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自达摩西来传心地法,递代相传至第十代黄檗希运禅师时,大抵皆将宗门这一法名为最上乘禅,或如来清净禅(如来禅)。黄檗的师兄沩山灵祐禅师,与其弟子仰山慧寂共同创立了五宗之一的沩仰宗,仰山在验证师弟香严智闲的悟境时,首次提出了祖师禅这一概念,并认为如来禅是低于祖师禅的禅法。所谓一石千层浪,古今议不休。本文将一面梳理自达摩以来的如来禅法思想,一面以沩仰宗人的禅法思想为中心,剖析祖师禅的见处、行处与证处,解读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关系。
禅宗这一法,追溯其源头,还应从“拈花微笑”这一则公案说起。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末后于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婆罗花奉献于世尊,世尊随即拈起婆罗花,瞬目扬眉,示诸大众,一时百万人天罔措,独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说:“有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见二卷本《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之《初会法付嘱品第一》。《卍新续藏》第1册,第418页下。】这即是宗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之第一则公案,目为禅宗的起源。摩诃迦叶受佛付嘱,是为西天传授正法眼藏的第一代祖师。
正法眼藏递代相传,至菩提达摩大师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又为东土禅宗之第一代祖师。公元520年达摩大师来东土传佛心印,面壁于嵩山少林,因感慧可、道育二沙门求法之精诚,乃传授《二入四行论》一卷,作为入道指南。此论阐述入道要途,不出理入与行入二种:(一)理入,即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依此真性凝住壁观,作为禅修之根本。(二)行入,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及称法行。此四行是将壁观的功夫,在日常生活中之运用,内于荣辱、毁誉境界而不动心怀,外行利济众生之事业而心无所著。这“二入四行”即是大乘行人安心法要及顺物利生之法要。末后,大师传法予慧可大师,并传四卷《楞伽经》以印证心地。达摩欲西归,途经禹门千圣寺时,期城太守杨衒之前来问法:“西天五印师承为祖,其道如何?”师曰:“明佛心宗,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见《景德传灯录》卷第三,《大正藏》第51册,第219页下。】这句话意思是说,借助教理以悟明佛心作为修行的宗旨,行门与解门相应,即名之为祖师。达摩大师又说一偈,以阐明祖道:
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抛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
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
祖师依“佛心”作为修行根本,以教理作为印证心地的禅法,当然就是祖师禅了,不过当时并没有“祖师禅”这一概念出现。到五祖弘忍大师时,只言此宗禅法名最上乘禅,并著《最上乘论》一卷,借引《十地》、《维摩》、《金刚》、《法华》、《涅槃》诸经论,阐述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为本门修行要旨。
正法眼藏递代相承到了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因闻《金刚经》而发明心地,一生更是盛弘般若。据元·宗宝《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宣诏第九》载:神龙元年(705),武则天、唐中宗遣使者薛简来曹溪请法,薛简问:“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六祖回答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六祖大师依金刚般若宗旨,在回答薛简问曹溪禅法的要旨时,第一次提到祖师所传禅法,名为“如来清净禅”。又于《坛经·坐禅第五》中,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这是对如来清净禅最亲切的解释。读者还可以参照六祖《金刚经解义》,进一步认识“如来清净禅”的内涵。不过这段“宣诏”的内容在当今学术界颇有争议,因为成书最早的敦煌写本《坛经》和稍后的惠昕本中都没有相关记载,而后出的北宋契嵩本《坛经》和元代宗宝本则加以了记载,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在祖师禅的概念出现之后,后人出于对如来禅的界定和肯定而加以添补。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能成立,因为武则天宣诏的圣旨,现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曹溪南华寺的藏经阁内供人瞻仰,这只能说明敦煌本和惠昕本不是善本,漏失了很多重要的内容而未予记载。
从六祖再下传三、四代人,都把宗门下辗转相传的法名为如来清净禅(如来禅)。像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面说:“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就是经典一例。
从六祖传南岳怀让,让传马祖道一(709―788),马祖示众云:“心真如者,譬如明镜照像,镜喻于心,像喻诸法。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缘,即是生灭义;不取诸法,即是真如义。声闻闻见佛性,菩萨眼见佛性,了达无二,名平等性。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本有今有,不假修道坐禅,不修不坐,即是如来清净禅。”【见《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卍新续藏》第69册,第3页上。】马祖的这段开示,和《大乘起信论》“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的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与六祖释如来清净禅义如出一辙,是学人极佳的修证指南。
从马祖传百丈怀海,海传黄檗希运(?~850),黄檗在《断际禅师宛陵录》中说:“夫学道者,必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见《古尊宿语录》卷第三,《卍新续藏》第68册,第19页下。】黄檗明确指出历代祖师“唯传一心”之禅法即是如来禅。与黄檗同一时代的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禅师(780―841),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辗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见《大正藏》第48册,第399页中。】圭峰是一位宗教皆通的大师,他这一解见普遍被诸方所认同、引借。
从以上所列举内容来看,从菩提达摩到黄檗先后十代相承,皆将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作为禅宗修行的根本宗旨,依此而修者,即名为最上乘禅,或如来清净禅,向没有祖师禅之说。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