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神通的师父,可惜没有度人的心。某次外出,跟在他身后的徒弟偶然想:“众生如此多苦多障,我应该要救度众生。”师父有“他心通”,知道徒弟发了大心,立刻停下来说:“包袱给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包袱给师父。师父背包袱在后面跟着,想:“惭愧啊!这种救度众生的心,我还发不起来;我这个徒弟了不起,他发了菩萨心。应该让他走在前面,我这个师父甘愿为他背包袱!”
又走了一段路,前面有一个水塘,成千上万的蚂蚁被水围困,徒弟忽然又想:“唉!就连这水塘里的蚂蚁我都没办法救度他们,哪里能度天下众生呢?”走在后面的师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的心意,就说:“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后面去!”
《般若心经》开卷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己未度,先来度人,这是菩萨的发心”。上面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发心的力量是很大的。
人们所想到的,多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有好的职业、我要优秀、我要成功。满脑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获得、如何拥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我”重要。佛学在基本上就是要我们“先具有度人的发心,先有别人,后有自己”。
人们不但应该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还有别人;不只有人,还有众多的十法界众生;不光是知道我们现在几十年的岁月,更要知道时间的无限、生命的久远;也不光知道我们中国,还要知道有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你要把心扩大起来,大得如虚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众生是我心内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觉悟的圣者本心以外,没有众生,没有圣果。我们讲发心,用现在一般世间的观念叫做立志向。年轻的时候先学习立志,一有了志愿,可以说无事不办,一有了发心,也可以说无事不成。我们要自己开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能、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贡献给大家。发心,发什么心?
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慈悲,任何学说都可以视同魔说。我们经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和方便是每一个人所应实践的佛法。人与人之间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谐相处;把慈悲推广到一切众生身上去,物我无间,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爱护和关心。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爱心运动,其实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
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愿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人。“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不要以为青年人只讲知识,还谈不到信仰;其实不可小视信仰,不管哪一种宗教、哪一种学问,都必须要有信仰。无论从信仰里信好信坏,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几个层次,最好的当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错了很危险。不信也不好,不信什么都没有。迷信比不信还好一点,你不要以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祷告祈愿没有什么意义,其实那种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赞美的。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说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说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紧。所谓迷信,不知为什么要信的叫做迷信,信仰没有意义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谓信仰,不讲条件,没有要求,只是一味心甘情愿地为所信的奉献一切,这也可称迷信,“为主义牺牲”,“为传教殉难”。假如一定要问为什么,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们不必辩论,反而为自己欢喜,觉得很好,我还能找到迷信。当然,佛教并不是倡导迷信,而是要正信。正信,一定要信实实在在有的对象,一定要信清净圆满圣贤,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们的大力者。因为真正有信愿的人,才能常随佛学。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发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谓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不可小视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可以说成佛有余。
菩提心有青年的热,有青年的力,可以说菩提心就是青年纯洁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挠的勇敢,有悲天悯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众生执我,所以没有办法解脱;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对待;信愿有我,信愿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无法完成。“要学佛法先无我”,此无我,并非要我们毁灭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扩大自己,完成自己。
佛光菜根谭
每日说一些欢喜的话,
每日做一些利众的事,
每日读一些益智的书,
每日度一些有缘的人。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