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经(四)
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
下面我们走进经文“善财白佛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就是说善财童子对普贤说“大圣怎么样才能,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呢!”怎么样去做呢?怎么样去实行呢?
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你要真正去感受、体量、体义;也即有体谅和体贴之义。既要体谅佛境,你要真正去感受,体谅就是感受一下;换位,换位感受;体贴佛心和佛心去相应相契,佛说是怎么样的呢?我应如何去怎样礼拜。而佛三身一际,竖穿三际,横遍十方,那么我们也同样横遍十方,竖穿三际,与之相应相契而去礼拜;共同一法身,与之相应相契而去礼拜,共同一法身,礼拜,因为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与之相应相契而去礼拜,共同一法身,法身的建立是建立在空性上,所以是放三世佛共同一空性而已。
所以有一句话说“十方共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迭佛场,心空及第归”这是《大集经》的一句话。那么,就是你只有空,你才可能有希望,如果你什么都去执者,那怎么办?那就没有办法了,拜一法身佛,就是拜十方诸佛;其实就是空性,就是礼空性,能理所理性空寂。
那么如是这样一定会与佛感应道交,肯定会同佛感应道交,那么属圆教的感觉。《华严经》判教*,小吏、中、顿、圆、的圆教,最圆满的,十方三世诸佛非一而能一,不是一但却能一,不是多呢?却能多,他随缘呢!随缘不变。他自己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能随圆就方呀!不是一能一,不是多能多,即先后可以成佛。能够源源不断的,有无量的诸佛可以出生,可以成佛,所以呢!可一可多,可多可少。所以是多无多相,一无一相,所谓即一顾,我们说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大海呢?是因为大海就是由这一滴水组成的,如果你发现了一滴水的话,你就会知道,所有的大海无非如此,所以说多即一故,一无二相,一一多故,一滴水也就是大海呀!所以大海也就是一滴水呀,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如是无能无所,印真空之理,而不碍秒有之事。可多可少,因为多少是随空而显现,因为这是妙有啊!就象我们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有呢?还是没有呢.?说“有”的人有道理,说“没有”人也有他的道理。但事实上空和有是相应的,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执着我们就说他有,如果我们不之者,就象面对桌子似的,如果你以为他是缘起的,他是性空你说没有这个案子,那么我们就说极乐世界是没有的,如果你说这个桌子是实在的呀,那我们说极乐世界比他更真实,因为他是真实生活的妙有。他是那种方便智的运用啊!所以我们说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如果没有众生的话,需要极乐世界干什么?不需要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安立完全是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极苦众生,,若无娑婆世界的极苦众生,极乐世界无有是处,没有意义,它的存在一定是有缘的,一定要接引众生,才会去安立的,所以说佛法的存在,是因为有众生的存在。如果没有众生,就不会有佛法的存在。
下面的经文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世尊”
意思是十方三界所有一切佛刹,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界所有一切的诸佛刹土,把他们磨成极小的微尘,诸佛刹突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磨成极小极小的微尘,一微尘又可以分成七份,我们所说的微尘就已经看不见了,也能就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分子,原子那样小,分子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佛法讲可以在分的,称为离微尘,一个原子或者一个分子可以把它再分成七份,,叫做极微尘。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或者用今天的现代的科学来讲可能是跨可,这个跨可是根本就见不到的,可能是一闪光而已,那大概就变成一种能量,但是这个叫做林虚空,以为尘分成七个林虚空,极微小极微小,那么再分就称为虚空,没有办法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以一微尘,一个数目来计算,佛的数目无量无边,因为本身无量无边的佛土,无量无边的佛土又把这佛土碾成微尘,又分成七个林虚空,那你想想有这样多这样夺得诸佛,所以只好说无量无边。可见,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你不能体贴,不能换位思维,不能去理解的话,就不能拜际一切诸佛,我们今天的礼佛可能是紧紧的里释迦牟尼佛,或者礼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很多人礼拜一定要面面俱到,好不好呢?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升起一种观想,能够因为拜一尊佛而去拜无量无边的诸佛,我觉得更好,但是我们首先要从拜一尊佛开始,否则的话无量无边的诸佛还没有办法去礼拜的,因为这种观想的升起,,是因为我们的心量,不是今天看到一个所谓的应身,所谓用镜子的眼光看问题,所谓我们的思维观念需要去改变,不断的去改变。
那么所说的法是指众生心,因为我们的心没有界限,只是随着众生的情执而有界限。比如说,我们去写毛笔字,写毛笔字时,我们的心在笔尖上,就笔尖那么大,那么如果我们去穿针线的话,我们的心就象针眼那么大,那么如果我们相虚空法界的话,我们的心就象虚空法界那样宽,所以六祖曾说“心心心,难可呀,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宽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窄的时候连一根针都容不下啊!所以禅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去年贫还不算贫,还有立锥之地”,还有一点点把锥子能立的地方,“今天贫,使之贫”,我才知道真正的穷啊!穷得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啊……真是大富大贵,不是人们所说的“哎呀!穷得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不是的,因为连一点点的执着和挂碍都没有了,那真正的是解脱自在,当然现在我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又太多的挂碍,因为有我执和法执。所以我们要去改造自己。就象我们说的脱胎换骨,能吗?是可能的,只要我们愿意一定会,所以说心的大小,不一而定,没办法给他确定,因为你不能说大也不能说小,只能随缘运用而已。可见有迷悟的深浅,所以人心也有大有小,根据迷悟深浅的因缘,根据众生不同啊!所以说心量也有大也有小。有的人是斤斤计较,有的人宽宏大量,至少宰相肚里可以行船,我们就觉得那已经很不错了,但事实上同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去比的话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无论大小,都是法界,即是一真法界。心法为一切诸法所依,因为它没有定法,所以它能包容一切,所以为一切诸法所依,便于有情称作佛性。在有情的身体感受世佛行,在无情的上面感受到的是法性,法的本来面目是空性;就佛性而言,各个宗派都探讨过这样的问题,佛性是什么?是空行,如此看来,植物也有空性,动物也有空性,如此看来植物也能成佛吗?但是在此就有一个答复,因为它是无情的,所以它只能叫法性。只有在有情的身上感受的才是佛性,所以我们说不迷就不会觉,你不睡觉怎么需要性来呢?而无情就不迷,所以他不需要觉悟,六道轮回的有情众生才需要去觉悟的,所以我们今天也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佛法是就有情而言的。无情的是法性,否则的话,一旦混淆了就会制造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哎呀!草木也可以成佛,草木不能成佛,十方三界诸佛都在法界中。法界. 一真法界,都在空性之中。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都是空性;无与空性相应相契无法成佛,那么佛所住的处所遍十方,佛所住的时间通三际。十方一切处,一切时,三界一切时,都有佛刹,是因为众生的业障眼所障碍,我们是肉眼没法见到,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佛如,同样也是,现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同样也是佛土,为什么?我们不能得见呢?是因为我们被我执和法执障碍住了,如果能够转变的话,我想一定是佛刹的,因为转变的话,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清净我们的心;就象景点所说的,如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而佛土净。
如果能去转变的话,就是恢复我们的心,就象经典里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净到什么处呢?净到与法界相应,于法性相应,与佛性相应。所以佛教中才有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其实不是妄语,是真实不虚的。又一句修行的话“婉转世间弘佛化,竟将东土羡西方。”东土就是西方,因为《金刚经》说了“东方虚空可思量否?”须菩提答,否也,西方世界,西方虚空,南方,北方乃至无量的世界都不可思议,都不是定法,都是假名安立,假名安立就是空啊!若是空的话,能够包容万物;若是空的话,你能够放下一切;能够放下一切,才能的自在。不然的话,我们就会有挂碍,又挂碍的话就会有轮回呀!那么可见要如是拜佛,功德才会无量无边;因为法身佛性法性遍一切处,任何一微尘中,十方三世,东西南北,上下四维,一切时一切处,都有佛土,都有佛刹,都有佛;我们要去拜佛的时候,应该如是拜,拜一尊佛,拜无量诸佛,无量诸佛从一佛身中体现。“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如此礼拜功德无量无边,拜佛不仅仅是象我们原来的那样的拜法,现在已经改变了,我们通过学习《普贤菩萨行愿品》应该改变自己。下面的经文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身心信解,如对目前,”行者观行,愿通未来,以行来引导愿力,以愿力来增加行力,如车二轮,如鸟双翼,动转同时,缺一不可。行必须靠智慧,智慧做引导,没有智慧行是盲目的行,所以智慧引导的行才是真正的去实践佛法;这智慧引导的行,就是愿力,增加行力,所以愿力过去,诸佛当下就会礼敬过去,未来诸佛,当下就是了。因为礼拜的观想,所以才能够拜现前一佛,所谓观想心,既能通于三世,拜现前一佛,我一观想,观空性的话,“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所以你就拜了无量诸佛,也就是拜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或拜于释迦牟尼佛或拜阿弥陀佛,都是随观行之力而遍于十方三世,这就是必能转境的力量,所以说你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去转境,如果你转不动的,因为你必须去转变观念,就象《金刚经》说的“若能转悟即同如来”,若被悟转还是凡夫,必须转,不转就没有希望。
退一步来讲,如果我们实在转不动的话,那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凡夫,他看到一切法毫无疑问的就是凡夫了,因为心无智慧之力,他没有办法,他没有转,他看到一切法都是实在的,所以他也转不动,他也转不了,很辛苦,在那胡思乱想,当然是个很麻烦的。可以转别的,转地狱、转六道轮回,他就有办法,但是转佛境界没有办法,所以这就是凡夫么!所以才回到执轮回,所以凡夫修法界观很难相应,那个心量不够,智慧不够。所以很难有成就,所以才回导致轮回,因为没生,我们从来也没有经历过,没有转过,所以我们今天在去转境的时候,就很辛苦。因为非常非常没生,他也没有听说过佛法,有人一听到,什么是佛呀?有人把佛当神了,友人把佛当成什么万能、主宰,这是难免的,因为没生还是没生。熟悉的是五欲六尘之事,所以众生熟悉什么呀〉熟悉财、色、生、名、食、睡呀!所以他回过头来嘲笑出家人,哎呀!你么觉得亏不亏呀?觉得冤不冤枉啊?会有这样的说法。无欲六尘哪,他总是注重外境,看到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的色、生、香、味、触法,他看到的那他都是真实的,他认为那个才是真实的,所以他熟悉这些,他不熟悉法界观。于是处处贪着五欲六尘,所以就没有办法,那就只好在五欲六尘里折腾吧!因为这样在五欲六尘里面翻来覆去,但是越来越熟,越来越放不下;于是处处贪着,也如是将无分别的心变成有分别,因为本来五欲六尘都不是实在的,都不是实在的,它还要认为是实在的;
在《维摩经》中曾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要惩罚一个犯罪的囚犯,将囚犯放开。用一只发疯得醉象追赶罪犯,醉象一旦追上罪犯,就会用脚拼命来踏这个犯人,国王想用这种酷刑来惩罚这个囚犯,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出于本能这个罪犯拼命的跑,这是最基本的人性的本能,他要逃命,突然间掉到一个松井里面,境的下面是一条正在喷着毒物的毒蛇,井的旁边有五条毒蛇再象他吐着舌头,情况以是万分危急,那只醉象在井口上在咆哮,这是罪犯出于人生有的本能,他拿住了一根藤,树上垂下的一根藤,他象上一看,藤上面有两只老鼠在咬这根藤,突然间在树上有一蜂穴,向下不时滴下蜜滴,此时处于最危险的囚犯把嘴张开了,所有的一切恐怖全都忘记了;那么他忘记了什么?他忘记了下面的毒龙——也就是三恶道,他忘记了旁边的五条蛇——也就是我们的这个身体五蕴身、色、手、想、行、识,他忘记了这根藤,藤随时随地都会无常——也就是我们的名根,也就是第七末那识,他忘记了无常——也就是黑白日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会死亡,他忘记了所谓醉象的追赶——那还是五场,当他忘记了这一切的时候,他就感觉到最美妙的财、色、名、食、睡,他在里面品尝,所有的一切都忘掉了,其实所有的众生也都是这样一个道理,他们沉浸在那短暂的幸福之中,过后是什么?过后是一片茫然,所以沉浸于此不能自拔,在这样一种情*之下,处处贪着,谈这五欲六尘。如果要扩大心量呢?必须要做到生处要熟,熟处要生,所以要远离五欲六尘;什么是生处要熟,法界观要熟,一定要去观照,五量无边的一真法界,通过拜一尊佛等于拜无量无边的诸佛;那个人的心量好*去琢磨随惹我、谁伤害我,我怎么占便宜了,我吃亏了;这些时不再会想了,有时候人们看佛教徒都傻吧?是呀,是傻的确,这种傻子的的确确的是最大的聪明,为什么是最大的聪明呢?因为它不被眼前的那点蜜滴所诱惑,所以它是智者,但是一般人衡量人生的价值观念往往就是你的地位有多高,你的钱有多少,不是吗?现实中比比皆是的,因为它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就是这样的。带到生处转熟之后,你没生的地方转熟之后,就会感受到观不可思议境界;法界观就是不可思议了,所谓的我以普贤菩萨行愿法力所谓自己修学的依靠,我们也一样,你不要以为《华严经》里的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普贤菩萨是单纯的一个,无量的诸佛里都有普贤,因为有先普贤,才会有后普贤,不断不断的去作为自己修学的依据;那么,我们也一样,今天学了普贤行愿品,到底我们同普贤菩萨相距多远呀!如果相距的太遥远,马上把距离拉近,因为把普贤菩萨的身口意作为我们的身口意来效仿就是修法界观;法界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法,如此,才能身心信解,礼敬诸佛,否则的话你就没有办法,事实上十方三世佛都有普贤菩萨以为长子;因为是简要佛法落实到实处,去努力的感受佛法,这是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学佛没有任何意义。即是后普贤学前普贤,或者我普贤人用普贤法,而人法不二。象我们每个人修学了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我们也要学习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
用菩贤的法来成就我们的普贤行,这就是人法不二,起身心信解,信深解深,你信的深了,你的解也就深了,你的悟也就深了;即悟一切时一切处都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不会象我们今天的人以为这个佛只有在大殿里,佛是在任何一处,无处不再的。据说当年鸠摩罗什法师在鸠**的时候,在一个庙里看到一个来的出家人,当然它的目的是为了度那个老的出家人,他对着佛小便,那个老和尚一下就急了,说“你这个小孩怎么在佛殿里撒尿呢?”然好罗什法师就问他:“你说那里没佛呢?”这个老和尚马上就开悟了;这一切的公案都在提醒我们要转变观念,若不转变总是自怨自怜的,跟社会人一比,我们就觉得,哎呀!我太辛苦了,我太可怜了,人家在嘲笑我们,自己就更受不了了,所以你有因缘,你来学佛,你把头发剃掉,你穿上一层袈裟,那个十万两黄金都不换的,的确是应该珍惜的。谁笑到最后谁就会笑的最好,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之中,你过分的执着,那你肯定结果很悲哀的,一定是这样的。即信一切时,一切处都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即的一切时一切处都有十方三世诸佛,就象眼前一般,而且都有一切时一切处,就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量无边的诸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就在我们的眼前,而且我们看的历历分明,你可取观想,法接管,可以去观想,如果你不认识法性,那你的法界观无法现前,如果你认识法性的话,那就说明我们的法界观可以现前,就象眼前一般极为亲切,如是观形亲切,礼拜相应;所以能看见阿弥陀佛,你天天看能不往生吗?一定是往生的。
今年有一位高僧大德,一位海外的老法师,我不知道他有一种什么方法来计算,他说从民国到今天往生的人只有四十几个人,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算的,那其余那些念佛的人怎么办呢?完全就都失业了,去不成;如果我们能够踏踏实实的就法界观的话,我们一定要坚信,往生是绝对不会困难的,一点都不会困难,如果观行亲见,礼拜完全相应相契,所以能够亲见诸佛,你想见谁,你就能见谁;而且他们都在你面前你随便见,如在眼前,此是普贤增上的因力,也是普贤增上你的愿力,而且他们都在你面前,你随便见;此普贤行愿的因力必须依靠它普贤增上的原力,就象我们今天学佛,那么你要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要知道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会加持你,他会接你,如果他不接我们,我们可能念了半天恐怕也没有用,所以叫二力往生。你必须要有这个增上缘,我们主观能动性不能缺少。但是客观的阿弥陀佛的接引同样是不可少的,所以正符合佛教的缘起法,那么,我们也应该学做普贤,以因力加上普贤增上的愿力,来成就自己每个人、每个人不同的个体,普贤行愿贫,哪一部经不好啊?哪一个佛法不好啊?都好,就是我们自己第一个没有认识到,第二个没有去努力,没有去实践,所以最好的佛法也就变成了最不好的佛法。
下面的经文是“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清净是指身业,身业五体投地,语业称杨赞叹,意业恭敬至诚,是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所以叫三业清净,那么拜时要礼敬双修,不拜的时候也要礼敬双修,也就是能理所理要双修啊!不拜时也要意业常净,也要恭敬,要有恭敬心,即知诸佛遍一切处,如尘刹身毛到处都是,都有无尽的佛身,怎么能不随意随处随缘,常修礼敬呢?必须要修,你不修行就落不到实处,确实很难的。太难了,学佛确实太难了。有时候觉得就是自己不肯发心哪!想想看如果我们不修行的话,时间也就过去,也浪费掉了,如果我们去修行的话,因该说总是有所受益的,为什么要浪费生命呢?但是你已经习惯浪费掉了;所以需要警醒的是大家都要珍惜声明,因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善知识难遇,我们今天讲法是讲的佛法,当然在此中国难生要解释一下,中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中国,是印度的中印度,因为只有中印度的摩诘陀国才有佛法!别的印度佛法很少,其实,释迦牟尼佛当初弘法的地界不是很大,所以说中国难生,就是你生在有佛法的国土里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但是好在我们今天作为中国人,确有这样的因缘,能够闻得佛法,所以应该倍加珍惜。
经文“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所谓一佛所即指是多身礼一佛,多身礼多佛;所谓一一身即是指一身礼多佛,多身礼多佛,当然这个很微妙,我们不可能不彻底通达,但是也要知道,如是多身礼一佛,大家站在大雄宝殿里一同样一尊佛,每一个人的个体,然后去礼更多的佛,所以做多身礼多佛,一身、一个人也可以拜更多的佛,比如从释迦牟尼佛引发无量诸佛去观想,一身礼一佛,这样的境界比较狭小,都从一身礼一佛上去显现,如果我们去做法界礼,礼敬诸佛的话,也要从一尊佛上去显现,起码得有一尊佛,从事相上要有,你不能够否定这个事相,你若否定这个事相的话,那是不可以。因为叫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应该是理事无碍,那么如此即心能转境,转化微微信,止碍的境转化为唯心,就象我们看到一片云彩一样,我们看来看去那个云彩越象一只绵羊,那你的心不就转化,那你能看它是一只绵羊你为什么不能看它十尊佛呢?为什么不能够由这尊佛而能观想无量诸佛呢?完全可以。如果我们的信能够通的话,那么一切就融汇贯通了,一切也就通了,如果我们的信不能通,那一切都为了止碍,成为了障碍,那如果能够彻底融通,一切融通的话,那就转成大光明藏,一点点障碍都没有大光明藏,没有黑暗,无量光明,光明无处不在,无量光明,那里有黑暗呢?但我们一边念着无量光明的时候,我们却在一边烦恼,一边有烦恼,为什么呢?不相应;所以叫相应相契,那么融通之后转成大光明藏,转成光明藏之后,就没有任何障碍,即能礼佛审核所乐得我深随光明藏,逐步的在增多,一点点的,就象那裂变一样,然后一点点扩大开来,无量无边,其实是一点点,一微尘吗!然后恒河沙开始显现,我们今天如果能够如此的话,就象原子裂变一样,所以生处就变成熟处熟处就变成生处了,如果那样的话,如果我们的生变成熟悉的话,那么我们的礼敬才是最有意义的。这样就可以转迷为悟,***我们认为很美了,现在已经不美了。一点点的转了,因为生处要熟,熟处要生啊!
所谓的法界遍一切处,法性是空性。我们一点点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都很陌生,最后一点点开始走进去,变成大光明藏,最后生处即熟、熟处即生,生熟打成一片,最后是怎么样呢?没有任何挂碍,即能现一身拜多佛,我们只是一个色身,我们能够拜无量的诸佛。因为我能够同法性融为一体,能够将自己的我执也融入到整个的法性之中去。所以能理所理变成了性空,所以多身拜多佛。那么我们,那么我们这个佛同屋量的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那么就会重重无尽,所以《华严经》经常讲一句话重重无尽,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如果是在也转不动,也要相信诸佛境界,法尔如是,熟穷三际,横遍十方,诸佛那里没有啊!我们只是相信一微尘里就可以转大*轮,那个时候我们能够相信他。并能够与之相应的话,那我们在现实中的挂碍也会减成啊!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太相信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对的色、生、香、味、触法,我们他相信这些东西了,太相信这些虚妄不实的东西了,那么下面的经文是“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我们都知道虚空没有穷尽的,虚空是不能穷尽的,这里有一个反差,如果说虚空可以尽的话,那么我礼拜诸佛才可以停止下来;但事实上虚空不可尽,所以我的礼拜也永远不能穷尽,是*前我礼敬诸佛无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拜也永远不能穷尽,正如我们常常在《楞严咒》所说的,舜若多性可消之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性,指控性,可消亡,如果说空性可消亡的话,我成佛的心永远不会动转。这里讲虚空界尽,我礼乃尽
;但事实上虚空没有穷尽,空性不能穷尽,所以我的礼敬诸佛也不能穷尽。那么正因为虚空无有穷尽,所以我行愿也没有穷尽;即礼敬也没有穷尽。所以我们要学习普贤菩萨来作为自己的修学的榜样,成就一个新的普贤,但是在成就新的菩贤之际,我们要说生处要熟,熟处要生;比如说我们的熟处要生,就象凤凰涅槃一样,据说凤凰在四的时候叨了很多的香木,然后用火点燃,自己跳进了火里,一直老的凤凰燃烧尽了,这就是熟处要生,让他彻底的没有了,一直新的凤凰诞生了,所以是生处要熟,是去别,但有是不即不离,不是原来的凤凰又不离开原来的凤凰。我们礼拜诸佛的法界观,此是以虚空不可尽,那么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三法也无有穷尽,为什么?重重无尽吗!如是来显然礼敬诸佛的行愿也没有穷尽,无量无边,一直都是无量无遍。我们今天在想“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正菩提,”为什么会法这样的愿呢〉你想想众生能度尽么?但站在空性的*是没有众生的,但何妨又有众生呢?因为我们注重了外表的假象,我们看不到空性,看不到法界观的时候,我们就很难跟地藏王菩萨去沟通,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这样去讲 ,地藏王菩萨既可以在西方,同时可以在地域,同时可以在东方的药师佛土,但是我们能么?我们能去一个地方,我们敢吗?我们想一想,还是退回来吧,为什么?怕失去了就回不来了,可能是有这样的想法。经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菩萨有大悲心带众生礼敬诸佛,发起无尽的行缘,年年相续,身口意三业永远都一如既往,一如既往的这样做,但是我们今天可能拜了一百零八拜起来之后气喘嘘嘘的大汗淋漓说:“太累了,太累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尽管拜一百零八拜也没有做好,这就是我们,我们不愿意费心,所以有疲、有厌、有疲倦,如厌烦。如果你去修性法界观,用普贤的行愿力去休息的话,那我相信其结果肯定是无有疲厌。又说礼敬诸佛的行愿业无穷尽,如此有了疑问,那么如此的话礼敬一个行愿,即无间断,历经诸佛这个行愿无有间断,念念相续。其余九行愿该当如何?你只能做一件事,那你没法作了,那怎么办呢?有这样一个疑问,已经无暇顾及了,没有时间了。多是念念相续呢,况且又都一一每一愿每一愿都说念念相续,都是无有间断,度说无有疲厌,怎么办?怎么能理解呢?那么回答是因为一行比一切行,你可以去礼敬诸佛,同时可以赞叹如来,同时可以广修供养,同时可以忏悔也长;同时可以随喜,同时可以请转*轮;同时可以请佛住世……但是我们现在就有点手忙脚乱了,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法界观的问题,如果你手忙脚乱的话,还是用人的思维观念在学佛,用人的思维观念是不可意的。所以要改造我们自己的思维观念,不再形成一种挂碍和冲突,那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一行即一切行,可以互射互融,可以互相射斥互相融会贯通。如前面已经说了一门即十门,从礼敬诸佛中可以具备其他九门;乃至普皆回向。那么进一步说上至诸佛下至蠕动、**、如鸟、蚯蚓、这些所有的无不同一法身,同一法身就是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之身,从空而生的。那么众生无有穷尽法性身无有穷尽,如此说来众生界既无穷尽,那么念念种豆有拜佛的众生,因为同时一个法身,所以念念之中都在拜佛的众生,众生拜就是我拜,如果你拜也是他人拜,重重无尽,就是我拜;别人拜就是你拜,没有障碍,你不要去分别的时候最好了,所以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我此道场如地珠,常住三宝影现前。一个珠子里面,有重重无尽的我在拜重重无尽的佛,常住三宝影现种,都是幻化事而已,都是在做幻化事么!所谓如幻法师讲如幻法,如幻的大众在听而已。但是你的法界法必须在事相上去回归理,所以叫回事相理,众生拜就是我拜,即是随喜功德,别人拜就是我们拜,你看我们愿意随喜呀!别人拜佛了,我们还在那琢磨,这个人拜得好了……不好了……姿势漂不漂亮啊!美不美丽啊!在那想来想去,那怎么能够随喜呢?随喜就是你的功德。但是我们的观念已经很陈旧了,没有生起这样的观想,所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不用十大愿王,只要一个愿王就好;成佛绝对有你。所以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甚至没有疲厌,象我们的肉身哪,没有办法,活干多了非常麻烦,象我们*就是障碍,话讲的声音大了,话讲的声音的多了,觉得力不从心呢!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的声音很小很小,别人能听到么?他有力度呀!为什么佛说法就象狮子吼一样,百兽皆惊,都老老实实的,所以才能够起作用。
下面的经文是:“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此是普贤菩萨的第二行愿,这是第二愿;比以上的所礼还要宽,以上说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此处所说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可并不是说礼敬的佛力了,称赞的佛多,实在是文字上又隐略不同的差别而已,事实上还是一样的。绝对不可能礼拜的佛就少了,称赞的佛就多了,经文:“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下面广说,为此略说,略其普贤菩萨行愿力,所谓甚深圣解是从理而说,法界观,理无碍,是无碍,二而不二,就理事无碍,甚深难思,理事圆融无碍,所以我们不再感觉到“深甚胜解何现前知见”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
下面的经文是:“各以出过辨才天女微妙舌根。”
这是比喻普贤菩萨之身遍虚空、遍法界。所以如同天女微妙的舌根,也充满了虚空,遍满了法界,都说天女的音声,舌根是最利的,能传出很远。微妙,非常殊胜。有修行,一听到天女的音声就迷失了方向,定力也就没有了,不想我们今天所谓的歌唱家,伸着脖子喊叫呀!有的时候是嗓音,但人们为什么听嗓音呢?因为自己燥动不安,所以愿听这些法音。如果既能一切情,一切行与无行相生都被普贤菩萨射转成赞叹诸佛的声音。能够这样做,我们想想看,念佛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再会感受到有人打扰我们吗?现在我们觉得有人打扰我们,是有人打扰我们,因为那种声音对我们是个影响,因为它根我们是拒绝的,不接受的;所以我们觉得那个是打扰我们的。但如果你能学习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话,一会把各种各样的音声都可以转化,过*马上不一样了。所以在修学,我们刚才所说情与无情的声音都被普贤菩萨射转成赞叹诸佛的声音,这些声音都可以去改变,所以学了普现行愿贫,我们感觉到外面没有障碍了,你应该感受到这一点,但是你去努力的去做纠正自己。那么所以在修习赞叹如来行愿之际,则风声、读书声、车马声、木鱼引磐之声、什么一切宇宙万有之声都能转变成称赞如来的音声,这个让我们会目瞪口呆,没有我们没有去尝试,去做过,但是《华严经》给我们这种可能性,因为他告诉我们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够去转变他们,你能够生处要熟,熟处要生的话,你就一定能够这样去做。我们看《阿弥陀经》啊!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石,八功德水以及伽林*共鸣之鸟,都在演说法说,都在演说佛法的音声,都在念佛。那么如是观想,得利之际呢,既是法身来起用了。比如说外面的风、树声、乱的哗啦哗啦的声音,还有鸟鸣的声音,如果你能够去转变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变成念佛的声音,一定跟你心心相应,然后你可能啊,就活的质量不一样了。但是现在你不会去转化,你就一直随境所转,你会觉得那都是障碍,都是影响你修行、拜佛、坐禅等,那都是影响的,所以你若善于转化的话,那结果绝对是不一样的。即能称赞如来,否则法呻吟末,否则你就执著于外在的相;越执著越烦恼,越烦恼越执著,就象我们睡不着觉一样,越想睡越睡不了,越睡不着越胡思乱想;所以没办法一夜失眠了,但是你能够把它激流截住,**说:“截断重流,含盖乾坤,随波逐浪。”截断重流其实是空性,涵盖乾坤,所有的宇宙万有不是空性吗?随波逐浪,你认识到这一点,你可以走出去了,你走到大街上,你走到闹市,你一定如如不动。但是没办法,我们只能说说而已,就象我们今天学普贤行愿贫,我们也知道,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但是我们还没有真正去转悟,这种礼境,这种赞叹还显得非常非常的狭隘,非常非常的微不足道,那会哪里有那么大的功德呢?没有。发生如果隐没的话,就不能成就普贤菩萨称赞的行圆,普贤的行愿非常之大,不想我们非常的狭隘,执著,还是众生的心态,如是众生的心态,众生的思维观念又怎么能够与佛相应呢?又怎么能够真正的称赞如来呢?达不到这一点。
下面的经文是:“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不得了,所有的舌根都能生出无尽的音声海,你想想只要有个舌头,只要有情众生啊,都会有一种声音出来。所有的音声又都能生出一切言辞海,都在称赞都在称赞诸佛。都在称赞,所有的音声都能转换出称赞如来的声音。称赞如来的声音,那当然称赞和称赞是一样的,所以都在称赞,所以出言辞海,所以这种称赞能够数穷三际,横遍十方。想一想让我们目瞪口呆,因为我们太狭隘了,太目光短浅了,太浅薄了,所以怎么能够同佛去相比呢?首先要生起一种惭愧心呢!不行,不行菜肴去修啊!自己行了那是我慢啊!我慢生起来是非常麻烦的。
下面的经文是“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赞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那么虚空实是无尽的,那么而说尽,是显示称赞也有穷尽。如来的功德无尽,称赞也没有办法穷尽,因为虚空界以及烦恼没有穷尽,所以我的称赞也没有穷尽,也不能够终结,请且语言无有间断,绵绵不绝,一直都在称赞。如果我们修习了称赞如来的话,如果真能够绵绵不绝,无有间断,而且没有疲厌的话,身语意业将无有疲厌和厌烦的话,那这功德也不得了,也就说明我们自己在同佛法时时不断的相应,源源不断的响应。任何一种外在的音生也打动不了我们。任何一种外在的所谓的对我们的影响都不会影响我们,为什么?因为在声音,一切一切的声音都让我们转化了,所谓的忍辱都没有忍辱这个观念了,因为你他所有外在的那种噪音,各种音声都转化了,都把它转化成念佛的声音,转化成念佛的适应难道你还能去分别这里面谁念谁没念,或者它到底是对我有利没有利呢?已经没有这样的感受了,所以这是非常的让我们感受到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思议境界,不是我们人能够考虑得到的,如果还是接着人的那种想法去考虑佛法的境界,那对不起,那你休息吧!你下课吧!为什么?你要转变观念,要换位思维,然后你才能越佛法相应,如果你还按着人的人别心去思考这些事情,那没有意义,那你根本就不知道。就象河泊说大海一样,夜郎自大的感觉。自己不知道别人到底有多大,还以为自己很大,那没有意义,那你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很可笑的。
下面是经文“复次,善男子,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那么这是第三次,就是第三次象善男子以及于会大众,普贤王菩萨就对他说了,善男子,所谓广修供养,广修供养,根本就办不到,好像是办不到,整天的广修供养,第一个有人说了,我能力有限;第二个我精力不足,这个根本就做不到,好像是办不到,但只要蕴心修观,不是不可以转供养具唯心性具妙供养。唯心具备的妙供养,为什么?我们今天去盟山的时候,用七粒米啊!法力不思议,七粒遍十方,普收周沙界,希愿结宝蓝。去观想,为什么会有功德,如果你去观想的时候,就能成就;不会观象就没有办法,所以七粒就可以遍十方,大如须弥山的,想须弥山那样大,那你想想看,这个就是法性去相应,法性它是活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逞,”正是因为是法界观所以你可以去转变你的观念。
做为供养,即是不能,也应该以能办之供而日日供养。我们可以买一点水果,买一个灯啊,买个香啊,都可以去供养,至少应该从这里开始,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那个塑料的香蕉放那了,这个很滑稽了,那你在骗佛呀?其实是骗佛吗?绝对是欺骗自己么。你心知道那都是塑料的,然后你说唯心显现,你得法心本来就不对头,所以有时面对现实,我们看到很多事情非常非常的滑稽,但是我要说的是每个人都要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发心播种什么?你就会收获什么;从来都非常非常公正。三皈依也是供养,你能好好持戒是供养;你能每一天把三皈依持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是一种供养。因为皈依就是相应,皈依就等于是自己在摄制自己的身口意也是供养;如出门之前,如到佛前去告假,回来时,到佛前去消假,友人嘲笑你,“哎!那是木头佛呀!怎么可能个它去告假呢?”但是你知道你是在对自己负责,那就是法行,自性佛,知道么?自性佛和外在佛无二无别,所以你才去消假,你才去告假的,这个非常有道理。古德制定下来的规则都有利于我们修性,比如说批尼呀,如能每天持颂毗尼的话,还会胡思乱想么?正是因为我们什么都不干了,就只剩下胡思乱想了,结果就是胡作非为啊!就开始不甘寂寞了,没事可干,最后就麻烦了。那么我们所做的新衣服,或煮的食品都应该先去供佛,然后才去食用,又如灯香,用灯,用香,用清水来供养佛,这些东西都很容易的。供养的实施是把所有的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化作微尘,其中一一各有那么极微尘数的佛,且又在一一佛所各个菩萨海会一般的围绕。因为想微尘那样的,一一佛土化成无量的微尘,无量的微尘都化作无量得诸佛。那样的诸佛,,而且一个诸佛又有海会菩萨那样的围绕,那你想想,我们想也想不通啊!慢慢想吧!因为总有一天会想得通的,因为我们生处要熟啊!陌生的地方我们满满的跟他熟悉,如果你从来也不想熟悉他,那可能是我们的学佛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说各个菩萨如海会般围绕,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也要慢慢数次他们。
下面的经文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愿属于大悲,属于大悲心;行属于大智,行圆,如果没有智的愿,那是空愿,如果没有行的智,那是瞎行,盲修瞎练非常可怕。既能修供养之等智,利于众生供养等悲,平等智,同体悲,既是悲智双运的知见。告诉我们没有慈悲心不行,因为慈悲心能够利于众生,也就是所行,如果你去供养,没有平等智是不行的。你没有平等智的话,分别心对于学佛来讲还是一种障碍,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拥有一种分别之。有一句话“什么样的人,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接引。”众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众生,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接引,你不能只用一种药,佛经还有八万四千法门呢!佛经有很多很多种经典,为什么呢?因为还是有无量的众生的差异;所以才会有这些不同的法门的存在。
下面的经文是“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说的也是让我们目瞪口呆,那么既法界真空里现妙华,此华云即是礼供养,只有法界真空才能现出妙华来。虽然所成就的是花,这种理花所成就视花,视线上的花,当我们拿着一束花供佛的时候,如果能够把空性放在里面,那就是理和事圆融在一起了。那么云把花观想出云一般,由花贯穿而成为鬘云,每一朵花,每一朵花用线穿起来,所以叫鬘云。天音乐云,天音乐有八种音乐,天然不鼓而自鸣,不用吹不用去弹,他自然而然的就奏起来了,以天然伞盖,为供具天然的伞盖,不是人造的。有以天然微妙的衣服为供具,人家都说天衣无缝,本来是没有缝的,天然生成的;涂香、香油或香水,可以去涂的,所以叫涂香,那么烧香呢?燃烧之香,砚香为沫或涂或烧。妙高峰,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表示非常非常的高,须弥山表示非常非常的广,一一灯油如大海水,妙高峰表示财法妙施,是一种供养,*灯**如须弥山表示愿力之大,大海水表示悲行之大,都是观行成就,不是人力所能做得到的,在此我们就再想,因为这样的观想,才会有着一个所谓我们所说的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如是云,一一量如须弥山,无量无边,非常非常多怎么可能呢?但是由于观想出来的;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灯*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我们想啊!如果我们真的去做佛事的话,那就改变自己的观念,去观想,然后这些慢慢的,慢慢的就成就了。成就了对于我们来讲有什么好处呢?成佛的资粮啊!没有这些能行吗?没有这些能行吗?没有这些凭什么成佛呢?
所以下面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不是你今天高兴就上一柱香,买几个水果,明天不高兴,把它忘掉了,就象有些人说我也学佛,我说:“你学佛怎么学的?”说:“我那有一尊佛像,初一上一根香,十五上一根香。”我说:“那远远不够……”那么也有人愿意偷工减料,随缘吗!可以么,你不烧香都行吗,你用心去恭敬他。你想想看,如果我们单凭心去恭敬他我们的心又怎么去恭敬呢?如果不在事相上表现出来,又怎么能够引发我们的观想呢?是不可以的,因为我们说了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阿弥陀佛……
初校:慧智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