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三品了。第四十六「勤修坚持」,要很勤去修行。你很勤去修行,这就是勇猛心。发勇猛心还不难,难於长久。所以就要坚持,这是长久,勇猛长久,勤修坚持。我们已经闻了经,这些法也知道了,道路也知道了,道理也明白了,宗旨也清楚了,这一切一切,就需要认真去行。所以经文中「应勤修行」,要很勤力的去修行,而且要坚持下去,不为一切所转动。有点困难,就说我修了半天不灵,退了,这个不行。还更怕的是糖衣炮弹,生活改善、事情多了,也忙得顾不得了,就是这个。脑子里头这些事多了,佛法想得少了,这都是为环境所转,就不坚持了。
第四十六品,「佛告弥勒」,所谓这个就是现在的佛和当来的佛正面对面的在交待任务,就这个问题,在交待任务。「诸佛如来无上之法」,诸佛,如来也是佛的名号,是如来无上的法,这个法是没有别的法更能超过的,所以叫做无上。昙鸾大师说,无上是什么意思?「此道穷理尽性」,把这个理的本体他穷尽了,没有落下的;尽性,你的本性充分都发挥、都了达、都洞然,更没有再比这个之上,叫做无上。所以有人说无上密,想到这、想到那,都是错误。无上就是这个解释,「穷理尽性,更无过上」。这就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究竟的成就。佛说这样的法,这个法是说的什么?就说的是涅盘。《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是故知无法胜涅盘者。」因为涅盘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没有再超过它的。
「十力无畏」,佛有十力,十种力用,以前也讲过,书上也写了,我们就不再去读这些名词,还有许多名词问题,大家都可以查字典。提一个,最后一个「漏尽智力」,漏尽通,这个智慧的力量,「於一切妄惑习气永断不生」。不但惑不生了,断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都不生了,连习气也不生了。能断习气的只有佛。习气,大家要知道,很厉害。所以有的人我们要会看,他是习气。牛呞比丘过去生中是牛,今生吃饭他还要反刍,咽下去之后过一会又到嘴里咀嚼又再咽下去。所以人家请佛去受供养的时候佛不带他去,因为他太不庄严了,自己吐出来又吃。牛是反刍的,习气,今生已经不是牛了。所以习气都断尽了,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不受后有之智力」,这是第十种力。这个我们就不花时间了。「无畏者,乃四无畏」。详见第十七品的注解,叫做四无畏。佛跟大众说,「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没有畏怯,没有胆怯的地方,说自己「漏尽无所畏」等等,四样,这是四无所畏。
「无碍者,自在通达,互相涉入」,你里头可以有我,我里头可以有你。这两个灯的光,这个灯的光和那个灯的光彼此相涉相入,都遍一个房子里头、遍一个空间,你的光包括我的光,我的光包括你的光,融通而为一体,这就叫做无碍。后头讲事理无碍、事事无碍等等,都是无碍。佛法就是无碍,不是说到这面就跟那面矛盾,就不能解释,就抵触,佛法没有这个事,一切无碍。三皈依里头说,「一切无碍」。
「无著者,无执著之念」。执就是要抓,抓住不放就是执。著就是粘住了不脱,你著在上面了。抓住不放就像猴子,猴子它住在树上,可以蹦来蹦去,也可以有暂时片段的时候手里没抓住,但是马上离开这个枝子往那蹦的时候,这个动作没完,那个手必须抓到一个枝子,就是抓住不放,这个刚要放,那个就要抓。粘住不脱,像蛾让蜘蛛网粘上了,就摆脱不开,这就是著。严重起来,执著就是这个意思。佛法就是「莲华不著水,日月不住空」,无所著,无所住。日月不在空里头停下来,运行不息,它要是一停下来就要掉下来。这些念物理的人应该懂得,那是运动,它如果没有圆的运动,它就不能够再继续沿著轨道前进。日月居於空而不住空,它运行不息,光明遍照。莲花不著水,莲花不但出污泥,而且是出水。莲花不是死抱住那个水不放,那花就开不出来了;莲花它不著水,它脱开了水,然而就开放出万德圆满殊胜的莲花。所以就是说无著。
「甚深之法」,像《心经》里头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不是小乘可能懂得那个般若,这是深般若。而且十方如来都是甚深之法,不但深,而且很深很深,这是佛法的方面。还有「波罗蜜等菩萨之法」,菩萨要修这种六度,都是六波罗蜜,六度就包括万行。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我们在生死中不停,这是此岸,这是打譬喻。怎么能够离开这个生死?不生不灭、涅盘是彼岸,中间隔开一条河,这就是烦恼的河,此生要渡过这个,波罗蜜就是度过。不但自己要渡过,愿一切众生渡过,这是菩萨。这种菩萨的法,「非易可遇」,不是轻易你可以遇得到的。确实如是,很难很难,中国十一亿人口,有多少能听得到这些佛法?就刚才说的,贾志贤他的父亲是这么一个诚恳的佛教徒,在这二十多年里头他就听不到,经过这次冲击留有余悸,害怕,甚至於外甥女见著姨,都不敢暴露自己现在要信佛。所以非易可遇,这个法是不容易遇到的。大家有的时候因为得来太容易了,反而就有轻慢心。你得来容易是你多生的福报,是一个大好的事情,但是你要自己觉得这个就是这么容易,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你生了轻慢心,这个好事可就是要变成坏事。什么是正确态度?应该生起更大的庆幸心,更大的惭愧心!庆幸,自己有这样好的因缘;惭愧,佛这么摄受我,我有这么好的条件,可是我现在还只有这样,我对佛、对善知识、对一切,我对不起!这才是正确态度。说这个好,随随便便都可以,很无所谓,也没有什么,这就变成为轻慢,就属於轻慢。这是非易可遇。
「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就是遇见能说法的人,要把上面所说这些内容,能够对大家开显出来也是很难。就算他善於说法,他有说法的能力,就是这种人,叫他把如来甚深之法,以及同佛说的波罗蜜的法,要开示就很难。它是波罗蜜,这就很难。终日度生而终日无度,这个你就不好讲了。终日无度就没有度生,可是他终日又度生,终日度生又没有一个是他度的,你怎么能给人说明白?你给说了半天也就是文字上,也就是像小学生答卷子似的,这么答就对了,我就得分,这道题我就满分,到底什么意思,鹦鹉学舌,鹦鹉也说三点半,说您来了,它不明白什么意思。所以能说法人亦难开示,这些普通的法好开示,这是如来甚深之法,这是波罗蜜菩萨之法。到了波罗蜜,能度彼岸,里头就有般若,没有般若、没有智慧就不能称到彼岸,有了般若那就不好办了,这就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所以有的人能够研究一下,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那就是,你懂的全不是,你懂的是你所懂的。但是你也需要先懂再说,先说要会也就从这里过,这事也从这过,但是这个不是会。你要到哪去你先看看地图才好找,但是看地图不等於你到了。
「坚固深信,时亦难遭。」你要对於这些法产生坚固的、深的信心。所以我们要深信切愿,不是肤浅的信心。现在的佛教徒,十个有九个半(不能说是十个,至少是九个半)都是浅信,甚至於说是迷信,他只是迷信。所以我说我的妹妹,现在迷信老太婆的帽子没摘,七十多快八十了没有摘,她迷信,她没有懂得这些道理。有的是附法外道,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他那脑袋的观念全是外道的观念,我要不恭敬佛,佛就生气了。你看,佛还会生气,佛要见怪我了,佛要责罚我了,都是外道概念。这种脑袋思想的有没有?恐怕我看有人就有。有人就有这种思想就得清除,你这就侮辱佛了,把佛看成是一个神,降低为一个神。所以你能产生深信,而且坚固的深信,这种时候也难碰,如盲龟值木,瞎眼的乌龟,那个木头上正好有个圆窟窿(乌龟它是两栖类,老在水里待著也不行),脑袋一出来正好碰见一个圆窟窿,把两爪扒著木头板呼吸,享受自然的空气。盲龟值木,在茫茫大海之中有块木头有个窟窿,这个瞎眼乌龟它碰到这个木头,脑袋从里头钻出来,能够透透气。这是比方我们,我们现在听到佛法,我们在修,是瞎眼的乌龟碰到木头这个圈(圆窟窿),你抓在这了,这挺不错,你碰上这个机会就非常难得,你能老保持又很不容易,大家要知道。所以要生盲龟值木的这种感觉,所谓时亦难遭。
「我今如理」,这就把这个情形说了,这个时机、环境就是如此。「我今如理宣说」,你看这有如理宣说,宣说不难,如这个理,理是什么?理是理体,就是真如,就是实相,我是如这个理体而说,就是如真如而说,就是如如而说。所以《金刚经》说:「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如如,你说这个东西是如那个如。所以能说法人亦难开示,这是如如的境界,但是达不到。佛当然了,佛当然就是如此,佛是如这个理而说,是如如而说,是如如不动而说。如如不动不是说我的心不动,是没有离开如如,都在如如之中,说也罢,不说也罢,拈花也罢,洗脚也罢,都是如如。《金刚经》说佛洗脚都是说法,都在说无上法。
「如是广大微妙法门」,是这样广大微妙的法门,这是在说《无量寿经》之后的结束语。当然,佛说的都是广大微妙法门,当然这里更是广说。要是从这一期的法会来说,那就是要专指,有广、有专,专就是说的《无量寿经》,就指这个是广大微妙法门。这个法门为什么说广大微妙?因为这个法门「圆具万德,普被群机」。净土法门是万德之所庄严,因为一个名号就是万德庄严,名就召万德,万德都圆满具足。普被群机,上至大菩萨,下至乃至於地狱的众生,五逆十恶,都可以往生。所以称为广大,这广大的法门,这个门没有说什么人进不去。为什么说微妙?因为「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顿同诸佛」,念佛善根福德同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这还不微妙吗?顿同诸佛,「神妙难思」,所以称为微妙。所以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
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而且在这个《无量寿经》就有,十方无量诸佛都称赞,称赞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前头讲过了,十方佛都称赞。第二,《阿弥陀经》里头,十方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完了以后,而且也称赞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都认为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这位释迦牟尼佛能够做很难很难稀有的事情。「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这种什么都浊,劫浊、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这样恶的世界里头,「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在这种坏的地方,又说的是这种难信的法,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土的众生就有这个特点,一个就是这个土的众生还能够断一断欲,比天人强,这点大家要知道,比天界还强。为什么能够断一断欲?这个土的众生还是有智慧。所以就是说这样的世间,佛能来说这样难信之法,还能在这个地方有的众生闻这个法得度,这是甚难稀有。所以十方佛称赞。
我们再看看《阿弥陀经》的名字,《阿弥陀经》和我们这个经是一部经,所以称为小本、大本。《阿弥陀经》的名字原来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名字就大大说明问题。所以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这个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是一切诸佛都在这护念,都在护持摄受你,念念在加被,是一切诸佛所护念,是十方诸佛所称赞的法门。故世尊嘱咐汝等,嘱咐弥勒、阿难等等会上的大众,我就嘱咐你们,你们要去「作大守护」,对於这个法门要守护;不但要守护,而且要作大守护。守是保守,护是护持,把它保住,把它维护住。大守护可以有好多意思,因为这个法门是超越群伦。所以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要说弥陀本愿海,这个经就是讲的弥陀本愿海。所以这个经就超越其他的经典,超越一切,是第一稀有。佛也说了,於此法门中是我的第一弟子,於这个净土法门生信是第一弟子。所以这个叫做大,这是一个说明大的。你这个守护应当比你守护头目还要尽心,「超越常情」,这也叫做大守护;不是一般的守护,是胜於防护你的头目脑髓,「乃名为大」。种种的,是说这个大字的含义很多,许多方面,所谓作大守护。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一切的众生,你给他在漫漫长夜,这个黑茫茫的、不见光的长夜之中,你给他们做照明,给他们指示方向,给他们做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不要叫众生沦,白居易说「同是天涯沦落人」。从前北京,日本人说叫沦陷区。所以这个沦字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沦就是沉沦、沦陷,不要叫众生沦堕在五趣里头。这个地方很容易有人会讲错,五趣是把天除开了,这是五趣,这就恰恰讲错了,这个五趣包括天,把修罗拆开了。因为以前的经文都是用五趣,六道变成五趣就是修罗拆开,修罗有天修罗,归於天;有鬼修罗,归於鬼;有畜生修罗,归於畜生;有人修罗,归於人,他就没了,就分了。所以修罗不单成一趣,那就只剩五趣。所以这里把五趣我们要清楚。前头有「横截於五趣」,经中都是用这个,不说六趣,说五趣。天趣也是沉沦,这就是不和其他宗教共同之处,如穆斯林、耶稣教等等,他们就以生天做为最后的归宿,就是这一生得到一个结果就是生天。在佛教看来,在世尊的眼睛里头,天同样是沦落,因为他虽然寿很长,福很大,就是个肥皂泡。时间是人的错觉,长短都是错觉。所以我常常大胆的说,我将来成佛既是三大阿僧只劫成佛,也是刹那即成佛。为什么是这个就不能是那个?这都是时间上的差别,时间是错觉,所以就可以两个都是。所以天是堕落,我们佛法里以到天界说实在是沦落,可悲,要救度。这就是我们高於其他宗教的地方。你们是要有这个经,不然你也生天就很好。《地藏经》说,你念了《地藏经》之后,你死了生天。生天比入地狱强太多了,你做这种功德,你暂时舒服一点,也比你入地狱强,但是总之就是说这个不彻底。但是众生有的没有办法,只能这么救他,那就没有办法了。
如果是根器较利的话,他能接受净土法门,那就超出了,横出三界。这不是竖出,要是竖出的话,咱们这屋子的人谁也没有分。你要断见惑、断思惑,不要说断,连伏都伏不住,这个见上很成问题,就连初果都到不了。邪见、见取、戒取、边见、身见。边见,不落这就落那,这个就难,就是没有办法。所以生天也是好事。但是净土法门就是横著出去,这是众生长夜之中的利益。不要叫众生沦堕在这五趣之中,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备受危苦」,备受就是全都受,什么都受,这个危难,这个痛苦。在地狱中的痛苦,我这有《地藏经》,谁要想看,我都可以奉送,也可以转送给人。这部经要知道,这是大乘经典。你如果没有了,了就是罪性本来空,地狱也就是天堂,不了的时候是铜床铁柱、刀山剑树都是真的。你作梦不是有时候也疼吗?就是,虽然是梦,他有时候也疼。刀山剑树把你扎死,死了之后又活,那个死活是真的死活一回,跟你现在这个肉身受的是一样的。你认为肉身受的是真的,那受的就跟这个肉身受的是一样的;你说那个是虚妄的,你肉身受的也是虚妄的。你说地狱是假的,都是虚妄,现在给你一刀,你说是虚妄的,没事,你就可以说地狱是虚妄的;如果有人这捅你一刀,你说疼,你要流血,你在地狱那是真疼。所以要避免让众生沦堕。所以佛法都是为人,跟他们这些气功师不一样,他们都是为自己,一方面就是我生病我要治病,就是这个,自己要长生不老,处处是为自己。我们是为诸有情,要作大守护,为诸有情作长夜利益,不要众生沦堕,没有首先想到我自己,是想到众生!佛教之伟大就在这个地方,是想到别人。
所以我们应该很勤的去修行,不要懒惰,你这一生勤苦是一会的事。我都快八十了,我都一会的事,再活个八十,弹一指,再弹一指,有多少分别?这个虚,但是你解决了问题,这个利害关系就悬殊了。所以应该很勤的。今生修行,《无量寿经》的话,「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一辈子很勤很苦,都不享受,只是一会的事。勤修行之中最主要是什么?就下面三句话,「随顺我教,当孝於佛,常念师恩。」不是眉毛胡子一笔乱抓,你们现在是要修行,更不是什么外道法。有一个人来问我,说别人劝他,佛教你也会,道教你也会,两个东西都来,你不是更好吗?我说,你对於佛教的信心就不足了,你就两个都不是。所以要当顺我教,要顺从佛的教化、佛的教导。所以释迦牟尼佛,咱们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在就是差不多做小孩的时候,十岁,有一天广济寺晚上就念这个(那天是腊八)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绕著大殿到前头天王殿。那时中间两个殿之间有甬道,不用下来,人从甬道到天王殿外头,从天王殿外头转回来,这么绕一大圈,敲钟敲鼓,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母亲她们都回去,我还不走,我还念。后来派个车,派人去拿毯子,一定要叫我回来,就一点来钟,在夜里头。那天念得好,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念这一句。是我们的本师,所以我们应当听本师的话。当孝於佛,佛比我们的父母重要,父母生的是我们的肉身,是我们的身命,佛生的是我们的慧命,你的智慧的命,智慧的命比你的身命重要得不止万万倍,所以佛比父母的恩还深。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更当孝於佛,要孝顺佛。孝底下就要说顺,孝顺,大伙要注意这个字。不然什么叫做孝?空洞得很。你心要能顺,顺著父母的心,父母所期望的是什么,我能顺著他的意思去做,让他欢喜,这才是孝。天下没有不孝的佛,孝是世间的善行,连《观经》出世的三福也有孝顺,要孝顺父母,出世的三福也有孝顺。孝顺的重点在顺字上。上面「随顺我教」,底下「当孝於佛」,这两个孝字、顺字都有了,头一提出是个顺字,要顺从。
「常念师恩」,这就再把师字也提出来了,不但是佛,还有师。因为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本师,佛不在世的时候佛有经教,但是能把这个经教让我们知道,能把经教给我们做演说、做开示是师的恩。「善知识者即是如来。」所以上次讲了,如父母,如头目,如等等等等,要老念著师恩,不要忘本。不是要叫你弄一些物质上的供养承事,要报恩,是要知恩才能报恩,也就是要继承师父的愿望,把这个光明的火炬叫它相续不断。所以传灯、传心,这是常念师恩。知恩,知恩就要报恩,恩怎么报?真正你自己得放光。你这个黑漆皮灯笼,你报什么恩?你得放光。哪怕是萤火虫,萤火虫它也有一点光,萤火虫都是好的。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要叫这个法要久住,不要叫它灭了。「当坚持之」,你要坚持,保护住它。「无得毁失」,不可以毁失,不可以把它毁了,不可以把它失掉。怎么会把它毁掉?底下就来了,「无得为妄,增减经法」,不得做这个虚妄的事,不得让你任意的去添去减。所以这个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用自己的思想,想这样动动、那样动动,这个就是增减经法,佛告诫,要保持它的原面。
底下这八句很殊胜很殊胜,也是全经长行最后的八句,也确实是全经最后的结束语,也就是总结,用八句就总结了,今天大家听到这里就听到了总结。「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八句。所以,《无量寿经》这个会本里头是稀有的殊胜,这就是全经的总结,也就是净土法门的纲要,也就像禅宗说,这就是净土宗的末后句。这八句话有理有事,有的是显了事没有显理,有的显了理没有显事,这个是「理事齐彰」,理也彰明,事也彰明。「正助并显」,有正行,有助行,有的只有正行没有助行,有的是有助行没有正行,就更差了,这里头正行助行都有。你看这八句话,理事、正助都有。所以,「如来秘藏,和盘托出」,如来秘密的法藏整个端出来了。
第一句就是「常念不绝」。常念,念什么?当然咱们这个经里头,所谓「常念不绝」,首先就是念这部经。在「往生正因」中,「三辈往生」之后就是「往生正因」,往生正因中第一句,「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所以在这是相续,昼夜相续。大家不在那修持,就是不相续。所以这个要紧,是要能相续。听到这个经典就受持、就读诵,书写供养,就礼拜,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所以念这个经可以求生彼刹。「往生正因」中这几句话就是这的「常念不绝」的意思。刚才说到,「往生正因品」说到要常念这个经。在「非是小乘品」也说,「於此经中,生导师想」,对於这个经,你应该做为导师。「受菩提记品」说,「由於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反的,「若有众生,於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於须臾顷,为他演说」,这个人临终的时候,哪怕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他也能超过,能往生极乐世界。就足显这个经的重要!不听闻,退转;听闻之后,在这种极艰险的环境之下,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火了,还能往生。所以就是说在核弹都爆炸,蘑菇云都起来了,你念佛还照样往生。这正是世尊的悲心,悯念众生,所以劝大家持念本经。因为经中所宣说的,正是阿弥陀佛的一乘愿海、六字洪名,这样的无上大法。修行人只要能够听到这个法,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可以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真实修行一定可以去。但是现在看见有许多佛教徒并没有去,因为有许多佛教徒还够不上摆在这个万字里头,没包括他。你真修才算,真修你还不要做反面的工作才算,有很多人在做反面工作,那不属於万修,你这都打问号了。你真是,万修万人去。行人受持这个经的话就要依教奉行,如听见佛对自己亲自的训诲,真正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是祖师的话,「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他的原文是这样,意思是一样的意思。所以常念不绝。
底下,你念了经之后是怎么样?当然我们这个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宗旨,也是修行的纲要,修行的纲要就是叫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念了这个经,要依教奉行,当然就得念。所以最后就是要落在这一句名号。「常念不绝」,那就要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绝。不绝就是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就是这样,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老这么念,自得心开,就开悟了。所以修行人只要是真实发心(发心不难,难於真实,你真实的发心。有的人就是为了好些浮杂的面子,要做功德,不是真实发心;也发点心,但不真实),老实念佛,这回你得老老实实的念佛,没有什么巧妙。所以大家总是不踏实,念几天又想改,又听见别的好,别的我也再念上一点,你对於原来念的这一句信心就很小了。你对於原来念的那一句你是怎么信的?你到底是信是不信?你要不信,总觉得它不够,还得添点别的什么才行,你原来的信心哪去了?所以要老实念。老是希望我念了之后我就会得点什么,我有点什么不同,有点不同之后我就可以炫耀,这完全是修罗的道路。幸亏,你原来修的是佛法,有加被力,没叫你得点什么;得点什么,你早就已经列入修罗的队伍了。
「老实念佛,唯此一句」,你念什么就念什么,不是五花八门,「念念相继」,一句顶一句,一句接一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就和染香的人一样身上有香气。你看那个茶叶店的售货员,身上有香味;那个卖鱼的售货员,你多远那个鱼腥味就闻见了,那个味就自然而然出现,薰的。所以佛教常用这个薰字,非常好。我常常说,我这就在薰,我讲这句话就在薰大家。你就如染香人,在香味里自然就香了。你并不一定身上带著香,都不需要,不要带著什么香精、香料,都不必。所以茶叶店的售货员,他身上的气味就挺好;那卖鱼的,你挺远就能闻到一股鱼腥味,这是薰。所以就是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在这个时候,念佛不但是往生,有人把它解释解释得不圆满,有一天我听他的录音带里头没有讲圆满,临终就是发生效果了,佛来接引。不仅仅在临终,「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都不是在临终的时候,临终之前就出现了。不过一般人就只有在临终,因为你的功德不够,但是不局限於临终。晋朝的一个穷人,他发心念了几天,弥陀就出来说法,他就在活人的时候得无生法忍。他现在得了无生法忍,他临终还是佛来接引往生,这是肯定的,但不是说只有在临终才显现作用。当然临终接引,那只有在临终,不然怎么叫接引?但是他临终之前就见佛了,佛就给他说法,他就得无生法忍。韦提希夫人不也是一样吗?《观经》上,韦提希夫人她就是见著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给她说法,她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都有很大的进步,这不是活的时候就得了法益吗?所以你如果说成就只是在临终才有,这就不圆满了。「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决定往生」。所以一般的修行就是要靠慈悲加佑,他力法门,靠著弥陀愿海,佛的加被力,「迳登不退,圆生四土,究竟涅盘」。
「故佛慈示,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你老念,中间不要断断续续,不要停止,得道就快。捷是捷疾、捷径。「得道」,这是《吴译》的话,「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汉吴的时候,古时候通常有用得道,你看释迦牟尼佛成道、证道,用这个道字。现在当然有点变,不大用这个道字,用成就什么什么,用道字的地方就少了。其实所谓得道指的也就是觉。所以这个时候用得道、证道,就是现在所说的大成就,无上的大成就、大觉悟,彻底的觉悟,以这个为道。常念不绝,得道就快,就容易得道,也就是觉悟,彻底觉悟,究竟的觉悟。捷是快,也就是说这是修行的径路,你老实去念佛,得道很快。因为信愿持名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这个果觉做为因心,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果觉,是法藏比丘万劫千生修行成就的一个名称,是万德的结晶,万德之所成就,万德之所庄严,因此这个名字里头就具足了万德。所以这果人的觉悟,把这个果人觉悟的万德洪名做为咱们初修行人在因地中的心,我们发心念这句佛,我们心中所念的就是这句佛,这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就在这个上头,这就成为我们的心,现在我们的心就是弥陀的果觉,果觉因心在这。
你要知道你的心是佛的果觉。《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说理持你无法下手,什么叫理持你不懂,也做不到。所以有很多法门,你都只是说说;你要知道,知道是应该的,但你做不到。理持,理持你做不到,要从事持才有希望暗合道妙。所以最殊胜的法子就这,比别的法子都殊胜,你暗合不知不觉就巧入无生。「即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心就成佛心。这是两句,《弥陀要解》的话,不在一块,我把它搁在一块,正好一副对子,「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一副很好的对联,净宗的奥妙全在里头。所以为什么要用持名、持咒的方法就是这,从事持达理持,说理持你不明白。佛教他父亲也就是教他念佛,父亲就说,你有这么多好的方法,为什么不教给我?佛说你不行。佛都是最孝的,教他父亲也教他念佛,没有教他真如实相。你怎么下手?你下不了手,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心一动就错了,怎么下手?你就念,就很诚恳,老老实实的,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你别去管,你要去管它我合不合,一管就错了,就不老实了。老实念,就念这一句,即凡心成佛心,得道就快,而且念佛这个法门是阿弥陀佛大愿的根本。所以日本人说,一切经典要跟《华严》比,别的经都是不实,只有《华严》是实;《华严》如果跟《无量寿经》比,《华严》就不实,《无量寿经》才实;《无量寿经》全部的经文要跟四十八愿来比,四十八愿是实,其他的就不实;四十八愿中各条的愿文要跟第十八愿来比,只有第十八愿是实、是真,其余就都是权,第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之海就是第十八愿,是根本,第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所以大家要注意这个法门的特点。为了这个,弥陀就替大家想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教父亲也就教念佛。阿弥陀佛早就想好了,这个最易下手,小孩都会念(我们这里坐的小孩都会念),还有什么难?最易成就,即凡心成佛心,多顿!你就老老实实念,就在你正在念的时候,你凡心就成佛心了;你一琢磨,一干别的,不是了。所以称为易行法,径中之径。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最后叫大家念《无量寿经》、念佛号。有人持咒,不要妄增分别,《净修捷要》里头说,「称名无异持咒」,称名跟持咒没有分别,这是大德的话,夏老师他是大德。所以我们好好的要听这些话,不要自己老有主意,东听一句,西听一句,盲从,那你就很难了,你遇见善知识跟没遇见一样。对於他的话你也听进来,别的话你也听进来,你是个大杂烩。所以都要专一,老老实实修行。
底下,「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这非常殊胜,赞叹「佛语梵雷震」,佛语如雷之震,「说法狮子吼」,这就是狮子吼。狮子一吼,百兽脑裂,吓坏了,这是狮子吼。「直似金刚王宝剑,割尽一切情见」,把你这种分别情见都斩断,所显的就是如来的本心。拿佛的心印来印证本经,所以说「我法如是,作如是说」。这两句印证什么?我们也可以说就是印证前面的「常念不绝,则得道捷」。这两句话是什么?我的法就是这样,我就是这样说的,来印证前头所说的。也可以理解为,我整个这部《无量寿经》,我的法就是这样,我就是这么说的。这两句来印证,这是一样的。因为只印证这两句,这两句所指的念,就是念《无量寿经》。你在这里头没有分别,说是有两种说法,但是实际是一回事,我们就不管它了。六祖当年给人印证说,「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像永嘉禅师到六祖这求印证等等。还有,六祖问了一句话,几年答不出;几年之后答出来,这回初悟了,六祖给他印证都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汝如是,我亦如是」,你如是,我也如是。所以王上师,我在天津的时候回的信也是这样,「如是如是,汝如是,吾亦如是」。这都是最彻底的印证,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如是,就是这样。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我法就是如是,作如是说,这个如是跟六祖的如是没有分别,如是如是,就是如是。第一句「我法如是」,我们勉强就画蛇添足,有的时候不是说画蛇添足,起码是牛奶里头添点水,有的时候眼前有需要,他就愿意添一点水才肯喝。其实你把它冲得很淡,那就失掉了原味。有时候就不得已,现在这也是不得已。第一句说「我法如是」,我法如是,如什么?就是说我法是如。如是我闻就是这么解释,如是我闻就是我闻如是。我闻的是什么?就是说这个如是我闻是我闻是如,我的法是如,我所说的是如,我所说的就是我的法,我的法是如,所以我说的就是如如。我所说的就是如,我的法就是如,所以我说的就是如那个如。如就是真如、就是真心、就是实相,也就是咱们经里所说的真实之际,是本经的体,本经的体就是真如实相、真实之际,所以说我法如是。因为佛说本经,而本经的体就是以实相为体。所以本经有三个实际,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个本体就是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如。我的法就是如,我所说的就是如这个如而说的,就是如此。所以「作如是说」就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个体性是真实之际,我说我就把它开化显示出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显示这个真实之际,作如是说。演说佛法就是真实之际,念佛演说的就是开化显示这个真实之际,所以说是「作如是说」。
这么看来,经里头的一字一句都是从如来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个字里头都有无边的妙理,每一个字都是弥陀性修二德所共庄严。阿弥陀佛的性德,阿弥陀佛的修德,有性德是全性起修,有了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全修在性,性修二德都圆满,性修二德共同庄严的这些文字,每一字一句都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你对於这样的文字「常念不绝」,当然是「则得道捷」,很快得道。因为这是如来称性之流露,如来称其本心、称其本性、畅所本怀而流露出来的这些言教,也是世尊心印之所印记,这是世尊如来的心印。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切能所,能念所念、能信所信、能愿所愿,一切一切,皆是实相正印之所印。这些言句都是大光明藏中的言句。这都是世尊实相之所印,实相就是世尊的心印,是世尊的心印之所印,都是我们大悲慈父释迦牟尼佛如理之说,我今如理宣说,如理、契理而说的话。所以我们应当至诚信受,於一切时一切处常念阿弥陀佛。这是这八句中的中间两句。
「如来所行,亦应随行」。所以我们要常随佛学。我们学佛,不是说就是求佛的保佑,我们就是要学佛的伟大。我们无限的崇拜,我们就是奉为导师,既然奉为导师,就是要跟著导师,跟不了自己的导师,找个师父干什么?要有师父,得跟师父学习。不是空的名称,我拜谁为师,谁是我老师,去拉个关系,那是咱们这个社会的俗事,唱戏拜马连良当师父,我是马连良的徒弟,这就是一个牌号,你念佛还要个牌号干什么?不是的,要真的学,要学真的,跟佛学!所以如来所行,亦应随行。
如来之所行,如来之种种,我们不说过去世,就说这一生把王位、把恩爱的家庭眷属,一切一切都舍了,跑到山上,一麻一粟,六年,瘦得皮包骨头,那个相,浑身就是一个骷髅差不多,就是皮包著骨头。不是现代多少万万的美金、少女如云这些人,那你去干什么?佛不是这样,要随佛学,我们要放弃这些。修行成佛之后,有很多国王要把王位让给释迦牟尼,这个国家你要来统治比我强多了,佛都不接受,佛还是要饭。佛是在要饭,你看《金刚经》,进城去要饭,走下去那个城。离城是一个小山,上山还不很容易,所以别人不常来打搅。但是离城还近,要饭还容易,就选在这种地方,下山去要饭。而且藏文的《大宝积经》里头讲,这个很困难,人家在饭里头给埋上粪,埋上蝎子、壁虎什么东西,吃了一半这些东西出来了;搁毒药,说佛到家里来化缘是调戏妇女,种种的侮辱,种种的陷害,种种的困难。所以佛不是要求一个特殊的地位、享受,有名有利,像现在坐最好的汽车,住最好的房子,这一切的享受种种的,佛不是这样,主要是愿意众生得度。
就佛这一生的行动,从哪到哪去大家都是徒步,从这个地方换一个地方他都是徒步,你什么时候看见佛骑马,有这个图像吗?都是用走的。三宿桑下就是破戒,晚上睡觉,你如果三天晚上都在桑树底下睡就违反戒律。你为什么单在桑树底下连睡三个晚上?你对这棵桑树就要留恋。所以不要你这么睡,你睡了两晚,第三晚你就换个地方。所以对於这一切都不留恋,连棵桑树都不留恋,三个晚上都不待。要常随佛学。所以我们看到佛的行动,我们就更要惭愧。有人说,好像我修行这么多日,我还没有…。你那算修行吗?你跟佛比比看看,你跟你老师比比看看。所以夏老师说他是三等人,但是他把头二等一说,你就承认夏老师是三等人。要跟那个高的看齐,不是尽跟那个,居士好多人乱七八糟,我比他们强多了,你那有什么用?你跟落后的看齐有什么用!所以要常随佛学,也应随行。
「种修福慧」,就是种福修善。所以一切善都要修,这是助行。所以是正助齐修,有理有事。我们说到,这些如就是理,说到念佛就是事;说到念佛念经是正行,你修福修善就是助行。所以理事、正助都全有了,就这八句话。
最后一句话,「求生净刹」。你要求生极乐世界净佛刹,这一句是结束全经,就是求生佛刹。所以这是一大藏教的总归,不但是净土法门的总归,一代佛教的总的归宿。「《华严》圆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做结束。所以净空法师讲《华严》、讲唯识,讲来讲去,讲到《华严 普贤行愿品》觉悟了,导归极乐,所以现在转到极乐了。我们这是《华严》的中本。所以这次我的论文也是「於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在这个经的末了,拿这个求生净刹来普劝有情。我也常说,不管你修什么,你都得求生极乐,求生净土。当然有人可以求生兜率内院,也是好的,总之是不如求生净土。现在这个地方所劝的正是弥陀的本愿,弥陀当时就发愿,我要成就一个国土超胜一切诸佛国,要有这么一个国土就是为了让大家去,不是我要盖个园子我一个人在这玩,就是为了大家,这是弥陀的本愿。你去了之后你就是寿命无量,你是不退了,一切都使你增上,不但决定成佛,而且是很快成佛。这是弥陀的本愿,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跟十方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的本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的佛都在普劝,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劝一切有情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光咱们这个世界一个佛,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是如是,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你们要去。所以不求生佛刹,你就放弃了一个要实现你度生愿望的最好的办法。所以很多人不懂得这个,他以为我再来我就度众生,我不想发愿往生极乐,而不知道你是走一个很费劲的路,你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你只有蒙古大夫那些办法,那些医疗手术。你真要度众生,见佛闻法之后,你这才没有错误。而且你承佛的威力,你的神通可以遍到十方世界去度化,这才真能实现你度生的愿望。而且你所有的度化,你做的都是真正有利的工作,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给众生的是真实之利,不是浮假的、虚假的、颠倒的,这里有毒药的。所以这个事,有的以为高,实际反而低了。所以这个事,你要实现度生,你不想度生就算了,你想度生,你怎么度?只有自己快快的往生,早早的见佛闻法,然后你再到一切无量世界中去广度有情。
世尊(释迦牟尼佛)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说了这部《无量寿经》,也就是愿意众生都入弥陀的愿海,也都得到这个真实究竟的利益,所以真实之利。信愿行是三资粮,三资粮里头,愿是一个关键,你要想出生死海,你必定要有愿。蕅益大师说,你念阿弥陀佛念得是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你要没有愿,你不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跟你修行好坏是两件事,你往生要靠你的愿。你修行再好,你没有这个愿,佛不能勉强你,把你拉到极乐世界去。要是能勉强的话,早就没众生了,都拉去了,哪还有地狱!佛从来不做勉强的事情。所以是绝对的平等,佛跟众生一切平等。绝对的自由,你自由,所以一切都让你自己做主。你们自己的事,你想想看,你这一切一切什么事不是你自己做主?你脑子里的东西都是你自己做主,别人不赞成你都可以不管,你都是自己做主。所以那个自己做主,有时候主到地狱里头去了,有的主意到天堂,有的主意到极乐世界。自由,真是自由!在那自由之中,如果到了地狱那就不自由,那你就受了限制。那也是你自己去的,自作自受。也是你自己做的主,自作自受,你做了这个,你当然得受。不是别人要怎么样,你自作自受,你就奔著这个去的,你就到了这,你自己做主。所以愿是一个关键,要出生死海就要赖阿弥陀佛愿王之力。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涅盘之门是只有一个,但是涅盘虽然是一路,方便有多门。从不同的方便,就有些不同的入口处,因此就有禅、有密、有教、有观,种种的修持方法。八万四千,每个法门都可以。但是,刚才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方便虽然八万四千,甚至於不止八万四千,可以说是无量,归元就没有两个,那就是一路涅盘门。涅盘具足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方便多门之中种种方便,究竟的方便在哪里?所以密宗是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你度生有最方便的办法,才是你究竟的成就。你说你究竟成就了,就看你有没有最究竟的度生方便,不然你是一句空话。究竟方便就在於往生,你现在就要在这种世界中修道,三惑都断了,无明都破尽了,种种的,那是十分的难,但是有许多工作到净土去修,种种的方便,在於往生。所以修行其他的法门想今生超脱三界是难行道,如果你求生净刹,你不管是坐禅、是修密,都求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莲花精舍以往生极乐为共愿,这是超出很多密教团体的地方。这个求生,正因为是求生净刹,所以这是个易行道。你至心信乐,你愿意生,十念就生。因为净宗的正修就是持名,可是你修其他的,你发愿求生,也为弥陀所摄受。
昨天看了一段《生无生论》,幽溪大师的。所以我们好宝贝很多很多。幽溪大师讲《生无生论》,每天讲每天天乐盈空,天空中奏天乐,大家都听见。这是明末的人。我们现在找一个明末的这种古师,现在找不著了。这还不是四大高僧之内,四大高僧里头没有幽溪。幽溪作了《圆中钞》,他的《生无生论》里头讲到一个人是念了十万遍大悲咒而得往生。所以你修什么都可以,你只要是至心的回向。当然是正宗,你是正宗,我常常说你考大学,高中毕业考大学这是正宗,同等学历你用别的方法一样也可以考大学,这些学生都可以考大学。但是要做个统计,这些大学生里头是高中毕业生多还是同等学历多?当然高中毕业的多,分别就在这。你说行不行,就看你肯不肯用功,就看你肯不肯发愿,正宗还是念佛,其他都可以。蕅益大师是大德,有参禅的人他后来说那我就不参禅念佛去,不用,你就参你的禅,你以参禅的功德回向净刹。这都是最好最好,圆融!不然就生好多好多这种执著、分别,不能圆融。
这个就是长行的总结,这八句都全有了,理、事、正、助。救命的这一句,是「求生净刹」。坚决求生,这个愿要切。愿要切,你念不念?你自然要念,那都行。相反的,你念得很好,你那个愿不坚,你还在留恋娑婆,有时你不见得去得了。留恋娑婆,你喜欢谁是留恋,你讨厌谁也是留恋,爱和恨是一件事,情见,总之,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你以为我心里老讨厌,讨厌得不得了,同样是留恋娑婆,这娑婆世界的东西,你老是想著他。你老讨厌他,你还去想著他,你怎么老惦记著他,这就是留恋娑婆,你放不下。放得下,才叫不留恋;不是说谁跟我好得不得了,我就是舍不得他,这是留恋。一切事,你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恋。要求生净刹,别的就要放得下。所以这八句。夏老师这个《无量寿经》,这次放光是很殊胜,也出乎意外这样流行,这种印刷,大家念。真的那天来一个他一天念三遍,念得呆呆的。那个人,《生无生论》就是他印的,我还不知道,我昨天翻书才发现是他印的经。一天念三遍,我说你这么念不行。他说怎么办?我说你把一卷念经的时间改成念佛,另一卷念经的时间你拿来看点别的书,你好好的想一想,思惟思惟。这么死修,死修就是蛮干,蛮干是不行的。
底下第四十七品,世尊就说颂了。世尊常常是这样,这个长行(就是我们普通这个语言)说了之后,然后就说颂,颂是可以唱的。「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闻」。刚才我们已经说过,就不再说。这都是往昔修了福、修了慧,才能闻这个法。「已曾供养诸如来」,你以前供养过诸佛,你才能够欢喜,能信这个事。「恶骄懈怠及邪见」,你这个人是恶心,很骄傲,又懒惰,还有邪见,你就信不了这样的微妙之法。你就如瞎子一样,在黑暗里头,你不能给别人开导道路。
「唯曾於佛植众善」,你曾经在佛那种了种种的善根,这样救世之行你才能够修。这是真正能够救世的行,起实际效果的,不是理论的研究,真能救世。那一些,佛告诉他父亲,那些你不行。佛的父亲,你想那个善根应该怎么样,那是普通人吗?龙生龙,凤生凤,能生出佛的人,父亲还差吗?生佛的人都不行,还得念佛。佛最孝,告诉父亲就是这个法子。「救世之行方能修」,你种了种种善根,你能念佛,你要知道这是很大的善根,不要轻视。「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赞演并供养」。你听了经以后,你就是念,你就是背,你来赞叹,你演说。供养,你把这经搁在那,冲著它礼拜,种种都是供养,拿鲜花。「如是一心求净方」,如此这样的恭敬这个经,你一心一意,没有二心、杂心,东想西想,不安,一会又想这样修,一会又想那样修,拿不定主意,没有一个决定的信,这个就是自己很需要思考思考了。咒都是这么说,「唯除於咒生疑」。做了这么多功德,这个是不是能兑现?那就除开,对於这个咒有怀疑。怀疑什么?就是说它有这么大的功德吗?你这一怀疑,它就没有了。你信,这个功德就出来了;你怀疑,它就没有了,大打折扣,七折八扣。所以我们唯曾於佛植众善,救世之行才能修,这就是供养。一心就是不要有怀疑,刚才不是说不要怀疑吗?来求生极乐世界,决定往生极乐国,你是决定往生。「假使大火满三千」,你到了这个时候,前头你都做到了,这个时候「乘佛威德」,你靠佛的威德加被,你都能超过。
「如来深广智慧海」,如来的智慧如海,极深极广大,「唯佛与佛乃能知」,只有佛跟佛才知道。所以,「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这些声闻阿罗汉拿亿劫的时间,共同坐在一块来思惟测量,想知道佛的智慧有多大,把他们所有的神通都使尽了,他也不能知。在《法华经》里头说,佛的寿量有多大?弥勒就答言,说这是一切声闻、辟支佛拿无漏智都不能够知道,不能思惟,不知道佛的寿命有多长。所以这个声闻是不能知,尽其神力不能测。不但声闻不能知,连补佛位的弥勒也都不知道,同等的诸大菩萨也都不能知道。「如来功德佛自知」,如来的功德,佛最后破了这一品生相无明,等觉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只有破了这个,如来功德只有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只有世尊才能够为大家开示演说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人身难得佛难值」,人身是难得的,这个讲过多少遍了,佛是难遇的。「信慧闻法难中难」,你有信心、有智慧,还有机缘闻到法,这是难中之难,难事里头的难事。
「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这里头又来了,所以这里头常常就有极殊胜的文句。如果有情你要当作佛的话,你的行动应该超过普贤。这个不知大家过去是不是滑过去了,行超普贤,注意了没有?要行超普贤。行超普贤,咱们这个经第二品是「德遵普贤」,来会的诸大菩萨都是德遵普贤,「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遵普贤,现在是说超普贤,这是不是翻译里头有错误?你要对证一下,怎么这翻成超?不是,它在前头一样,还是德遵普贤,在德遵普贤的地方它也是德遵普贤。所以可以看到,前面的德遵普贤和后面的行超普贤都是梵文的原本,不是翻译的错误。不但不是错误,而且实实在在是显现释迦牟尼佛至极无上的慈悲心,所谓剖出心肝,把心肝都剖出来,跟大家相见。不是德遵普贤,这个地方是行超普贤,普贤是大行菩萨,表差别智。当初《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十大愿王广大无际,都是尽未来际,都是无量,供养一切都无量,礼拜也是无量,最后是导归极乐。所以称为大愿之王,也所以本会来参加法会的圣众都共同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可是在咱们《无量寿经》里头,在方便里头又挑出方便,方便中的方便,圆顿里头的圆顿,就把信愿持名这一个法,也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一个法,来摄尽十大愿王、摄尽六度万行。所以这一切法都融会在这一句佛号里头。也就是普贤大士代表的是差别智,把普贤无边的行门来融会到文殊大士的一行三昧。文殊大士一行三昧,文殊就表根本智,他就是一行三昧,他就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就心想到一个佛上头,就称他的名字,就念他的名字,这是文殊的法门,大智文殊。现在文殊菩萨还在五台山,二十多年前就有人去到五台山亲见文殊,还谈话。「一行三昧者,系心一佛,专称名字」。所以这个持名一法是广含众妙。普贤十大愿王是从根本智而差别智,所以广修十个大愿。广修十个大愿,十里有十就是一百,就是无穷无尽的大愿导归极乐。现在把一切愿都摄在一句佛号里头,就提倡信愿持名,那就是从差别智又回到根本上来,只照一句,又都归到根本了。又都归到根本,先从根本起差别,又从差别回到根本,提高了,所以这是行超普贤。「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觅长安」,就信不及,老东找西找,已经是行超普贤,又回到根本智上,就这一句,又回到根本,所以就是行超普贤。
持名的这个妙法,果觉因心,而且因果同时,持名的时候。所以莲花不同於别的花,花一开小莲蓬就出来,果就在里头了。桃花、杏花,花瓣都落完了之后,慢慢才出来一个小桃子、小杏子,果是后头才出来,果是在以后的事。这是因和果同时出现,因中就有果,果就在这时候同时出现。所以性修不二,因果同时,不可思议法门,直截了当,不落阶梯,没有那些阶梯。讲那些次第法,有的人也需要,有的人就是需要那些法。但是禅宗和我们这个无上的净土宗、无上的密宗都是不落阶梯。你也可以按阶梯去办,因为每个人根器不同,不否定阶梯,但不是说都需要这么一步一步爬的。就不承认有坐电梯的办法,只承认爬楼梯。楼都有楼梯,爬楼梯可以上楼,对,一点也不错,但是他不知道还有个电梯,旁边有个电梯,用百分之一的时间就到顶了。《弥陀要解》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就是了。即凡心成佛心,所以行超普贤。
普贤大士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现在念念都是弥陀。若是行超,为什么用个超字?而且十大愿王这个道理很深。观想无量无边的佛我同时在拜,每一个佛前有无量无量的我在那顶礼,这个观想有些人就觉得很困难。你供养的东西都是无量,无量的云海、无量的塔很多很多的东西,而且尽未来际都是这么做,永远无有疲厌。所以这个义理很深、很广大,一般的人很难,不容易发起来普贤这个大愿。「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咱们这的小朋友都会念,五逆十恶也行,鹦鹉教它念它也可以念。就有鹦鹉会念佛,后来死了之后埋了,从嘴里头长出一朵红莲花,这是古时候的事。所以五逆十恶也能够靠此而度生死,这就譬如咱们这的大夫能够治那个不治之症,那个癌已经到了后期,已经扩散,群医都肯定他就得死了,五逆十恶不就是这样的病人吗?地狱都现出来了。有个大夫还能治,你说这个大夫是好是坏?有这样的蠢人,说那个大夫治那种重病的人,我健康,我没这么重的病,我不找他看,没有这样的糊涂人。只有说他愈能治那个不治之症的人,才是最高明的人。还有那个傻子照相机,傻子都可以用,不会拍坏照片的,你不懂照相技术一样可以用。你说这照相机它是傻子吗?傻子可以用,照相机它并不傻,发明照相机的人脑子强极了,那个电脑都给你设计好了,什么情形叫它自动化,所以称为傻子照相机。念佛法门就像傻子照相机,像能够治那个不治之症的大夫一样,正是它的殊胜之处。所以这就说「能愈不治之症者,推为良医之首;是故能度极恶之人者,应称善法之王。故谓持名,行超普贤」,就这个道理。只要信愿持名,一定登彼岸,「故云行超普贤登彼岸」,就是如此。
「是故博闻诸智士」,听闻很广的人,又有智慧的人,「应信我教如实言」,应当相信我之所教化,我是如实之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是妙法幸听闻」,这样微妙殊胜稀有之法,你有这个幸运能够听到、闻到(听字就浅一点,闻字就深入一点),「应常念佛而生喜」,你就应该常常念佛而生起欢喜心来。在这个地方,这是流通分就是要普遍都流通,大家都能做的,要广劝,也就是劝大家念佛,要常常念佛生起欢喜来。
「受持广度生死流」,你去接受,你去修持,你就可以广泛的度脱生死烦恼的中流,这个苦海。「佛说此人真善友」,佛说这个人真正是善知识,善友就是善知识。肯这样做,能够听到之后就念佛,常常念佛而生欢喜心,他还受持,不但他自己可以广度生死流,而且他广泛去度脱大众,在生死流中的大众他都去辗转教授、辗转度脱,佛说这个人是真正的善知识。这是第四十七品。第四十八「闻经获益」,闻到这个经都得好处。「尔时世尊说此经法,天人世间,有万二千那由他亿(这不得了)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法眼净有小乘、大乘两种,大乘那很高了,大乘是到初地,小乘是初果。咱们这个经上不是只有两万人吗?怎么这出来这么多的众生?就是一个法会人是两万,但是参加法会的那就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不要觉得,有时候一个很小的法会,闻法的就不知道有多少。这有这么这么多离开尘垢,尘是根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尘,离开尘,垢是垢污,这些尘的垢污都离开了,得法眼净。法眼清净,见四谛法,对於苦集灭道这四谛法,这是见四真谛,对於四谛法真正见到,这是法眼净。法眼,是见的问题,初果就是断见惑,见上没有惑了。所以他这个不是大乘,因为底下还只是三果、四果,这么搁在一块,所以第一句那是初果。第二句,「二十亿众生得阿那含果」,这是不来果,也叫不还果,这三果。再有「六千八百比丘,诸漏已尽」,漏就是惑,见惑、思惑,见惑、思惑都尽了,得解脱,这就得阿罗汉。
再就是菩萨。这以前都得的是小乘果,有人就问,为什么佛说的是大乘法,而闻法的人得小乘的果?《净影疏》它这么解释,他说这些众生听说娑婆世界这样秽恶可厌,生了厌离心强一些,所以得小乘果,这个说法。还有憬兴,是朝鲜人,也是这么说法。这个说法当然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大家的根器,大家断惑的程度,你听了这些法,你见上没有疑惑就是初果;你如果对於上界的思惑,天界的这些思惑你都断尽了就是阿罗汉。这是一个断惑的水平。见,你可以是大乘见,断惑它是证。你有这个见,生到极乐世界也很多人,那都是发大乘心的,但是为什么说声闻?他断惑只是声闻,断惑只达到这个水平。断见,叫做断那就是证,断了就再不起来了。所以所证跟所见是应该有区别的。当然有上根利器,最殊胜的,一见他就证了,这也有。但是可以说绝大多数还是要分两步走,先解决见,叫见修行果,才有修,才有行,才有果。
底下就是菩萨,「四十亿菩萨,於无上菩提住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不退忍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就是念不退,得不退忍就是这个。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这也是住不退转,这个等於行不退。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大愿的愿庄严,他的行不会退回到小乘,不会退回到小乘就是行不退。所谓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所以住不退转这是行不退,得不退忍就是念不退,这是两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四万亿那由他百千众生,於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所以就看见发菩提心是件大事,在经中都大写一笔。有这么多的众生过去没有发起菩提心,到这个时候才发心,把经都听完了才发心。「种诸善根,愿生极乐,见阿弥陀佛。」这些人都会往生,而且是在极乐世界以外的国土次第成佛,都号为妙音如来。这是在会上有这么多人将来都成佛,都同名妙音如来。「复有十方佛刹,若现在生及未来生,见阿弥陀佛者,各有八万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记法忍」,得到佛的授记。授记有四种(佛对众生授当来成佛之记,名授记),一种是「未发菩提心授记」,你还没有发菩提心就可以给你授记,佛已经可以给你授记,知道你将来一定发心。「二、已发菩提心授记」,已经发菩提心也可以授记。「三、隐覆授记」,别人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四、现前授记」,就是正是佛现前,你也在这,清清楚楚给你授记。这四种你只要得到任何一种都叫做授记。这里有这么多人得到授记,得到法忍,这个法忍指无生法忍。上面那个得不退忍是念不退,住不退转是行不退,这个地方得忍是无生法忍。授记,「成无上菩提」。
「彼诸有情,皆是阿弥陀佛宿愿因缘」,过去生中的愿力、过去生中的因缘所感,这些众生都要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在《唐译》里把这句话说得还清楚一点,觉得这么些众生得授记法忍,成无上菩提,这是「彼无量寿佛昔行菩萨道时」,过去没成佛以前,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所成熟的有情。佛已经教化大家,使大家善根成熟,所以这些人都当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一切法是从因缘生,如是这些众生在过去生中,跟阿弥陀佛成佛以前因地中能够相遇,得到教诲,使得善根成熟,无上的胜缘。多生以来受阿弥陀佛的教化,曾经从闻而思而修、能发愿,如是这样有正的思惟、正的愿力,印在自己的八识心田之中,如食金刚,决定不消,这就是无上殊胜的善因,好的因缘。「今弥陀觉满功圆,成究竟觉」。这因缘都成熟了,现在又蒙佛的威力摄受,「俱得往生极乐世界。」已经过去种了种子,这成为现在的因,现在又蒙佛的威力加被摄受,这成了缘,因缘都具足,所以就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有因、要有缘,过去种过这个根,这有因,自己又发了这个心(是因),又遇见许多善缘、助缘。所以都很重要,不是这个种种不出东西来,你是这个种。所以为什么唐朝这些莲子现在长出莲花来了?以前它没有搁在水里头,它没有这个缘,因它不坏。现在唐朝的莲子长出来莲花很多,不止一个。因它是不灭的,现在有水、土,科学家保护得很好,它长出开花了,这因缘。我们现在也是如此,过去生中弥陀给我们种下这个因,现在又闻法又听说,这就是生了缘,就可以开出莲花来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想到,极乐世界为什么往生的无量无边?正是表示阿弥陀佛在因地之中,在成佛以前,在无量劫中,在生死海里头来教化、来摄受种种众生,所教化、所摄受的实际是无量。所以现在无量无边的众生,因为有这个因缘,有这个成为善根,得到往生。
联系到我们自己,我们今天自己这个妙法能够闻、能够信,也就肯定弥陀在过去劫中,曾经「追逐我於泥犁之中」,泥犁就是地狱,在地狱之中阿弥陀佛也在那救度我们。「教诲我於火宅之内」,如大火聚,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在火宅之中教诲我们。「摄受不舍」,摄受我们,从来不舍离我们。「劝导不休」,劝我们、引导我们没有休止。「不惜共轮转於六道」,就是共同发菩提心的人,如果有一个堕落了,那个不堕落的就要去度他,因为他们曾经在一起发过菩提心,他就要追到地狱中去救他。所以这个大乘佛菩萨行者的心就是这样伟大。「但欲我回心於一念。」为什么要追我们,这么不舍我们?就愿我们有一个机会能够一念回心,知道过去错了,一念回心。所以一念回心,这个不可思议!就怕老认为我一贯正确,一贯正确就表示你这若干年来,你从来没有得到真的进步。这种回心於一念,感觉佛的恩德、威德,给我们培植善根,而且很幸运的现在能够生长、能够增长。「注释至此,不禁泪零」,这当时的情况,写到这的时候眼泪就如雨下。
「尔时」,就是当时佛说这个经的时候,结束的时候,「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整个,不光是地球,三千大千世界都震动。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这以前讲过,不重复。「并现种种希有神变」,一语带过,不详细叙述。所以这也就是佛教,不是在这些瑞相瑞应上头做过多的描述,一语带过,种种稀有神变。「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现大的光,照明十方。「复有诸天,於虚空中作妙音乐」。刚才说幽溪大师讲《生无生论》,讲的时候天空中奏乐,大家都听到,每讲都如此,天乐盈空,天乐在那随喜。这个天乐不光是咱们地球听见,色界天比欲界天高多了,欲界的夜摩天已经高出须弥山顶以上,这上头就不依靠须弥,脱离须弥了,那高远了,他们也听得到诸天奏乐的声音,「叹未曾有」,都赞叹说这是未曾有的事情。「无量妙花纷纷而降」,天雨妙花。「尊者阿难、弥勒菩萨及诸菩萨声闻」,你看佛不是一定按世间那个排队,声闻名字可以摆在菩萨前头,摆在当来佛前头,因为阿难最当机,所以先说尊者阿难,然后说弥勒菩萨,然后再诸菩萨声闻,这个声闻才搁在菩萨底下。「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都无量无边,「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都所谓皆大欢喜!正因为他能够信受,所以后头是信受奉行。他为什么欢喜?就是因为他信受了,信受了之后他才觉得这是一种殊胜的、稀有难遇的、不可思议的殊胜因缘。不但是欢喜,是大欢喜,而且听到的人都欢喜,是皆大欢喜。这个是只有佛才可以做得到,不要把这四个字看得容易了。他不是深受感动、信受,就不可能出现这个皆大欢喜。所以我们说,从佛以下,只要有人听到之后能够欢喜就已经很难得了。这个是稀有的法会,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上面表示这个法会圆满,又现瑞。本经是三次现瑞,第一次现瑞,阿难才问为什么现这个瑞,中间「礼佛见光」又是现瑞,在这个经末又现瑞,所以三度放瑞。总之就是给我们证明,让大家生信心,於这个经所说的难信之法要生起实信。这个欢喜,为什么说欢喜?《无量寿经钞》说,「说此经者」,我没按它的原文,原文在书上有,不念了,它的意思是这样,「说此经者,是我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我为法王,於法自在」,释迦牟尼佛是法中之王,於法是自在。「是为说者清净」,说者是法王,於法自在,因此大家听得欢喜。第二,「所说之种种功德,只是一清净句」,极乐世界依正种种庄严就是一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所说的法很清净,这是第二。第三,「得果清净」,极乐世界种种的庄严,「全体理性」。而且「依教修持,横出三界,迳登不退,圆生四土,究竟成佛」。所以你得的果是清净的。因为具有三清净,佛说的法,「闻者得无上益,是故皆大欢喜」。
最后,我们用彭二林的几句话,来结束这个注解。彭二林就是彭绍升,这是位大居士,清朝初年,造的《起信论》,「此经具无量寿全身,亦具一切诸佛全身」,也是具有一切诸佛的全身。「於此信入」,於这个经你如果能够相信、能够契入,「即具一切佛智」。这句话大家应当很重视,你要能够信入,你就具有一切佛的智慧,所以这不是小缘。所以说授法眼,众生没有法眼,这就把法眼给你了。法眼是抉择,你怎么知道选这个法门?你怎么知道要求生净土?所以你没有法眼就等於有了法眼,那你也就是佛眼了。所以说肉眼当佛眼用,就具有一切佛智慧。佛的智慧不是要叫你现在能够出现什么神通,不是那个,现在就是说你自度度他,你自度也是这个法,你把这个法能给人讲明白,他能够去信,你就度了他,这就是佛的智慧。不是需要那些,那些与这无干。有的人四禅八定以为是深,其实那个是走很弯的弯路。「故曰闻此经者,於无上道,永不退转」。所以说闻到这个经,在无上道,你永远不会退转了。「至经藏灭尽,此经独留」,经藏都灭完了,这部经还留下来。「所以佛慈加被」,从这个来看,「殊异余经」,也大大的不同於其他的经。「奉劝后贤」,奉劝后世的贤达之士,「普同信受」,都同发心来相信、来接受南无阿弥陀佛。圆满,庆祝大家,我们共同把这部大经学习一遍。今天能圆满,恭祝大家也就每个人的所愿同一圆满。结束。
资料恭摘:儒释道多元文化教育网
无量寿经(大经解) 黄念祖老居士主讲 (第三十七集) 1991 档名:51-001-0037
版权所有:楞严经读诵网