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读诵网

黄国达居士:人间佛教与止观禅修

发布时间:2024-02-02 10:43:21作者:诵读
黄国达居士:人间佛教与止观禅修

黄国达

最近,有些人对“人间佛教”的思想提出一些批评的意见,认为人间佛教的推动者过份偏重于慈善公益等社会关怀的活动,忽略断烦恼、了生死、开悟证果的修行。对于这样的批评,作为一个“人间佛教”的实践者,理应虚心检讨才是。

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的思想,源自民国以来太虚大师、慈航法师、印顺法师的提倡,以及近年来台湾等华人地区佛教徒的实践而蔚然成风。

今以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言,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一书中,依佛教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佛教发展中,方便道盛行,天化、鬼化的倾向日益严重,失去“佛出人间”的宗旨,而中国佛教的禅修者,只重“禅悟”,或企求圆顿,或落于玄谈,无益于人生正行与大乘利他的实践,因此抉择出“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扬中期佛教(指“初期大乘”)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欤!”的原则。

导师有感于中国佛教的衰微,对于传统佛教的末流,其思想之偏颇、弊病,提出针砭。但是,这对于中国传统佛教的信仰者而言,并非人人皆能虚心检讨、深思,尤其是禅宗与净土的信仰者,一心企求禅悟与往生,对于人间佛教的实践者,常会觉得他们“没有修行”。因误解而反对、排斥“人间佛教”。

其实导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只是一个大原则,指出一个大方向、大潮流,并非专门提倡一经、一佛、一咒、一法的修行,而包容、尊重契合于每个人根机的修行方法。

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参见‘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一文中,简略地叙述了修持,其心要为:一、信:正信、菩提愿、精进,庄严净土。二、智:智慧、禅定、方便,清净身心。三、悲:慈悲喜舍、布施、持戒、忍辱,成熟有情。因此,只要能以皈信三宝、发菩提心、修十善业为人生正行的基础,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正见为引导修习止观来净化身心,因缘成熟则进一步以无所得心广修利他行。这些都是可以说是不离人间的修行。

只是,有些偏于慈善,忽略净化烦恼,只是初修者的现象,人间佛教的实践者,确实应该进一步在止观禅修下功夫,自己的身心清净了,得到佛法的受用,才能发长远心,否则自己烦恼重重,别人也会觉得学佛没有用处,何必跟你来学佛呢?

可以说,止观禅修是人间佛教的内涵之一,这是无庸置疑的。只是要以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完整的架构来修行,而不是离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之外只修禅定、般若。

以现代人的生活步调而言,事务繁多、知识精细,耗费心思,而且经济负担沉重,房贷、学费、等各种支出每一项都少不了,在这种环境下,多数人不太可能长期隐居修行,要像从前的修行人那样,以禅定为主的禅修已经不容易作到了。那么,那一种禅修方式最适合吧?以个人的看法,“四念处”法门,和观照法门,有深有浅,可以由浅入深;而且动静皆宜,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都可以修,不限于打坐,所以很适合现代人。

什么是“四念处”和观照法门?如何修习?四念处就就是对身、受、心、法如实知,观照则是由思惟一一法的缘起空寂性,然后现观缘起空寂性。前者是依阿含经而修,后者是依中观般若而修,两者都从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为入手处。这样的修习是最自然、最没有时空限制的修行。只要懂得诀窍,就可以贴近生命的脉动,澄清思虑、洗涤心垢,而随着身体动作、生理变化、情绪、思潮的起伏、认知、行动的转换、生活情境的迁流,觉察力、敏锐度、柔软度、洞察力与时俱增,修行和生活合而为一,不再脱节,不再冲突。

你可以特定的地点、时段专注禅修,例如在禅修会中,或每天在家中静室中禅修。先止息杂念,然后观察五蕴,照见它的无常变化,进一步再观察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都是因缘和合,本性空寂的。你也可在作任何事时,了了分明觉知当下,在比较单纯而且没有危险的情境下,例如步行、听音乐、作家事,排队、陪家人、朋友买东西时,多一些对身、心的觉知、观照,而对正在进行的活动,保持了了分明就可以了;若是较费心思或注意力的事情,只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自然觉知身心的松或紧就可以了,不必细观身受心法。在当下的心境相依、和合变化中,自然地照见没有能所、内外、根尘的绝对界限,当下即是缘起如幻的全体展现,这就是定慧的修习。

四念处与观照法门的特色在于禅定中有智慧,而智慧生起时,不必刻意修为,自然放下执取,内心安定寂静。在这样修习中,对于念头的生起,不必视为“妄念”而加以断绝或排斥,当念头的生起时只是单纯地觉知、观照它就够了,当念头消失,就回到宁静,不必分析念头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因为在根、尘、识的相依、流动中,真相会自然显示,不必刻意分析它。

在这种止观禅修中,因为身心渐趋寂静,很容易觉察烦恼的生起,其中与从前不同的是有了智慧,明白所贪、所嗔的对象其实是虚幻不实的,有什么好贪、好嗔的呢?在如如不动而又灵活无碍的心境中,禅定智慧、慈悲喜舍渐次增长,展现光明、纯净的人格,在苦难的人间,自然而然地因见众生苦而发菩提心,入于菩萨行。

这样的禅修,以今生今世在人间活在当下的修持,融入法性、净化烦恼、利济众生,脱落了对来世、神秘经验、他方世界的期待,跳开消业障、积功德的迷思,不必急求证悟、了生死,只要在菩提大道上循序渐进,以觉醒的心,行人间正道、作人间正事,这不就是与人间佛教思想相应的禅修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