令国清寺重现往日光辉。

如今的国清寺如同一座巨大的佛教文化宝库,见证着汉传佛教的发展历史,也见证着中国佛教与其他各国佛教的交流沟通。

灵山秀水,天台祖庭,高僧云集,珍宝无数,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踏入这座寺院,便能够感受到非同一般的灵气。

济世禅心

国清寺历史上曾有许多大德高僧在此修行,除了刚刚提到的寒山、拾得,还包括唐一行法师、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在这里修法讲法、普度众生。

先贤已逝,而其济世之禅心却被一代又一代的国清寺僧人所传承。

喝茶时,师父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腊月初八,是佛诞日。每年此时,各个寺院里都会早早架起大锅,施粥济民。而国清寺早在腊八之前,就已经开始“施粥”了。

他们的方式很特别:寺中僧人会将腊八粥的原料按量一份份细心配好,送往医院、公益机构等等组织和个人手中,鼓励人们在腊八当天都来煮粥、施粥。

得到原料的人们既能亲手熬粥,享受佛祖赐予的幸福,亦可将自己所熬的腊八粥施与他人,将幸福传递到千家万户。

“有些地方他们的原料很少,我们就送最好的材料给他。腊八粥一般是八种材料,我们会送九种、十种,让人们照着我们这样去做。第二年时,就有了更多的人加入施粥。” 到现在,这座八十万人的县城中已经有六十万人加入腊八施粥的活动。

“一碗粥,就改变大家。”师父微笑着说。

到访国清寺,聆听过高僧语,探访过文人圣迹,欣赏过一寺佛宝,领略过非凡佛艺,便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座隋代古刹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容纳着千年的清净灵气与浩然正气。

壮丽的天台山让人心中层云跌宕,千年的国清古刹又让这激荡于浩大中归于平静。

梅树下饮茶,廊台中行走,更觉寺内苍云古树,石阶古塔,一草一木,皆有灵性。此行恍然如梦,每每忆起,又忍不住拍案叫绝。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