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在藏语中称作巴,主要用于藏传佛教的宗教乐舞、藏戏以及各种民间表演活动中。几千年来,缤纷多彩、形式多样的面具沉淀了藏族的文化精髓。它源自神秘的宗教世界,也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迈进了更为广泛的艺术世界中。 在西藏,面具大致分为宗教和民间两大类。早在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的吐蕃王国时期,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的祭礼仪式中表演的土风舞里面就有模仿百兽的场面,那时便开始采用面具。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发展,逐渐产生了寺庙里一种戴面具的宗教祭神舞蹈——羌姆。喇嘛们在跳羌姆时,借助面具、服饰和法器扮演神灵,驱魔祛灾,祈祷和平安乐。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格鲁派的羌姆历史悠久,在历代班禅大师的努力下传承至今,被列为中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扎什伦布寺羌姆负责人洛桑亚培喇嘛认为:羌姆有各种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表现本尊、护法神及他们的随从,例如密宗里面的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等等。面具扮相有慈悲相和愤怒相之分,以愤怒相较多见,表现诸神的威严、凶猛和斩妖除魔的力量。 虽然《藏经》中的《造像量度经》对寺庙宗教面具的尺寸、形态、标识等都规定了制作规则和方法,但出自不同艺人手中的羌姆面具却是千差万别。羌姆面具有皮、木、泥、纸、布、铜、铁等各种材质,以纸泥胎、布胎最为多见。扎什伦布寺的喇嘛达瓦次仁说,他们的羌姆面具都是由该寺严格按照格鲁派各位神的原貌制作而成的。我们的面具都是寺里做的。寺庙里面专门有铜匠、刺绣等工匠,他们专门做羌姆袈裟,还有面具。 藏传佛教分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和噶举派,各派的羌姆虽然形式和内容各有异同,其面具颜色常为蓝、黄、红、白和黑,但目的大都是驱魔和祈福。羌姆的面具除了在重大节日跳舞佩戴外,一般也会悬挂在寺庙的护法神殿内供奉。 位于日喀则地区萨迦县的萨迦寺被誉为西藏的敦煌,每年秋季和冬季都要举办萨迦派的羌姆节。在萨迦寺喇嘛嘉阳看来,羌姆面具造型很夸张、逼真,因为它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者与护法神交融和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羌姆表演要连跳四天。修行人带不同的面具,拿着不同的法器,先跳两天舞,修行,后两天自己就已变成神,可以进行超度了。 藏传佛教中的面具走进现实生活中,还得从藏戏说起。相传公元十四世纪,云游高僧唐东杰布为了筑桥修路筹集资金,邀请山南地区七名貌似天仙、能歌善舞的姊妹表演他创作的作品,并给她们穿上自己设计不同款式的衣服,随处表演化缘,便创造了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后来,藏戏表演者视唐东杰布为藏戏始祖,并按他本人面貌制作了白发白须的白山羊皮面具。藏戏面具的产生,使藏族古老的面具艺术从神秘的宗教世界迈进了更为广泛的艺术世界。 长期从事藏戏研究的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藏戏与藏文化艺术专家刘志群先生介绍说,藏戏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藏戏中有种开场戏的面具,叫作‘温巴’。藏戏的白面具是鲜羊皮制作的,比较原始。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